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307|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家桐,一个令吴冠中心动的山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6:1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3-6-19 17:37 编辑

                          张家桐,一个令吴冠中心动的山村

      1987年4月底的一天,张家桐的村民如往常一样,男人下地做活,女人在池塘洗衣,孩子背着书包上学。一个着蓝色便装的清瘦老人来到了村里。老人在村里转悠着,他会在某处静静地注视了一番,尔后找块石头坐下,打开带来的速写本,村的的大岩石、稻杆蓬、棕榈树、错落的民居……,一一勾勒在他的速写本上。他就是中国绘画大师、中国流艺术家画派创始人之一吴冠中。

      吴冠中到村的祠堂前作画,往日的祠堂已改作小学校。铃声响起,下了课的孩子们围上正在写生的绘画大师,吴冠中仍然静静地画着,全然没有在意身边围观的孩子们。
对于张家桐来说,这一天十分的平常,可对吴冠中来说,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他的《天台行》发表于当年的《新观察》。
     “踏破铁鞋无觅处,眼前的山村之美却令我动心了,这村的房屋大都是旧的,同时因粪坑多,也脏。我并非青睐于旧和脏,是形象和性格特征启示我美感,笔底的山村之美是真实的,因脏和旧并不能掩盖山村本质之美。……”(吴冠中《天台行》)


                                                                   一


      能入吴冠中画笔的张家桐,风景自然是优美的。它背靠寒石山。山的东面有唐 代奇僧寒山子隐修的寒岩洞,北面有古刹明岩寺,从九遮山谷里流出的九遮溪与始丰溪在村前交汇,村后的崖石错落耸立,称之千丈岩。起伏的山崖,远远看去如是一头犀牛。崖巅以及岩缝间长着几颗造型别致的小树,崖壁下的缓坡,簇拥着成片的翠竹绿树。延伸过去的均是崖石戟列,崖间洞穴遍布,十分的壮观,这就是被誉为“十里铁甲龙”。村前是田畴平整。
      处于寒岩与明岩之间的张家桐,历代受到文人雅客的光顾,在他们的游记中有意或无意会留下几笔。清代文学家齐周华在他的《台岳天台山游记》中写道:“左行二三里,曰张家桐。民居静穆,林木荫翳,仰视千尺石屏,排列里许,即方山顶所见仿佛天上芙蓉城也……”。
      张家桐,是一个有着不寻常故事的山村。相传,村原本是由姓张的族人聚居,并梧桐成荫,故名“张家桐”。村里至今还有“桐园”一说。南宋时的张家桐,就是一个远近有名的大村,村里有一条卵石铺就的东西走向的古街,长约两里多。曾流传一句民谣:“没三斗米棕,难过张家屋弄”。当时村出了一位进士,名叫张鲁斋,任襄阳府五品官,膝下有九子一女,九个儿子和女婿均在京城为官,人称“九子十尚书”。张家为庆贺大喜而创造出歌舞“舞马”,后传至乡间。张氏族人为避难迁移,也将“舞马”带到了西张村。2009年,西张的“舞马”列入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张家桐400多户村民,皆姓陈,至于为何张姓的族人一夜间全都迁出了张家桐,说法不一,至今仍是一个谜,说法最多的是张大人在朝犯了案,为躲避抄斩而迁往四处。
      最早来到张家桐的陈氏族人是一位名叫陈孟珍的人,他从石柱来此放鸭,住在“桐园”的一间草篷里。《台西桐园、石柱陈氏宗谱》记载:“陈孟珍,字忠简,生于明宪宗(咸化)戌戊(1478)五月十七日戊时。”张家逃难离去,张家桐在一瞬间变得宁静而又空寂,陈姓人便来此繁衍。至今已是第14代了。
     “黄水好龙王,张家桐好祠堂”。这是当地流传一句民谣。意思是要去求水就得去黄水村,那里有龙潭。要看祠堂,张家桐是最好的。张家桐的陈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已巳年(1718),在最初的一百多年里,共曾经历数次大修。据《台西桐园、石柱陈氏宗谱》记载:“乾隆癸未重修,嘉庆戊午长基换石,道光戊子(1828)建两辅三曹为楼屋,并将戏台从星聚楼(建于明洪武年间)移迁于宗祠内……”。与当地许多宗祠命运一样,解放后,这里也成了小学校在校舍。可惜在1994年拆毁了。又高又粗的厅堂石柱,被人抬到村东的池塘边充当护栏。

