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迹残影间的暗示【老帖重开】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06-4-25 15:46:00 | 只看该作者
&nbsp; <p></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拾壹】祠堂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 婺源被人们中国最美村庄之一,它的魅力不仅来自与大自然的和谐,更在于村庄融于自然的意境。游客们或穿梭于油菜花盛开的田埂,或徜徉于马头墙之间的小弄深巷。村庄中大都建有祠堂,这也是游客必到之处,当祠堂也成为了旅游的景点时,祠堂本质的意义就消失了。&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 人们建造祠堂为的是奉祀先贤,祠堂内所进行的祭祀仪式,是后人与祖先心灵上的交流,祠堂也是族内许多大事议决与进行的场所。人们敬畏祠堂,缘于它是祭祀祖先或人杰的圣洁之地,它的庄重与威严决定了它并不是普通人能随便进出的场地,更不是买张门票就能参观的旅游景点。走进现在婺源的祠堂丝毫没有祠堂的那庄重感,空荡荡的建筑让人感到的是一种落寞与冷清,祠堂已失去了它原本存在的价值,那么,这种变化是怎样演变而来的,婺源的祠堂没有向人们露出任何暗示。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 天台的大村庄也都建有祠堂,49年之后,这些祠堂都作为封建迷信的产物被清除,一切宗族的活动被禁止,建筑物也大多作为了集体用房,从此宗族的概念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阶级的概念。近几年,许多祠堂也都修缮一新,没有了宗族的理念,祠堂也只能是一个空壳,没有其内在的内容与原本的作用,所以现在各村庄的祠堂都成为了老人活动中心,这种现象实在是不可避免。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 天台老城旧时居民多按族姓聚集而居,东门为陈姓、桥上为王姓、后司街为曹姓等,这些族姓都建有各自的宗祠,有的族姓的祠堂还分大宗与小宗。49年之后,城内的宗祠要么作为单位的用房,要么不时地改建为其它建筑。一些宗祠由于久未修缮,也就倒塌了。以下是城内几座祠堂的现状: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 镜头之一:东门陈氏宗祠内景。陈氏宗祠上世纪50年代以后,成为了天台油厂的厂房,直到几年前重为祠堂,整修后的祠堂也显得比较冷清,没有了旧时祠堂的气氛,也几乎看不出厂房的影子,但细细看来,会发现祠堂内左右两边的房柱不对称,右边为三根柱子,而左侧只有二根。左侧的中间一根柱子为当时油厂为安装机器,而锯掉,整修后的陈氏宗祠,依然保存了原状。 <p></p><p></p>&nbsp;&nbsp;&nbsp;&nbsp; &nbsp;镜头之二:金氏祠堂照壁。金氏祠堂位于原金井巷,现民井巷,49年后金氏祠堂成为了县卫生局用房,后不断地改建,原建筑已全部拆除,只留正门前的这堵照壁,孤单地立于民井巷内。 <p></p><p></p>&nbsp;&nbsp;&nbsp;&nbsp;&nbsp; 镜头之三:扬氏宗祠门头。扬氏宗祠位于民主路,50年代成为了县城的邮电局,门中斑驳的邮电绿颜色还未完会褪去,院内零乱不堪,成为了一个大杂院。&nbsp; <p></p><p>&nbsp;&nbsp;&nbsp;&nbsp;&nbsp; 祠堂的意义在于一个族姓的凝聚,它是一个族姓象征,当族姓的团体已淡化时,重修后的祠堂也就失去了它本质的意义,祠堂在现在大概只能是一种装饰品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5年冬摄于浙江天台古城。&nbs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镜头之一: <p></p>&nbsp;&nbsp;&nbsp; &nbsp; <p></p><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镜头之二:</p><p>&nbsp;&nbsp;&nbsp;&nbsp;&nbsp; <br/></p><p>&nbsp;</p><p>&nbsp;</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2#
 楼主| 发表于 2006-4-25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p>&nbsp;</p><p>镜头之三:</p><p><br/></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3#
发表于 2006-4-25 18:14:00 | 只看该作者
<p>偶的马上叫盲眼来!</p><p>旷课很久了也!</p>
114#
发表于 2006-4-25 20:32:00 | 只看该作者
<p>测试测试</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5 12:32:45编辑过]

115#
