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大牛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秘地产大腕们的发家史(ZT)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08:35 | 只看该作者
  新恒基身陷“牛忠光案”
  
  这个事件很多朋友已经都知道了,能说的就这么多,其他的说也无益。
  但值得关注的是,这个事件的发生、结束(或许已经结束了,又或许没有)的时间、方式都非常有意思。突然风声鹤唳,似乎要如何如何,但,又一下,风平浪静了。
  
  《财经》杂志2006年11月做了题为“黄俊钦、黄光裕受查 早年中行贷款事发”的报道。在报道之前2006国庆期间,市场已经有相关消息流传。弄的国美系下属公司人心惶惶。
  据市场消息和《财经》杂志报道,此次调查主要起于“牛忠光案”。
  牛忠光,历任北京中行信贷处处长、行长,中国银行总行董事,并曾于1999年负责筹办东方资产管理公司。牛忠光在金融界浸淫40年,人脉熟稔,颇有神通。
  黄俊钦是通过北京女商人雷瑛与牛忠光结识的。现年45岁的雷瑛在北京开有多家公司,与牛忠光过从甚密,后者对雷瑛的生意频频关照,这在北京中行内部是公开的秘密。
  2006年年国庆前夕,雷瑛与牛忠光相继被捕。
  
  据《财经》杂志报道,“多年来,对黄俊钦兄弟巨额财富的来源向来不乏质疑。此次官方调查显示,民营的“新恒基系”和“鹏润系”在创业阶段,涉嫌以违法或严重违规方式,获得北京中行的信贷支持。
    目前可知的较早一笔问题贷款,由北京中行在1997年6月贷出,当年共贷出1.6亿元人民币及1027万美元。贷款人名义是北京静安物业发展有限公司(下称静安公司),实则由黄俊钦操控。
    静安公司由外资身份的静安物业(中国)控股有限公司(下称静安控股)和北京一家国企持有,外资持股六成,公司拥有北京市北三环东路静安中心地块。1995年前后,京城房地产景气不佳,静安地块无力动工,外方股东有意转手。
    约在1994年,实际由黄俊钦私人所有的北京新恒基房地产开发总公司(下称新恒基),挂靠在了北京首都创业集团名下,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
  1995年,黄俊钦等人以首创集团下属新恒基公司名义,与静安控股董事长邓南威接触,有意接盘静安控股全部股份。为维持该项目的“合资性质”,交易改由境外注册的香港捷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香港捷成)接盘。当年6月,双方签约,邓南威与另一名股东梁湖南,将静安控股100%股权转让香港捷成,作价1800余万美元。捷成为黄俊钦的私人公司。
    届时,黄俊钦及新恒基手头并无资金,仅承诺先进场施工,自找建设资金。双方约定在静安中心大厦建成后,黄俊钦以相应楼宇面积折抵股价款,届时方予办理静安控股的股权过户。
  1995年下半年,静安中心破土动工,但资金很快告急,黄俊钦等人开始寻求银行贷款。1997年,黄俊钦和于星旺等人伪造静安公司执照、董事会决议及法定代表人邓南威的签名,以静安公司名义向北京中行贷款,当年贷款五笔,总计折合人民币2亿余元。贷款安排人,正是时任北京中行行长的牛忠光。
  上述贷款主要转入香港捷成账户,后者再以投资款名义注入静安公司,另有一部分转入私人账户;直到1998年底,静安公司实际大股东邓南威、梁湖南二人方才知晓。令两位股东气愤的是,银行在此涉嫌骗贷案中,在发放贷款前必须核对借贷人的一切原始证照,“而且中行明明知道我们才是静安公司的所有者。”梁湖南对《财经》说。在他们看来,上述贷款发放绝非银行工作人员的疏忽,而是北京中行与黄俊钦等人的共谋。
    自1998年底起,这两名加拿大籍华人屡屡上告;翌年,同样在北京中行内部人员协助下,黄俊钦等人将上述几笔贷款的借贷人变更为新恒基。
     大力给予方便的银行内部人士正是当时的中行北京分行行长牛忠光。”
  
  黄俊钦兄弟利用与牛忠光等人的关系,以不同公司名义继续向这家银行贷款。在1997年-2001年间,上述贷款总额接近10亿元,其中4亿余元一直不曾还本付息。
  相比哥哥,黄光裕与北京中行另有一番渊源。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尚不足30岁的黄光裕结识了北京中行年轻女职员杜鹃。杜鹃约在1999年前后辞职,之后为黄光裕打理在香港的业务,长期担任上市公司国美电器(香港交易所代码:0493)执行董事。
  
  《财经》报道之后,很快,就有消息说,黄家兄弟没事了。 
  
  江湖自古多风浪
  世道偏是少热肠
  舞罢歌去影迷惑
  回首斑驳泪两行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18:24 | 只看该作者
 
  
  
  地产大腕们能走出胡雪岩阴影吗?
  
  中国近代百年商业史上,始终有一个阴影笼罩不去,百年以来很多商人的行动准则、行事风格基本上都覆盖在这个阴影所确立的框架之下,尽管有人左冲右突,但始终未见全面突围,房地产行业尤其如此,这个阴影就是————胡雪岩。
  
  先追本溯源一下,简略的看看中国历代商人是如何致富的。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了陶朱公、子赣、白圭、猗顿、郭纵、乌氏倮、巴清、卓氏、程郑、孔氏、邴氏等二十多位春秋、战国、秦汉富豪的简略形状。
  仔细看来,这些富豪主要从事的是铸造冶铁业、物流业、畜牧业三大行业。
  个别也有发战争财的,如汉代“文景之乱”,朝廷没钱给军饷,向大家借钱,大家怕战争胜负未定,借出去血本无归,都不肯借。只有无盐氏勇敢的站了出来,承担了此次战争国债的发行任务,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吴楚兵败,朝廷胜利,无盐氏从此富甲关中,比靠滑铁卢战役爆富的英国商人罗思柴尔德如何?
  司马公记载的这些富翁里还有两位分别靠盗墓、赌博发家的,咳,这个都属于非法行为,有兴趣的咱私下探讨。呵呵。
  主要还是铸造冶铁业、物流业、畜牧业三大行业制造了绝大多数富豪。
  现在回头看,当年之所以富豪主要集中在这三个行业中,还是因为这些行业类似于现在的房地产、汽车、IT行业,属于当时的新兴产业(当时中国正在进入铁器时代,冶铁绝对的是当时的高科技,时髦得很)、或者是消费升级行业,畜牧业兼具行业分工和产业升级,还具有当时的高科技属性、属资本、技术、人力三密集行业。
  伴随着新的分工涌现出大批新兴富豪,确为社会发展应有之义。当时肯定也有腐败现象,但认为这些富豪是靠腐败起家,那基本是没有道理的,这些富豪(不包括赌博、盗墓那两位啊)基本还是把握住了社会发展的主要脉搏、在产业经济腾飞的时候,积极投身到创富行业,从而完成了财富积累。
  等到汉武帝开始实行“盐铁专卖”,这些富豪基本就都歇菜了。
  
