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寂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县申报第四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简介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5-29 12:22:5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不介绍
还真不知道天台有这么多东东!
12#
发表于 2010-5-29 13:18:43 | 只看该作者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3:35:35 | 只看该作者
五虎擒羊
“五虎擒羊”是天台大户人家宴请贵客之佳肴,它以选料精良,制作精细而备受百姓的喜爱,堪称宴客之上品,具体起始年代不详。
猪肝、猪肉、肉圆糕、鸡子糕、冬笋(即为五虎)放在豆芽(因为“芽”与“羊”是谐音)周围,意为“围擒”。制作“五虎擒羊”,先要选料,其次根据不同的原料,用不同的烹制方法,火候掌握十分重要,既要烧熟,又不能失去菜馅的鲜味。特别是鸡子糕、肉圆糕的制作要求较高,也是衡量一个厨师技艺好差的关键。麦饼单,采用小麦粉,用水调和,揉透,再用小擀杖棍擀成薄饼,放在热锅里烙熟。客人不同口味爱好,依次将菜馅放在麦饼单上,卷裹食用。它是一种即做即食、而且主人与客人相互参与制作而成佳肴。它既是充饥美味,又是下酒佳品,既可当点心,又能当正餐主食。“五虎擒羊”在天台赤城街道流传了上百年,成堪称天台人宴客上品,表现了天台饮食多样化的追求,它的发展历史也折射出天台百姓的生活情趣和精神寄托。“五虎擒羊”寓意与摆放,着重菜馅意与形的结合,体现了天台饮食注重口味注重营养的同时,还注重美感、注重情趣,因此,在民间拥有极高的地位。它是研究天台民俗文化的一面镜子。它的制作汇聚了炒、蒸、焯、烙、……等多种烹饪手法,是民间烹饪的大汇聚。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3:37:26 | 只看该作者
街头迎财会
自清末开始,每年正月十四日,街头镇都要举办民间“街头迎财会”活动。原为街头镇的四扇组织分别轮流“作东”,解放后此项活动中止,2007年,镇文化协会着手这一民俗活动史料的整理,并募捐资金,重雕财神像,置办“街头迎财会”的服装、乐器等,于2008年元宵节重新恢复出迎活动。“街头迎财会”是以街头镇集镇村、街一、街二、街三、街四村、叶宅村等六个村为活动区域。
每年正月十四卯时,古镇的人们从财神殿(现改在镇台庙)将财神像抬下来,抬进财神轿;辰时,迎会开始,迎会队伍先有清道旗、黄龙旗、锣鼓队、宫女队、铜锣、扛香案、财神座像轿、后是“打集锦”演奏队、莲子行队、舞马、舞狮、舞龙等,参加人数上百人。从街头老街自东向西,中午时分到达上街茶亭地方停下,财神像坐西向东,前摆祭桌、香案,供百姓祭拜,晚上,又经古街将财神像送回财神殿,迎会结束。2009年街头迎财会巡游线路改为:镇台庙——街头西街——东大街——至嘉图大街——叶宅村——62省道——溪西东路——镇台庙。沿途商家祭拜、放炮竹,送红包,祈求生意兴隆,财通三江。
它是街头镇百姓过元宵节的一项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是古镇商贸繁荣发展的集中表现,通过“街头迎财会”,拜财神,求财神,促进地方经济的繁荣,表达了百姓对经济繁荣、生意兴隆的向往。在街头迎财会巡游活动中,伴有舞龙、舞狮、舞马、唱莲子行、演奏打集锦等民间传统艺术,为民间艺术展示提供了平台。它反映了人们的祈求财富,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小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3:39 编辑 ]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7:24:32 | 只看该作者
笋茄制作技艺:
笋茄制作是石梁镇民间传统的加工技艺,是天台县最大的毛竹产区,浙江省“毛竹之乡”,笋竹面积达7万亩,年产值达3500多万吨,以笋为原料生产的笋茄,其加工技艺在唐代就有记载,石梁镇山高多雾多寒,特殊的地理环境也使这里的毛竹笋鲜脆味甘。它的加工过程,从挖笋、剥笋、煮笋、再到反复的晾晒、烘干,最终成了口感鲜香的笋茄,每一道都是手工制作,加工所用的工具(菜刀、竹簟)以及民间土制烘笋的“笋铳”等,也都是百姓自己发明土制的。整个制作一般需要7-10天。
     笋茄制作是天台山山民的传统技艺,它以天台山毛竹春笋为原料,制作成四季可食用的笋茄,表现了山民珍惜自然资源,利用自然资源,并融入到农家日常生活之中,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流传广泛,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是石梁镇古老的传统产业。它的加工过程中的每道技艺,如毛竹笋的选择,放盐的量、煮笋的时间长短、以及烘干的掌握等都蕴含着百姓的智慧和古老科学,它是天台山百姓长期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加工技艺,对于研究中国干菜制作历史提供了生动的佐证。笋茄制作是历代石梁镇传统产业,它不仅使山民们的春笋得到保存,也使他们创造了一项致富的产业。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0-5-29 17:27 编辑 ]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5-29 17:29:30 | 只看该作者
天台方言
天台方言,是流行于天台境内的土话。
天台三国时(222-231)立县,有文字可考历史将近1800年。由于天台县四周多山,旧时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外来人口迁徙与原住民融合后,在语言上形成一种颇为独特的天台方言。
天台话属吴方言的分支之一,具有吴方言的典型特征,但自成一种体系。天台方言的声母一共有32个,保留了古汉语全部浊塞音、浊塞擦音和浊擦音的转用音声母,因此天台方言的语流给外地人一种特别硬重的感觉。天台方言的韵母一共有55个,圆唇元音、展唇元音特征明显,说话时口唇动程较大。天台方言的基本声调有8个。天台方言是天台百姓在几千年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渐渐积累的一种独具特色的语言,体现了它充分反映出劳动善良的天台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民俗发展的活教材。它既有吴语的基本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现,在它身上既受佛道文化的影响,又有外来人口迁移所带来的因素,在它语系里,保留了许多我国古汉语的表现,是研究古汉语发展提供了生动的范例。
17#
发表于 2010-5-31 10:57:47 | 只看该作者
天台方言也是哈
那倒不错!
18#
发表于 2011-1-2 12:40:59 | 只看该作者
19#
发表于 2011-9-26 11:29:0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
发表于 2011-10-20 06:07:4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27 00:44 , Processed in 1.0744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