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2-20 14:29 编辑
(日光 (清) 齐召南 字在天台山明岩)
【贰拾肆】日光 高大
齐召南是天台读书人中最引以为荣的人物,这不但因为他在仕途上的成就,他为清礼部侍郎,更因为他在学术上的成就,《水道提纲》是他最为重要的著作,同时留世的还有《宝纶堂文钞》和《宝纶堂诗钞》等。齐召南(1703年——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为清代地理学家,幼有神童之称,精于舆地之学,又善书法,尝临王羲之《兰亭帖》。
其实,在齐召南心中,这些都没有那么的重要,清朝的文人活得并不顺意,他更欣赏作为读书人受人尊敬的那种体面。乾隆赞道:“齐召南之博学,一至是乎!”在他的家乡天台,人们都称他为“齐大人”。宝纶堂是他晚年书房的堂名,当年城里的百姓看到写有宝纶堂字的灯笼时,都会主动地避在一边,给齐大人让路。
书房在每一位读书人心中都是神圣的,宝纶堂的堂名就有浓厚的书卷气,取满腹经纶之意,满腹经纶是每位读书人一生所追求的。那是宝纶堂建成不久的一个冬日,雪花开始飘落在庭院中的那棵桂树上,洁白的雪花下是桂树的绿叶,叶子还是那样的青翠。坐在书房中的齐召南,看到窗外的这一景色,不禁想起了赤城山上的立雪处。那是他年轻时的读书处,赤城山上的紫云洞前也是白雪皑皑,立雪处的齐召南认真地读着四书五经,准备着科举的乡试,那年的乡试,他名列副榜。赤城山的读书处,齐周华说它是“槛临丹池,窗开绿杪,清洁可爱。”赤城山上有一方“旷人心目”的摩崖,传为齐召南书。
赤城山上的立雪处是他走上仕途的起点,在喧嚣的世间走了一圈之后,他最终回到了另一个读书处。这个读书处在寒山,那是当年诗僧寒山隐居的地方,在明岩的朝阳洞,晚年的齐召南设馆讲学。立雪处的岁月是寒窗苦读,而朝阳洞的开馆则是儒家学说的传播。朝阳洞清幽宁静,是讲学的佳处,洞外有一石柱,白云缭绕,翠竹婆裟。寒山就有“庭际何所有,白云抱幽石。”的诗句,对于这一美景,齐召南将其列为台山小十景之目“石柱撑云”。而他的学友胡作肃在他所列的台山小八景,称其为“石柱停云”,虽有一字之差,但都表达了朝阳洞前的景致。
石柱之上,旧有诗刻,为张滂七绝一首,诗分四行,今多已漫漶,不可辨读。张滂为明台州府推官。《光绪台州府志》对此摩崖诗有这样的记载:“七绝一首,分四行,行一句漫漶不可辨,可辨者第一行首五字,曰‘丰干和尚归’,二行六字,曰‘太守重游石窦’,三行下三字半,曰‘仙真隐迹’,末行首一‘满’字,末一‘寒’字,款张滂二字尚存。”石柱的内侧,还有“仰高”二字的摩崖,字平列,落款不清。
清乾隆辛巳年(1761年)的元宵节,天空还飘着零星的小雪,齐召南又一次来到了明岩,那年他已五十八岁。他还怀念着在这儿度过的读书时光,心里总想留下点什么,文人除了作诗,大概就是题词了,齐召南也是写得一手好字,喜欢为家乡的友人题上一方匾额。
当他来到朝阳洞时,雪停了,一束阳光照进洞中,这雪后的阳光是格外的清纯,他写下了“日光”二字。在朝阳洞旁,还有一个初来洞,洞的岩壁上,有一个头影,颇象从印度而来的达摩祖师。有达摩祖师西来初地的说法,于是此洞被称为了“初来洞”。空旷的洞穴,用“高大”二字来形容是最恰当不过了,齐召南写下了“高大”二字。明岩洞内,齐召南还写下了“青天”二字。
后来僧人们将齐大人所写的这三方字,分别镌刻在了三个山洞的岩壁上。朝阳洞中的“日光”二字落款为“乾隆辛巳年上元,息园齐召南书,住僧了义、了兴合刻”。初来洞中的“高大”二字落款为“乾隆辛巳年上元,息园齐召南书,住僧达先、弥海合刻”,字径高八十五厘米,宽六十厘米。明岩洞内的“青天”二字落款为“乾隆辛巳年上元,息园齐召南书,住僧达先、悟静合刻”。这其中的上元就是农历的元宵节,这三方摩崖,由五位僧人合刻,这的确有点意思,僧人们有机会能为齐大人刻字,都感到无上的荣耀,那是极有面子的事。
明岩还有其它的摩崖,洞外有“石怪岩明”四字,落款处只有年份,嘉庆七年(1802年)题刻,而书者姓名已泯灭了。巧的是这四字也可倒着读,那就是“明岩怪石”。
有些风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比如明岩的奇石怪洞,有些字也可倒着读,比如“石怪岩明”,惟有做人得堂堂正正,齐召南就是这样一位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