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9-25 18:09 编辑
(大观 (明) 石锡纶 字在天台山石梁)
【拾玖】大观
在不同人的心中,石梁飞瀑会有不同的风韵。那么多的文人墨客,面对大自然的杰作,感慨万端。诗人的诗句,画家的笔墨,都表达着共同的赞叹。留下诗句的有僧人,也有文人,从唐朝的僧人拾得到宋朝的文人贾似道。从明画家沈周、清代的石涛到现代画家张大千也都有石梁的画作。
在石梁的各个角落,还散落着三十多方的摩崖,它们或已漶漫,而不可辨,或已久远,而不可寻觅,只留在志书那张发黄了的故纸中。好在大多还是那么的清晰,它们是不同时期的书家们所留下的真情实感。岁月间,它们与风雨相抗,不愿让书家的情感消失,它们也知道总会有新人不停地加入到这场赞叹之中。
熊枯的“飞梁悬瀑”写于明万历年间,此后不断有新的摩崖出现在石梁,到民国年间,康有为的“石梁飞瀑”,在这近五百年的时间里,这二方摩崖倒是朴素直白,其余的大多是华丽的辞藻。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春日,石锡纶来到了石梁,一场大雨刚过,金溪的水暴涨,溪水穿过石梁,直泻而下,咆哮如雷。站在远处的石锡纶被眼前的气势所打动,这真是自然界的大观,一个朴实的“大”字,传达出他所有的感慨。我们现在看到的“大观”二字的摩崖,就是石锡纶当年的感受。从现存的摩崖来看,字的落款为:“甲申春,芝南石锡纶题。”但光绪《台州府志》载:“款署甲申春,芝南石纶题”这其中的名字有一字之差,之后,人们都称此摩崖为石纶书,至于石锡纶的真实身份我们不得而知。
石锡纶眼中的大观,在旅行家徐霞客心中则是另一种景观。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也是一个春日,徐霞客初游石梁时,金溪的水平缓得很,一帘瀑布挂在石梁之下,白如雪霜。于是,在他的《游天台山日记中》留下了这样几句话:“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这种飞瀑喷雪的感受在另一位游人心中得到了共鸣,“喷雪飞云”四字摩崖至今留在石梁旁的岩壁上,落款的时间,我们还能认出,那是光绪四年十一月,只是姓名已漶漫而不可读了。在这位不知名的游人心中,眼前的瀑布洁白如喷雪,又如飞云般飘渺。与此相同的还有一方 写于清光绪十年二月的“流雪昙花”四字,只是摩崖落款处的姓名已模糊不清了。
曹文晦在命名“天台山十景”时,石梁景色自然选在其中,他用的景名就是“石桥雪瀑”,瀑布之水如飞雪的感受,在诗中又一次出现。在天台,人们将瀑布称为孝幕瀑,因为瀑布远望如同一块白布挂在眼前。石梁旁的岩壁上恰好有“寿布”二字的摩崖,字为清末邑人袁子羽所书,这儿的寿布指的就是孝幕,以此来形容石梁瀑布倒是有十足的天台味。
冬日的石梁会是另一番风采。雪落下来了,掩盖了石梁的桥面,四周的树林也披上了银装。天气的寒冷,溪水也结了冰,此时,石梁飞瀑出现了另一种奇观,平日流动的瀑布凝固成了巨大的冰瀑,远远望去如一块白布挂在前面,这一景观不常见。晚清文人魏源在一个雨后观赏石梁景色,已是感慨万端了,但旁边的一位僧人的一句“雨瀑月瀑那如冰瀑妙”让他对石梁冰瀑充满了好奇。在他的《天台石梁雨后观瀑歌》中对冰瀑作了如此的想象“破玉裂琼凝不流,黑光中线空明窈。层冰积压忽一摧,天崩地坼空晴昊。前冰已裂后冰乘,一日玉山百颓倒。”
不同季节的石梁瀑布会有不同的风姿,恰恰是这种千姿百态,才显它的魅力。清光绪年间,郡守陈璚访石梁时,他题写了“神龙掉尾”四字,以表达石梁的变化莫测,字为草书。此事在杨葆光的《天台游记》中有所记载,因为那天他是同游者。 在大兴坑与金溪汇集处的岩壁上,这五方摩崖一字排开,最右边的是“大观”,然后是“喷雪飞云”、 “寿布”、 “流雪昙花”到最左边的“神龙掉尾”。
据明传灯法师《天台山方外志》记载,石梁有晋江王一俊行书“石梁”、 主簿王榭的行书“星桥胜概”,只是现已不可寻觅。现我们还能看到的摩崖还有民国年期陈兴亚的“胜境胜景”,还有“山林美境”、“石梁仙境”等。
在众多文人眼中,石梁瀑布是一种大观。石梁周围文人们所留下众多的摩崖,无意间成为了另一种书法上的大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