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摩崖无语 (系列)

  [复制链接]
121#
发表于 2012-11-8 23:07:08 | 只看该作者
伏虎就想到景阳岗。
一阵松风,武松心里一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2#
发表于 2012-11-12 18:34:37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伏虎两字,我想到罗汉,想到济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13 15:59: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2-13 16:00 编辑



(释签  (唐)  清观    字在天台山赤城山)

                                        【贰拾叁】结集  释签
    唐大中年间,国清寺得以重建。时任国清寺主持的清观禅师,亲自来到京城,请回了一只大钟和一部藏经,令他高兴的是他还带回了集贤院学士柳公权题写的“大中国清之寺”匾额。清观禅师不但博通诸子百家之说,还善文工诗,写得一手好字。在停留京城的那几天,他与书法家柳公权有过几次闲聊,交谈中,他不但介绍了国清寺重建一事,他们谈到了诗文,也谈到了书法。临别时,柳公权与诗相赠。
    回到国清寺后的清观禅师望着柳公权所写的那方匾额,想着天台宗兴衰的历程,心中若有所思。次日清晨,他吩咐小和尚带上笔墨和凿刀,朝着赤城山走去,他要拜谒山中的二个洞穴。来到山腰的一个山洞,他闭目静思,眼前似乎出现了灌顶大师的身影,灌顶大师在山洞中认真地整理着智者大师讲经内容。然后,清观禅师在洞内的岩壁上镌刻了“结集”二字,礼拜而去。
    之后,他来到了另一个山洞,洞并大,湛然大师当年曾在此演义天台宗教义。离开前,他在洞内岩壁上刻下了“释签”二字。在回国清寺的路上,小和尚对于清观禅师的所为,迷惑不解,于是,问禅师这二方字的意思。智者大师开创了天台宗,他的弟子灌顶将他的讲解记录成册,后来又有湛然大师对其著作作详细的释义。因为有了灌顶与湛然,天台宗教义才得以传播与光大。清观禅师的回答让小和尚似懂非懂,但是他记住了“结集”与“释签”这几个字。后来,赤城山上的这二个山洞就被称为了“结集岩”和“释签岩”。
    灌顶大师(561年——632年)在金陵就跟随智者大师,当智者大师来到天台山时,他就随智者大师来到了天台山。智者大师在佛陇上的每一次讲法,他都认真聆听,与其他听法者不同的是,灌顶总是细心地用笔记下智者大师所说的每句话。智者大师圆寂之后,他奉智者大师遗书至扬州见晋王杨广,之后,杨广开始建造国清寺。寺宇初成,灌顶为国清寺主持。为了将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宗教义传播开来,灌顶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整理平日所记下的智者大师说法内容。赤城山上的山洞极为清静,洞中的灌顶认真地抄写着笔记,这一过程让灌顶重温了跟随智者大师的日日夜夜,似乎又一次在聆听大师的说法。
    灌顶整理出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被称为“天台三大部”,他同时整理出了“天台五小部”,那就是《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义疏》、《金光明经文句》和《观经疏》,它们成为天台宗主要典籍。弘法时不畜章疏的智者大师要是没有弟子灌顶的随听随记,恐怕后人就没法读到天台宗教义了,在宋僧人志磬所撰写的《佛祖统纪》一书中,他认为无灌顶“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灌顶在奠定天台宗典籍基础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佛陀在世时,由他直接为弟子们说法,在他入灭后,为防止佛陀遗教散佚,佛弟子们集会于一处,经过大家集体的回忆,将大师的教法汇编成书,这一活动被称为结集。没想到灌顶一人就完成了结集的工作,所以清观禅师刻下的“结集”二字是对灌顶工作最大的崇敬。
    天台宗教义博大精深,这就需要有人来注释典籍。湛然大师(711年——782年)为智者大师的三大部作注,并加以阐发。赤城山上的释签岩就是湛然大师当年解演天台宗教义之处,在这里,他完成了《法华玄义释签》、《法华文句记》和《摩诃止观辅行》三书。因为有了这三部著作,天台宗的教义,让更多的人容易理解和接受,对于天台宗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释签”二字让人们记住湛然大师所付出的努力。
     “结集”、“释签”二方摩崖均为小篆,颇有古韵。明王思任的《游天台山记》中称:“下探释签岩,良苦。又访结集岩,无有知者。”可见结集岩在明朝就已堙没。“结集”二字现已不可寻觅,“释签”二字依然在山洞中,字直列,字径二十厘米,旁无款识。只不过现在人们称此洞为悟空洞,亦称华阳洞。在这二方摩崖的背后,人们读到了天台宗教义在传播中,历代高僧所付出的努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4#
发表于 2012-12-13 17:55:48 | 只看该作者
唐朝时,天台到长安来回跑一趟,不晓得要多长时间?小半年总要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5#
发表于 2012-12-14 09:20:07 | 只看该作者
闲云老师有心了
记录了这么多有意思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20 14:28: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2-20 14:29 编辑



(日光  (清)  齐召南   字在天台山明岩)

