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寂然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家桐,一个令吴冠中心动的山村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3-6-21 10:39: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明刚 于 2013-6-21 15:39 编辑

吴冠中的散文集是在96年出版的,其中有一篇天台行,选了三幅天台山村的速写,两幅是张家弄的,另一幅是龙皇堂集云乡政府穿山马路对面茶山的小石头屋。后来我 把这篇散文推荐给汪林,在天台报上发表了。
  张家弄村有一个老诗人,叫做陈熙,是我的忘年交,是86年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认识的,他写的古体诗甚好,是民国浙江省政府的秘书,我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岁了。很谈得来,后来我到椒江后没了联系,另有一个蔡达文,到北京后还在联系。
前年去了一趟寒山,特意在张家弄呆了一天,拍了一些照片,用在《天台行旅》书中。
这次天台茶在北京参加国际茶业展览会,我遇到一位朋友,他在张家弄悬崖上面有一篇茶山,出产的是黄茶,品尝之后,感觉很特别香,特别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发表于 2013-6-21 10:40: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明刚 于 2013-6-21 10:43 编辑

寂然搞到的老照片,太好了,太珍贵了。97年我写了一篇散文《品读吴冠中》,就专有一段谈这篇天台行的,发在浙江日报上,现在这篇文章的底稿在老家。吴冠中《天台行》写了三个地方,一个是国清寺拜香的老太太,一处是石梁边上的村庄,挖笋的人,一处是张家弄,写到村中的露天粪缸,还有一个十来岁看起来七八岁的拿着画笔跟着他画画的一个小姑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6-21 10:45:57 | 只看该作者
张家桐也叫张家弄,位于明岩去寒岩中间溪流的南岸,后面是十里铁甲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发表于 2013-6-21 13:15:47 | 只看该作者
张家弄村的陈熙老先生,我在去年研读 《天台北岸陈氏宗谱》的一些历史疑题的时候, 有听到麻车陈 陈启亭宗亲谈到过他。据说 陈熙老先生的字写得非常不错!
张家弄村陈氏 是 属于 天台石柱陈, 但据 陈熙老先生等宗亲考证,与天台北岸陈氏有莫大渊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6-21 15:47:00 | 只看该作者
张家弄的是天台山最有艺术性和世界性的村庄,现在依然保持原有的风貌,吴冠中画的地方,最好要原样保留,这是张家弄村除了寒山之后再有特色精神的地方,陈熙老先生的诗作和文章,能找出来印行也是很不错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发表于 2013-6-21 15:49:14 | 只看该作者
忆吴冠中的“天台行”  
金全才

  吴老师对美的感觉总能使他更深入地去挖掘事物的内涵,不仅在画中描绘,也在散文中延伸他的思考。他身体力行,作为画家,既要有作画的技巧,也要有文思,一种对人生、艺术深层次的反思。

  吴老师只带了八开的速写本和一大把粗细不一的水笔,他说以前写生背着笨重的油画架,山上山下到处跑,为了一个好构图,都要多次转移地点和角度,作画的手法是写实的,但意境的构思是民族的,运用各个真实的细部、构建理想中的整体效果,现在已过了背画架的年龄,用速写本写生已经轻松多了。他对国清寺的清静、干净,赞叹有加:他画了一张红烛高烧、香烟袅袅的场面。后来他在随笔中描述国清寺:老树盘曲、青瓦黄墙、潺潺流水、溪清苔滑、高耸入云的隋塔,阅尽人间波澜,深谙世态炎凉,寺内四围一尘不染,暗香浮动。

  静穆与优美令人凝思,涤人烦恼,他讲他不信教,但爱大自然的美,回忆蔡元培先生曾提倡以美育代替宗教,美有潜移默化之感染力。吴老师作画时十分沉静:双眼圆睁,精神贯注,全力以赴;休息时,话头一起十分健谈,海阔天空,画坛掌政,美学观念,无一不谈,淳淳善诱,诲人不倦,他说他的写生方式在美的感悟中的探索,与他从西方学习的印象派写生方式,全然背道而驰了。他十分感叹国清寺中绿荫蔽日、树影婆娑,庭中古树参天,他对小朱说:佛像可以毁了重塑,不幸之中大幸是红卫兵当时没有把老树砍尽,否则“绿窟”中的祖庭今日便不可设想了。从国清寺隋塔后面拾级而上,是水岩峰,他说:“陪伴我的小朱知道我爱寻农舍,带领我们翻过两个松林高坡,来到一户她相熟的农家”,小朱说:那是我们每年都要去的地方。在那里他细致描述了环境和农家的生计,看出他们对生活的满足,肯定这是勤劳的成果,他认为“人生的幸福,不决定于物质生活的奢华程度”,他对细节的观察十分准确,其中老农将挖出的春笋用几根苎麻捆扎,又找来一段丝瓜络缠在手提处,以免麻勒手,他说小朱为她准备了迎客佳品,回到家中,春笋咸菜烧的面条,让吴老师尝了鲜,他说这是他吃过最鲜的笋了。

