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圣富爱天台 于 2015-7-25 10:09 编辑
6、佛教信众问:信佛、学佛的人为何要受戒?为什么说不受戒不算真正的佛弟子?受戒、持戒的意义在哪里? 智渡法师答:许多人不敢皈依,怕皈依了不能吃肉;许多人只皈依,却不敢受戒,说是怕受戒后做不到...... 其实,皈依佛法僧三宝,不要求断肉食,只是建议不要食用大蒜、葱、韭菜等荤菜(恶香)之品。依佛教戒律,受五戒后也不要求断肉食,乃至求受比丘、比丘尼戒后,尚可食用五净肉,如南传的泰国缅甸、藏传的西藏、蒙古等地。或许是因为汉地授比丘、比丘尼戒时,同时授予菩萨戒,才有人们特别在意食肉问题以及相关误会。 更何况,不受戒、不学戒又如何知道自己做不到?说到吃肉,如果你是关心自己、关心亲人将来健康之人,还是真诚地建议你不吃或尽可能少吃为好。因为,且不说肉食是否卫生,即使卫生的肉食,也已经是人类众多疾病的主源。 好啦,我们还是来探讨一下戒是什么?然后就会明白为何要受戒、为何要持戒了。 据经典记载,从前印度有个小国家有一位大臣,国王非常恭敬他。这位大臣想知道:“国王究竟哪一方面恭敬我,且试他一试,究竟是我的学问,还是我的才能,才受到国王的恭敬。” 这位大臣利用进到皇宫的机会,偷了一个钱;守宫的人因为国王都尊重他,虽然看到也就睁只眼闭只眼而没捕他。第二天,他又偷二个钱,守宫殿的人还是放过了他;第三天,他偷了五个钱,守宫的人即时捕著他,把绑他到国王面前。国王说:“你偷了国家的钱,犯了国法要处死。”这位大臣就说出来原意:“国王啊,我现在试出来了,我知道人人恭敬我的,不是学问才能,而是道德,现在我知道道德可贵,请国王让我出家吧!”国王答应他,允许他出家去了。 偷国家的钱财,就是犯戒,犯了戒就没道德,无论我们的学问及才能多么好,若破了戒,就没有道德、就伤害了道德,就不受人尊重。 因此,戒就是道德,不论你有多大的才能,多大的学问,戒体一破,没有道德就没人恭敬,别人恭敬我们,是恭敬我们的道德,不是恭敬我们的外表。 首先,戒律是道德轨范,人人都要持戒。世界上最为人尊重者是“道德”这两个字,离开道德也就无戒可言,离开了戒律也就没有了道德。我们佛弟子首先要学戒、持戒,释迦牟尼佛教导我们:“佛在世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戒为师。” 毗尼(即戒律)住世,正法久住。 第二,戒律是我们的清净心。璎珞经云:“一切凡圣戒,尽以心为体。”心无尽故,戒亦无尽。持戒,心则清净,在清净心中建立万德,建立万行。心清净可以修六度万行,自利利他,一切功德都成就。 第三,戒律是人类社会的希望。只要持戒者成为社会主流,道德才能振兴。无论是家庭、企业、党派或国家,只有尊重道德、护持戒律(即正法住世),家庭风貌、党团作风、社会风气、国家风尚,才能正信、正心、正行,才能朝气蓬勃。
7、佛教信众问:学佛几年了,业障还没消除,应该怎么办? 智渡法师答:应该检讨一下你的学佛方法,是否有皈依、受戒、亲近善知识?
一般地消除业障,尚未满意的状况,主要有:
1、未受戒。不受戒不通忏悔,如何能消除业障?
