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p><p>【拾】破四旧</p><p></p><p>辜鸿铭的那条辫子在上个世纪初的未名湖是略有名气的,它成为了旧文化的象征。辜鸿铭这条炫耀传统文化的辫子,如今又被人们重新提起,其实,人们只是借他的辫子,重提中国传统文化。留学英国的辜鸿铭为何要坚守中国传统,而反对新文化运动,他并不是不知西方文化的优势,而是知道这种文化深深扎根于西方的传统。任何的文化都是一脉相承,它有适宜于其生长的环境,中国的文化也是如此,它必须顺着自己的文化相传与发展。而提倡新文化的人士则大都留学日本,而未受感受过真正的西风。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文化否定中的创新,力求创建一种与西方文明相同的全新文化。</p><p></p><p>到了上世纪60年代的文革,中国的传统文化遇到了灭顶之灾,而新的文化有没有丝毫的根底,于是,就成为了一场闹剧,一场悲剧。“破四旧”始于文革初,所谓“破四旧”,指的是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此运动的实际操作者为红卫兵,他们对于四旧的真正本质是什么,还来不及弄清楚,疯狂的行为就开始了,一夜间,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拆散,数不清的书籍与字画被烧毁,传授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就成为了打击的目标。</p><p></p><p>民居人们还要居住,不能拆,但其中许多木雕与石刻的图案都成为破四旧的对象。木雕的人物都削去头部,石板的图案也被铲得面目全非。学者李辉在《残缺的窗栏板》一文中有过详细地叙述,抄其中一段如下:</p><p></p><p>“最令我震撼的是窗栏板。徽派建筑中的窗栏板,被称作房屋内木雕的精华所在。可是,我走进的一幢幢民居,许多窗栏板虽然都保留着,但却面目全非。窗栏板上,雕刻着一个个戏剧场面或者民间故事,空城计、水漫金山、八仙过海……有时一块窗栏板上,雕刻着几十个人物,场面生动,镂刻精细。可是,我发现绝大多数窗栏板上的雕刻,人物的头部都被削掉,只剩下身子。雕像无头,一个生动的场面,顿时没有了生命,没有了灵魂。我注视着窗栏板,抚摸被破坏的完美,感觉到好像不是我在看它们,而是它们在看我。那一处处裸露的残部,似乎也是一双双眼睛,在询问着。”</p><p></p><p>李辉描述的是发生在安徽的事,其实,这一现象国内普遍存在。山城天台也未能躲过这一劫,漫步于城内的古宅,到处可见破四旧时所留下的陈迹,也可听到老人们对于这场闹剧的叙述,或平静,或激动,但这一劫难在他们心下留下的阴影却是可样的深刻。以下是破四旧时留在天台的几个残影。</p><p></p><p>镜头之一:五关里木门的戏文木雕的人头均被削去。“郭子仪上寿”图。 </p><p></p><p></p><p>镜头之二:进士第照墙上被毁的砖雕。 </p><p></p><p></p><p>镜头之三:度予亭月洞门上被铲去的“丹柱擎天”石匾。 </p><p></p><p></p><p>镜头之四:宣武第被铲的龙凤柱础。 </p><p></p><p></p><p>镜头之五:花楼门前的旗杆墩在破四旧时被拆除,后来,重竖时已缺少了一块,我们可发现左边的那块为新打的。</p><p></p><p></p><p></p><p>现在保存完整的木雕与石刻往往是当时主人用一种特殊的方法保存下来的,用石灰或黄泥覆盖,也有的主人用毛主席语录写于红纸,盖于石匾和木雕之上,才得以幸存。</p><p></p><p></p><p></p><p>面对这些场景,人们无语,传统文化如此就能否定?在时光过去近40年之后,人们才发现传统文化的不可取代的价值。</p><p></p><p></p><p></p><p>2005年冬摄于浙江天台民居。</p><p> </p><p></p><p></p> <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19 10:59:04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