  以后国内再数得上的富豪,基本就都云集在官宦子弟或贪官队伍里了,石崇、刘瑾、和珅和大人……
  
  元明时代出了个沈万三,这个不是贪官。专家论证,沈哥是土地经营起家,辗转贸易发家。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北京)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肯定是一“售粮大户”。由此,沈万三积累了大量资本。富起来的沈万三转而“通番”,将地产的纺织品、瓷器等输往亚非各国,而回船进口大量的珍宝、香料和药材,一去一回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附带一句,在元朝最兴盛时期,马可波罗一伙也是因为做类似的生意来中国的,可见当年国际贸易有多火啊。
      但沈哥政治头脑不清,竟敢说要替天子劳军,经济头脑一百分、政治头脑零分。又碰上个小心眼的朱元璋,偌大的家产,被朱元璋一句话就给弄得完菜了。
      巍巍中华,好不容易这样一个企业家,就被酷吏这样做掉了。
  
  再下来,到清代,广东出过一个伍秉鉴,伍秉鉴是十三行的领军人物,行业属性也是国际贸易。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
  这位老兄之所以能够爆富,主要是依靠的广州的通商口岸地位,形成了绝对程度上的垄断,这种垄断具有官商、贸易许可、地域垄断多重色彩。等到鸦片战争打完后,咱大清朝又被迫签订了五口通商后,广州的贸易垄断地位一被打破,十三行的贸易量开始下降,再加上替朝廷赔款、贪官勒索,伍家的辉煌也就结束了。
  
  再下来就是胡雪岩,先依靠王有龄、再依靠左宗棠,成了二品红顶戴商人,千古商人第一。但左公一死,胡雪岩也就土崩瓦解了。胡雪岩去了,可这种官商模式没去。
  
  为什么只有胡雪岩的官商模式发扬光大了?
  回头看一下笔者刚才不厌其烦讲述的那些例子。
  几乎两千年的“盐铁专卖”政策,牢牢的把握住了当年的这些升级朝阳行业,根本轮不到私人插手,想在这里面发财,没门。
  沈万三富可敌国,最后挡不住朱元璋的一句话,这就进一步决定了大家的价值取向,重官轻商。
  伍秉鉴的致富有太强的时代背景和地域因素,很难具有复制的可能。
  只有胡雪岩,他的出现实际上是踩在中国两千年商人的肩上、是一位集大成者。社会价值取向“重官”,那就背靠大树好乘凉,借官威、借政府采购、借政府制造的垄断效应、借政府的信用致富。
  
  朋友们可以设身处地的盘算一下。
  同样,你也经商,新技术不好研发掌握吧?那你就很难进入技术密集型的产业,做不了微软。
  而获取资金和人力等生产要素的最便利方式,就是走胡雪岩公的路线,不会技术、不会融资、没有高等级的信用,那请客吃饭、给人送钱、陪人玩弄女色、拉关系这总会吧?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要是这都不会,恭喜你,你可以做良民了,安心科举吧,没准有望成为范进。
  从中国传统商业的氛围来看,胡雪岩的路线实际上是最具操作性、最具可复制性的一条道路。拉关系以求垄断,以垄断以求发展,以发展以求财富,以财富再拉关系,如此循环。
  
  相比于西方工业革命后的一些科技或金融企业来言,他们是以技术、以资金求发展,以发展求财富,以财富求垄断,以垄断求更大的财富。其间也少不了腐败,女色、钱权一样不少,比咱中华帝国差不了什么,在腐败程度上或许更有过之而不及。美国刚兴起、以及南北战争刚结束的时间段内,百废待兴,群豪并起,那才叫一个无法无天呢。
  
  插进来一个例子:
  1868年,美国市场两大富翁范德比尔特与德鲁之间,爆发伊利铁路股权争夺战。那时候铁路是最火的新兴经济、高科技,前进的方向,时髦。呵呵。
    范德比尔特开始大量购进伊利股票,同时指使他所控制的法官颁布法令不得增加伊利股票的总量。
  德鲁和他的盟友则指使他们自己的法官下达了完全相反的法令,他们把大量伊利铁路的可转债转成了股票,同时还印刷了数万股崭新的伊利股票。结果,他们使得范德比尔特控制伊利股票的美梦彻底破碎,并在他反应过来之前,在市场上全数抛出了他们刚刚制造的掺水股票,席卷了范德比尔特的七百万美元后逃离纽约。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范德比尔特和德鲁都继续疯狂地贿赂立法机构以使胜利的天平倾向自己。最终,两败俱伤的范德比尔特和德鲁达成了妥协。
     这种贿赂疯狂倒什么程度呢?当时的人记载的情况是:有些议员(立法机构)以1000美元的价格卖出了他们的选票,却被卖价更高的同僚耻笑为可怜虫。腐败彻底公开化,连面纱都不要。
  
     拉拢腐蚀法官、议员,直接修改法律,哈哈,拉个把法官下水的贿赂行为一对比成了小儿科。
  
  但是,请注意,尽管腐败现象横行天下,但通用、西门子这样的公司,确实还是有核心技术的,“他们是以技术、以资金求发展,以发展求财富,以财富求垄断,以垄断求更大的财富”,就算被打断了腐败环节,尚不会影响到企业的核心技术。象微软这样的企业,就算发生了贿赂案,高管或大股东跟哪个高官一起翻船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会丧失吗?你会因为微软发生腐败,而不用XP吗?
  就算企业有人被抓了,关系网要重新铺垫,但企业的核心技术、靠技术积累的资本、市场还在。
  
  但是,官商型的企业不一样啊,他们是“拉关系以求垄断,以垄断以求发展,以发展以求财富,以财富再拉关系,如此循环放大”,关系一断,企业的根基就动摇了。本来就没技术,好不容易赚了几个钱,一清查,先是归还银行贷款、再是归还挪用的社保、养老种种名目下的资金、再把非法坐庄赚的钱一没收、在查查非法所得……行了,一轮检查下来,一夜回到解放前不说,还倒欠一笔人民血债。
  
