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47|回复: 2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故地寻梦之二:宝纶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7 16: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道这儿叫宝纶堂是在离开这儿二十多年之后的一个深秋。再次走进宝纶堂只有一口重挖的桂花井晃动着旧时的回忆。

    城关二小的原址为宝纶堂,它是清代历史、地理学家齐召南在家乡天台的一个书房。他于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完成了有称清代水经的《水道提纲》著作,宝纶堂取“满腹经纶”之意,是读书做学问之所。就在这儿,我完成了五年半的小学和二年的初中学习,这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七年多时间里,没有人告诉我这儿就是宝纶堂,也没有人告诉我齐召南是谁。

    当我开始在这儿读小学时,宝纶堂中轴线上的三进建筑都还在,它的正门还未拆除,只是西边靠劳动路的房子已拆建为一幢新的教学楼。记忆中宝纶堂的正门朝东而开,进大门是一个小天井,过第一进房是一个大道地,地面由鹅卵石铺就,青色的鹅卵石构成了几只鹿的图案,二只小鹿依偎在一只母鹿的身旁,图案栩栩如生。几步石阶通往正堂,这就是宝纶堂的主楼,二层的建筑因高出道地一米左右,所以站在道地往上看,显得非常有气势。中堂的门窗都已拆除,只留八根屋柱孤单地立在中堂,但左右两则的厢房都还完整,只是作为了教师的寝室。中堂当时作为学校集会的场所,我们都叫它大礼堂,这就是齐绍南当时的书房。拾阶而上,中堂之后还有一进楼房,有一个小天井与前一进相隔,这可能是主人生活场所了,一楼正厅的门窗同样被拆卸,中间也只留六根屋柱,后面左侧有一木楼梯通往二楼,那已是学校的一个教室,由于这进比前一进小得多,我们就叫它小礼堂。

    就在这二小的大礼堂,当时宝纶堂的主人齐召南与友人一起煎茶品茗,吟诗作画,那种风雅,那番情趣,在70年代已荡然无存,它消失得是如此的彻底,都令人怀疑这曾经是齐召南的书房,他所著的《宝纶堂文钞》也应在这儿完成的,那种才情与见识与大礼堂的氛围是如此的不同,使人完全难以将这二个场景联系在一起。200年前这儿是书香飘溢的书房,200年后,虽说也是一所学校,但却是批判会的会场,是喊口号的地方。

    大道地东边有一弧形条石相接而成的月洞门,穿过月洞门是另一个院落,想必当时是花木扶疏的花园,在我读书时,北面还有一株数米高的桂花树,南边也有一株高大的槐树。每当秋日来临,桂花开满枝头,一朵朵细小的黄花,散发出阵阵的幽香。天台有做桂花糕与桂花糖的习俗,不知旧时宝纶堂主人是否也会在某个傍晚轻轻地将桂花打落,收好,待春节到来,做上一蒸桂花糕,与家人同享天伦之乐。或是在某一个月夜,邀友人抚琴之时,泡上一怀桂花茶,趁兴写下的诗句就成为了后来的这本《宝纶堂文钞》。但在我读书的时候,已没人在乎这桂花的花开与花落了,没有一位老师敢折几枝桂花,插于案头的某一只玻璃杯中,也不见得有人收集桂花,放入瓶中,然后放些白糖,酿一瓶桂花糖。毕竟,那是一个特殊的年代。

    在庭院东则的照壁下,有一口长方形的鱼池,几块素石板作为护栏,池壁由大块的岩石砌成。记着那时四周没有任何的碑文,来后才知道这就是宝纶堂的桂花井,有资料也说是槐花井,既然如此,按齐召南的雅兴,应有井名的石碑的,但不知毁于何时了。那时,我与同学们一起,常常双手伏在护栏上,看着池中的鱼,趁老师不在也会往池中扔几块石头,来惊吓池中的鱼。说也奇怪,池中始终就是二条鲤鱼,一大一小,小的鲤鱼也总是一成不变地在大鲤鱼的下方,按着大鲤鱼的节奏,不紧不慢地在池中一圈一圈地游着,当大鲤鱼停着不动时,小鲤鱼也几乎同时停了下来。这种不紧不忙的情态,大概是池外人无法相比的。我总是好奇于它们的这种不动声色,莫非,当初宝纶堂那份闲情逸致都沉淀于桂花井的这潭水中了,池外是喧哗的闹剧,池内则是平静的绿水;池外是不可想象的疯狂,池内则是不可思议悠闲。这种反差的内涵,大概也只有在后来才能真正地体会得到。

