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摩崖无语 (系列)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09:55: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1-7 20:33 编辑


栖真金界 (清)怡静  字在天台山石梁
                         【贰拾壹】 栖真金界
     一千六百前的天台山石梁,一位僧人独坐桥边。
     石梁是一座天生石桥,一道瀑布从桥下飞流直下,桥下是万丈深渊。月色下,入定的僧人,隐约听到桥头诵经鸣磬之声,睁眼之时,忽见桥西端有一石洞,洞门大开,平时狭窄的石梁也变得宽敞。僧人走过石梁,来到一处梵声缭绕的佳地,只见五百位罗汉或坐或卧,姿态各异,悠闲自在。一位罗汉对这位僧人说:“再过十年,你会到这里来的。”瞬间,眼前的景象消失了,石梁依然横在前面。这位僧人就是昙猷法师,他开启了天台山佛国的序幕。
    这个传说在东晋时就广为人知,天台山石梁也成为五百罗汉的栖息地。罗汉,又称应真,指僧人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果位。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座前听法传经的五百名弟子,后来都修成正果,这就是五百罗汉的来源。石梁旁的下方广寺也成了五百罗汉总道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一书说:“佛言震旦天台山石桥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
    明天启元年(1621年),石梁西端立了一座铜殿,殿为重檐歇山顶,高一米三十五厘米,宽一米,阔七十厘米,飞檐翘角,全铜打造。铜殿内有五百罗汉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在如此小的铜殿内,雕刻出五百尊的罗汉像还真不是一件容易做成的事。此殿为钦差不提督九门太监徐贵亲自负责铸造,殿的阑槛间镌:“皇明朝天启元年辛酉中秋吉旦,钦差提督九门太监徐贵等喜施助金殿,永远供奉天台胜境石梁桥首,清凉山后学沙门如壁募造。”左壁有“钦差分守金衢严道、浙江布政司参政米万钟”和“钦差督理抽分兼管和道催儹浙直福江木料工部郎中杨师孔”题名,右壁还有许多的题名。昔日一年四季,无任是风雪之日,还是晴朗之时,中方广寺的僧人足穿草鞋,走到石梁西端的铜殿前进香,僧人们就以这种方式供奉着五百罗汉。这座铜殿在1967年被村民盗窃时,落入潭中,1987年修复之后,供于中方广寺内的应真阁。
    作为五百罗汉根本道场的下方广寺,寺内供奉着五百罗汉。寺内的每一位罗汉前都有一盏天台山云雾茶供着,茶水的清香弥漫于大殿,梵声间的茶香充满禅意,以这样的方式供奉罗汉惟方广寺所特有,由此而演变而来的罗汉供茶的茶艺在寺院中盛行,也受到一些文人的追捧。从宋朝的那盏茶中出现了“大士应供”四字起,方广寺前的每一盏茶都与罗汉一起聆听着石梁的瀑布声,这一听就是一千多年。
    在众多赞叹石梁诗句中,就有许多写到了五百罗汉前的那盏茶。宋代李吕的《石桥茶供》中就有这样描述:“闻说天台髻未髽,中年方遂此煎茶。不行四十九盘岭,那见二千余盏花。”这盏茶从年轻时就听说了,等到中年才得以一见,而且是走过道道山岭之后,可见汉罗前的这盏茶对于诗人李吕的有着持久的魅力。
    石梁旁有一方“栖真金界”摩崖,表明此处为五百罗汉的栖居地。字为平列,高二米三十厘米,宽八米。上款为:“清乾隆戊戍二月吉旦,道光十八年十二月破山梅近重修。”可见,镌于1778年的此方摩崖在六十年之后有过一次重修。下款为:“永庆华月逵山人题,本山怡静导修书,本邑齐兴若、闻从尉镌。”此处的华月逵为永庆寺的僧人,怡静导修也为僧人。
    在“栖真金界”的右边,有另一方摩崖诗,为丁卯年(1927年)仲冬广东香山灵机氏题,诗也与五百罗汉有关,“拜别仙山五百丘,前困种下此根由,层峦佛境三千界,天缘有分再来游。”
    在石梁旁还有一方摩崖与佛国有关,那就是“常住真心”四字,落款为:“光绪庚子荷月”,书写者难以辨认。常住就是一种稳定的,不生不灭的状态,它也是罗汉的状态。