发表于 2006-4-27 02:51: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诺千金</i>在2006-4-25 10:14:00的发言:</b><br/><p>偶的马上叫盲眼来!</p><p>旷课很久了也!</p></div><p></p>不按时上下街,扣他1000街币。
116#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7:19:00 | 只看该作者
<p>&nbsp;</p><p><font size="2">盲眼同学表现是很好滴。</font></p><p><font size="2">对于好同学重在平时表现。</font></p><p><font size="2">&nbsp;</font></p><p>&nbsp;</p>
117#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7:22:00 | 只看该作者
<p>&nbsp;</p><p>&nbsp; </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拾贰】红卫街740号&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p><p></p>&nbsp;&nbsp;&nbsp;&nbsp;&nbsp; 北京的地图在66年的夏季是一天一个模样。随着文革的开始,那些原来的街名巷名大都充满封建、落后气息,所以都得毫不动摇地改掉,以显示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于是,这些街名和店名都改成了充满着革命意义的新名,“反底”、“红卫”、“胜利”等等街名取代了原先的名称。文革结束后不久,这些街巷又都恢复了原名。 <p></p>&nbsp;&nbsp;&nbsp;&nbsp;&nbsp; 山城天台的中山街是小城最为古老的商业街,在66年这条老街也被改名为“红卫街”,尽管中山街的名称来自孙中山先生。看看这条老街街名的演变过程,倒是有点味道,中山街在明代就基本形成了现在的街区格局,明嘉靖年间,以县衙为中心,其东称为“泰宁街”,其西称为“永清街”。民国期间改名“东大街”和“西大街”,之后又改名为“中山路”。66年曾名“红卫街”,82年复名为“中山路”,现以劳动路为中心,其东为“中山东路”,其西为“中山西路”。这大概就是中山路历史上,名称演变过程。 <p></p>&nbsp;&nbsp;&nbsp;&nbsp;&nbsp; 从街名中,我们能感觉到不同时期的名称,都有时代的烙印,“泰宁”与“永清”向往的是安康清静的生活,民国时期的以“中山”为命名的街巷,全国到处都是,而红卫街则是文革的产物,在文革结束后这些街名都消失了。山城虽然街巷不多,但改名却不少,那个时代同红卫街一样而更名的有:“学弄街”改名“生产路”、“小东门路”改名“胜利路”、“赤巷”改名“先进路”、“华光巷”改名“光明路”,这些街名也都在文革结束后不久,或恢复原名,或另起新名。 <p></p>&nbsp;&nbsp;&nbsp;&nbsp;&nbsp; 红卫街的街名也用了16年,那是一代人所熟悉的名称,但令人奇怪的是现在城中,人们几乎没有会提起红卫街,都说中山街,偶尔说到红卫街,还很难一下子就能确定它就是现在的中山街。是人们在潜意识中回避这一街名,还是人们真的忘了这条街自己生活了近20年的街巷?就是忘了街名,但发生在这条小巷的事,还能否与红卫街相联系起来?这一些似乎没有答题。 <p></p>&nbsp;&nbsp;&nbsp;&nbsp;&nbsp; 街巷的门牌是街巷最本质的外在符号,门牌号侧是它最具实用价值的体现,人们按门牌号来寻到住户,邮电员按门牌号来投递信件,门牌号就是住户对外联系的标识,人们称这为联系地址。在红卫街街名消失了20多年之后,原先的门牌号也都更换成了新的街名了,当初的红卫街门牌也基本消失了,就是偶尔还挂在门上,也不被人们所注意,因为,它已失去了它原来的联系作用。红卫街740号民居还无意间保留着一张门牌,门牌号经岁月的风雨,有点模糊不清了,这张挂了16年的门牌,在今天已没有了实际的作用,但它向后人展示着当年的影子。 <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6年4月18日摄于浙江天台中山东路</p><p>&nbsp;</p><p></p><p>&nbsp; </p><p>&nbsp;</p><p>&nbs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6 15:38:51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18#
发表于 2006-5-3 07:00:00 | 只看该作者
唉,盲眼的债越欠越多了呀!
119#
发表于 2006-5-7 21:41:00 | 只看该作者
<p>祠堂与牌坊,也曾经是天台老城的名片呢,可惜毁得七七八八了。</p><p>哪个鸟人说过,民族的才是长久的,按这个道理,自然红卫街是不能和中山街比的了。</p>
120#
发表于 2006-5-8 00:53:00 | 只看该作者
<p>偶好像也说过这话唉!</p><p>偶不是鸟人啊!</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7 05:01 , Processed in 1.08485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