  
  实际上官场更是无情啊,靠上的关系往往很容易倒在互相倾扎的斗争中,
  《红楼梦》里怎么说,
  眼见他起高楼;
  眼见他宴宾客;
  眼见他楼塌了。
  所靠的官员往往就是冰山,自己又能风光多久呢?
  胡雪岩最终的下场,就是最生动、最现实的例子。唉,可利字当头、利令智昏、现实逼人,在寻找到大树的那一刻,欣喜还来不及,谁又能像那样远、想那样多呢。
  这种胡雪岩模式先天就决定了中国近代商人的悲剧性。本文所探讨的个别大腕,慎重啊。周正毅、张荣坤殷鉴不远啊。
  
  
  回头细说房地产行业,行业的支柱一是土地,二是资金,土地具有先天的垄断属性,这块地你占了,别人就没戏了。土地在政府手中、资金在银行手中,政府的执行人是官员,银行的执行人……呵呵,最近都改成经理、总经理、部门经理了,不是官员了。
  剩下的路,该怎么走还用说吗?
  当然,现在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继续走胡雪岩的老路啊,特别说明啊,有多少人走这条路、有多少人走过这条路、有多少人还在走这条路、有多少人没走这条路,相信大家心里都是有谱的。
  
  今世毕竟不同于以往,监督制度是越来越完善的,土地招拍挂、银行贷款流程完善、股市融资渠道、债市渠道也都陆续完善,突破胡雪岩模式的外部环境,正在具备。看看中国的富豪榜,靠新技术、资金、市场渠道而成功的人士已经为数不少。
  相信,所有的中国房地产商人、所有的中国商人彻底走出胡雪岩模式只是时间问题。
  之所以这样说,不是文尾刻意的唱高调,这是市场规范发展的必然方向,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光靠关系成就的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完成向资金、技术型企业的转型,那必将为市场淘汰。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非常感谢有这样多的朋友喜欢这个帖子,谢谢大家!谢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你们的回帖是我前行的最大动力!
  谢谢你们!
  
13#
发表于 2007-10-18 13:25:20 | 只看该作者
强贴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29:58 | 只看该作者
 
  资本市场是最牛的市场
  
  这是一个能让财富以几何级方式增长的市场;
  同样,这也是一个能让你饱尝噩梦煎熬的地方;
  这个地方,既能给你飞得更高的翅膀,
  也能在你毫无准备的时候,将你抛入地狱,
  
  这便是——股市,学名资本市场。
  
  房价起起落落,洗尽万千英雄;股价风起云涌,更是豪杰逞强的所在。股市中的房地产公司,兼具了楼市、股市双重的风险与收益,更是杀机四伏、福缘似海了。
  
  王石就是借力资本市场成就的万科大业;
  
  而孙宏斌最后之所以梦断顺驰,主要就是摩根斯丹利最关键时候变脸下狠手,断了顺驰的资本之路,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许荣茂本身就是炒股发得家,资本手腕绝对炉火纯青;
  
  楼忠福曾经是“江南第一猛庄”金信信托的大股东,呵呵,这种大股东背景身份,绝对不是光看不练的样子了。
  
  朱孟依是这些大腕中,最早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弄潮儿,眼光不光在房地产大盘操作方面具有前瞻性,在资本市场操作上,也最为前瞻,如果当年上的是国内股市,相信合生又会是另外一条发展路径。
  
  张力、李思廉的富力地产2005年才登陆香港。
  
  杨国强要等到2007年才完成这一重大举动,并一举登顶。
  
  冯仑对资本市场的热情焕发的比较早,1994年10月,万通成功受让东北华联股权,成为民营企业收购国企上市公司的首件著名案例。在房地产方面,直到2006年才彻底开始做大万通地产,也就是原来的先锋股份,在资本市场的房地产主业征途上,暂时落后富力、万科等公司一个马位。
  
  潘石屹的资本征程也是曲折多多,预计今年10月就要在香港股市瓜熟蒂落、修成正果了。
  
  任志强的资本道路更加不顺,先借壳京西旅游,砸了;现在借壳幸福实业,迟迟没个准消息。
  
  黄光裕在资本市场上,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惊天动地的,京华自动化的重组,已经成为了借壳的绝对经典。
  
  黄俊钦的资本手法,感觉水准在黄光裕之下,最近的“新恒基”借壳“金泰”一事,就做的有些过火。引来外界物议沸腾。
  
  张玉良2007年6月上旬曾对外透露,“绿地将在今年酝酿上市”,但他并未公开上市计划的具体细节。
  
  黄怒波目前正在操作旗下公司的上市计划,上市部分主要是中坤度假的股份,该部分公司业务已经基本完成上市改造,正按照上市公司的操作方式,但目前还没有确定最终的上市目标地。
  中坤的一些旅游资产在资本市场上是很有垄断资源噱头的。
  
  张宝全到目前为止,尚在资本市场上缺乏建树,连风声也未放过,很大的精力都制造碟机去了,哈。
  
  
  需要高度关注的是,资本市场是个点铁成金的地方,也是无比凶险之地。本文探讨的十六位地产大腕,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万科、许荣茂、朱孟依、黄家兄弟、富力、冯仑、杨国强、楼忠福十位完成了上市大业,许荣茂旗下还有多家上市公司;潘、任、黄怒波、张玉良四位正在筹划上市;张宝全暂未透露相关计划;彻底在资本市场前栽过一回跟头的就是孙宏斌一人,但这一回就几乎要了顺驰的命。
  
  
  由此我们可以了解到,想成为真正量级的富翁,资本市场是你的必修课,看到很多朋友的回帖都表达了对财富的渴望,呵呵,那现在看明白资本市场的重要性了吗?多加研习吧。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资本市场的跟头轻易是栽不起的,老孙这样一个牛人,都栽在了上面,对其风险性不可不察。
  这个市场的一个重要属性就是:你可以成功,但不可以失败,在资本的放大下,失败通常是毁灭性的。
  如将商场比作战场,股市就是四面伏兵的场所,很有“死地”的味道。
  
  再举一例,也是前面提到过的一个公司——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当1998年公司陷入困境时,公司高管四处求救,巴菲特、高盛、摩根、美林都在求救之列。其中,高盛表示,有重组意向,但需要先查帐,了解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持仓结构,人家要重组你、拯救你,看看你的仓位,这也是应有之义,身处困境的长期资本就让高盛查账呗。
  在获悉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持仓结构后,高盛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查出自己持有的哪些合约与长期资本管理的仓位一致,并全面抛售。
  还有更过分的落井下石吗?而且最终的结果是,高盛并没有完成最初的许诺,没有拯救长期资本。
  