2、皈依、受戒了,但未学戒,不能在生活中实践持戒;或者未能亲近善知识,未求得忏悔方法。
3、忏悔不得力。
因此,“业障消不除”时,应该:在皈依、受戒的前提下,寻求善知识,求受能对治你的业障的忏悔法,着力忏悔。
另外,社会上有一颠倒的观念:“我怕持不好戒,等我能做到了,再来受戒”,要是不受戒,你都能做到,还要受什么戒?就是因为我们凡夫不知防护,佛陀才为我们制戒,让我们知道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什么情况下可为、什么情况不可为。也只有受了戒,才会有多方助缘帮助我们持戒,步步趋向清净。
8、佛教信众问:请问,佛教的经文都有哪些? 智渡法师答: 佛教的经文,古时在印度是梵文,后来传播开来后,有巴利文、汉文、藏文、英文等等,后人依不同的文字加以汇集,成为不同的《大藏经》,汉文大藏经又有不同版本,如嘉兴版《大藏经》共有12600卷,约一亿字数,包括:阿含部(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和杂阿含等)、方等部、般若部、法华部、涅盘部、密教部、经集部、律部等等。
9、佛教信众问:初触佛门,想先学《地藏经》,再学《楞严经》,接着学《心经》、《金刚经》和《普贤行愿品》,最后专攻《无量寿经》。末学不知这几部经是否基本上已经概括了佛经的大旨? 智渡法师答:你很是急功近利呀!想以几部经典替代全部佛经?
初触佛门,建议你:
1、先读《随念三宝经》,了解三宝是什么;
2、读诵《业报差别经》,了解因果业报;
3、读诵《父母恩重难报经》了解为人子女者应尽之责,加强孝心和知恩、感恩、报恩之心;
4、读诵《吉祥经》,知道怎么做人、怎么处世;
5、读诵《善生经》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6、如果你已求受五戒,更应读《优婆塞戒经》,受戒、学戒、方能真正做到以戒为师,学会在生活中持戒。
以上经典等能让我们事半功倍地在现实中受用佛法的教理,转变不正确的观念,减少烦恼,趋向心灵安乐。
当以上经典有了自身安定的基础后,再学《地藏经》,了解三恶道、尤其是地狱道之苦,在知恩、报恩心的促动下,生起悲悯之心和自身的出离心,才能为此后学习《普贤行愿品》等打好基础。
佛经大意,可概括为三十七道品,也可概括为四念处,更可浓缩为缘起与性空两方面,一部《法华经》就概括了。
10、佛教信众问:心是由什么组成的?死后就没有“我”了,是因为业力未灭才有所谓我的心吗?如何理解心与生死的关系? 智渡法师答:1、心是由受、想、行、识四大心王所组成的。 2、人和一切有情众生皆因“神识”受业力牵引而流转生死。
3、业力能牵引“神识”的根本即在于:人们在任何起心动念或造作之时,均将种种感“受”、加以分别(即“想”)、传递(即“行”)、储存到阿赖耶识;从起心动念、分别妄想、到阿赖耶识的过程,也即在深埋业力种子,无论经历多少世、多少劫,这一业力种子在因果相续的过程中成熟,由于计有我执,而相续生死。
*************************************************
智渡法师简介:
智渡法师,俗家姓张,毕业于武汉大学水电学院(原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资源规划及利用专业,现为中国天台山慈恩寺住持、国际佛法传播中心秘书长、浙江省台州市佛协理事、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玉观音慈善基金名誉主任......
自2003年5月承接法脉、住持慈恩寺以来,尤其是2005年应邀出山后,更以弘法为己任,世出世间平等对待,有求必应,诸宗并弘:无论是世间法的医、艺、建筑,还是出世法的净土法门、天台止观、禅宗顿悟以及显密兼顾的忏悔法门、药师法门,密乘的财神法、弥勒法、文殊法、地藏法、观音法、准提法、虚空藏法、大日如来法等等本尊法门……无不随机施教。
智渡法师为传播正信佛法,开通了寺院微信号:ciensi
任何人可以在微信上提交学佛问题、生活疑惑,智渡法师会抽空亲自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