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507|回复: 32

【老屋遗韵】涌江堂:半村半廊的书生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2 09:5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筑室临流,半村半廊;开轩面圃,可读可耕。”是曾挂在涌江堂木柱上的一幅楹联,默默地读着它,竟让人想起了这幢民居的诗情画意,也想起了宅主的闲情逸致。

    始丰溪一弯清澈的溪水从天台城的南边流过,古城广济门外的小村因位于小溪北岸,就被称为溪头。民国期间的溪头是天台的水运码头,溪中白帆点点,那是艘艘两头尖的木船,中间搭着竹棚,运输的是南北的货物,上下的是匆匆的客旅。沿岸的那条大塘街也是熙熙攘攘,姜宝山、许万泰这些过塘行总是一番忙碌的景象。这番热闹,这种繁荣只是商人心中的喜悦,百姓生活的缩影。在一位读书人眼中,迷恋的是溪岸上那随意生长的溪罗树,是月光下溪滩上那一地的鹅卵石,是清水中小鱼的那丝悠闲。

    溪头的这番美景再次使人们的思绪回到岸边涌江堂民居中的那幅楹联。这半城半乡真是一位文人理想的居处环境,在小城与乡村之间最恰到好处的是清静,而不清冷,闲适,而不空寂。可进可退,可隐可现,真是文人的那种洒脱。屋前开一畦菜园,瓜棚之下读几本闲书,沉醉于一个乡间田园的梦,这也不得不说是一位文人的境界。楹联是宅主姜佩康自拟的,这位光绪年间的秀才不但通晓经学,而且喜做诗文。

    涌江堂临溪而筑,它建于民国22年(1933年),至今已有70多年历史。当年姜佩康在姜氏祖宅双桂轩的东边建造了这幢具有民国风格的宅院,宅有前后二进,前厅为“乐鱼轩”,后堂为“涌江堂”,这厅名和堂名均为宅主自拟,“乐鱼”向往的是水中之鱼的悠然自得,这也是一位书生自在的心境,“涌江”的堂名则源自二十四孝故事中的“涌泉跃鲤”,表达的是那份慈孝之心。涌江堂一改天台传统民居中的三合院和四合院的格局,宅的两边不建厢房,联接前后二进的也只是简单的檐廊,这种朴素清雅体现的恰好是宅主文人的趣味。

    那必竟是民国年间了,宅主虽沉溺于传统文化,但他也乐于接纳一些新的潮流,所以涌江堂也留下了许多那个时代的痕迹。涌江堂的水泥地和水泥阳台,在30年代的小城的确是十分稀罕的东西,只是当时小城的人们称水泥为“水门汀”,水门汀是从遥远的英国漂洋过海运过来的,当一只只装着水门汀的木桶运到溪头时,激动的不只是姜家的大人和小孩。水门汀就这样铺在了30年代江南小城的新宅中,佬师按主人的要求,用细绳压出了菱形的图案,然后在四角画上蝙蝠的花纹,站在堂前的主人觉得地面还过于简单,于是又在前端的中线上又画了一只寿桃,这才得意洋洋的罢休,在时光过去了70多年之后,涌江堂的水泥地面依然完好无损。联接前后二进的是檐廊,檐廊二楼为露天的水泥阳台,阳台的栏杆则是生铁所铸成花蔓图案,在风雨中,花草的根须依旧蔓延于岁月的枝头。前厅木门的绦条板上刻的还是传统的鸟语花香,只是上端的格心已按上了让小城人们陌生的玻璃。透过明亮的玻璃,人们时常可见乐鱼轩中,姜佩康坐在太师椅上,理着花白的胡须,底吟着古诗的身影。

    虽然宅主吸收了一些新派的东西,但细细看来,宅中还是不乏传统的元素,前廊雀替的图案依然是民居中常见的鹿、狮子、麒麟和白象,不同的只是雕得简洁而清秀。左右明堂眼的石板雕也是“芝梅献寿图”和“松龄鹤算”空灵的图案,不同的只是在每幅石雕的左右多了一幅石刻的书法,注释着心中的祝愿。

