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一诺千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寒山子与和合文化(文:greenery)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5-13 10:35:12 | 只看该作者
如寒山自述诗:“时人见寒山,各谓是疯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当代著名诗人、学者斯奈德的英译文是:“When men see Han Shan/They all say he is crazy/And not much to look at-/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They don't get what I say/And I don't talk their language/All I can say to those I meet/”Try and make it to Cold Mountain.”寒山(生卒年代不详)长期隐居台州始丰(今浙江天台)西之寒岩(即寒山),他形容不整,狂放不羁。其诗长于以通俗机智的语言记述隐逸山林之兴,表现人生哲理等,这首自述诗正是其生动写照。斯奈德译寒山诗,基本上做到了准确、简洁、优美和传神。寒山原诗是用通俗诙谐的口语体写成,斯奈德译文中They don't get what I say /And I don't talk their language等正是典型的英语口语。他用And not much to look at-/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来翻译原诗中“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句,全部使用英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汇和简单句式,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寒山诗中的自我描述。斯奈德译寒山诗之简洁传神,与原作非常相似。他在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尤其是翻译和研究寒山诗方面做出过很大贡献。经他翻译的寒山诗,被当时的美国社会和思想文化界所接受,尤其是对美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在思想观念和精神境界等方面,更是产生过巨大影响。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0:35:14 | 只看该作者
国清里的确有个殿是他们的
应该叫三贤殿,不是三圣殿
23#
发表于 2008-5-13 10:39:46 | 只看该作者
24#
发表于 2008-5-13 11:21:50 | 只看该作者
25#
发表于 2008-5-13 11:27:43 | 只看该作者
此有一文,乃苏州学者所写,就是发生在今年的事情,力争寒山寺为合和祖庭的证据,来天台考察。
讲座中,何教授说苏州寒山传说乃文学误传,而苏州人认为,寒山、拾得则是在苏州,两地相争,有趣的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ec0166010097vl.html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5-13 12:52:09 | 只看该作者
27#
发表于 2008-5-13 13:47:52 | 只看该作者
赴国清寺寻访寒山、拾得遗踪---汪祖民 (2008-03-19 11:46:31)

标签:我记录 我的生活梦想 赴国清寺 寻访寒山 拾得遗踪 汪祖民 极乐世界 心即是佛 教育  分类:心即是佛

赴国清寺寻访寒山、拾得遗踪---汪祖民
2008年03月18日 佛教在线