  简单来说,高盛的所作所为就是,当你困难时,向其求助,他答应要帮你,但必须要先了解你的困难情况,然后你告诉高盛,家里马上就揭不开锅了,就剩橱柜最底层还珍藏着两窝头了,全家就快要饿死了。
  高盛弄清楚状况后,上来就把你家最后那两窝头抢走了,然后还在你家床头拉了坨屎,然后看着你们家在臭气中饿死。
  当时这样做的公司,还并不止高盛一家。
  
  在长期资本滨临灭绝的时候,他们苦苦哀求过的巴菲特——就是伟大的股神巴菲特,一直视他们呼救于无物的巴菲特在最后一刻,才突然提出早已准备好的重组协议,其协议之刻薄,让其根本无法接受。
  哈,估计和黄世仁借旧帐,想霸占喜儿的操作有一拼啊。
  最后长期资本垮了。
  
  明白资本市场的险恶了吗?当你顺利的时候,周围都是朋友,大家顺风顺水;当你出现困难的时候,朋友都变成了恶鬼,你头晕、昏昏欲倒,如果朋友支撑你一把,可能还能站住,但此时出现的、号称来扶你的“朋友”,其目的是为了离你最近,好最快的从你身上撕咬下你残存的肉来。
  这个市场没有善终,没人能死在床上,周围都是一群饿狼,等不到你死,就活撕了你,骨头渣都剩不下。
  但他们这样做,没错。
  这就是资本。优胜劣汰是最高法则。
  往往人们只看到“优胜”,而忘记了“劣汰”,“劣汰”的冤魂正在“优胜”的肚子里呢。
  但也就是这种市场、这种环境,才更能激发出你体内原始的血性和冲动!
  想知道你牙齿到底锋利不锋利、性格残忍不残忍,能不能成为笑傲天下的头狼,那么就来吧!
  
  
  在了解了资本市场的属性后,让我们在下一回继续回顾一下,地产大腕们的第一波资本冲动。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36:18 | 只看该作者
 
  地产大腕中的真正股神
  
  
  这些大腕中,第一位接触股市的是许荣茂。跟许荣茂的股市生涯相比,现在的什么杨百万、三湘股神都不过是小儿科。
  70年代末,年近而立的许荣茂来到香港,身份是再普通不过的“打工仔”,什么行业都做过,常年累月的勤奋使他开始小有积蓄,但他并没有像李嘉诚那样,在这些一般性的行业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金矿。真正让许荣茂发迹的是一个他以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证券市场,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敏锐的判断能力和过人的投资天分终于有了施展的天地。从此以后,他的小小积蓄驶上了迅速翻番的快车道,几年工夫的“买入卖出”使他获得了奠定后来事业基础的第一桶金。
  
  据有人后来推算,许荣茂这第一桶金至少应该在5亿元左右,但许荣茂事后否认从股市上赚了这样多的钱。
  许荣茂认为股市里的钱来得快,去也容易,于是决定抽身做实业,把钱“固化”下来,以求更保险些。这就出现了文首已经介绍过的那幕情景,1988年前后,许荣茂在香港投资建纺织厂。考虑到内地成本低,他又把超过5家厂建到了国内,地点选在深圳和兰州,都做纺织和成衣,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 
  
  许老板在业界那是出了名的低调,据说当时《福布斯》做富豪榜,把许老板列入榜单曝光后,弄得许荣茂很生气。
  所以没有人知道许荣茂在香港股市上到底赚了多少钱。也没有人知道许荣茂炒作的是哪些股票。
  但回顾一下香港股市70年代到80年代的大体历程,就会发现,许荣茂能在港股全身而退确实了得。
  70年代香港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使证券交易所挤满了家庭妇女、保姆和小贩,每周都有新上市的股票,由于忽略了证券交易的基本法则,一些股票在市盈率100倍以上的价格上交易,使恒生指数从1970年的211.9点暴涨到1973年3月的1775点,交易所对风险毫无准备,终于发生了暴跌,到1974年12月恒生指数跌到了150点。
  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
  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
  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
  
  关注一下这个时间点,“87股灾”,1988年,许荣茂便脱离股海炒作,进军实业。由此推断,许荣茂不是自己在“87股灾”栽了跟头,就是眼看着周围的股友家破人亡,体会到了股市炎凉,所以才开始追求更“保险”些。
  
  谁知十几年后,世茂系股票在市场上更是风声水起啊。以前炒别人的公司股票,现在让别人买自己公司的股票。
  成就感啊!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37:27 | 只看该作者
  万科股票引发的升华与自杀
  
    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周末,广州友谊剧院举行音乐会。香港小提琴演奏家刘元生与广州乐团联袂演奏“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王石很喜欢这首爱情至上的协奏曲,所以演出结束后跑到后台向演奏者祝贺,刘元生送了王石一盘他个人演奏的“梁祝”协奏曲录音带。
      正是这一曲梁祝引出了中国股市最牛的个人长线投资者。
  
  万科股票是在1988年12月28日,公开发行的。
  那时候的万科股票,可不是今天这样的炙手可热,一路慢牛,不断新高。
  当时发行股票难啊。
  一家本来承诺投资的外商临阵变卦,王石的老朋友刘元生闻讯救急认购360万股。这一认购就是20年,现在刘元生的这笔投资已经价值20到30亿元了。
  
  万科对此次资本启航之旅最津津乐道的段子是:
  万科的人员有一次,通过深圳市工商管理局联系到个体工商协会,请协会出面邀请个体户开会,万科的人员还没介绍三分钟,下面的个体会已经不耐烦了,嚷嚷着:“别讲了,你就开个数,摊派多少?”
  也就是万科的此次个体户开会,还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
  1988年,53岁的巢中立,变卖家产凑足10万元,携妻儿南下闯荡。万科首次发行股票时,个体协会动员所有参加会议的个体户买股票,抱着“只当买了国库券”想法的巢中立斗胆买了3000股,不久,股票就从1元钱一股涨到了28元,他全部卖掉,赚了第一笔轻松钱。尝到甜头的巢中立迅速投身股海,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聚集了千万身家。
     轻易到手的财富,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其后,巢中立离婚、结婚、和第一个女友分手、和第二个女友分手……生意每况愈下。
     2005年,60多岁的巢中立在常德悬梁自尽。
  
