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迹残影间的暗示【老帖重开】

[复制链接]
271#
发表于 2009-6-19 15:48:36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无人挖掘,绝看不出,这破败不堪的门楼,藏着这许多的传奇和故事。
272#
发表于 2009-6-19 18:02:51 | 只看该作者
老贴新开
恭喜几!
273#
发表于 2009-6-19 22:40:00 | 只看该作者
据说天台的许多牌坊都砌进桐柏水库大坝里了
274#
发表于 2009-6-19 22:56:4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帖子技术含量高啊。。。学习天台历史了。。。
275#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15:10:51 | 只看该作者
  
  【叁拾陆】创捐义学

    这张创捐义学的捷报帖在曹家中堂的墙上已有些年头了,纸已有些泛黄,字也有些斑驳。

    那是清道光年间,曹家在天台街头也是一个显赫的家族,从保存至今的曹氏三透民居中,后人还能感受到当年曹家的气势。经商致富的曹家,没有忘记教育下一代读书明理的重要性,从这幢宅院中,就先后走出了十位秀才。曹家也深知读书需要场所,当时街头除了一些私塾,没有更正规的学校,于是乎,曹家想到了创办书院。

    道光三年(1823)的秋日,对于监生曹光熙来说,的确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因为他将族人多年的梦想化为了现实。从此,街头有了一所完整的书院,那就是蓝洲书院,书院建在村庄的南边。新建的蓝洲书院有校舍12间,也是一所象样的书院了。看到学生们在聚青楼端庄地坐着,听先生讲解四书五经,听着从月波楼中传来朗朗的读书声,在庭院内种植桂树的曹光熙笑逐颜开,他等待着来年丹桂飘香那一刻的到来。

    一座书院的创办目的是为学生提供读书的场所,但创办一所书院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的就是财力的支持。蓝洲书院就是在曹光熙带头捐资之下,才有了大家的响应,有了数万两的捐银,才使得蓝洲书院得以建成。将近200年过去了,蓝洲书院的原有建筑也已拆得一干二净,人们还能确定现街头中心校就是蓝洲书院的旧址。这儿曾经有过一座书院,镇上的数代孩子曾在这座书院中读书识字,书院旁的路廊也曾为学生提供避风挡雨的场所。

    当我们想到蓝洲书院,也就想起了曹家墙上这张泛黄了的纸头。这张纸头已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了,背后的故事也不知有谁会感到兴趣?纸是旧了,好在还能看到大概的信息,主要的文字也还能认出:

“浙江台州府正堂加六级纪录十二次伊囗囗囗囗囗囗,贵府曹名光熙创捐义学,乐善好施,捐白银五千两……”

    这份当年官府送至曹宅的捷报,被隆重地贴在了墙上,一贴,就是200年。这不但是对曹光熙带头捐资行为的赞扬,同样也为后人树立了重视教学的榜样。

    今人对于创办学校的热情或许要高出先人,但办学的动机,先人肯定要单纯得多,除了教育族人读书明理之外,或许就没有更多的想法了,因为旧时读书的确是一件高雅的事,是走上仕途的必由之路。对于捐资的目的,今人可能更为复杂。先人为了一个目的,将银两捐了,也就完事了。但先人更懂得尊重人,人家将银两捐了,官府就得将“捐款证书”敲锣打鼓地送到府上,事做得大方而风光,比起今人的种种做秀,先人的确更为得体。

    200年后,我们重读当年的这份“捐款证书”,还能感受到曹光熙当年办学的那份热情,这份热情换来的不仅是一座书院,更是数代人知书达理的气脉。

                                                                                                                      2009-6-22




200959摄于浙江省天台县街头曹氏三透民居)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6-23 15:1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6#
发表于 2009-6-23 16:05:05 | 只看该作者
白银5000啊
很多很多钱啊
277#
 楼主| 发表于 2009-6-28 11:05:57 | 只看该作者

