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忙人老梅的一天
老梅是个普通人。老梅是个大忙人。老梅是个开早点店的小老板。
象老梅这样的人,茫茫人海里随处可见,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可是最近几个月以来,天台街头巷尾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议论他。说是他在为大家做一件大好事,受益人数多达五、六百人,并且有逐步扩大的趋势。
带着一丝好奇,几分敬佩,笔者动了跟踪采访他的念头。在环城东路原煤炭公司旁的生煎包子店里, 笔者找到了老梅.
60年出生的老梅,看起来有些显老。中等个子,脸黑,清瘦,脸上的皱纹多得与他的实际年龄不大相称,岁月的沧桑在他脸上留下浓浓的痕迹。
得知笔者的来意后, 老梅没怎么搭理我,一边忙碌, 一边说:“我现在很忙,如果你真想采访我,明天早上2点40分到店里来吧。”
嗨,有个性!行,明天我准时2:40到,大不了我跟踪你一天吧。
凌晨2:40, 老梅夫妻俩准时打开生煎包子店的卷帘门, 随即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先把煤炉子生着(图片1)。
3 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332.61 KB)
老梅说,除了煎生煎包外, 还有粢饭、豆浆、豆面碎、白粥、五味粥、白木耳、绿豆汤、酒酿、茶叶蛋和白煮鸡蛋,共有十二个炉子。
接下来,他忙着开动机器磨豆浆,每天十二斤黄豆,得反复磨四遍,去沫,加水,煮开。他妻子在一旁切、剁各种馅料,准备扁食和包子馅(图片2)……
3 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344.33 KB)
慢慢的,炉子都红了。往炉子上放各种早点 ……
这时候,老梅才稍稍空了下来,点燃一支烟,与我聊了聊。
老梅的父亲是倒插门到岳父家的,原来随母姓,念书时一直叫杨建荣。直到外公去世后,才改回父姓,姓梅。他说,因为家中贫寒,初中毕业后就失学了。先务农两年整,后跟祖母学裁缝。十五年间,带出了十一个徒弟。后来服装店受到成衣业的冲击太大,又改行为饮食业。在人民医院附近开过专为病人服务的小饭店,做一些适合病人的豆腐皮粥之类的流质,后又改为小炒。也在104国道花桃路段开过五年的客车饭店,又因车流改道,客源断了,打了两年多的小工,去宾馆帮帮厨,去办婚丧喜事的人家烧大桌菜。并且在东横山做过木珠加工。后又辗转至上海浦东北蔡菜场附近租下店面,专卖粢饭、豆浆之类的早点。
后来年龄渐渐大了,思乡之情萌动,回天台在栖霞东路自家的空宅基地里,搭了个油毛毡棚子,专为周边搞基建的民工提供2元钱一份的快餐,一干就是六年多......
直至三年前,才在环城东路煤炭公司大门口,租下现在这个店面,开了个生煎包子店。
老梅说:"我这半辈子够劳碌的,挣的全是辛苦钱。"
4:15左右,老梅说:“我不能陪你聊了,我要去菜场买菜了。”我跨上他的那辆踏板车,一起来到中心菜场。没想到早晨4:00前后,菜场已经是人山人海了。当然,这个时候买菜的,大多是大小饭店或企业食堂的人。老梅在嘈杂拥挤的菜场是如鱼入水(图片3),
3 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332.46 KB)
我端着照相机,一脚高一脚低的,有点跟不住他。
5:30开始,店里渐渐的开始有人来吃早点了。
到7:00至7:30左右,达到高峰期。老梅夫妻俩忙得是脚不点地(图片4)。
3 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437.7 KB)
一直到9:30左右,才渐渐消停下来。
9:00以后,早点基本卖完了,老梅进进出出的开始打扫店堂(图片5)。
3 小时前 上传
下载附件 (365.22 K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