  财富啊,同样的机遇,成就了刘元生,却给巢中立打开了不同的一扇门。
  如何把握机会、如何把握财富、如何做好自己,可以通过这个例子好好感悟一下。
  
  1990年,万科召开股东会,一位散户发言说:我看好万科发展光明前途。股票下跌的时候,我做多头,一直吃进万科股票。可一些大股东却在抛股票,我不点名是谁,但我可以声明,你抛的股票我照单全收。
  这位散户的发言获得了热烈掌声,股东大会顺利结束。
  这位散户就是日后在“中科系”事件中,把中国股市搅得天翻地覆的朱-焕-良。
  
  回顾深圳的这段苍茫历史,真有种风云际会的感觉,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哈哈。
  
  1993年,万科发行B股,当时张国庆在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分行金融管理处任副处长,正主管此事。
  王石回忆这一段的记述颇有意思:“一天,在人行金融处,张国庆对我说‘过一个月我就要离开人行,操作一家证券公司,万科和金田发行的B股都由我来承销。’
  面对发行B股生杀大权在握的张处长,你能说‘不’”?
  这种时刻,老王这种聪明人还是很上道的。
  
  张国庆成立的这家证券公司就是日后名动江湖的“国泰君安”。
  也正是这次B股承销,引发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股权争霸战”——君万之争。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43: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资本市场揭幕战——君万对决
  先来看一下“江湖开幕战”的出场阵容
  
  君安PK万科
  
  君安方
  主将:张国庆
  盟军:深圳新一代企业有限公司、海南证券、香港俊山投资有限公司、创益投资有限公司
  火力配置:总持有万科总股份的10.73%。
  出兵目的:君安承销万科B股,有1000万股压在了手上,成本价12元每股,当时市场价9元,账面浮亏3000万。意图通过此次收购,刺激股价、控制万科董事会。
  
  万科方
  主将:王石
  盟军:刘元生、赵晓峰、马恭元……呵呵,很多。
  火力配置:万科董事会实际控制权
  防御目的:击退君安的收购、保护万科现有董事会的稳定。
  
  战况:
  1994年3月31日,《中国证券报》、《深圳特区报》全文刊登了君安的《告万科全体股东书》和《改革倡议书》,报告书由宁志翔操刀,宁兄此次操刀那是很有私人目的滴,在并购公告发布前,宁志翔已经提前买入了总额2000万人民币的万科股票了。这在十几年后,也算是硕鼠啊。
  并购消息一公布,万科股票应声而涨。但此时王石申请了万科停牌,打乱了对方通过收购事件而刺激股价的意图。
  同志们,这号称是中国证券史上的第一次并购停牌。
     在3月30日,双方主将王石与张国庆已经递过招了。
  
  
    王石细致的描述了1993年3月30日他与张国庆的会面:
  
     3月30日上午10点30分,君安证券总经理张国庆和副总张汉生走进我的办公室,昨天已经预约。一在对面坐定,张国庆就开门见山:“君安证券准备给万科的管理层提些意见。”
      这番话确实让人感到突然,我从他的话里行间感觉出一些火药味道。
    “我可以参加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么?”我稳住情绪,回应了第一个问题。
     张汉生轻描淡写:“你就不要参加了吧,只是因为要给万科提意见,事前通知一下。”
     你要参加也没有问题,提意见是以‘告万科全体股东书’的形式,并在明天的《深圳特区报》上刊登,建议改组董事会。形式或许会让你觉得有些激烈,但这是为了万科好。改组后的董事会还是由你担任总经理。”张国庆一边说一边起身,表示要告辞了。
     两位老总进屋出屋用了五分钟。
  
  王石随后迅速部署反击,在30分钟内,联系了13位万科董事。平均一位三分钟都不到,能想象当时老王心急火燎的样子。自己一手抱大的孩子-“万科”可能扭头就要被别人抱走了,这种刺激,只怕“时日何丧,吾与汝协亡”的心情都有。
    老王还是超有手段的,到4月2日,经过4、5天的紧张沟通、频繁会面,君安阵营中的深圳新一代企业有限公司、海南证券纷纷临阵倒戈。
    君安控制的万科股权已经不足10%,丧失了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进攻失败。
  
  君万之争事件的清场很有意思。
  4月中旬,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张资平来深圳调查“3.30事件”。
       王石是第一当事人,他的描述最有现场感。
    
     某宾馆房间中,张主任同我见了面。
  张资平说:“你们的报告刘鸿儒主席已经批复:严格查处。我就是来处理此事的。宁志翔是我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所在地)的同学,我举起屠刀的手砍不下去。来深圳是一定要调查,但你知道,这调查就像离开码头的船,船的目的地很明确:过河靠岸;但船到了河中间,风大浪急,就由不得你我开船的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点点头。
     “怎么调查,先看你王石一个态度。”
     “与人为善。”
     “好,痛快。张国庆那里我来做工作。”
     两个小时之后,同一房间。张资平、柯伟祥(深交所副总经理,夏斌不在时代总经理)、张国庆、我坐在一起。
     张资平发了话,“柯总在这里,君安就不要再搞什么征集小股东委托投票了。”
     张国庆:“既然是主任发话了,就是一盘子臭狗屎让我吃,我也把它咽下去。”
  
     当时,王石的一个表妹在君安工作,“君万之争”一个月后,表妹被君安解聘。
  
  可怜的表妹,莫名成了替罪羊;而2000万的硕鼠宁志翔就被“砍不下去了”。
  五道口,呵呵,在北京的朋友们,路过这里时,可要注意啊,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好几条大鳄可都是这个地方毕业的,了得。
  
  
  顺便再说张国庆几句,这哥们虽然此战失利,但这是张国庆第一次走入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中,此后风声水起、一发不可收拾。
  1993年至1998年间,君安共为100多家企业承担A股、B股首发上市及配股业务,筹资总额近300亿人民币。到1997年底,君安的总资产达175亿元,利润7.1亿元,名列全国第一。张国庆风头无二,号称“君安教父”。
  张国庆对手下十分慷慨。君安人拿钱拿得多、也拿在明处,是业内知名的:大的营业部总经理一级的年收入(工资+业绩奖励+补贴)有时能拿80万元到100万元。据证券界的一位老人透露,当年,君安的年终红包相当丰厚,公司高管最低也是数百万。同志们,这是在1993年到1997年啊。
     后来,出事了。
    君安出事的直接原因是张国庆及君安的几个高层试图通过MBO经营层股权将君安私营化,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操作,将君安装入自己的口袋。1998年7月,审计结果查明,张国庆等人“账外违法经营隐瞒转移收入”的总额在12.3亿元左右。张先后动用5.2亿元,获得君安约77%的权益。有关部门认定,张国庆涉嫌“侵吞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变相转入私人名下”,1998年9月,他因“虚假注资”和“非法逃汇”等罪获刑四年。
     
