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767|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简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21:35: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台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简介

1、牛腿琴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三州乡)
  牛腿琴是三州乡道士岩村村民自己土制的乐器,今年59岁的陈爱华从其祖父那里得其传承。它高65公分,径6公分,下部宽20公分,成椭圆形,有三根钢丝弦,琴面用的是泡桐树,琴后的衬板为梨树。牛腿琴主要用于伴奏,琴声刚劲有力,用于高音区的音拍节奏。它对调动演员的情绪,推动剧情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六夜戏文四夜灯” (民间信仰)(龙溪乡)
  黄水村有600多户,该村叶氏宗族从唐朝长庆之年迁此。从宋代开始,每年春节有“六夜戏文四夜灯”习俗。它是新年一种独特祭祖仪式习俗。从大年三十至正月初三,在叶氏祠堂挂上珠灯,悬挂祖宗遗像,摆上果品等祭拜祖先。并在正月十四之前邀请戏班演六夜戏,其习俗作为族规载录叶氏族谱,代代相传,表示尊敬祖辈,期盼子孙祥和安乐。
3、开山做山福(生产商贸习俗)(洪畴镇)
  做山福祭拜山神土地,是当地村民上山砍伐树木前要都做的仪式,以表示对山神土地的虔诚,求山神土地保佑砍伐平安顺利。做山福,祭祀时间一般在上山砍伐前一天。供品为猪头、鸡、白鲞等,祭祀地点选山脚路口开阔地。祭拜人洗手净身,点烛焚香,召山神土地,众人虔诚跪拜祈祷。
4、家湖村“活张死方”习俗(其它)(泳溪乡
  泳溪乡家湖村的祖先原本姓方,是明初大儒方孝孺的后代。历史上方孝孺因不愿为明成祖起草即位诏书而被灭十族。其族人中有一母一子幸免于难,逃到泳溪乡家湖村改嫁到一位“张”姓人家。方氏后人遂在家湖村定居下来,为感张姓人家恩德,遂改为“张”姓,待死后在墓碑上改回方姓,该习俗称为“活张死方”并延续至今。
5、囡节(岁时节令)(雷峰乡)
  雷峰乡潘岙杨村一带,每年农历5月13日为“囡节”。此俗从古一直延续至今,起始年代不详。这一天凡是出嫁的女儿纷纷携儿带女,兴高采烈地回娘家团聚,家家户户做馒头、饺饼筒,包扁食招待女儿、外甥、外甥女,富裕的人家,还多备些让女儿带回夫家去。“囡节”体现一种亲情,更有男女平等、移风易俗之意。
6、天台一根藤花窗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南屏乡
  “一根藤木花窗”在民间到处可见。古宅房间的窗、中堂和横厢的门、床的水口、井窗都是木花窗。天台的一根藤木花窗,即花窗的图案由一根木条弯曲而成,曲线流畅,由“如意”演化而来,无头无尾,也就象征“圆满”之意,有其制作技艺高超独特,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7、天台山云雾茶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石梁镇)
  天台云雾茶的采茶及炒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通过采茶、杀青、炒茶等工序制作而成,全是手工制作,炒制凭手感掌握,其传承也是口耳相传,由于天台山云雾茶生长于高山之上,浓雾之中,其茶叶品质历代受到人们的追捧,有着“江南之祖,韩日之源”之美誉,在中外的茶文化交流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8、状元游街(岁时节令)(三合镇)
  清乾隆年间,有一位名叫奚际亨的灵溪人,在翰林院任检讨兼任兵部侍郎,为官清正,深受乾隆信赖。一年回乡省亲。乾隆皇帝赏赐他很多的财宝,他都拒绝了,只要求皇上赐予宫廷曲谱,以及“状元游街”的娱乐仪式,带回村里,与乡亲同乐,从此,每年正月十四夜晚零时正,灵溪村就开始了这别致独特的“状元游街”,并作为过元宵节的习俗娱乐的一直延续至今。
9、三合油泡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三合镇)
