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贰拾伍】万马渡
万马渡并没有一匹马,只是一溪的溪石,巨大的溪石也没有一块形状像马,但这条山溪偏偏叫万马渡。万马渡也不是旧时的渡口,而是万马竞渡的壮观。
位于万年山麓山谷中的这条山溪所有的魅力,只有在大雨之后才得以显示。当溪水奔泻,冲击巨石时,发出似马的咆哮声,洪水淹过巨石,远远望去,似乎有万马横渡山溪,无数只马头在洪水中忽隐忽现,此时的巨石不再是平日那样的纹丝不动,而是那样的活灵活现。只有在雨后到过万马渡的人,才能感受到这一奇观。当年称其为万马渡的人,也一定是在春日的雨后,面对山溪,才想到如此美妙的名称。
清乾隆年间的春日,也是一个春雨刚过的午后,齐召南来到了万马渡。溪边的山村中,有齐召南的一位友人,山村幽静,院中的竹篱笆上,几朵野花攀附着,悄然开放,花瓣上挂着数点雨珠。就在院子的梅花下,齐召南与友人尝着春酒,聊着旧事。有酒,有友,还有梅花,此时的齐召南感到格外轻松。酒酣耳热时,远处的溪水声也时急时缓,齐召南吟诗一首,诗的后二句为“马鸣风萧萧,临风独回首”,这恰好是万马渡的神韵。
万马渡景观还有另一个说法,那就是仙人赶石。清邑人凌世景就有“打折仙人鞭,翻波化为石”诗句。当洪水从远处滚滚而来时,眼前流动的仿佛不是溪水,而是溪水中争先恐后的巨石,似乎是某一位仙人在驱赶着这一溪的巨石,至于这位仙人是谁?将这些溪石赶往何处?民间有不同的说法。
当溪水退去,万马渡会是另一种景象,宁静而祥和,满溪的巨石裸露在溪中,溪水是涓涓清流,文静地从溪石之间的缝隙间流过。清邑人齐周华游历至万马渡时,看到的是宁静的万马渡,在他的《台岳天台山游记》有如下的描述:“溪涧中有黑石,乱堆里许,如豕负涂、如羊跪乳、如群犊抵牾、如众驹蹂躏,又如熟睡者、如摩痒者、如埋头匿足者,如意想象,无一不肖。”齐周华的想象力真是丰富,有动物的千姿,也有人类的百态,栩栩如生,一幅万物和睦相处的温馨画卷。
至于溪中巨石的由来,有多种说法,王思任在其《游天台山记》中认为:“以理察之,是山所融结俱圆块,水涌土搜,则累累滚积下。”这其中以理察之的“理”,以现代的目光来看,则有科学的角度。这是他放弃了文学想象因素所表达的观点。河流上游有“发洪头”,下游也有“白家浪”的地名,可见王思任的观点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在溪涧,有一块巨石格外的醒目,上面镌刻“万马渡”三字,字平列。字的上款为:“明万历丙申秋。”也就是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下款为“莆田吴献辰书”。平日,这三个字在乱石堆中,可轻松地认出,而当大雨过后,万马竞渡的景观中,这红色的字体,倒有点像在水中飘动的马鬃,这一点或许当年吴献辰也没有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