  他在记游中称我为热心的朋友,想带他游遍天台山胜迹,去了寒岩,是个名胜所在,是寒山子清修地方,他粗略看过,匆匆下山,来到途中名叫张家桐的地方,吴冠中老师兴奋了,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背靠山岩,建立在高低曲折地基上的古老山村,隐现于大岩石之间,入村,村里有巨石,池塘,棕榈,野藤……处处入画,因为具备块面及点线之多样形式变化,且男女老幼相呼应,老牛,犊子随处走,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他认为这个山村的美是真实的,旧和脏不能掩盖山村本质之美”。第二天再次来画了整整一天,仅张家桐一处画了十来幅速写。我在一边看他怎样选景,怎样改变角度和地点,怎样取舍,这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机会,使我受益无穷。当中启示了吴冠中老师的美术观念和创作手法,后来我多次去张家桐,将他的作品对照他的写生场面,逐渐理解和接受他的启示,吴老师说这个地方,真正具备了美的要素,可以让写生的人随意发挥,踏破铁鞋无觅处,是个理想的美术学院写生基地!吴老师发现了九寨沟,同样发现了张家桐。这是一个令他动心的山村,是他天台行画得最多的地方,许多画幅反复在他的画册中出现。

  写生中,吴老师对大自然的美有一种特殊的感应,能在眼前平凡的场景中迅速找出美的能力,他说学画的人:要见人之所不能见,闻人之所不能闻,感人之所不能感的东西,尤要精观察,善感受;重重茶山中,种茶人古屋石墙成为一幅速写的主体,他始终把生活的气息作为描绘的重点,他对一般的名胜也只是大略地看一看,但也画了一幅“石梁瀑布”,而他真正的着眼点在于一般画家并不在意的山乡村落。

  吴老师画写生,朱碧琴老师追随一旁,她只有在退休后才能陪他出来到处走走。朱老师当过教师,做过图画管理员。几十年相沫以濡,休戚于共,从不懂画到一眼分出古今中外的大师的不同作品,朱老师成了吴老师画作的第一个观众,甚至可以说是最有权威的评论者,吴老师把她的意见当作普通中国民众的审美的标尺,是通向群众的桥梁。应该说做一个有个性的艺术的伴侣并不容易。吴老师的成就,按时尚说法也有朱老师的一半,他俩是上一辈画家家庭的楷模。他们对生活其及节俭,写生中他们自带白开水和饼干,有个地方烧面条就可以了,对农村的厕所也能习惯,认为比北方好多了,他对生活无所追求,唯有对艺术充满自信,并执着追求。他来天台之前已去过崂山、镜泊湖、小三峡、黄河壶口。看过高原窑洞……一起写生中她有时为他打伞,风大时帮助扶住画架,现在画速写,她可与小朱随意走走,到处看看。在石梁时到了方广寺,转了一圈后他与小朱说,吴老师要画好了,于是原路返回,果然那边吴老师刚刚合起本子,两位老人非常的默契。通常,朱老师说吴老师自己要抓紧时间作画,但社会上找他的人多,往往都是她挡的驾,邀请参观画展的请贴也太多,吴老师就让朱老师先去看一看,认为好的,值得看的,吴老师才动身去看,因此节约了很多时间。最后吴老师改变了行程,取消了雁荡的计划,六天都在天台山,因为他说天台山太美了,他回去要写一篇文章,介绍天台山,“新观察“一直向他约稿。

  餐前饭后也讲一些画坛的趣闻逸事,我一一作了记录,可惜多次搬家,笔记一下子找不到了。他讲,如何为范曾评教授他带头投了第一票,讲他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画大幅“长江三峡”,本来要画三个月,做国宴的厨师天天变着菜谱,他怕吃人家太多了,太麻烦了,抓紧画了一个月就完成了任务,悄悄地离开。后来有的画家朋友问他你画的三峡在那一段,我怎么也找不到,他讲在我的构思中……。为我们十来个学生讲课,声音十分洪亮,仿佛在美术学院的大讲堂上讲课:讲点、线、面的画法,讲黑白灰的调子,讲平面分割,讲如何观察,如何取舍,如何构图,如何突出“画眼”……

  5月2日是第六天,分别时,吴老师主动提出与我俩合影,他说一些画商专找他合影,目的是为了卖他的假画。回去北京不久,收到他寄来的吴冠中、朱碧琴,朱雪龙、金全才合影照片,之后“新观察”发表他的散文“天台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1 16:55:31 | 只看该作者
明刚兄有心了,对张家桐的感情很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发表于 2013-6-21 22:39:27 | 只看该作者
一看到张家弄,就想到外胡村,张家弄后面是十里铁甲龙,外胡村后面是拜经台前面的学堂岗。是革命根据地无产阶级做窝的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6-22 09:27:44 | 只看该作者
下面这篇文章 关于天台陈氏几个支派与天台北岸陈(十派陈)渊源的文章    是张家桐 陈熙 老先生亲身参与调研后所写的 ,记在石柱陈宗谱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发表于 2013-6-22 10:43:02 | 只看该作者
陈熙先生现在还健在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8 03:20 , Processed in 1.07167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