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224|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连载::一位剑桥男孩的成长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2-7 20: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b>不做被动的父母

</b>伴随着孩子呱呱落地的声音,我成为了幸福的母亲。我一边充满爱怜地呵护着那个新生命,一边翻看着我能够搜集到的所有的育儿书籍。现在科学育儿的书是很多了,但在20年前,这方面的知识普及还很不够。当时我几乎收集到了国内所能见到的所有幼儿教育书籍,有四、五十本,我都一页一页地认真研读,并在教育孩子中付诸实践。
  世界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重复的,比如养育子女,当你刚刚摸索出一些经验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成人。因此我下决心要寻找最佳的教育方式,不做被动的父母,从孕育孩子的开始,就知道什么样的喂养方式是强健他身体的最佳方式;了解怎样让孩子聪慧?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和创造力?他将在一个怎样的社会背景下成长?在他能够独立进入社会之前,父母应当为他做好哪些准备?……
  我们每个人都会为了谋生和事业的发展,去做相当复杂的准备工作。但不是每个人为了子女的教育去做努力。也许有人认为这是一项通过父母的自我摸索就可以完成的工作。的确,有的父母是在实践中探索,这是有价值的,但有的则是仅凭借个人的经验、习惯和好恶来教育,这样,恐怕成功培养孩子的可能性就太小了。
  有一句名言“教育孩子从教育父母开始”,因为有了不做被动父母的意识和这些科学育儿的书籍,我开始了做母亲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当然我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总结出了自己的经验。20年过去,我的儿子夏杨已经长大成人,成为剑桥大学最具实力的三一学院的一名学子。那些他成长过程中我所做的细枝末节的东西,已经沉淀为一种教子理念,并成为我在学校里教育其他孩子的教育理念。
  孩子是父母和环境共同的作品。对孩子的塑造,越小的时候,效果越是明显。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的自我塑造开始显现,但是孩子的自我选择仍然是以父母的教育为基础的。
  面对每一个新生命,我们做父母的责任重大,为了给孩子打下最正确的人生底稿,让我们来做一个“早知道”的父母吧,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教子的愉快经验。
沙发
发表于 2006-2-7 23:14:00 | 只看该作者
<P>教子的愉快经验,详细内容捏?</P>
板凳
发表于 2006-2-8 01:30:00 | 只看该作者
<P>要知后事如何</P><P>且听下回分解</P>
地板
发表于 2006-2-8 23:15:00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23:31:00 | 只看该作者
<b><FONT size=2>随机教育:为你推开一扇窗

</FONT></b>当女人成为母亲,花儿便成了树。母爱的绿荫是母亲用汗水和辛劳铸造的,把一个幼小的生命抚养成才,这个过程的确很辛苦,但我欣慰,因为我用无私的爱和科学的爱,在他幼小的世界里,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幼小的生命去触摸这个真实世界的五彩。
  这个缤纷的世界对于刚出生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有的家长说孩子躺在襁褓里,除了睡就是吃,要么就是望着光光的天花板,不可能实施什么教育。但我认为,实际上这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个教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认字、做算术、读诗,而是针对孩子年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适当教育。