    由于女主人平日念经拜佛,所以,在后天井建有一佛堂,石板佛龛就嵌在墙中。观音菩萨保持着永恒的微笑,慈祥地端坐在佛龛中,保佑着主人的日日平安。“细柳长春沾法雨,迷津广济渡慈航。”是刻在佛龛中的对联,“山水清音”的横批就写在粉墙上了。左右两边的水墨画“烟雨图”和“江阁读书图”,似乎不是一位吃素念经老太太的心境,倒更象是一位读书人的情趣。这江南烟雨的迷蒙,是溪头中的一景,为家人所熟识,这江边读书,读的不一定就是书中的内容,或许是溪边水中柳枝的倒影。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总会在佛龛前摆上豆腐素斋,然后,点上几柱香,许下几个愿,只有如此,心中才感到踏实,才感到安心,这后天井的佛堂无意间成为了女主人心中的依托。

    涌江堂的人文气息最终还是体现在宅中那些曾经悬挂着的匾额上,透过这一块块烫金的匾额,后人能读到宅主平凡而充实的一生,这普通的日子酿成了宅院朴素的风貌。1933年的春日,当涌江堂建成时,送到新宅中的第一块匾额竟来自天台县政府,“厚德雅望”是当地政府对宅主姜佩康这位教书先生最好的肯定。姜佩康在取得秀才,学完学业之后,就走上了讲台,43年的教书生涯,不但让这位老先生桃李满天下,而且获得了家乡人们的敬重。最初他为私塾先生,先后在后坦李氏和桥上王氏祠堂传授儒家学说,共和成立,先生执教于赭溪国民学校。从一位学生到一位教师,他的一生就保持着这二个角色,而这二个角色都离不开书本,伴随他一生的竟是那几册薄薄的书,就在书中,他寻到了精神的乐园。

    “乡闾矜式”是宅院建成五年之后的1938年秋日,国民政府题颁的。被称为家乡的楷模,这的确是姜佩康一生的荣耀,这楷模不但指的是为师、为友、为父,更说的是为人。“对于朋辈,惟谦惟和,对于后进,教孝教悌,使闻者心服。”是文友褚传诰对他的评价,寥寥数字,其中包含着多少个动人的故事,我们已无法知道了,但其中的那份敬意让后人无法抵抗。“首重孝悌,而勤俭数项,乃为人根本。”,“解纷原非所长,可解则解之,捐费又非所有,能捐则捐之。”是姜佩康在其《六旬自述》一文中的几句话,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严以律己的先生,一位乐于助人的长者。被誉为乡里楷模的那一年,姜佩康75岁,还有6年的人生之路在等着他,在这以后的6年中,他以完满的人格定格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在姜佩康入学满60年的时候,家乡的庠老会,将一块“泮水重游”的匾额挂在了乐鱼轩的厅中。古时入学为入泮,学童进县学为新进生员,既为秀才,经泮桥入大成殿拜孔子,叫入泮或游泮,意味着从此成为一位知书达理的读书人。对于童生来说,秀才是功名的起点,对于读书人,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些在仕途险境能太平度过一个甲子,而保全其身者,往往不管是仕途通达,还是终老生员,都对入泮重游的风俗怀有感恩。这位曾被考官称为“积学功深,前程尚远”的童生,60年之后,依然是一位受人敬重的教书先生,他没有选择仕途,这或许是当年考官所没有想到的。

    现在我们已无法想象当年望着厅中挂着一方方荣誉匾额的姜佩康,心中是喜悦还是淡然,但因平坦而充实的一生而感到自慰,那是肯定的。一块块匾额就这样无声地悬挂在厅堂之中,阳光总是日复一日的照在金匾上,从中折射出的是宅主的德高望重。一幅幅楹联挂在厅堂的木柱上,对仗正整,从这些明志抒怀的韵味中,我们领悟到的是宅主朴素的人生观。原本普通的民居,就因这些匾额而生辉,也因这些楹联而丰厚,通过这些匾额和楹联,后人能清晰地触摸到宅主的心灵历程,这历程也就是涌江堂的历史。

    生活在涌江堂的书生姜佩康平日深居简出,自一二知己外,不接一人。当年天台城里的庠老会,为当时城内的那群秀才所组成的一个团体,每月农历十六,他们轮流做会,做会者招待会员吃中餐和晚餐,温酒微醉之时,吟诗作对,附庸风雅。每年二月二,文昌生日的这一次聚会,是庠老会最为隆重而热闹的一次,虽然没有流觞曲水的形式,但这种雅兴却丝毫不减。这一天在涌江堂的雅集,使得平日安静的宅院,多了一份热闹,这是一群文人诗情的表现,也是一群雅士闲情的流露,这一天,涌江堂着实是神采奕奕,这一晚,涌江堂的确是才华横溢,这种雅集已成为了溪头这幢民居永恒的记忆。将这些平日所作的诗文与楹联,端正地写在宣纸上,然后订成小册子,就是后来宅主的诗稿《杂作偶志》和《一生心血在其中》了。