    1999年8月18日,原国泰证券有限公司和原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新设合并、增资扩股组建成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有消息说,2002年,张国庆重现江湖,筹建深圳市九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张国庆唯一的公开露面也是以九夷的身份,据媒体报道,2003年1月18日,在上海兴国宾馆一场由新疆国投主办的研讨会上,原君安证券总裁张国庆在研讨会上低调出场。张的出现直接引起了会场轰动。九夷投资2003年初在“华立控股”、“南天信息”等多家股票上有资本运作,不过并未引起大的震动。
    2003年,被称为”小君安”的华林证券挂牌成立,时任总裁的高洪星和两名副总杨扶平、张军都出自君安证券。
    曾在君安事件中遭到拘传的总经理杨骏和副总康晓阳,离开君安后自立门户,分别组建“今日投资公司”和“晓杨投资公司”,两家公司都在深圳。这两家私募投资公司在2005年底启动的中国股市大行情中赚的是盆满钵溢。
  
      往事如烟啊。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45:18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资本市场揭幕战——君万对决
  先来看一下“江湖开幕战”的出场阵容
  
  君安PK万科
  
  君安方
  主将:张国庆
  盟军:深圳新一代企业有限公司、海南证券、香港俊山投资有限公司、创益投资有限公司
  火力配置:总持有万科总股份的10.73%。
  出兵目的:君安承销万科B股,有1000万股压在了手上,成本价12元每股,当时市场价9元,账面浮亏3000万。意图通过此次收购,刺激股价、控制万科董事会。
  
  万科方
  主将:王石
  盟军:刘元生、赵晓峰、马恭元……呵呵,很多。
  火力配置:万科董事会实际控制权
  防御目的:击退君安的收购、保护万科现有董事会的稳定。
  
  战况:
  1994年3月31日,《中国证券报》、《深圳特区报》全文刊登了君安的《告万科全体股东书》和《改革倡议书》,报告书由宁志翔操刀,宁兄此次操刀那是很有私人目的滴,在并购公告发布前,宁志翔已经提前买入了总额2000万人民币的万科股票了。这在十几年后,也算是硕鼠啊。
  并购消息一公布,万科股票应声而涨。但此时王石申请了万科停牌,打乱了对方通过收购事件而刺激股价的意图。
  同志们,这号称是中国证券史上的第一次并购停牌。
     在3月30日,双方主将王石与张国庆已经递过招了。
  
  
    王石细致的描述了1993年3月30日他与张国庆的会面:
  
     3月30日上午10点30分,君安证券总经理张国庆和副总张汉生走进我的办公室,昨天已经预约。一在对面坐定,张国庆就开门见山:“君安证券准备给万科的管理层提些意见。”
      这番话确实让人感到突然,我从他的话里行间感觉出一些火药味道。
    “我可以参加下午的新闻发布会么?”我稳住情绪,回应了第一个问题。
     张汉生轻描淡写:“你就不要参加了吧,只是因为要给万科提意见,事前通知一下。”
     你要参加也没有问题,提意见是以‘告万科全体股东书’的形式,并在明天的《深圳特区报》上刊登,建议改组董事会。形式或许会让你觉得有些激烈,但这是为了万科好。改组后的董事会还是由你担任总经理。”张国庆一边说一边起身,表示要告辞了。
     两位老总进屋出屋用了五分钟。
  
  王石随后迅速部署反击,在30分钟内,联系了13位万科董事。平均一位三分钟都不到,能想象当时老王心急火燎的样子。自己一手抱大的孩子-“万科”可能扭头就要被别人抱走了,这种刺激,只怕“时日何丧,吾与汝协亡”的心情都有。
    老王还是超有手段的,到4月2日,经过4、5天的紧张沟通、频繁会面,君安阵营中的深圳新一代企业有限公司、海南证券纷纷临阵倒戈。
    君安控制的万科股权已经不足10%,丧失了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的权利,进攻失败。
  
  君万之争事件的清场很有意思。
  4月中旬,中国证监会市场监管部主任张资平来深圳调查“3.30事件”。
       王石是第一当事人,他的描述最有现场感。
    
     某宾馆房间中,张主任同我见了面。
  张资平说:“你们的报告刘鸿儒主席已经批复:严格查处。我就是来处理此事的。宁志翔是我五道口(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所在地)的同学,我举起屠刀的手砍不下去。来深圳是一定要调查,但你知道,这调查就像离开码头的船,船的目的地很明确:过河靠岸;但船到了河中间,风大浪急,就由不得你我开船的了,你明白我的意思吗?”
      我点点头。
     “怎么调查,先看你王石一个态度。”
     “与人为善。”
     “好,痛快。张国庆那里我来做工作。”
     两个小时之后,同一房间。张资平、柯伟祥(深交所副总经理,夏斌不在时代总经理)、张国庆、我坐在一起。
     张资平发了话,“柯总在这里,君安就不要再搞什么征集小股东委托投票了。”
     张国庆:“既然是主任发话了,就是一盘子臭狗屎让我吃,我也把它咽下去。”
  
     当时,王石的一个表妹在君安工作,“君万之争”一个月后,表妹被君安解聘。
  
  可怜的表妹,莫名成了替罪羊;而2000万的硕鼠宁志翔就被“砍不下去了”。
  五道口,呵呵,在北京的朋友们,路过这里时,可要注意啊,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好几条大鳄可都是这个地方毕业的,了得。
  
  
  顺便再说张国庆几句,这哥们虽然此战失利,但这是张国庆第一次走入全国关注的焦点之中,此后风声水起、一发不可收拾。
  1993年至1998年间,君安共为100多家企业承担A股、B股首发上市及配股业务,筹资总额近300亿人民币。到1997年底,君安的总资产达175亿元,利润7.1亿元,名列全国第一。张国庆风头无二,号称“君安教父”。
  张国庆对手下十分慷慨。君安人拿钱拿得多、也拿在明处,是业内知名的:大的营业部总经理一级的年收入(工资+业绩奖励+补贴)有时能拿80万元到100万元。据证券界的一位老人透露,当年,君安的年终红包相当丰厚,公司高管最低也是数百万。同志们,这是在1993年到1997年啊。
     后来,出事了。
    君安出事的直接原因是张国庆及君安的几个高层试图通过MBO经营层股权将君安私营化,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股权操作,将君安装入自己的口袋。1998年7月,审计结果查明,张国庆等人“账外违法经营隐瞒转移收入”的总额在12.3亿元左右。张先后动用5.2亿元,获得君安约77%的权益。有关部门认定,张国庆涉嫌“侵吞国有资产,将国有资产变相转入私人名下”,1998年9月,他因“虚假注资”和“非法逃汇”等罪获刑四年。
     