注:原来“栖真金界”与“盖竹洞天”二方是合在一起写的,现分成独立的两篇,故“盖竹洞天”篇文字作了相应调整,现附于此:
                                    盖竹洞天
    石梁瀑布下那一潭碧水,在宋嘉泰元年(1201年)那场祈雨之后,被称为了惠泽潭。
    宋天台县令丁大荣上任之后,得知天台时常闹旱灾,而每遇旱灾,人们所能做的就是求雨,他心中有所担忧。石梁下的那潭水被视为龙湫,求雨特别的灵,人们认为那是因为石梁是五百罗汉的栖身之处。那年冬日,丁大荣来到了石梁,坐在昙华亭中,他却没有心思品茶。看着石梁西端那座铜殿,五百罗汉浮雕笑容可掬,他心中似乎有了一丝安慰,有五百罗汉的庇佑,旱灾终会摆脱的。
    于是,他请僧人智海在瀑布下的水潭旁建亭。智海在水潭旁,开辟出一块空地,亭就建在空地上,亭四周建有护栏,“伫真亭”的匾额就挂在亭中。在亭建成之后的那年夏日,天干旱,人们到石梁下的水潭旁祈雨,潭中出现异龟,之后,一场大雨缓解了旱情,祈雨成功。石梁下的水潭就被称为“惠泽潭”,此事被记载在宋之瑞所撰写的《伫真亭记》中。宋之瑞,天台人,为宋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著有《天台图经》一书。
    中广寺旁有一山洞,称盖竹洞。此洞道家称之十九洞天,佛家以为五百罗汉栖身之所。道家的十九洞天,有多种说法,一说在台州黄岩县西,也说在临海南。唐代,司马承祯提出了“洞天福地”说法,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地,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看来,此洞真的不同凡响,佛道两家都来赶热闹。
    在丁大荣探访盖竹洞之前,此洞已淹没了二百多年,他也多次寻找此洞,但终未能如愿。而那次祈雨时的探寻,让他意外地找到了此洞,或许是五百汉罗将他引入此洞。《伫真亭记》中对此洞有这样的描述:“洞深可二丈余,中有二硖,穹窿幽邃。下视攒峰叠嶂,如列画屏。”一条幽静的小道将丁大荣引到了一个山洞前,洞并不大,两旁的修竹掩映着洞口,一股凉风迎面而来,在这署热的夏日,他感受到了一丝的清凉,这就是传说中的盖竹洞。
    洞中他似乎又看到了五百罗汉那可掬的笑容,当他从洞口走出,一场大雨忽然而至。雨落在山道,溪水慢慢涨了起来,洞前的丁大荣似乎看到了水流入了干裂的田地,看到了农夫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位知事冲出盖竹洞,雨淋湿了他的衣裳,他开怀大笑。
    在他心中,这场大雨是五百罗汉带给天台民众的甘露。渐渐地,雨停了,云层中透出一道霞光。在方广寺,丁大荣写下了“盖竹洞天”四字,作为对这场大雨的感激,也作为对栖息于石梁的五百罗汉的感谢。
    这四个字,丁大荣请人刻在了盖竹洞旁的山岩上。字为篆书,分二行,字径高一米三十厘米,宽一米。款署:“大宋嘉泰壬戍五月,奉议郎知天台县事晋陵丁大荣书。”字为正书,旁又有字一行:“破上人重修。”八百多年过去了,每当人们看到这四个字,就会想起宋朝那个夏日的暴雨,铜殿中五百罗汉慈善的笑脸又在眼前浮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2#
发表于 2012-10-26 12:21:27 | 只看该作者
原来那个铜殿还在啊,下次专程去瞻仰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3#
发表于 2012-10-26 12:42:45 | 只看该作者
abracadabra 发表于 2012-10-26 12:21
原来那个铜殿还在啊,下次专程去瞻仰一下

你也悲催,石梁都不熟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4:15:58 | 只看该作者
满足一下ab的好奇,传石梁铜殿一张,铜殿内雕五百罗汉浮雕。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6 14:25:5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名胜——天台山》中的石梁铜殿旧影,此书出版于民国六年,蒋维乔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6#
发表于 2012-10-26 17:54:26 | 只看该作者
啊呀呀我只晓得这个铜殿当初是摆在石梁上后来被弄走了,进方广寺也就顾着看摆在橱窗里的木墔罗汉,从来没见到这个宝贝。谢谢香帅和闲云老师。
这宝贝在石梁上摆了350年都没事,到咱这时代就会被人偷了……真是无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7#
发表于 2012-10-26 22:18:56 | 只看该作者
真羡慕闲云老师,
可以猫在家里
喝茶
看书
写字。
我近日回天台,找您蹭茶去。

点评

好的。  发表于 2012-10-28 08:3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20:30:1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11-7 20:31 编辑