                 
                                          【贰拾肆】日光  高大
      齐召南是天台读书人中最引以为荣的人物,这不但因为他在仕途上的成就,他为清礼部侍郎,更因为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水道提纲》是他最为重要的著作,同时留世的还有《宝纶堂文钞》和《宝纶堂诗钞》等。齐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为清代地理学家,幼有神童之称,精于舆地之学,又善书法,尝临王羲之《兰亭帖》。
      其实,在齐召南心中,这些都没有那么的重要,清朝的文人活得并不顺意,他更欣赏作为读书人受人尊敬的那种体面。乾隆赞道:“齐召南之博学,一至是乎!”在他的家乡天台,人们都称他为“齐大人”。宝纶堂是他晚年书房的堂名,当年城里的百姓看到写有宝纶堂字的灯笼时,都会主动地避在一边,给齐大人让路。
      书房在每一位读书人心中都是神圣的,宝纶堂的堂名就有浓厚的书卷气,取满腹经纶之意,满腹经纶是每位读书人一生所追求的。那是宝纶堂建成不久的一个冬日,雪花开始飘落在庭院中的那棵桂树上,洁白的雪花下是桂树的绿叶,叶子还是那样的青翠。坐在书房中的齐召南,看到窗外的这一景色,不禁想起了赤城山上的立雪处。那是他年轻时的读书处,赤城山上的紫云洞前也是白雪皑皑,立雪处的齐召南认真地读着四书五经,准备着科举的乡试,那年的乡试,他名列副榜。赤城山的读书处,齐周华说它是“槛临丹池,窗开绿杪,清洁可爱。”赤城山上有一方“旷人心目”的摩崖,传为齐召南书。
      赤城山上的立雪处是他走上仕途的起点,在喧嚣的世间走了一圈之后,他最终回到了另一个读书处。这个读书处在寒山,那是当年诗僧寒山隐居的地方,在明岩的朝阳洞,晚年的齐召南设馆讲学。立雪处的岁月是寒窗苦读,而朝阳洞的开馆则是儒家学说的传播。朝阳洞清幽宁静,是讲学的佳处,洞外有一石柱,白云缭绕,翠竹婆裟。寒山就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的诗句,对于这一美景,齐召南将其列为台山小十景之目“石柱撑云”。而他的学友胡作肃在他所列的台山小八景,称其为“石柱停云”,虽有一字之差,但都表达了朝阳洞前的景致。
     石柱之上,旧有诗刻,为张滂七绝一首,诗分四行,今多已漫漶,不可辨读。张滂为明台州府推官。《光绪台州府志》对此摩崖诗有这样的记载:“七绝一首,分四行,行一句漫漶不可辨,可辨者第一行首五字,曰‘丰干和尚归’,二行六字,曰‘太守重游石窦’,三行下三字半,曰‘仙真隐迹’,末行首一‘满’字,末一‘寒’字,款张滂二字尚存。”石柱的内侧,还有“仰高”二字的摩崖,字平列,落款不清。
      清乾隆辛巳年(1761年)的元宵节,天空还飘着零星的小雪,齐召南又一次来到了明岩,那年他已五十八岁。他还怀念着在这儿度过的读书时光,心里总想留下点什么,文人除了作诗,大概就是题词了,齐召南也是写得一手好字,喜欢为家乡的友人题上一方匾额。
      当他来到朝阳洞时,雪停了,一束阳光照进洞中,这雪后的阳光是格外的清纯,他写下了“日光”二字。在朝阳洞旁,还有一个初来洞,洞的岩壁上,有一个头影,颇象从印度而来的达摩祖师。有达摩祖师西来初地的说法,于是此洞被称为了“初来洞”。空旷的洞穴,用“高大”二字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齐召南写下了“高大”二字。明岩洞内,齐召南还写下了“青天”二字。
      后来僧人们将齐大人所写的这三方字,分别镌刻在了三个山洞的岩壁上。朝阳洞中的“日光”二字落款为“乾隆辛巳年上元,息园齐召南书,住僧了义、了兴合刻”。初来洞中的“高大”二字落款为“乾隆辛巳年上元,息园齐召南书,住僧达先、弥海合刻”,字径高八十五厘米,宽六十厘米。明岩洞内的“青天”二字落款为“乾隆辛巳年上元,息园齐召南书,住僧达先、悟静合刻”。这其中的上元就是农历的元宵节,这三方摩崖,由五位僧人合刻,这的确有点意思,僧人们有机会能为齐大人刻字,都感到无上的荣耀,那是极有面子的事。
      明岩还有其它的摩崖,洞外有“石怪岩明”四字,落款处只有年份,嘉庆七年(1802年)题刻,而书者姓名已泯灭了。巧的是这四字也可倒着读,那就是“明岩怪石”。
      有些风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比如明岩的奇石怪洞,有些字也可倒着读,比如“石怪岩明”,惟有做人得堂堂正正,齐召南就是这样一位书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7#
发表于 2012-12-21 00:00:24 | 只看该作者
夜深人静中学习了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发表于 2012-12-21 00:02:36 | 只看该作者
在清朝做个大儒,还真要背点良心上的负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9#
发表于 2012-12-31 00:3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abracadabra 于 2012-12-31 20:12 编辑

能否关注一下!!!
上个月回去高明寺,“佛陇"摩崖遍寻不着,似乎已经被凿掉!!
听路过的僧人们说是移去哪里了??????
请关注一下!!!
谢谢啊 !功德无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31 09: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2-31 09:23 编辑

回三井:“佛陇”二字在佛陇岗,也就是真觉寺去“智者大师说法处”的路旁,得有人指点才能寻到,现已风化得差不多了。细细辨,还能看出。“教源”二字风化更严重,想要辨出都有点难了,本贴此二方摩崖的照片都是上世纪80年代的。它并没有凿去或移到别处。“天台山”三字的摩崖是炸毁了,也为指堂禅师所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27 08:41 , Processed in 1.0726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