2008年3月7—9日,在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教授率领下,包括寒山寺法荣法师一行12人,远赴浙江省台州市天台县寻找唐代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拾得遗踪和对当地寒山文化研究情况进行参观访问活动。我们冒着绵绵的春雨,在蒙胧的雾霭中,主要参观访问了隋代古刹国清寺、济公故里、明岩古寺、寒岩石洞,顺便游览了琼台仙谷景观,并参观的绍兴新昌的大佛寺。
这里我主要写的是,供奉在苏州寒山寺“寒拾殿”里的寒山、拾得二圣,在浙江天台山国清寺里的遗踪,值得耐人寻味。
7日下午2点,我们一行从天台县城的金茂宾馆出发,风尘仆仆、马不停蹄赶赴我们准备参观访问的第一站——国清寺。当我们参观国清寺时,最早迎接我们远道而来的建筑物,第一亭是“寒拾亭”,第一桥是“丰干桥”,这是诗僧寒山子与友伴丰干、拾得在国清寺共同生活的遗迹的当代鉴证。
寒山子有诗记录了他们三人之间的交往:“惯居幽隐处,咋向国清中。时访丰干道,仍来看拾公。独回上寒岩,无人话合同。寻究无源水,源穷水不穷。”
一、访问天台山国清寺常住
进入国清寺后,法荣法师与客堂知客师联系,我们与常住进行了交流。国清寺方丈可明法师会见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院长姚炎祥教授一行,监院允观法师在会议室与参观访问团全体成员进行了广泛交流。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国清寺及寒山、拾得及丰干的在国清寺里的遗踪,监院允观法师代表国清寺给我们赠送了《国清寺志》(丁天魁主编,1995年10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和国清讲寺简介资料,并向每一位成员赠送了护身法宝佛珠(天然缅甸玉)一串——与佛有缘,爱戴佛珠。
现任方丈可明法师,是浙江省黄岩市人,出生于1928年,1942年出家,曾就读于苏州灵岩山佛学院,现是浙江省政协委员、天台县政协副主席、天台山佛教协会会长。1993年6月3日升座方丈。他爱国爱教,积极开展同各国佛教界和人民的友好交往;在弘扬佛教天台宗,振兴天台山国清寺和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传,陈宣宗太建七年(575年),智顗带慧辩等二十余名徒到天台,结茅成庵,遍植松柏,数年之间,规模扩展,竟成街衢,陈宣宗对智顗十分礼敬,为智顗在天台山上敕建寺院称“修禅寺”、并“割始丰具(即今天台县)调(赋税)以充众费,蠲两户民(劳役)以供薪水”。智顗在修禅寺坐禅修行,前后十年。
自灌顶建寺以来,国清寺时有兴衰。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八月至十三年八月问又重建,后又有增修。十年动乱中,佛像被砸,文物被抄,法器、石狮毁坏殆尽。1973年对建筑进行全面整修后,重又修复佛事活动,并对外开放。
国清寺自1973年整修开放以来,在方丈唯觉法师领导下,香火兴旺,游客不绝。日本、东南亚的善男信女和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前来烧香求佛,诵经做道场的逐步递增,影响远播海内外。
2008年3月7日下午3点左右,我们看到的国清寺现任方丈可明法师,在侍僧的陪同下,拄着拐杖在客堂前走动,慈悲安祥;看到国清寺监院允观法师及念慧法师等年轻法师,僧容严整,机锋敏捷,觉得这个隋代古刹国清寺,既渗透着幽古的神韵,又展现出青春勃发的风采,让人生出感叹远古的高深莫测,当今的国清寺生机勃勃,魅力无穷!
国清寺山门有一幅楹联:“古刹著域中创六代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双涧胜迹长存。”这真是对国清寺的真实写照!
二、参访天台山国清寺胜迹
随后,我们在国清寺念慧法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国清寺,获得了许多新鲜的感受。
隋代古刹国清寺座落在浙江天台山南麓,距天台县城北约3公里,景区面积2.4平方公里。中国佛教天台宗祖庭,也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祖庭,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该寺风景幽美,山水秀丽。外有古塔(隋塔)迎宾,倚五峰,临双涧。周有五峰(灵芝峰、映霞峰、八桂峰、灵禽峰、样云峰)环抱,双涧(北涧、西涧)回澜之胜,层林染翠之美。清幽深邃,风光旖旎。国清寺的选址正符合“环若列屏,林泉青碧”、“宅幽势阻,地廓而形藏”的中国风水术的“四录兽式(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模式。”这固然与佛教所追求的静修教义及僧众的生存需要有关,也离不开传统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