(松风  (明) 赵宦尧  字在天台山高明寺幽溪
    伏虎 (清)  佚名  字在天台山高明寺幽溪)
                                 【贰拾贰】松风
    高明寺外的幽溪旁有“伏虎”、“松风”两方并联的摩崖,这其中的“伏虎”指的是伏虎岗,“松风”指的是松风阁。这一岗一阁都与高明寺有关,也与寺中的高僧有关。
    深山藏古寺,说的是古寺远离尘世的喧哗,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这种选址观念源于中国古代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风水原则。天台山的众多寺院道观也都遵循这一原则,国清寺就是五峰环抱,北倚八桂峰,东靠灵禽峰,南对祥云峰,西依映霞、灵芝两峰,寺前与寺西有二条山溪相环,营造出清幽深邃的气氛。当年的桐柏宫也是九峰相绕,峰峰争秀,九峰分别为玉女、紫霄、翠微、玉泉、莲华、卧龙、华琳、香琳和玉霄,道观前有女梭溪流过,溪水的出口处形成了气势宏伟的桐柏瀑布,充满仙气。
    高明寺的清幽也是由周环的山峰和寺前的幽溪所衬托的。天台山各道场,幽溪最得水法之妙,从溪头看,前有九峰环列,历历可辨。寺背依狮子峰,面对象王峰,左侧有一山岗,形似伏虎,智者大师在创建幽溪道场时,就注意到了这座山岗,他称此山为伏虎岗。清光绪年间,兴慈法师在伏虎岗上镌刻了一个“佛”字,这使得这只伏虎也格外的慈眉善目了。
    松风阁则与高明寺的另一位法师有关,那就是传灯法师。传灯法师在明万历年间,主持重建高明寺。晚年的传灯法师静心习禅,厌于世俗的打扰,于是他在寺外的幽溪上筑一小屋,名松风阁,松风阁四窗洞开,窗外各有幽致。在松风阁建成之时,传灯法师独坐于阁中,窗外阵阵的松涛声随风吹入阁中,望着窗外的景色,他随景命名为:“东松风、西米拜、南清音、北尔瞻。”并以此为题写了四首诗,真是风雅得很。
    独居于松风阁的传灯法师原以为可得安静,没想到时常有人冒昧登阁,于是,他只得设三关以杜客。第一关为松竹关,在松风阁后大石旁的一棵松树和猫头竹之间,编柴竹为门。第二关为断桥关,在水碓下,设一木板桥,此桥可提可放。第三关为梯石关,在幽溪至看云处,设有一木板梯,架梯可登松风阁,抽梯则断路。有此三关,传灯法师得以安静,在松风阁中听风看云,赏月观梅。在他的心中有山居十友,那就是月、云、风、雪、松、梅、竹、梧、泉、石,他撰有《赋得山居十友》一文,讲述着与这些友人的交情。可见独居松风阁的传灯法师并不寂寞,在他的身边有那么多的至友。
     在传灯法师圆寂之后四年,旅行家徐霞客来到了高明寺,那天他憩于松风阁。要是那年传灯法师还健在的话,说不定,徐霞客就没有那么幸运能憩于松风阁了,他是否能过这三关,登上松风阁可能还是个问题。或许,他只能在远处望着传灯法师在松风阁上坐禅。他肯定是听说过登松风阁的不易,那天他已离开高明寺,因为下雨,他只能返回高明寺,这才有他登松风阁的机缘。似乎命中注定他与松风阁会有一场相遇,想避也是避不了。所以,在他的《游天台山日记后》中记上了“雨骤,不成行,还憩松风阁。”一句。那年是明崇祯五年(1632年)。
    伏虎岗还是当年那条山岗,而松风阁却早已倒塌了。刻在幽溪旁的那“伏虎”、“松风”摩崖面对着伏虎岗,当年的松风阁也应在它的旁边。两方摩崖字风不同,“松风”平和,而“伏虎”张扬,只是都没有落款。传灯法师的《幽溪别志》中称“松风”二字为吴人赵宦尧书,字径三十厘米,而“伏虎”二字则镌于清末,不知何人所书,字径高一米一十厘米,宽四十厘米。临海学者项士元在其《台山爪印》中称:“‘伏虎’二字,勒石未久,名已毁去。”此文写于民国初年。其实,写在寺院的字,如能与“松风”一样的平和,少一些锋芒,或许会更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9#
发表于 2012-11-8 12:03: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0#
发表于 2012-11-8 17:28:53 | 只看该作者
每次看到本贴更新,都要提醒自己:赶紧练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27 04:26 , Processed in 1.084608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