                                                               二

      在寒石下居住的百姓自然与寒山子有着渊源的崇敬,张家桐人称寒山子为“寒山老佛”。
      公元七世纪的唐代,寒山子隐居于寒石山。他举止若狂,面貌枯瘁,好吟诗偈。他与国清寺僧人拾得心性相近,民间有称二人为文殊菩萨化身。清雍正帝敕封为“和合二仙”。生性豪放的寒山子将诗写在寒石山的石上、树上,有人将其收集了300多首。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寒山诗传入美国,成为嬉皮士的鼻祖。

      在毗次栉比的村居中,有一间小庙,称土地堂。堂里供奉的就是寒山拾得,两边是四将军。庙始建于何时,没有记载。供台上写有一首寒山子的诗:“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布裘拥质随缘过,岂羡人间巧样模。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婪进己躯。浮生幻化如灯烬,冢内埋身是有无。”
      寒山是石雕像,拾得是木雕像,均披着红绸。相传,这尊寒山石像曾遭外村人的偷窃。村里人几经周折,查到下落。可当村里人赶到时,傻眼了,摆在眼前是两尊一模一样的石像,原来那村仿照石像又重新雕刻了一座,竟然与原石像辨分不清,怎么才能取回原本的石像呢?夜晚寒子老佛托梦,说自己脸上有一颗黑痣。村里将信将疑人赶去一看,一尊石像的脸上正好盯了一只苍蝇,于是二话不说就将这尊石像取了回来。这里每年都有两场庙会,分别是古历的9月17日,相传是寒山的生日;古历4月13日,相传是四将军的祭日。香火旺盛,礼拜众多。

                                                                     三

      在村的东头,有一座官宅。说它是官宅,一是宅主人是个官,二是宅中建有“接官厅”。整个大院坐北朝南,门朝大路。
     大院是典型的“三台”。如今门道里堆着手拉车、柴禾等,大门已不知去向。大门进去是前台,前台的右边有一通道,走进去就是中台,也就是主院,除东边是一层,其余均为二层。

    “接官厅”就在此院的东边。所谓的“接官厅”,就是接待一些官员来此作客的地方。它的特别之处在于看似二层高,实际只有一层。也许地主人觉得,贵客坐在下面喝茶,楼上走人有失尊重,因此营造这样的格局。
      三台大院的主人名叫陈锡添,村里人尊称“方天相”。他在陈氏宗谱中这样记载:“锡添,字元增,号红齐,学名作霖。咸丰丁已贡生。同治六年丁卯蒙左督抚宪赏戴六品军功,魏魁伟而超伦,行卓荦而不群,刚以持已,厚以待人,弱冠方来早登,辟雍上舍而立,至已卜月东下传轻,道田园而益广,启堂构而维新,乡里钦其品概远,方播其芳名,卓哉惟君,悠哉我心。生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六月七日,……卒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七月廿九戌时,有三子二女……”
      六品衔的贡生,可见在当时他是一位才能卓越而又有影响力的官员,其宅自然也是达官贵人常来光顾之地。大门外,花轿高马,大院内,长袍马褂、花翎顶戴的文武百官,在这里演绎着当地百姓难得一见荣华富贵。
     “三台”大院,无论是沿阶还是厅堂,均为石板铺地,两边还有抱屋。在中堂的板壁上,至今还清晰地看到许多当时“高中捷报”,可见此院的文风盛兴。在楼上,还有一块村民保留已久的咸丰丁巳年(1857)“贡元”匾额。
      从边屋穿过就是“后台”,此处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紫竹园”,这是主人的后花园,当年这里是幽静雅致,竹影娑婆,鱼池里潭水清澈,鱼儿悠哉。可惜如今院墙和房屋已经毁败,只孤独地留下一座鱼池,池边有石栏,还竖有两只石狮。