国清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初名天台寺,后取“寺若成,国即清”改名为国清寺。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奉敕重修。全寺总面积7.3万平方米、分为五条纵轴线,正中轴由南而北依次为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殿;还有放生池、钟鼓楼、聚贤堂、方丈楼、三圣殿、三贤殿、妙法堂(上为藏经楼);伽蓝殿、罗汉堂、文物室等,构成一个拥有2万多平方米、8000余间房屋的古建筑群。寺宇依山就势,层层递高,既有佛教建筑严整对称的特点,又给人以灵活自如之感。
国清寺是自然风光优美的古寺。国清寺坐落于四面环山的“五峰层叠郁苕绕,双涧回环锁佛寮”世外桃源式的地理环境之中,“翠耸五峰环古寺,碧流双涧绕禅林”,自然景观独具一格。寒山子当年也进行过描述:“丹丘回耸与云齐,空里五峰遥望低,雁塔高排出青嶂,禅林古殿入虹霓。风摇松叶赤城秀,雾吐中岩仙路迷。碧落千山万仞现,藤萝相接次连溪。”(《国清寺志》第九章“历代艺文”,第一节诗词第二首题为《咏五峰赤城》)出城关三五里,先见“雁塔高排出青嶂”,高达59.3米的隋塔忽隐忽现,直到国清寺“南大门”木鱼山下,才窥塔身全貌。转过寒拾亭,只见“隋代古刹”一照壁,古刹山门不知开于何处。等过丰干桥,向东数步,方见古刹山门。原来国清寺山门一反常规,朝东开而不朝南开。进山门转直弯,甬道两旁浓荫蔽日,修竹夹道,平添了深幽神秘的气氛。进弥勒殿,国清奇观“到眼宛如展画屏”。这就是国清寺匠心独运的建筑布局的“起、承、转、合”。
国清寺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刹。孟浩然、李白、贾岛、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洪适、郭沫若、邓拓、赵朴初等文人雅士均留下不朽名篇。寺内有中国佛教天台宗第五祖章安灌顶大师手植的“隋梅”一株,至今仍郁郁葱葱。纪念唐代著名诗僧寒山、拾得、丰干的“三贤堂”,重13吨的明代释迦牟尼青铜像,18尊元代所雕的楠木罗汉,王羲之、柳公权、黄庭坚、米芾、朱熹的摩崖手迹,寺外有纪念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为编制《大衍历》至国清寺求算学的“一行到此水西流”碑及“一行禅师之塔”等。更主要的是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年)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天台宗。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京都比睿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天台宗传入朝鲜半岛。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国清寺已成为名扬中外的宗教旅游胜地。
国清寺坐北朝南,总面积约73000平方米,尚存清代重建殿宇14座。由数十个大小不同、风格各异的院落和建筑群组成。近2000米廊沿贯穿全寺,通道廊沿有挑檐廊、连檐柱廊、重檐柱廓、双层柱廊、单层柱廊、双层双檐廊等,集中了中国古代建筑中各种廊沿形式。廊沿互应,禅门重重,高低错落,明暗相间,是国清寺建筑的鲜明特色,实为中国古建筑的瑰宝。
寺内建筑分布于五条轴线上,还有丰干桥、寒拾亭、七佛塔、一行墓、隋塔及三贤殿等建筑。这里主要说一下与寒山、拾得的遗迹及一些特殊的建筑式样。
寒拾亭。为纪念寺僧寒山、拾得而建,故名寒拾亭,是九十年代重建,在一行禅师塔理。亭平面呈长方形,形似南方乡村的路亭(凉亭),南北有门相通,进寺大路穿亭而过,门上横匾题“五峰胜境”和“五松深处”,亭两侧设在石凳,还可以代过往行人和来国清寺朝拜旅监、览的宾客少驻休息之所。
