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状元游街等致寂然先生(1)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6-25 22:1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寂然先生:

     最近读到您写得四则天台记忆,囿于所见,除“抢高台”一无所知外,其他三则,略陈谬见,供您参考。   
     
      先说灵溪村的“状元游街”,据您介绍这出节目与村人奚际亭有关。奚际亭“在翰林院任检讨,兼任兵部侍郎,为官清正,深受乾隆帝的赏识。他给村里的奚姓族人带来一页手写的曲谱,说是‘状元游街’。”实际上,灵溪奚氏自唐迄今,从没出过兵部侍郎这类显宦,各本县志也无载。宗谱记载他,只说:“三十一世(奚)际亭公,讳时华,号羽亭。钦赐翰林院任检讨。”如此而已。这是一。

    第二,今年正月我也特地去看了这出“状元游街”的节目,并跟踪拍摄全程,还遇见您。您所说的武戏,实是车灯表演。内容取材于三国中关公送皇嫂的情节。表演过程中,按故事情节发展作各种队形变化,一般队形是:关公居中,手执青龙偃月刀,身骑竹架纸马,一路打马前后摇晃,作出上坡、下坡、转弯等动作。马童在前场翻起筋斗,舞起拳脚,类似武生角色。关公左右由“车灯娘”手扶布画彩车(车灯),扮演甘、糜二夫人(皇嫂),以肩扛架,椅前安了一双假脚如同坐着一样。车后各有一名“车夫”作推轮前行状。“车夫”类似于丑角,以各种滑稽动作活跃气氛。同时有乐队尾随,串村走户,设场表演。(灵溪村在传承中有所衍变。)这种元宵节的传统歌舞队戏,开始是一种舞蹈,后衍变为戏曲,声腔有昆腔、乱弹、徽调等,在清朝光绪年间已流行浙江,遗存至今者有淳安“竹马灯”、临海大石的车灯戏等。灵溪此俗,亦即属此。

     第三,上文提及表演车灯时,有乐队尾随。在灵溪是胡琴箫等伴奏。这出“胡琴箫”的曲调实际是道教音乐(道士斋醮时所奏)《十番》(村人也是这么称呼),即您所谓文戏。《十番》在清乾隆年间颇盛行的,现在各地遗留,各有衍变。乐器无定则,一般以笙、箫、二胡、四弦胡、月琴、三弦、琵琶、鼓、钹、罄、小锣、皮鼓等为常见。奏形式分坐奏和行奏两种,又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室内分为前后两堂。前堂以金筝为主,后堂以丝竹为主。

     第四,至于为何称“状元游街”,或说村人口耳相传,私觉并不可靠。据村民介绍,这出表演过去是到村口文昌阁而止。文昌阁是道教宫观,祀奉文昌帝君,旧时正月初一至元宵这里常举行庙会,善男信女都来此敬香求签。元宵节是庙会的高潮,也最热闹,往往有各种表演,如车灯、灯谜、杂耍等等。那么何以状元名之,您说是奚际亭“在离京回乡之际,皇上召见了他,要赐与财宝带回故乡好光宗耀祖。奚大人却说:皇上如实诚相待于臣,请赐于宫里的‘状元游街’。皇上一愣,后爽快地答应了。”于史无考,或可备一说,至于“此后,灵溪村的元宵之夜,便有了独一无二的‘状元游街’。”在天台是,出县境则非。私臆,“状元”一名或是村人因“文昌阁”而联想所致,有望村里读书子弟也。

     据上述推测,灵溪的“状元游街”实与传统的元宵庙会有关,浙江有不少地方都有遗存,并非天台特色。匆促写此,多有谬论,请您指教,希望对你的文章有所裨益。

      其它二则,容空闲再写。

      久不闻问,望一切安好。

                                                                                    鸣谦  草于天台
                                                                                     6月15日

[ 本帖最后由 郑鸣谦 于 2008-6-25 22:20 编辑 ]
沙发
发表于 2008-6-26 07:56:09 | 只看该作者
大蒜考证有独到之处
板凳
发表于 2008-6-26 08:02:44 | 只看该作者
鸣谦老弟:谢谢关注掘作。本人所写的小文,只是村里人所言,我也只是作一些现象的展示,未能从历史史实上作些考证,你所说的都是受益匪浅。
地板
发表于 2008-6-26 08:49:55 | 只看该作者
那叫"舞车灯",也叫"武车灯" 所以寂然叫"武戏"也有一定说法.

不叫"车灯表演"

[ 本帖最后由 寂寞鸭子 于 2008-6-26 08:51 编辑 ]
5#
发表于 2008-6-26 11:41:33 | 只看该作者
寂然的考证一般都是从乡民口中得知,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乡民多自我炫耀的嫌疑。
6#
发表于 2008-6-27 16:58:51 | 只看该作者
多自我炫耀的嫌疑....嗯哼.
7#
发表于 2008-6-27 19:39:52 | 只看该作者
乡人多些美好期许和愿望罢了,很正常。乡村的文化交流,多说书,戏文,江湖耳目的传闻,东拼西凑,也情有可原。
8#
发表于 2008-6-27 22:07:23 | 只看该作者
俺有讲乡民么......?
9#
发表于 2008-6-29 14:07:13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一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1 06:56 , Processed in 1.08784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