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迹残影间的暗示【老帖重开】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6-3-3 17:25:00 | 只看该作者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2></FONT></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2></FONT></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 size=2>                                                                 </FONT></FONT></FONT><FONT size=2>【贰】食堂规则

</FONT>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
<P>    “落尽山花人不见,白云堆里一声钟。”这是清代诗人潘耒对散落在天台华顶山上的茅篷的描述,茅篷是旧时华顶山间僧侣所修建的住所,茅篷大都简陋,几株山树构成屋架,以茅草为屋顶,冬暖夏凉,屋前种几株茶树,在明前采下,以茶供佛。当寒夜有客来访,铲雪融水,发火煮茶,畅谈佛理。茅篷前的那条小径,修竹翠绿,时而有小鸟鸣叫其间,在如此幽雅素净的山间修心养性,领悟佛理,是一种造化。</P>
<p>
<P>      当时光进入到上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华顶山上的茅篷已不见了僧人们的影子,人们都进入了另一种集体的形式,那就是“人民公社”。寺庙历来是人们在乱世避难与归隐之地,而人民公社将这最后的避难所也取消了,记得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当时也改成了国清大队。不知茅篷里的那些僧人是同样被编入了某个公社还是还俗回了老家?留下的这些茅篷或任其倒塌,或改为它用。在药师庵旁的一间茅篷就被作为当时生产队的食堂用房,沉寂了千年的茅篷,在那个年代的确也热闹了一番,社员们上山劳动了,中午都回到这儿吃中餐,饭当然是自己带米,并自备饭盒,同样要上交柴火费。又过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多年,当人民公社化结束了,茅篷又恢复了往昔的宁静,但没有了隐士与僧人的茅篷,也就没有了生命与意义。</P>
<p>
<P>      木板墙上的那张“食堂规则”书写于当时的人民公社,它似乎是特意留下来供后人追溯往事的,<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5</FONT>年的初夏,当我在药师庵旁的那间茅篷,与它邂逅时,似乎觉得它守候在那儿,就是为了与人们叙述往事的。</P>
<p>
<P>      公告全文如下:“食堂规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一)<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职工在食堂烧私菜,柴一律自备。若要烧,没柴,按另行开伙同样收费。(二)另时工每人每天收伙费六分。(三)凡在食堂另行开伙,每人每餐收伙费五分。(但数量多者,应适当增加伙费。)<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四)凡需另行开伙者,事先必须处(取)得食堂会计同意,否则有关人员有权拒绝。(五)食堂火炭一律归集体。炊事员每月缴柴费六角。华二队食堂。”</P>
<p>
<P>      公告中我们注意到了几个细节,其一,书写用了许多当时都能接受的不规范的简体字和一些错字。其二,在深山中的食堂同样缺少柴火。其三,无任是谁都得交费。其四,所有财产都归集体。或许,从这些细节中,我们还能体会其中更深的暗示。</P>
<P>
<p>
<p>
<P><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 Month="5" Year="2005"><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005</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 </FONT></st1:chsdate>日摄于浙江天台华顶山一茅篷。</P>
<p>
<p>
<P></P>
<p>
<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3 9:26:33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2#
发表于 2006-3-3 19:27:00 | 只看该作者
楼主真是有心人!
23#
发表于 2006-3-5 01:36: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
发表于 2006-3-5 01:4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5#
发表于 2006-3-5 03:23:00 | 只看该作者
真是惭愧,身为天台人,华顶我居然还没去过,汗。。。。。
26#
 楼主| 发表于 2006-3-6 18:06:00 | 只看该作者
<P>再谢Jimmy_z !</P>
27#
 楼主| 发表于 2006-3-6 22:28:00 | 只看该作者


<P>                      【叁】财政公开栏


<p>
<P>
<p>
<p>
<P>    “公开”二字现在被使用的频率是相当的高了,有“政务公开”、“财政公开”、“公开选拔”、“公开招聘”等种种说法。细细想来,公开的目的是让世人都知道事情的真相,也就是增加一些透明度,事情都透明了,在世人的眼皮底下,那么,那些暗中的手脚就比较难做了,看来这的确是一种好事。其实,如果人们都能自律,或许这些公开就多此一举了,它的存在也说明了人们无法自律,如此必要的监督还是需要的。一旦公开成为一种装饰,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如果公开也需要监督,那就是一个玩笑了。</P>
<P>
<p>
<p>
<P>    现存于天台灵溪村一四合院内的这一财政公开栏,说明现在的种种公开说法并非是一种新鲜事,老早就有此说法,并已广泛实施,真所谓是太阳底下无新事。新建生产队是灵溪村人民公社化之后的叫法,从“包产小队”几字,我们能猜测这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生产责任承包制的时代,离人民公社化彻底的结束还有几年时间。</P>
<P>
<p>
<p>
<P>    公开栏的总标题为“新建生产队财政公开栏”,下设两个小栏目,其一为“包产小队上交产品统计表”;其二为“财务月结通算表”。从表一中,能看出当时生产队共分成五个小组,也就当时的承包组,上交的作物中,除了小麦、大麦、早稻、中稻主粮外,还包括黄豆、洋芋等其它作物。表中各承包组的上交产品的公开,既有利于各小组间的相互监督,又有利于对上级生产队的监督。表二所列的是每月的财政收支情况,其中包括农业、园林、畜禽、副业、工业五方面的收入,但在支出方面就不只这五项了,其中还有管理费支出等。财政收支的公开有利于群众对生产队干部的监督,但支出项多于收入项看来在当时也是默认的,其中包括管理费的支出。</P>
<P>
<p>
<p>
<P>    公开栏中,我们注意到了这样一些细节,其一,书写者用了许多繁体字的同时也用了几个不规范的简化字,此表通常情况下为生产队会计设计并公布,用繁体字能表明其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其二,每栏中都有空白栏,为的是随时可增添。其三,表中原先的数据为粉笔书写,以便极时更新。现在画面上的数字为小孩所<FONT color=#000000>涂鸦</FONT>。</P>
<P>
<p>
<p>
<P><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20" Month="5" Year="2005">    2005年5 月20</st1:chsdate>日摄于浙江天台灵溪村一民居。
<p>
<p>
<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6 14:29:38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8#
发表于 2006-3-7 02:27:00 | 只看该作者
<P>不错!顶</P>
29#
发表于 2006-3-7 05:49: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闲云散人</I>在2006-3-6 10:06:32的发言:</B>

<P>再谢Jimmy_z !</P></DIV>
<P>不客气!</P>
30#
发表于 2006-3-7 05:53: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5 07:17 , Processed in 1.08442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