  三合大油泡柔软可口,名声远扬。它起源于清朝末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其传承人周传全、周迪金等,通过浸泡、上磨、过滤、烧煮、冲兑、打豆腐、加热、发泡等工序制成,手工活,凭长期积累,当然也有几分祖传的成份。
10、皇都南拳(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白鹤镇)
  皇都南拳系该村祖传,南宋时武举人陈成庚,系少林弟子,精通古代许多兵器,还懂得诸多的健身拳术,他将多种拳路融会贯通,自成一格,传授给村里人,从此名声远扬。皇都南拳十四套路:双刀、长棒、凳卫、双棍对标,……柔中有刚,刚中有柔,防攻结合,深受村民的喜爱,已经成为该村的文化品牌。
11、大鱼船(民间舞蹈)(白鹤镇) 
  大鱼船,是白鹤镇百姓十分喜爱的民间表演艺术,起始年代不详。彩船是由毛竹做成,船中间是船亭,有一个在亭中抬船(观众看不到抬船人),船头一女称船婆,船尾一男称船公,船公握浆,船婆握大刀,红绸系在船舷上跑圆场、边唱边舞,气势恢宏。
12、纸雨伞制作(民间手工技艺)(白鹤镇、始丰街道)
  天台有制作纸雨伞传统,我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在使用。制作材料也是以竹子和桑皮纸、桐油为主,它整个制作为手工,经过削伞骨,成伞架、刷桑皮纸、糊伞、干燥定型、上油,烘、晒干等多种程序。随着岁月的变迁和时代的进步,纸雨伞逐渐被雨衣、雨披和布制晴雨伞所代替,制作油纸雨伞的手艺也濒临失传。
13、牌门车灯(民间舞蹈)(坦头镇)
  车灯是流传在天台东乡的民间表演艺术。上世纪30年代,榧树村老艺人谢玉山来牌门村传授车灯表演,后一直活跃在当地。1978年该村组建演出车灯,在县、地文艺调演获一等奖。2007年该村重新整理曲谱,培养传人,组织演出。在全县农民文化节荣获一等奖。车灯的曲牌主要为“七调”,声腔揉合了昆戏、徽调,词调,经典剧目为《关公送皇嫂》,道具华丽,场面恢宏。
14、玉湖洪饼糖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始丰街道
  饼糖是玉湖洪村村民谋生的传统手艺,相传在古时就有煎饼糖的习惯,延续至今。它制作程序有制麦芽浆、蒸酿饭、拌匀、去米楂、烧糖、冷却、摔打、成糖等,饼糖不仅营养丰富,还具有化痰止咳之功效。
15、水南豆面制作(民间手工技艺)(始丰街道、福溪街道)
  豆面制作是水南村的传统手工技艺,历史悠久。它用蚕豆、川豆、绿豆为原料,经过浸泡,磨制、过滤、过缸、烧沸,打糊、拌粉、抲扣、捞面、冷漂,晾干,水南豆面以牢韧,柔软可口而成了水南的一个品牌。。
16、十六会馔(消费习俗)(始丰街道、赤城街道)
  十六会馔是古时款待贵客的宴席,一直延续至今,全席共有10类,48个菜种,其中水果类16种,菜类16种,点心16种。十六会签,以四大类十六个品种而得名。其上菜顺序也极有讲究,各类品种,互相穿插,搭配有致。菜上完后,用馒头当主食,然后,沏上一杯天台云雾茶。
17、浙酋面干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街头镇)
  浙酋面干以大米为原料,起始于清道光年间,距今已有一百六十多年历史。到民国时期,全村呈现家家户户做面干,男女老少齐上阵的加工阵势。上世纪六十年代,将机械生产伴以传统的工艺,一直到今天。它的生产过程为浸米、磨粉制粉、抽汤干饭、捣生粉、捏团上笼、捣熟粉、拗面、炊面干、晒面干、收装等,各个程序的掌握的时间、冷热的程度极为讲究,已经成为天台县的饮食品牌。
18、范曾庙会(民间信仰)(街头镇)
  范曾庙建于周显德四年,当地百姓将亚父范曾尊为仙皇佛祖。在其诞辰日(每年古历二月十四),都要举行范增庙会,三年一次进行迎佛活动,已成了民俗传统节日。迎会顺序是:先清道旗,后依次是大锣、头牌、直示、大号、大鼓、五色龙旗、八马队、梅花、香炉、范增佛像,莲子行、舞狮子、三盘铳、吹打乐……迎会队伍每到三岔要道或各个村头,均摆设着“旗头香晏”,晏桌上放满各类素食、素果、粉食、米食、糖食几十盆。迎会队一到,村头就立定放炮、响铳、响锣打鼓,范曾庙会以其深远的历史,浓厚的文化内涵和民俗内涵而成了天台西乡一个文化亮点。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8-5-5 22:46 编辑 ]
沙发
发表于 2008-5-5 22:32:34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等待下文!
板凳
发表于 2008-5-6 13:06:11 | 只看该作者