  人的大脑神经元有一千亿个,它们之间联络的网络就是受到外界刺激迅速形成的。如果不好好利用,神经元的这种组合会很快消失,所以幼小的时候给他更多的新鲜刺激,非常重要。
  孩子在婴儿时期是通过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的。他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运动觉、触觉是在接触外部世界中发达的。比如,通过触摸他的皮肤,使这种接触传递到大脑,刺激大脑神经元的活跃。所以我认为把幼小的孩子紧紧地包在小包裹中是不科学的,孩子醒来如果只是望着天花板的话,是他生命的荒废。
  记得夏杨小时候,从他出生的医院回到家里,我马上就给他穿上小衣服,然后松松地放在小被里,让他自由活动他的身躯。有时候我也拉着他的小手小脚做做操,刺激一下他的耳朵呀,嘴唇啊,掌心啊等等,让他大脑的各个区域都产生兴奋,加强大脑神经元之间的联系。当时没有现在这么多玩具,我就在家里剪了很多彩纸,用绳子在房间里来回拉几道,让躺在床上的孩子看到一个多彩的空间,这就是用色彩刺激来丰富他的视觉,同时训练他视觉集中的能力和对物体追视的能力。
  夏杨小时候,我经常让他摸不同质地的东西,让他用小手去抓小米,把小手放在冷水里,再放到热水里(当然是安全的热度),放到温水里。我还让他摸光滑的汽车,毛绒绒的小狗玩具等,触摸这些热的、冷的、软的、硬的、轻的、重的,通过触觉的训练,给他的大脑不同的刺激。我记得有一次,我让1岁的夏杨用小手抓西红柿,把很多小西红柿都抓烂了,我的奶奶就批评我:“哪有你这样惯孩子的!”实际上我是有目的的,是让他通过触觉刺激唤醒脑部的神经元。
  很多大人嫌孩子把房间搞乱了,把东西砸坏了,我在这方面一直很“纵容”孩子,给孩子限定一个他可以随意“破坏”的区域,让他尽情玩他喜欢的动作和游戏。夏杨小时候也和其他孩子一样喜欢砸东西,他最喜欢小汽车,而且喜欢拿小汽车砸东西,我觉得这是孩子在探索,作为大人就要适时地引导,而不是制止。他还喜欢拆汽车,拆钟表,把水从碗里倒到瓶子里,再从小瓶里倒到小盆里,我经常表扬他,“哎呀,做得真好啊!”他就更起劲更专注地继续。我还给他弄了些沙子,放到家里。将沙子放在太阳下晒过,放到锅里炒过,然后放到大盒子里,再放上小塑料瓶瓶罐罐、小铲子,把这些道具都布置在家里的角落,这样就不必顾及天气好坏、沙子是否卫生,可以让幼小的孩子尽情的玩耍。只要他喜欢的道具,只要对他发展有利的,而我又力所能及提供的条件,就尽量地满足他,让他充分享有探索的机会,满足他的好奇心,开发他对外部世界的探究精神。
  很多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出意外,怕孩子破坏东西,当孩子爬上爬下,不停地触摸,不停地翻动他所能够得到的物体的时候,总喜欢说:“别动,脏!”“别摸,危险!”“你来做什么,又没你什么事?”……孩子好奇的天性,决定了他对第一次见到的东西,总是很感兴趣,孩子“调皮”也正符合他的发育特点,这时家长就应该因势利导,在判断基本安全的前提下,充分解放孩子的手脚,否则很可能把一个小发明家的探究精神在萌芽状态泯灭了。从培养一个孩子的角度看,一身脏衣服、一个被摔坏的玩具,和一个孩子一生的发展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记得我第一次带夏杨爬山,一到山顶,他就趴在地上,满身是土。很多人在孩子玩耍时总是一步不离,而我带孩子到公园时,首先寻找一个安全的区域,然后让孩子自由的奔跑。我还经常找一个斜坡或一片草地,鼓励孩子躺下来,从高处往低处滚动,在运动的过程中,给孩子一种新的阅历,新的刺激。
  孩子处于鲜活的年龄,他们有太多的精力,对世界也充满了好奇,过分约束他们,只会消减他的创造力和探索能力。我认为儿童的早期教育不是家长说:“好,现在我们开始教育了,开始学习了。”实际上对于孩子来说,玩就是学习,是通过对他的各种感官的刺激,来输入各种信息。这一点也是我一直奉行的一种教育原则——随机教育。
6#
 楼主| 发表于 2006-2-8 23:34:00 | 只看该作者
<P>太长篇副看看太累,每天一段可以看的仔细点.</P>
7#
发表于 2006-2-8 23:41:00 | 只看该作者
<P>嗯,不算的。</P><P>期待每日一段哦。</P>
8#
发表于 2006-2-9 04:01:00 | 只看该作者
期待!
