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我和二楼同届,也听说过乔丹,但印象不深。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经过一段暗恋,就莫名的毕业了。有时反刍记忆,除了惘然,大概还有几张熟悉的面孔,几句清澈的话语,此外都已作古。我是不擅于恋旧的,对于记忆总有莫名地排斥,既然已经过去,又何必执着呢?天使只有沉睡时最美,往事亦然。然而,我终于不能释然,徘徊于无地了。还是初一的时候,我已习惯独处,晚自习后,我常躺在溪边,听溪水湍湍。如果是夏天,时有萤火虫闪过,随手往水里丢块石子,准能惊起蛙声一片。这时有风吹过,嗡动地空气刹时遁逃无影,只落得一身凉快……那时尽管周遭漆黑,内心并无丝毫的恐惧,对于一切总充满欢欣、好奇、宁静。但到了天中,生活便似机械般无味,吃饭、睡觉、读书,听着那些无厘头的鬼话,做着挑鸡蛋骨的习题,似乎天天有所收获,但晚上闭眼一想,似乎什么也没学,心情于是糟糕。比如说语文吧,往往把美文当尸体解剖,分析段落,归纳中心,结果面目全非,这样从小学到高中解剖了十几年,文章还是不会写,然而我们还是乐此不彼。再说政治吧,本是最简单的利益平衡学,结果成了编造谎话的范本。又如数学,假设之上再假设,结果成了最严密的学科。但是常识,比如生理卫生,骂人的英语,往往略过不教。其实不懂物理规律又怎样?一个人不懂规律难道就不会运用了吗?原始人并不了解关于火的物理规律,但人类在实践中用火已有了几百万的历史。感性的经验体认与理性的把握并不是一回事。但我们在评价某某人才智力时,却只在乎后者,于是有了高分低能的怪胎。其实,我想更多的人最需要的是生活经验,而不是玄之又玄的理性概念。毕竟,社会终究是世俗的。我把这想法告诉某老师,她气愤了,把我母亲请到办公室,一阵讽刺,说我考不上大学。母亲很伤心,不看我一眼就出校门了。事情虽过去了多年,但心中那份悲凉,随着阅世的深人也愈日深沉了。关于人生的同一句格言,年轻人会讲,老年人也会讲。但是他们所体会的意义则迥然不同。尽管年轻人也可以正确地表述这句格言,但他绝对体会不到这一格言内涵中的那种深刻性和广袤性。因为对于一个老人来说,这句格言不仅是一句语言,其中已凝缩了他的整个人生经历,人生体验。高二读《哲学笔记》时,我把这句黑格尔的明言刻在心理。也就在那时,他们——黑格尔、列宁成了我的偶像。</p><p></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2-22 22:23:18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