胡书记号召:组织天台文学作者深入采写,摄影家拍摄照片,这样才能真正地流传下来。

否则说归说,还是湮没了。很可惜。
趁现在做更好,
县政府领导负责拨款,十几万就做下来了
地板
发表于 2008-5-6 13:06:24 | 只看该作者

胡书记号召:组织天台文学作者深入采写,摄影家拍摄照片,这样才能真正地流传下来。

否则说归说,还是湮没了。很可惜。
趁现在做更好,
县政府领导负责拨款,十几万就做下来了
5#
发表于 2008-5-6 13:07:09 | 只看该作者

需要出书。出一本精美的书。

6#
发表于 2008-5-6 13:08:04 | 只看该作者

可参考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手艺》

7#
发表于 2008-5-6 15:43:39 | 只看该作者
天哪
好多东西听啊没听说过!
8#
发表于 2008-5-6 23:51:10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9#
发表于 2008-5-6 23:51:51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5-15 23:34:29 | 只看该作者
(续上)
19、天台后岸石板加工工艺(民间手工技艺)(街头镇)
       街头镇后岸村开采石板的历史悠久,早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就有石板开采。经过500多年的开采加工,已经形成了一整套加工工艺。通过开岩、打“千井眼”,“悬”板、拆板、吊起、打刻等加工石板。后岸青石主要用于地铺地面、甬道、石阶,以及做墙壁、坟面等,它体现了劳动人民加工岩石的智慧和才能。
20、棕榈丝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平桥镇)
       棕榈丝制作,是平桥的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曾是当地出门谋生的手段。它以棕榈为原料,通过绞棕榈绳,进而加工制作棕棚、棕绳(海带绳)、蓑衣、笠帽等。特别是棕棚床制作,堪称是睡床制作的一场革命性的改进。
21、屯桥千张制作(民间手工技艺)(平桥镇)
   “屯桥千张”是当地有名的豆制品,已有100多年历史,它通过浸豆、磨浆、烧制、沥渣,加温、手工点卤、放盒、榨压等程序,制成千张。它制作原料极为讲究(其原料取之于种植粘性较强土质所产的黄豆),其次所用的水有其特殊性,因此制作的千张滑嫩柔软,口感极好,成为一方的名优特产。
22、抢高台(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平桥镇)
    “抢高台”也是平桥花市一带为纪念明代清官庞泮而产生的游艺活动。庞大人退隐回乡时,皇帝恩准他回乡建造“五凤楼”。高台就是仿照五风楼而建造的简易戏台,因为搭建的戏台比一般的民间戏台要高,故称“高台”,每每戏演完毕,该村的就精选出50位后生进行“抢高台”活动,即卸拆高台(也称折倒棚),即将高台一层层拆下来,后生们则将拆下来的构件,以最快的速度扛到董家殿的庞氏宗祠。一路围观者众多,呼声呐喊,敲锣打鼓,鞭炮齐鸣,甚为壮观,最先扛到者,以“中头彩”为荣,一般轮到哪个村做戏,就由该村的后生“抢高台”,哪个村的后生抢得最快,得到的声誉也越高。“抢高台”是一种民俗性很强的以营造气氛为主的游艺活动,在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23、摆看桌(民间信仰)(赤城街道)
   “摆看桌”是各宗族在祠堂里举行的祭典仪式,因是元宵佳节,又称“灯祭”。各宗族依照祭典仪式,将珍贵的文物和各色美味菜肴,陈列出来,既作为供奉神明和祖先的供品,又供族人观瞻。从正月十三开始至正月十八结束。2008年元宵节,城东陈氏宗族依照清代“陈氏族谱”,挖掘、整理,制作了供奉菜肴218种,堪称一绝。
24、打游奏(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赤城街道)