9#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00:43:00 | 只看该作者
<b><FONT size=2>小脚踏上大舞台

</FONT></b>人的很多能力是潜在的,尤其是早期教育如果不注重挖掘和锻炼的话,是很难在大了之后突显出来。
  有一次,夏杨的同学问他:“夏杨,我看你交际能力挺强的,是从书上看的,还是你的爸爸妈妈教的?”夏杨说:“是我自己练的。”确实,夏杨的社会适应性是很强的,他能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和老年人他有话可说,和中年人也有他感兴趣的话题,和同龄小伙伴也会相处得很融洽,这种适应能力是经过了一个过程的,是我们从他小时候起就有意识地给他提供机会,让他自我锻炼的结果。
  在夏杨小时候,我就很注意他的独立性和社会性的培养。比如到外面去吃饭,需要和服务员交流,我常常让夏杨去把我们的要求告诉服务员,比如说,夏杨,你去告诉阿姨给我们的菜里加点盐,就是这样的一些小事,达到我们希望他通过自己的表达而达到与别人沟通、取得别人理解与帮助的效果。其实人的自信和对社会的参与能力,就是在每一件小事的成功中增强起来的。
  记得夏杨小时候到医院看病,刚开始时是我抱着他,向医生叙述病情,等他自己会走路了,我就让他自己去挂号,我在旁边等他。他那时几乎够不着挂号台,挂完号,他自己拿着病历,到了医生那里我让他自己向医生叙述病情,他自己坐在凳子上,我站在旁边。别人看了觉得很奇怪:这个妈妈怎么了?其实我是想通过这些小小的事情,锻炼他语言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让他用自己的表述,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他的独立性就会一点一点增强。
  当然这种独立性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如同一开始我是抱着他,后来是领着他,再后来是跟在他的身后,再后来他在我的视线里,慢慢地,他就可以独立地去做一些事情了。在他十五岁的时候,我曾经让他独自一人参加了去西藏的旅行团,团里就他一个孩子,他回来后也很自豪。
  我们外出的时候总是尽量带上他,不管是开会还是旅行,他就像我们的一个“小包裹”。我先生在高校时经常去参加全国各地的会议,只要有可能就带上他。有时,爸爸在房间里开会,他就一个人拿个小板凳,坐在会议室门口看书,开完会就去跟爸爸游山玩水。他的小脚就跟着我们去行万里路,去体验各地的风土人情、优美风光。
  他17岁远涉重洋去国外读书,都是独自买票,一个人上路,我很放心,因为他已经具备了辨别是非、抵御风险的能力。当年我们牵着他的小手,使他的小脚踏上社会的大舞台,对于他的人生可以说是受益匪浅了。他刚到英国时,他去的那所中学没有宿舍,他自己去房屋中介中心解决了自己的住宿问题。然后自己买来家具组装,自己买了自行车,自己买菜、做饭、洗衣服。一个17岁的男孩离家万里,能够完全独立地把事情处理好,这本身对他是一种考验。
  一个孩子对于社会的适应能力,是从小锻炼出来的。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想应该再加上一条:与万人谈。夏杨很小的时候,我就利用各种机会,让他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面,而不是仅仅局限于爸爸妈妈这样一个小圈子里。姑姑、舅舅、姥姥、爷爷……让他感受到来自不同亲属的爱,让他感受到来自朋友圈子的爱,让他接触亲人、熟人、陌生人和不同年龄的人,让他在人类社会的大家庭里增强他的社会适应能力。他只有经历的多了,见得多了,在各种场合下,他才会有安全感和自信心,才能推销自己,应付自如,成为一个社会交际能力、协调能力和协作精神较强的人。
10#
发表于 2006-2-10 00:51:00 | 只看该作者
<P>受益匪浅。</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7 21:16 , Processed in 1.1124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