    1999年8月18日,原国泰证券有限公司和原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新设合并、增资扩股组建成为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有消息说,2002年,张国庆重现江湖,筹建深圳市九夷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张国庆唯一的公开露面也是以九夷的身份,据媒体报道,2003年1月18日,在上海兴国宾馆一场由新疆国投主办的研讨会上,原君安证券总裁张国庆在研讨会上低调出场。张的出现直接引起了会场轰动。九夷投资2003年初在“华立控股”、“南天信息”等多家股票上有资本运作,不过并未引起大的震动。
    2003年,被称为”小君安”的华林证券挂牌成立,时任总裁的高洪星和两名副总杨扶平、张军都出自君安证券。
    曾在君安事件中遭到拘传的总经理杨骏和副总康晓阳,离开君安后自立门户,分别组建“今日投资公司”和“晓杨投资公司”,两家公司都在深圳。这两家私募投资公司在2005年底启动的中国股市大行情中赚的是盆满钵溢。
  
      往事如烟啊。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48:14 | 只看该作者
  娶好老婆的先决条件
  
  
  
  1992年,冯仑带领潘石屹等6个创业兄弟写了本名叫《披荆斩棘共赴未来》的书。
  外界的评论是:这篇文章是冯仑仕途报国走不通,确立企业报国的宣言书。
  此书中,冯仑六兄弟特别指明他们做企业不是为赚钱,是为当代中国知识青年探寻报国道路,据说那本《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在当年感动了不少人。被感动的人中有个女孩,名叫张欣。
  
  当时,张欣在剑桥读书时的好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张维迎教授介绍给她看了这本书后。张欣立即被这些年轻人的热情所打动。张欣因此觉得潘石屹挺有理想的。 然后……
  
  看前面很多回帖,都说老潘只是靠老婆发的家,其实未免偏激了。
  现在女性海龟、海带比当年还多,要走老潘的路子,按理来说,难度系数还比当年降低了呢,那男性同胞们能出去就划拉一个女海龟回来做老婆,然后携手创业发家致富吗?
  女海龟肯定还是要先看你的人品、志向、能力、气度、MONEY、CAR、HOUSE……
  当你具备了能被女海龟相中的基本条件了,你觉得你事业会很差吗?
  现有鸡先有蛋?先有蛋先有鸡?
  寄发家致富之战于娶老婆一役上,对绝大多数人来讲,未免本末倒置了。
  古圣贤云: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次序不是乱排的,先修身养性、提高个人素质先吧,好女孩要在此之后才能来呢。呵呵。
 《披荆斩棘共赴未来》这本书的主旨实际上非常有意思。
  冯仑、王石这帮五、六十年代出身的人,很多都具有非常浓厚的政治情节。
  从冯仑经商前的经历可以看出,从政是其从小的抱负。
  冯仑对自己年轻时的描述是“我从中学开始就醉心学先进,立志寻找志士仁人。我在初中和高一的时候走过很多地方,还给全国最牛的人写过信:到南京找钟志明,那是文革风云人物;给黄帅写信,黄帅不理我;之后又和朋友到上海,因为上海建立了工人理论队伍,我们想和他们讨论,结果他们说我们是小孩,不理我们。我一直有个信念,就是要结交天下豪杰。”
  再仔细看看冯仑的简历——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获法学硕士学位。毕业于西北大学,获经济学学士学位。曾在中央党校、中宣部、国家体改委、武汉市经委和海南省委任职,历任讲师、副处长、副所长,从事理论研究及企业策划、经营、组织、管理工作。主编过《中国国情报告》,著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等,译著包括《狂飙突进——马克思的心路历程》。
     
     这是一个具有浓厚政治情节、救世情节的人,非常有意思的人。
     怎么有意思了?
     亲耳听冯仑讲过一个段子:
     “蒙牛的牛根生请我们几个企业家去参观,参观的其中一站是奶牛场,当时看着工人给奶牛挤奶,我就在那琢磨,一直琢磨。”
      此时,周围听冯仑说话的人都开始暗笑。
     “其他那几个企业家看完了,都准备走了,就我还在那看,弄得人家直催我,‘快走了,就这么点挤奶的事,你还看个没够了!’”
      周围的人脸上都浮现出古怪的笑容。
  “我当时是在想,这个母牛都在这挤奶,那公牛都到哪去了?后来我专门问了牛根生,牛总说,好,下次专门安排你看公牛。等第二次去蒙牛的时候,牛根生专门安排我去看了种牛站,大公牛,优良品种,一头非常贵。当地的养牛户都去种牛站配种,配出来的如果是母牛,全家敲锣打鼓,因为奶牛赚钱多;生出来是公牛的话,全家垂头丧气的,公牛没奶,这样配下来的公牛也不可能成为种牛,等于是赔钱了。”
      此刻,周围的人都已经没有了先前的笑容,都在认真听讲。
     “于是,我又问,这个种牛站都是谁经营的?答案是政府企业。这时我想到,别看乳业竞争这样激烈,已经这样白热化了,但实际上他的命脉、这个种牛还是掌控在国有企业手中的。乳业是这样,那么其他行业呢?”冯仑语毕。
     周围的人全都陷入了思索。
     
      看奶牛挤奶能看出这种境界的,有几人啊?
  