    褚传诰、齐渭臣是宅主为数不多的文友之一,前厅的“乐鱼轩”和后堂二楼的“滨待楼”就是褚传诰所书,而佛堂粉墙上的“山水清音”为齐渭臣所题。宅主不但与家乡的文人有着书生式的往来,与外乡的学人也有着一定的交往,涌江堂门额上的“居滨别墅”就是黄岩榜眼喻长霖的篆书,后堂“涌江堂”的匾额系武进唐驼所书。这就是宅主与文友们交往的方式,以文会友、以字会友都是书生那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情调,没有那些繁缛的礼节应酬,也就没有了世俗之累,这就是姜佩康的为人处世之道,淡雅而热情,简单而纯朴,这种风格久而久之也就是涌江堂的格调了。

    涌江堂东边不远有涌禹庙,涌禹庙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原庙后有石鱼,当年坡街许氏在此建庙时,称其为“涌鱼庙”。因溪头每年都涨大水,相传大禹治水,于是,人们就将其更名为“涌禹庙”,庙中祀文昌、关羽。庙前的古戏台现在还在,当年这座戏台前是十分的热闹。平日很少出门的姜佩康,每当戏台有戏演出,他也会如同孩子一样,锣鼓响,脚底痒。他迈着四方步,看着溪畔的青山绿水和溪岸的柳树依依,不知不觉间就走到了溪头的戏台前了。只是1919年秋日的那次看戏与以往几次有所不同,戏散了,回到家的姜佩康耳边回荡着的还是清新的唱腔,眼前晃动着的还是美妙的舞姿。铺开宣纸,一幅楹联随着舞动的笔尖落于纸上,“山水助清音,子夜弦歌弥嘹亮;柳桥团落絮,翁离妙舞共蹁跹”。之后不久,这幅楹联就挂在了戏台前端两边的石柱上了,于是,在戏开始前,看戏的人就先读读这幅楹联。至于这幅楹联,被移至涌禹庙内,则是以后的事了。

     70多年的光阴,对于一个人而言,或许是一生的岁月,但对于一幢民居而言,生命才开始不久。在旧城改造的热潮中,涌江堂也将走完它的生命历程,或许涌江堂不久就会从古城中消失,在之后的岁月中,人们也将无法确定涌江堂的具体位置,有关涌江堂的故事也终将渐渐淡忘。“柳横溪岸风飘絮,船系门前水钓鲜。” 是涌江堂的另一幅楹联,或许若干年以后的某一个清晨,或某一个黄昏,当人们再次走过溪头时,会无意间想起这幅楹联,楹联中诗意的生活,又会让人们记起这曾经的风景与人情。

                                                                                2007-12-28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1-29 10:51 编辑 ]

点评

不错,长知识。齐渭臣,何许人也?  发表于 2014-11-18 12:58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1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09:52:17 | 显示全部楼层


70多年的时间,对于一幢民居而言,生命才开始不久。




开轩面圃,可读可耕是旧时读书人的梦境。





原本普通的民居,就因曾经的匾额而生辉,也因曾经的楹联而丰厚。









  后天井的佛龛无意间成为了主人心中的依托。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1-2 10:0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08-1-2 09:5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天井间撒落下的阳光,都有着旧时的那份悠闲。





雀替上的图案简洁而清秀。







          ■ “芝梅献寿图” 的石板雕着实是空灵。


         








[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08-1-2 09:5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1-2 10:0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发
发表于 2008-1-2 10:05:28 | 显示全部楼层
“筑室临流,半村半廊;开轩面圃,可读可耕。”
喜欢!
发表于 2008-1-2 10:16:0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好,见识了
发表于 2008-1-2 12:30:05 | 显示全部楼层
早先也听家父和长辈讲古,屡屡提起“佩康先生……”
PS:涌江堂老宅真是精致
发表于 2008-1-2 13:0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08-1-2 13: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光阴流淌着,渐渐地远去,从前现在将来^
发表于 2008-1-2 13:45:29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还是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3-29 00:29 , Processed in 1.08144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