    天台人把蟋蟀称为“游奏”。打游奏也就是斗蟋蟀。从唐朝天宝年间开始,天台民间就有捉蟋蟀、养蟋蟀、斗蟋蟀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南宋天台籍宰相贾似道曾著《促织经》,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关蟋蟀的昆虫学专著。立秋之后,人们在下半夜,举火捕捉,然后进行饲养,再约人“打游奏”,蟋蟀相斗时,围观者往往很多,为之叫好。它已经成为天台百姓十分喜爱的游艺项目。
25、大旗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赤城街道)
     大旗竹原为山区百姓为驱赶野兽而采取的一种办法,后演变为的群众基础喜爱的传统游艺项目。从明代开始就一直兴盛不衰,每逢迎神庙会,大旗竹就成了一道最引人注目的风景。大旗竹重约数百斤,端者均挑选当地最矫健的后生,常选数人,轮流端旗。端者右手托着竹根,左手撑开虎口抵住竹竿,四周还有7、8位后生,手拿硬叉,软叉,以帮端旗者,不使竹竿倒下。
26、浪汤头膏药(传统医药)(赤城街道)
     廊汤头膏药店(太顺堂)始创于清顺治初年,创始人沈士林原籍杭州,避难来到天台。因膏药店开在县城廊汤头,故称“廊汤头膏药”廊汤头膏药秘方传承有其严格的方式(如不立文字、不许外传、传男不传女、传男也是选德才兼备者),至今已历11代,有近360年的历史,用祖传膏药医治各种皮肤疾患(疮、毒、疥、癣),跌打损伤及一些疑难杂症,名声远扬。它已经成为天台民间传统医药的代表。
27、天台乌药加工技艺(民间手工技艺) (赤城街道)
      天台乌药加工技艺,是天台百姓和郎中们在长期应用的一种方法。天台乌药是天台名贵药材之一,它品质超群,为众多乌药之冠。天台乌药生产是传统的手工制作,均以世代相传或师徒承传,整个制作包括制刀、采挖、选料、纺锤、清洗、去浮、刮皮、切片、压片、均整、略晾、重压、干燥等4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细致程度要求高,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中药材加工过程中长期智慧的积聚,它包含着丰富的医学知识。
28、天台方言(地域性语言)
     天台方言有着独特的表达方式和音韵。它的特征是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风韵;其次它表达事物生动形象,极富幽默感;还有就是它的许多俗语、歇后语,生动诙谐,平淡中见新奇。天台方言是天台百姓几千年劳动和生活积累的智慧,它反映了一方百姓的生活状态和交流方式。  
29、天台九大碗(消费习俗)
      九大碗是天台举办婚宴的传统菜肴。分别是:莲籽、海参、鸡、八宝饭、鱼、肉、笋尖、小炒、汤。九大碗各有其含义,如莲籽、海参象征家庭人丁兴旺,多子多孙;鸡、鱼、猪肉象征着六畜兴旺;八宝饭象征丰衣足食、饭菜丰盛……等等,而且它有严格菜肴烹调方法(如鸡、鱼必须是全只的),而且出菜的前后秩序也不能颠倒。尽管如今物质丰富,但传统的九大碗仍然不能少,它蕴含着天台百姓对美好未来的寄托和希冀。
30、天台饺饼筒(消费习俗)
     饺饼筒是天台家家户户逢年过节的主要饮食。起源于宋代,已有800多年历史,它用将猪肉片、猪肝片、鸡蛋片、豆腐片、豆面、笋丝、菜丝、红萝卜丝等制作成各种菜馅,然后将它们放在饺饼皮上卷成筒形。它不仅是天台百姓家家户户的必做的节日饮食,也是祭祀祖先和祭祀神佛的供品。
31、天台红曲酒制作(民间手工技艺)
      红曲酒是天台农家自做的米酒。它以优质的早稻米,米醋和曲娘为原料制成红曲;再选优质糯米清水浸泡、炊熟、摊凉、拌红曲、翻动、发酵、沉淀、过滤和压榨、成酒。酿红曲酒是天台百姓传统的酿酒方法,一般选在初冬至立春,正是农闲,又逢春节,所以红曲酒又是当地百姓吉庆丰年的一个象征。
32、天台苎布制作技艺(民间手工技艺)
      天台盛产苎麻,自古就有苎布制作技艺。它以苎麻为原料,能过剥苎、绩苎、分线、织布、染色等工序,做成苎布。它透气性强,主要用于蚊帐、口袋、围裙、夏装,同时还制为送嫁妆的红口袋,丧葬时用的的孝衣、孝帽、孝裙等。由于现代苎布需求量缩小,苎布制作技艺也受到冲击。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8-5-15 23:3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6 07:18 , Processed in 1.09043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