        【叁拾柒】懒汉懒妇台

    “人性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本性,莫过于渴望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 这句话源自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士。受到表扬意味着自己的行为得到它人的肯定,赞美会进一步激励被表扬者加倍地努力。那么,批评究竟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批评能让犯错者,在大家的帮助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所在,并在大家的监督之下,改正缺点。看来,无任是表扬还是批评都有其特有的作用。

    上世纪50年代末大跃进时期,整个中国盛行吃大锅饭。在这阵共产风中,虽然,有大批热情高涨的劳动者,但也最容易孳生懒汉,懒汉无需参加劳动,照样也能吃得饱。这些懒汉懒妇成为了那个时代落后者的代表,他们懒惰的态度无异与时代精神不相符。于是乎,这些懒汉懒妇就必然成为人们批评的对象。当时全国各地就有了捉懒汉懒妇的活动,这个“捉”字让人感到被捉的对象如同臭虫,他们伤害他人,受人厌弃。既然是捉,那么被捉者就会千方百计地躲藏着。

    正因为有这一捉一躲,也就有了捉住之后,懒汉懒妇必定给以曝光的必要,一来显示,捉懒汉懒妇运动的胜利果实,二来,让这些懒汉懒妇暴露在人民大众的眼下,无处躲身。这幅“懒汉懒妇台”的宣传画,是大跃进时期留下来的,懒汉懒妇台就画在浙江省天台县溪头王一幢民居的砖墙上,此民居在上世纪50年代末,曾作为生产队的食堂。虽说半个世纪过去了,但留在砖墙上的宣传画的内容还依稀可辨,从中所折射出的时代特点,让后人回味无穷。

    画的上方是标题“懒汉懒妇台”,标题的上面是一位懒汉躺着的姿势,搁着二郎脚,抽着烟,这是那个时代标准的懒汉形象了,画的右下方是一个懒妇的形象,懒妇坐着,一副懒洋洋的神态。中间应是村中懒汉懒妇的名单了,至于这些懒汉懒妇当时是怎样捉到的,村民们还有印象,那是经村民的揭发和评选才产生。中间名单的空间还是比较大的,看来当时村中的懒汉懒妇还不少,但因时间的久远,画中其它的内容还清晰,恰巧这些懒汉懒妇的名字倒是模糊不清了,这些懒汉懒妇最终还是躲在了时间的深处,让人无法捉到。

    画的下方还有四行字“懒汉懒婆,人人反对。赶快改正,重新做人。”前一句是警告语,警告懒汉懒婆,他们已是大家的反对者了,后一句指明出路,只要改正错误,还是能重新回到人民队伍中来的,这种先警告,后指明出路的方式也是那个时代的语气。

    这种以曝光台的批评方式,在那个时代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起码,这些懒汉懒妇已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为人人监督的对象,至于这些懒汉懒妇是否真正改掉懒惰的习惯,就不得而知了。时代变了,在人人都讲休闲的当下,或许,我们还能改一下威廉•詹姆士的那句名言,懒散是人性中最为根深蒂固的本性。不知当否?

                                                                2009-6-28





2009618日摄于浙江省天台县溪头王村民居)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6-28 15:5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8#
发表于 2009-6-28 12:28:0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年代,非常趣事
279#
发表于 2009-6-28 16:40:08 | 只看该作者
浙江台州府正堂加六级纪录十二次伊囗囗囗囗囗囗,贵府曹名光熙创捐义学