丰干桥。为纪念唐高僧丰干而建,桥架于“双溪回澜”之上,是一座造型古朴的石拱桥,两端有特殊造型的石狮守护。
丰干原为国清寺的舂米僧,与寒山、拾得齐名,当时被誉为“三贤”。桥北头西侧有一石碑,高约2.5米,宽约0.8米,上书“一行到此水西流”。
寺山门。国清寺座北向南,而寺门并非常规的南向,而是东向。黄色的南壁墙南面书“隋代古刹”四个楷体黑字,壁墙东头转弯处才是寺门,斗拱承托歇山顶,檐下横匾是红底金字“国清讲寺”。楹联为:“古刹著城中创六代盛三唐宗风远播,名山传海外倚五峰临三涧胜迹长新”。写尽了国清寺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景观。
西一轴线殿堂景观有妙法堂。单据三层,面宽五间。楼下为法堂,横匾书“妙法堂”,是讲经说法和举行一般佛事活动的地方,堂内洁净宽敞,正中置一精致讲座,上悬“台宗讲席”红底金字横匾,下挂智者大师水墨画像,左右两边,分列讲席数排。每当夜晚,红烛高燃,钟鼓齐鸣,僧众在此听讲念经。陈从周于1980年曾写《国清寺夜半参佛事》诗:“暂别尘寰事,空山叩寺门;万松人俱寂,月下几钟声。”楼上是藏经阁,珍藏着钦赐龙藏等珍品。
妙法堂东厢原有三贤殿,过去又称“虎啸堂”。相传是丰干禅师养老虎的地方,老虎是丰干的坐骑。现已经移至妙法堂东北隅小殿中,供奉国清寺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的雕像。三贤殿是为了纪念唐代高僧丰干、寒山、拾得而建筑。殿旁在一石碑载文:“唐贞元间,国清寺高僧寒山、拾得、丰干三尊宿,据传系文殊、普贤、弥陀三大士示现,故号称三贤也。”这在《国清寺志》中“圣贤遗迹”第一条。据《国清寺志》第二章“国清讲寺建设”记载,“这三位诗僧形影不离,有唱有和,出口成诗,尊誉为‘三贤’,其中寒山尤为著名,有诗三百余首传世。”《国清寺志记载》:两宋“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日本高僧寂昭弟子念求又捐资重建,并在寺内建三贤堂,祀丰干、寒山、拾得三大士。”这是记录最早的“三贤堂”。
《国清寺志》还记载:“他(寒山子)生活在公元约734至871年之间,其中在天台生活了70多年。五代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人们在他栖遁外,建设了寒岩寺和寒山大士纪念塔,以供瞻仰”。这在《天台县志》也是有记载的,比在国清寺中的记录的“三贤堂”早了108年。
殿内有唐代高僧寒山、拾得、丰干形态逼真的造像。这是与姑苏城外寒山寺有密切联系的地方所在,访问团人员特别关注这里边的情况。三贤殿供奉的正是丰干、寒山、拾得金身像。丰干居中,这位当年国清寺的护林僧,左手在招呼,右手持一大拐杖,模样倒也慈祥。其左侧的寒山双手撑一小拐杖,其右侧的拾得手握扫帚作扫地状。寒拾俩瘦得肋骨在外,面容憔悴,可谓饥寒交迫。而今见天台国清寺丰干、寒山、拾得三贤造像,似忠实于历史记载,并无半点神化。
据了解,这是80年代恢复三贤殿,重新为丰干和寒山、拾得造像时,充分考虑到他们当时的身份,寒山状若疯癫,不可能具有富态。天台地区人士认为,天台国清寺是历史上真实的三贤形象,还其本来面目,苏州寒山寺是诗化的寒拾形象,民间传说中的和合二仙。
三、寻觅《国清寺志》中记载的寒山、拾得遗踪
不知何因,难怪寒山感叹:“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莫知真意度,唤作闲言语。”当我们翻开国清寺常住赠送的《国清寺志》时,我感觉到,记录寒山、拾得和丰干的条目真的到不少。隋代古刹,中国佛教“八宗之首”的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日本和朝鲜半岛天台宗的祖庭,能够挤身于《国清寺志》也确实不太容易!
在《国清寺志》中,有关寒山、拾得和丰干遗迹有多处。1995年10月,丁天魁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清寺志》,由七彩色页相片,两序言,有十章,两附录,一后记共五个大部分组成。有序(一)提及“寒拾亭、丰干桥”;第一章“国清讲寺沿革”第三节“两宋时期的国清讲寺”,提及在两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日本高僧寂昭弟子念救又捐资重建,并在寺内建三贤堂”;第二章“国清诗寺建筑”,第五节“东西轴线殿宇和佛像”记“三贤殿”;第六章“”历代名僧和住持,第二节“唐代名僧”记“三干禅师、“寒山大士”和“拾得大士”,记述他们的简历;第八章“名胜古迹”,第二节“圣贤遗迹”记了“三贤古迹”;第三节“永恒纪念”记“丰干桥”、“寒拾亭”;第九章“历代艺文”,第一节诗词录有寒山子诗《咏五峰赤城》、丰干诗《国清寺房中题壁》和拾得诗《天台山》各一首,第四节“传说”记“三贤事迹”,三贤事迹传说较多,录有事迹三则。