      在吴冠中的画稿中有一处是石阶依次而上,边上房屋相依,屋后峰崖直立,这里村里人称之“后门山”。在画稿的左下方,就是一处始建于民国的四合院,它比“三台”大院晚了近100年,主人原为陈嘉东。在陈氏宗谱中记载:“嘉东,字国汉,生光绪戊申(1908)九月十五申时,卒一九五一年三月八日。……”陈嘉东曾是黄浦军校的学生,后一直在部队从医。母亲将他寄回的钱攒起来,生活得很俭朴,终于盖起了这座院子。其实这只是一座普通的四合院。门楣上有四个字,已模糊不清。

      这座四合院的特别之处,在于院子与岩石的和谐相处。岩石上青苔湿漉,草叶翠绿,穿过十多米长的岩石缝,豁然开朗,岩石上青藤缠绕,石旁芭蕉舒展。石外是耸立的山峰。此地宛如是一座天然的小天井。岩中有屋,院内有岩,主人巧妙地将山岩   与住宅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使到过此地的人无不叹为观止。
     四合院的南面是前院,与后院比起来,前院无论是石窗、木花窗,还是雀替、门雕,都要考究的多。门框上的门锁是一对石兽。门楣上石匾刻有“循理家风”,字迹浑厚稳重。从建造的年代看,前院是陈嘉东的父辈建造的。

      陈嘉东的父亲,在宗谱上这样记载“茂靛,字兆成,生光绪甲申十一月十八日,浙江高等巡警学堂毕业。”虽然在村民的口中,说不出他的生平事迹,但从这几字也可见是一位能文能武、有所建树的人。
     1949年冬,陈嘉东从上海回到他亲切而又陌生的张家桐,可是迎接他却是一个严峻的境况。在土改时他家划为地主,财产全分给了村民。据说他家里的一张“千工床”,也一重一重被拆分了。前院东头一间曾是祥明乡乡政府办公室。中间的这间曾办过冬学扫盲班。如今也只堆放些杂物,几扇花窗落地门的雕刻和图案,令人惊叹。

                                                               四


     “背靠山岩,建立在高低曲折的地基上的古老山村险遭于大岩石之间,入村,村里有巨石、池塘、棕榈,野藤……处处入画,因具备块面、点与线之多样形式变化,且男女老幼相呼应,老牛犊子随处走,生活气息十分浓厚……”(吴冠中《天台行》)

      地处山脚的张家桐,巨大的岩石随处可见。村里人岩石作后墙,盖一座小屋避避风雨;或是在岩石下凿井,饮用洗涤;或就将它当作村里的公物,给其命名,如村东池塘有三座巨石,村里人称“老虎相牙”,此景自然也出现在吴冠中的画稿中。有一幅经常出现的画稿,也是以岩石为主体,石后是嶙峋的山崖,石前有两颗棕榈,一条小径,黑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
    吴冠中带着他的对张家桐的依恋,在那个春天的黄昏走了,那年他68岁。2000年,他荣获法国文艺最高勋位。2010年6月,他走完了人生之旅。

      当年围观吴冠中画画的孩子如今已到了不惑之年。而吴冠中在张家桐村数十幅写生,后经创作,构成“天台山村”系列。1988年10月,《天台山村》在日本西武百货举行的“吴冠中画展”中展出并收录于画册中。2009年10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秋季拍卖会上,《天台山村》以422万港元落槌。2013年5月在北京诚轩春季拍卖会上,《天台山村》将再次出现。有人评论:单纯的点线面与和谐的色彩,营造出一派恬淡的浙东山村风貌。他当年写生的场景,张家桐人都能说出是在什么地方,什么角度画的。令人惊奇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张家桐还能找寻到画中的场景。张家桐处处是画,人在画中,画在眼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5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5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3-6-19 17:17:4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地方不说还真不知道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6-19 18:37:59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在寒岩附近。但愿张家桐守得住这片好山好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6-19 20:08: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6-19 21:24:53 | 只看该作者
这几天突然就出名了,你们去了就知道。天台的旅游不是靠牛B吹吹就能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6-20 08:24:35 | 只看该作者
已经划入开发了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6-20 09:12:43 | 只看该作者
不认识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6-20 12:58:20 | 只看该作者
其中一张画我在好像04年天台报上看到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6-20 16:55:47 | 只看该作者
我也是天台人,离家有三十几年了,没想到故乡的山水能入吴先生的画卷,这个地方的确很美,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6-20 16:58:3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能提供一下吴冠中《天台行》的全文吗,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8 03:19 , Processed in 1.09821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