    照壁的两则分别有两个小门,原来通往何处就不知道了,因为照壁之外就是二小的操场了。这大概就是我刚入小学时,二小宝纶堂建筑的状况。在后来的几年中,一些建筑渐渐地拆除了。宝纶堂的正门大概是在二年级时被拆的,记得当时拆正门时,在基石中,发现了许多铜钱,那可能是建房时用来避邪的。刚放学的同学们看到这些铜钱,也都争着去捡,在后来的一段时间里,同学们都相互比着这些铜钱。正门拆除后,在原来的位置上,建了一幢二层红砖的教学楼,这幢教学楼现在还在。东面的小庭院是在五年级时毁掉的,那株桂花树和槐树也就是那时被砍了,一幢三层的教学楼建成,但那时桂花井还在,就在新建的教学楼后面,那二条鲤鱼还在池中悠闲的打转,只是那堵照壁同时被拆除了。小礼堂也是在那时被拆掉的,成为了隔壁电影院散场时的通道。当我离开二小时,大礼堂和礼堂前道地的那几只梅花鹿都还在,那口桂花井已被盖上了几块大石板,池中的那两条鱼是否还在,就不太清楚了。

    当宝纶堂的主楼成为了学校的大礼堂时,那几根屋柱倒成为了我们游戏的道具,那就是“争屋柱”游戏。八根屋柱,由九个同学去争,当八位同学各自占据了一根屋柱时,另一个则是想法占据他人的一根,但只要柱子的主人不离开柱子,那是不能去强占的。游戏的巧妙之处在于占据了柱子的人总是要想方设法与其它人换柱子,我们做着手势,打着暗号,引诱着对方与自己交换柱子,如果双方成功的交换了,那就给了想争柱子的那位同学一次失望。但可能就在与对方交换的瞬间,你的柱子被他人所占领了,对方又没有放弃他的柱子,那就是轮到你倒霉的时候了。有时你也会受到对方的欺骗,他引你离你的柱子,但当你跑到半路时,他又往回跑,占回自己的柱子,而这时你的柱子早已被他人所占据了,此时会受到同伴一致的嘲笑,你也只能自认倒霉。争屋柱的游戏,其实是一场心理战,它的目的在于想方设法欺骗他人,而又不被他人所欺骗。这种心理或许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反映。

    小礼堂则是我们打乒乓球的场地,那时乒乓球是最流行的体育活动了,虽然球桌的台面总是高低不平,但对于我们来讲能争到球桌就相当不易了,因为全校就只有这一张球桌。如果争不到球桌,那就只能在地上画上边线,当作球桌了。球网就没有那么讲究了,一般是两头各用一块砖头,然后用一根竹扛横在中间。乒乓板也都是自己找一块木板锯成球板的形状,大家都是这样,也就不讲球板的好坏了,偶尔有同学从百货大楼买来一张贴胶的球拍,那自然会引起同学们的围观,如果是双面贴胶的那就更了不得了。拥有乒乓球的同学也会受到大家的亲近,因为一只乒乓球必竟需三分钱去买,对于踏扁的球,我们也会用一种土方法将其复原,那就是将扁的球放入热水,然后用拇指一按,扁的部分就弹了出来。如果打球的人多了,我们常玩的是点将的游戏,先由二位高手充当主帅,然后由他们分别点将,如此分成二组,从主帅开始一个接一个杀下去,如果将对方所有的将都打下了,那么,这组就获胜了。每盘一般是打三只或五只球,比赛中,最可怕的是被对方剃了个光头,那下一盘就要被轮空了,这叫腌菜头。但也有一丝希望,那就你所在的这一组也将对方的一位给腌了菜头,那么,你就能被解放出来。所以,当你处于被腌了菜头的绝望之中时,会有一位同伴来营救你,让你有绝路逢生的喜悦。玩的是球赛,事实上是一场战斗,最可怕的是无权参预这场战斗,这种被冷落真的让人绝望。在当时,要想成为文革闹剧的一个局外人,那是真正意义上的被腌了菜头。