当我打开《国清寺志》,看到第九章“历代艺文”,第一节诗词,第一首便是刘长卿(709—约785,字文房,唐河间(今河北省)人,官隋州刺史。有《刘隋州诗集》存世)诗:《送台州李使君兼题国清寺》,第二位诗人便是唐释寒山子(约734—871,陕西咸阳人,自号寒山子,后人编成《寒山子诗集》,收诗三百多首。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人们在他栖遁处,建造了寒岩寺和寒山大士纪念塔,以供瞻仰)诗《咏五峰赤城》,第三位是唐释丰干诗《国清寺房中题壁》:“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悠任去来。逍遥绝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歧路心,众生多烦恼。兀兀沉浪海,漂漂沦三界。可惜一灵物,无端被境埋。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常往来。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这首诗在苏州到成了诗二首:《壁上诗二首》(前部分为一首,后四句为另外一首诗)。第四位诗人便是唐释拾得诗《天台寺》:“自从到此天台寺,经今早已几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君不见三界之中纷扰扰,只为无明不了绝。一念不生心澄然,无来无去不生灭。”前四句在寒山寺印拾得诗(45),后四句在寒山寺印拾得诗(20)见到。在《国清寺志》第六章“历代名僧和住持”,第二节“唐代名僧”中,还录有拾得大士的诗偈一首:“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尔合,一切法无差。”在苏州寒山寺2003年印的《寒山子诗集》稍有差别,在此集中是拾得佚诗偈一首:“无嗔是持戒,心净是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
寒山寺印《寒山子诗集》中,寒山子诗313首,寒山佚诗12首;有拾得诗57首,拾得佚诗6首;有丰干诗作2首,在《国清寺志》中合成了一首。
四、寒山、拾得形象在天台国清寺与苏州寒山寺比较
据《寒山寺志》记载:“拾得者,不言名氏,因丰干禅师山中经行,至赤城道侧,见儿孤啼,拾归国清,故名。”“寒山子本无氏族,始丰县西有寒、明二岩,以其于寒岩中居止得名也。容貌枯瘁,布襦零落,以桦木为冠,曳大木屐,时来国清寺,就拾得取众僧残食及菜滓食之。或廊下徐行,或望空噪骂,寺僧以杖逼逐,拊掌大笑而去。”难怪寒山子说:“时人见寒山,各谓是风颠。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缠。我语他不会,他语我不言。为报往来者,可来向寒山。”他当初却是这样的一个人:“精神殊爽爽,形貌极堂堂。能射穿七札,读书览五行。经眠虎头枕,昔坐象牙床。若无阿堵物,不帝冷如霜。”
苏州寒山寺大雄宝殿内有清代罗聘所绘寒山拾得石刻像,据此寒拾殿内供奉寒山、拾得金身塑像,切合民间公认的和合二仙形象。而天台国清寺丰干、寒山、拾得的形象则迥然不同,相比之下显得寒酸多了。罗聘(1733-1799)清画家,号两峰、花之寺僧。江苏甘泉(扬州)人。为扬州八怪之一。
寒山、拾得二大士的形象除了位置显赫的“寒拾殿”外,苏州寒山寺寒山、拾形象可谓比谐是,《寒山寺志》编写组著作,2002年9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的《重修寒山寺志》卷五:法像,对这寒山、拾得像有详细的记录。详细如下:
寒山、拾得像:明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及《百城烟水》,均述及原有此二像;《吴门表隐》记载寒山寺内寒山、拾得二像“甚幻奇,对人如欲笑语”,明初所塑。明末姚宗典有《寒山、拾得像已剥矣,忽有人自天台来,塑画如生,为赋喜寒山拾得重来》诗:“漫指沧桑认去来,枫江依旧笑容开。晨斋钵棒香云盖,夜课钟沉宝月台。意在毫端离语默,风生帚下绝尘埃,只看石罅人还在,肯信昆岗已劫灰。”(《百城烟水》)自咸丰十年遭焚毁后,便未再重塑。现在寒山、拾得像为“文革”后从西园寺请回,安置在寒拾殿。塑于清末民初。塑像寒山右手握荷枝,拾得双手捧净瓶,童子脸、刘海发,袒胸赤足,相视嬉笑,予人以欢乐、吉祥之感。参拜者甚众,日本友人更对其情有独锺。