牌匾上常见的题款,现在收藏品市场仍然有很多老牌匾出售,经常看到。
280#
 楼主| 发表于 2009-7-13 19:51:17 | 只看该作者
   

    【叁拾捌】礼堂

    李庄只是四川宜宾地区的一个小镇,只所以人们现在还会时时提及这个小镇,是因为在抗战时期它是与重庆、成都、昆明并列的四大文化中心。在1939年至1945年这6年期间,国内的一大批学术精英因战乱避难于此。在这座小镇中,虽然生活和学习条件都非常的艰难,但这一代学人都在此坚持学术研究,将中国文化薪传火播下去。那几年间,小镇的小巷中,时常出现的是当时国内一流学者的身影,他们衣着普通,但气质非凡,这其中有傅斯年、陶孟和、李方桂、梁思成、董作宾、童第周等人的身影,自然也有风华绝代的林徽因。抗战时期,随着国民政府西迁至重庆,当时的政府部门,以及国内许多的学术团体与机构和众多的学校也随之西迁,因此,李庄也接纳了许多的学术团体与学术机构。

    因处于浙东山区,浙江省天台县的街头镇成为了当时民国浙江省浙东行署的所在地,当年的街头镇与四川的李庄一样,也是热闹非凡。浙东行署的府署就在街头镇的蓝洲书院,蓝洲书院建于道光三年(1823),在监生曹光熙带头捐资之下,捐银数万两,得以建成。从19439月浙东行署的成立至194512月抗战胜利后的撤消的2年多时间,蓝洲书院的月波楼和聚青楼成为了当时浙东行署的办公场所。浙东行署管辖浙东18个县,在管辖区域内代行省政府的职权。行署主任先后由鲁忠修和杜伟担任。行署内设秘书处、政务处和警保处三处和军法、情报、会计和视察四室。

    虽说现在的街头镇还留有当年浙东行署的痕迹,如位于镇西边的西溪桥,桥面的石板由原来的三块石板加宽至现在的四块,在桥西边的石子路上,人们还能看到“正大光明”四字的石子图案。但作为署府的蓝洲书院却已拆得片瓦无存,人们只能确定现街头中心校就是蓝洲书院的旧址,也就是抗战期间浙东行署的署府。

    要不是蓝洲书院拆得是如此的彻底,或许,人们还想不到位于街头镇西5里外的那个叫做湖崷的村庄。村内的那座大礼堂还完好地保存着,那是建于19443月的浙东行署大礼堂,建成的时间,离浙东行署成立半年之后。

    礼堂建得极有气势,高大而宽敞,面阔3间的正门具有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拱形的门窗,高低起伏的砖柱都传递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进深8间的礼堂显得雄伟而庄严,中轴线的终端为主席台,两侧的厢房为当年的办公用房。但细细观察,也会发现礼堂内有许多宗祠建筑的痕迹,如主席台的西侧就还完整地留有原祠堂的梁柱,礼堂内同样还有原来的石础和戏台的石鼓。礼堂是拆了当时的季氏宗祠,而建造起来的,所以祠堂的原构件也重新被用在了新建筑上了。礼堂两侧的墙体为乱石墙,只是前后为砖墙结构,可见当时建造时,也是十分地仓促而简朴的。

    这大概是这座礼堂所留下的建筑上的风貌了,但最让人回味的是正门扇形的门楣上的那几个字和那个五角星的图案。五角星位于门楣的正中,由石灰缀成立体的图案,这显然不是浙东行署时期所留下的痕迹,而是建国后某次政治运动后的结果。在这显眼的五角星两侧,细细辨来,倒还能认出繁体的“礼堂”二字,字体端庄而有力,左边的小字为建造的年份,“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三月”,右边的署名为“鲁忠修”。字迹在岁月的风雨间,也褪色了,只留下淡淡的字影,如同人们的记忆。

    一座礼堂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历史,这段历史跌宕起伏,却发生在浙东这座小山村中,“礼堂”二字,倒也能勾起那远去的往事。

                                                                                                        2009-7-13


(注:湖崷村的“崷”字应为上山下酋,因电脑无此字,只得打成“崷”字。此字的含义为湖水干涸后所形成的小片田地。)







200975日摄于浙江省天台县湖崷村)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9-7-13 19:5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5 07:43 , Processed in 1.0651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