    走进现在的城关二小,宝纶堂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你无法想象这儿曾有过宝纶堂书房,也无法想象庭院间飘着桂花幽香的那种风韵。桂花井还在,但已不是素石护拦了,石壁上的那方青苔也早已不见。现在的桂花井只不过在原址上重挖的一个水池,原先池中的那两条鲤鱼的悠闲也陌生得很了。只有池壁上那块花岗石上的碑文在提醒着后人这儿的昨日。看着“齐召南故居 宝纶堂遗址 桂花井”, 突然间,觉得现在的孩子要比我当时幸运得多,虽然宝纶堂已消失,但必竟还有碑文在告诉他们这儿曾经有过宝纶堂。真想问一下旁边的学生齐召南是谁,但马上就打消了这个念头,真怕他们会说管它是谁。

                                                                             2005-12-2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7 16:08:54编辑过]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7-12-13 09:23 编辑 ]
沙发
发表于 2005-12-27 17:00:00 | 只看该作者
<P>长见识了</P><P>原来二小还有这么多故事啊?◎!</P>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8 00:12: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一小的建筑也是极为气派,作为天台的城隍庙,可惜在上世纪80年代末也被拆除了。
地板
发表于 2005-12-28 03:00:00 | 只看该作者
我的母校啊!大礼堂、小礼堂今均物非人换了,感叹感叹。
5#
 楼主| 发表于 2005-12-28 22:21:00 | 只看该作者

<P>宝纶堂的桂花井是如此的陌生。</P>

<P></P>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发表于 2005-12-29 21:30:00 | 只看该作者
二小的来报到!
7#
发表于 2005-12-30 02:58:00 | 只看该作者
桂花井就是我们读书时就学楼下的那口井,那时好象用几块石板盖着的。现在用花岗岩贴起来反而感觉挺俗气。
8#
发表于 2005-12-30 03:55: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闲云散人</I>在2005-12-28 14:21:26的发言:</B>




<P>宝纶堂的桂花井是如此的陌生。</P>

<img src="attachments/dvbbs/2005-12/2005122814219315.jpg" border="0" onload="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mouseover="if(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resized=true; this.width=screen.width*0.7; this.style.cursor=\'hand\'; this.alt=\'Click here to open new window\nCTRL+Mouse wheel to zoom in/out\';}" onclick="if(!this.resized) {return true;} else {window.open(\'attachments/dvbbs/2005-12/2005122814219315.jpg\');}" onmousewheel="return imgzoom(this);" alt="" />
</DIV>
<P>
<P>同意楼上老弟的意见,用了这么恶俗的花岗岩,好象是四川红,是否觉的青石板价格过于便宜羞于用上,非得弄个价格高的还用个红色?应该用青石板,审美严重有问题,还弄个喷头,不知是出于何种原因,既然是为了纪念一个遗址就更应该做得古朴,加了喷泉不知是为了达到何种效果??纳闷!郁闷!


<P>二小也是我的母校,楼主的所忆之“争屋柱”游戏更是小时最爱玩的游戏,因为住于二小对面,所以经常聚集7,8个小孩到礼堂玩“争屋柱”.</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29 20:17:40编辑过]

9#
发表于 2005-12-30 05:46:00 | 只看该作者
<P>对</P><P>jimmy_z可以画争屋柱的游戏!</P>
10#
 楼主| 发表于 2005-12-30 17:26:00 | 只看该作者
<P>jimmy_z有绘画的才能?</P><P>露手给大伙看看!</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7 07:49 , Processed in 1.09697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