罗聘绘寒山、拾得像  为石刻画像,有题词:“《寒山、拾得二圣降乩》诗曰:‘呵、呵、呵!我若欢颜少烦恼,世间烦恼变欢颜。为人烦恼终无济,大道还生欢喜间。国能欢喜君臣合,欢喜庭中父子联。手足多欢荆树茂,夫妻能喜琴瑟贤。主宾何在堪无喜,上下情欢分愈严,呵、呵、呵!’考寒山、拾得为普贤、文殊化身。今称和合二圣,为寒山、拾得变相也,花之寺僧罗聘书记。”
郑文焯指绘寒山子像  为石刻画像,有题词:“登岳采五芝,涉涧将六草。散发荡元缁,终年不华皓。光绪庚辰九月既望,枫桥舟中写。大鹤居士郑文焯指头戏墨。”“昔苏文忠过洛城广爱寺,观朱瑶画文殊、普贤,题诗赞叹,证之唐闾邱胤《天台国清寺记》,以寒山、拾得为文殊、普贤化身。然则坡公诗中所称‘朱瑶唐晚辈,得法尚雄深’,在唐已有其画像,为世所瞻奉。此图乃高密郑中书叔问所写,寒山仙迹,游戏三昧,得且园指墨逸趣,藏之吴中故家有年已。今寒山寺落成,因取以钩抚入石,为识其颠末云。宣统庚戌之岁冬至日,云阳程德全题。”“吴郡石师唐仁斋所作。”
陈文庄《天台忆》寒山、拾得古像:寒山一手印记,一手拊膝,微笑,赤足。拾得一手□珠,一手阅卷,亦赤足,大笑。又《台雁忆》有仙灶下寒、拾二小像:昙花亭光菩萨手制大士、善才、寒、拾四像。(《无梦园集》)
原《志》按:天台为寒、拾祖庭,观姚宗典《寒、拾重来》诗,则枫桥寺像亦从初地来也。附录于此。
黄庭坚《题落星寺》诗:“画图妙绝(亦作绝笔)无人知。”自注:“僧隆画甚富,而寒山、拾得画最妙。”按隆为宋时僧,其所藏画笥,至近亦唐人笔,此寒、拾像之最古者。(《山谷诗集》)
释明纲寒山、拾得轴:“赤足蓬头小道,身穿纳搭破袄。嘻嘻拥前行,不觉烟尘尽扫。”明纲(下有白文“明纲”、“宗朗”二印)。“终日笑哈哈,长年赤足走。头发乱蓬松,挂弊不知丑。虚空落地来,转扫转展有。看你个呆子,何时得歇手?”癸丑二月廿七日,天华净范顿首题。(《穰梨馆过眼录》)
五、寒山寺成为人们心目中和合祖庭
天台当地有人怀疑寒山、拾得及丰干三僧是否到过姑苏寒山寺。据天台地区有些人认为,“寒山”一词在唐代是文学意像,在唐代诗词名句中是比比皆是,苏州的寒山寺是否也是文学意像来怀疑诗僧寒山子是否到过姑苏的寒山寺?苏州寒山寺供奉寒山、拾得是因为清代罗聘所绘寒山拾得石刻像以后的事情,这是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无论如何苏州寒山寺及民众尊崇寒山、拾得,这是不争的事实,苏州当代乃至于世界各地,特别是日本、朝鲜、韩国、美国以及东南亚各国民众也认同供奉在寒山寺里的寒山拾得的形象。
苏州寒山寺将寒山子尊为寺院祖师,寒山寺已经成为人们目中的和合祖庭。见性空题《寒山子诗集》(2003年苏州寒山寺印)序一:“寒山寺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9),初名妙利普明塔院,易额‘寒山寺’,与唐代著名诗僧寒山子系缘甚深。姚广孝《寒山寺重兴记》中记载:有寒山子者,来此缚茆以居,修持多行甚勤。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遂额曰‘寒山寺’。”自此,寒山子被尊为寺院祖师,世代供奉。现寺内建有“寒拾殿”,存有历代名士传颂其相状的诗画作品。
苏州寒山寺的中轴线上有“寒拾殿”。苏州寒山寺的“寒拾殿”地位显赫,与山门、大雄宝殿与普明宝塔位于同一主轴线之上。自1979年12月31日成功举办首届影响深远的听钟声迎新年活动以来,到2007年12月31日,已经连续兴办了29届,每届都能够吸引包括大批的日本人在内的国内外信众参与,来自苏州市党政府主要领导班子及来苏州的上级领导和贵宾都是在“寒拾殿”前,与从世界各地汇聚而来的众多的人们一道,倾听寒山寺法师撞响的108响清脆宏亮的钟声。这钟声净化人心,启迪心智,送来吉祥,远播海内外,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苏州市市长每年都是站在这“寒拾殿”前,向苏州市人民及友好人士发表新年祝词,成为苏州市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可见“寒拾殿”在人们心中的重要位置!
在《重修寒山寺志》中卷三:殿阁,有寒拾殿:由藏经楼底层辟成大殿,供奉寒山、拾得二圣僧全身塑像。大殿与藏经楼所悬匾额,均出自赵朴初手笔。两侧厢房曾布设文物陈列室,殿内壁上所嵌《千手观音画像碑》、《金刚槃若波罗密经刻石》亦属难得的珍品。南宋张即之书《金刚槃若波罗密经》刻石:末有识语“孝男张即之,伏遇六月初一日显考太师资政殿大学士张六三相公远忌,谨书此经,用伸追荐。淳祐六年,岁在丙午,即之年六十一岁谨题。”经共27石,每石20行,行10字不等,行书,刊刻年代不详。经文后有董其昌、毕懋康、赵宦光、林则徐、俞樾等11人题跋。字体草篆不一。经跋共38石,嵌寒拾殿壁间。
张即之(1186-1263),南宋书法家。字温夫,号樗寮,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官至司农寺丞,授直秘阁。以能书闻天下,存世书迹有《报本庵记》、《书杜诗卷》等。
在古代的姑苏就有多种版本《寒山子诗集》流行。寺院等地下刻本无法统计,就是官方也广为刊印。如清苏州巡抚程德全写过《寒山子诗集跋》,落款是“清宣统庚戌十月,云阳程德全跋於苏州节署之思贤堂”。
苏州寒山寺至今为光大寒山、拾得精神,仍然在做着不懈的努力。寒山寺法主性空法师发心编印了《寒山子诗集》(2003年9月苏州寒山寺印,性空题写的书名的《寒山子诗集》,结缘海内外有缘人,做出了重要贡献;当今寒山寺方丈秋爽法师,今年初将寒山子代表诗作书写在寒山寺的黄墙上,特别是在寒山寺内制作了不少警示人心的寒山诗的张贴牌,深受来到寒山寺朝拜和旅游人士的广泛喜爱。2007年7月20日,成立了寒山寺文化研究院,弘扬佛教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为文化寒山寺的建设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这次派出寒山文化考察团远赴浙江天台山进行参观访问,也是为了发扬寒山、拾得精神,寒山拾得精神寻根问祖,是卓有见地的有识之举,必将深化光大寒山寺的和合文化精神内涵,开拓和合文化的新领域,促进中华和合文化的新发展。
苏州寒山寺历经1500余年的风霜雨雪,已经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祖庭,这种牢不可破的祖庭地位已经深入人心。从现实情况来说,中国当代的“和合学”的创立者之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教授,在世界各地宣传中华传统文化之一的和合文化时,多次提及和合的偶像象征就是供奉在苏州的寒山寺内的寒山、拾得二大士。就是在天台山地区,也是有不少人士感叹寒山、拾得“和合精神”是发源于天台山,光大于姑苏寒山寺。从历史的角度看到,寒山、拾得法像,远在明代就已经有记录,与天台山也是有历史渊源的。
我们当代正在进行的“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的治国理政理念,以及确立建设和谐社会的观念,寒山子千年以前就有感悟,你且听他说来:“国以人为本,犹如树因地。地厚树扶疏,地薄树憔悴。不得露其根,枝枯子先坠。决陂以取鱼,是取一期利。”
我步寒山子的诗韵,写一首苏州人对寒山子的尊崇的诗:“多少苏州人,尊崇寒山子。总知真意度,不作闲言语。”
于是,我们又想到寒山子的诗:“忆得二十年,徐步国清归。国清寺中人,尽道寒山痴。痴人何用疑,疑不解寻思。我尚自不识,是伊争得知。低头不用问,问得复何为。有人来骂我,分明了了知。虽然不应对,却是得便宜。”
如今的国清寺中人,不再说寒山痴了,已经将他三位友伴塑金身像,迎接海内外广大信众顶礼膜拜!远在姑苏的寒山古寺,也是以“和合二圣”的形象,成为中华和合文化的偶像。
28#
发表于 2008-5-13 13:48:41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说的很巧妙,天台山是发源地,寒山寺是发扬光大的地方,抢来抢去都是为了一个“和合文化”祖庭的地位。
29#
发表于 2008-5-14 16:07:11 | 只看该作者
也可以看一下钱报的整理,虽然压缩了不少
http:/daily.zjol.com.cn/qjwb/html/2008-05/13/node_140.htm
30#
发表于 2008-5-14 20:47:02 | 只看该作者
记得90年高中毕业时候,曾经去了明岩寒岩游玩,曾听得寒山子这位唐代诗僧的点点故事,尤其寒山问拾得,这一问一答,记忆深刻。这首(寒山道)应该最能代表寒山子风格的吧。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滨涧。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啧啧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2-22 11:45 , Processed in 1.11822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