     1992年,这个很有意思的、33岁的冯仑想通了,写了《披荆斩棘共赴未来》,告别了仕途报国的道路,开始确立企业报国的路线。
    
     之所以探讨这个,并不是想跟着这位前党校讲师唱高调。
     而是要着重指出,这一年,冯仑以及冯仑为代表的一批人,开始正是认清了自己所处的时代,并开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热情的投入到时代的怀抱中。
    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你才能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为什么这样说?
     时代和人。永恒的话题、永恒的矛盾。
     巴顿将军梦见和平降临了,于是被吓醒了,对这种为战争而生的人来说,和平是噩梦。
     对有的人来说,则是“宁做太平犬,末做离乱人”。
     一个人遇到一个自己喜欢、能够施展抱负、能够有所作为的时代是幸运的。
     这种幸运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的。
     生在哪个时代,是由不得你选的,呵呵。
     如果你走在时代的前面,那么你将成为先知,痛苦一生。如王安石,在宋代,竟然推动政府向个人、向普通民众融资,以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他太超前了,周围的人根本理解不了、也操作不好。
     要知道第一家私人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要在公元1694年才出现,经过漫长的发展英格兰银行才开始承担了现代中央银行的功能。
     王安石生于公元1021年,死于公元1086年,而且这个老兄一出手就直接操作的中央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三合一的套路,他的想法领先世界600年。
     于是,他很痛苦,新政虽然推行,但实行效果不好,死前,眼看自己制定的新政一条条的被司马光废除。
     如果你走在时代后面,哈,那你就是历史前进的绊脚石、拦路驴,必将为人民所唾弃,这个例子就太多了,小学、中学的历史课本里都有。
     站位无论太前还是太后,都是要命的事,思考时代、把握时代脉搏实在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先决条件。
  
     那我们身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这是最伟大的时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未来中国百年、未来世界百年的走向,都将在我们这个时代确立方向、确立模式。
     我们现在身边的这些公司,必将有能成长为世界级规模的超级帝国企业;
     我们身边的这些企业家,必将有能成为企业经典的璀璨明星;
     在几十年后,本文所探讨的一些企业将冲上云霄,成为与通用、微软一样改变世界、改变所有人生活的公司。
     世界首富就将在中国诞生。
     世界百强企业将成为中国企业的排名榜。
  
     我这样说并不是痴心幻想,为什么?且听我道来。
  
  
  
  大学上“修养道德”课,众同学皆昏昏欲睡。
  突然间,老师兴奋起来,“我告诉你们一个天大的秘密!”
  众同学情绪来了。
  “我国的国家人口发展的战略目标,其中之一就是‘到21世纪中叶,人口峰值控制在15亿人左右,之后人口总量缓慢下降,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老师兴奋的问。
  大家面面相觑。
  “这意味,我们将成为世界第一强国!按我们的人口基数,在这样的人均收入下,我们将是世界第一强国!”
  大家豁然,课堂情绪一片振奋。
  
  这是笔者的上学时的亲身场景,记忆深刻。
  
  自1840年起,我巍巍中华无复汉唐雄风,屡被外国欺凌,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百姓飘零、民不聊生。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一干中兴名臣,集儒家文化于大成,以一文弱书生,慨然报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勉力支撑,裱糊中华几十年。
  甲午一役,玄黄巨变,强邻在侧,中兴局面土崩瓦解。
  老大中华不得不变,康、梁变法、孙文革命、洪宪复辟、蔡锷护国,沧海桑田、人事巨变。
  胡适、陈独秀文学革命、振聋发聩。
  毛、周、朱、陈等诸公,皆以中华腾飞为己任,翩翩少年、相约共产。
  蒋、李、张、白虽经反复,但终识大局,国共合作、以御强敌。
  八年抗战、将军百战、伏尸百万,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历经百死一生,二十八年艰苦卓绝,1949,新中国立!
  
  整整一百年,被人欺负了一百年,新中国浴血重生!
  这个“新”字,实在是太经典、精辟、精准了!
  1949年的中国,此时的中国恰如浴血重生后,在血泊中,重新站立起的一少年。身体魁梧高大,但筋骨未壮、经验未丰。
  他萌动着双眼、打量着新世界,周围是一群欺负了自己百年的人。
  “有本事,你们再来啊!不打死你丫的!”
  韩战三年,全球惊恐。
  恰如梁启超先生当年所言: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
  
  少年刚入社会,往往觉得自己必将承担天下大任。
  热血冲动,难免自命不凡,还想解苍生于倒悬。
  于是红旗飘扬,“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
  于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
  一时间香港、巴黎、纽约纷纷左旗飘扬,世界共产指日可待。
  
  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经过少年期,开始适应社会,原来是这样。
  稳下心神,安心建设,三十年成绩惊人!
  少年人逐渐成长,渐有中年气度,锦绣中华、雍容温和。
  
  我最喜欢的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里有一段论述:
  “历史是条长江大河,永远向前流动。在历史的潮流里,转型期是个瓶颈,是个三峡。近一个半世纪中国变乱的性质,就是两千年一遇的‘社会文化大转型’的现象,其间死人如麻,痛苦至极。不过不论时间长短,‘历史三峡’终必有通过之一日。从此扬帆直下,随大江东去,进入海阔天空的太平之洋。”
     我们现在就已经开始看到太平之洋的曙光了,百转千折的三峡终将穿越。只要我们的领导人以领袖群伦之智慧、坚韧不拔之毅力、奋发图强之精神继续前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即将来到!
  
     尽管现在社会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问题要分开来看,哪些是当代社会的问题,哪些是人类社会固有的问题,问题的严重性到底为何。
     从中国人有文字以来,一直就在说一句话“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下了两千年了,其实最早如何?人吃人、奴隶时代。将人性中永恒存在的一些问题,都归咎于当前社会是没有道理的。
     从几位朋友的回帖来看,其实未必要这样消极的,回顾历史,我们的局面实在是百年中国最好的三十年,万类霜天竞自由,适者生存,百分百的公平从古至今有过嘛?会有嘛?
  大家自己考虑,与其愤愤然,不如认清自己的能力,起而行之,大好时代,中华崛起,二十年后,世界首富没准就是你老兄。一味地谩骂和怨天尤人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
  
      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有一段论述:生活难以应付这个事实说明,你的生活方式不适合生活的模式,所以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方式。一旦你的生活方式适应生活的模式,疑难问题就随之消失。
      请思量之。
     
     回头再来说冯仑。在认识清楚时代特征后, 要解放全人类的梦想淡去了,想建功立业的雄心淡去了,想出将入相的想法改变了,这个时代需要的是多元化、是百花齐放,是企业家、是科学家、是艺术家……政治、做官不再是唯一的出人头地的途径,产业同样可以报国。   
      朋友们,请注意,在冯仑反省的同时,在中宣部任职的黄怒波、在上海农委上班的张玉良,都于1992年先后下海,这种现象并不是孤立的,一代意气风发的知识青年、有为青年,都开始审视清楚了自己,开始在辉煌的大时代,寻找自己更为壮丽的使命。
  
  当然,也有摸不准时代脉搏的,比如牟其中。这位在1975年写下《中国向何处去》这种文章的人,这位发型始终酷似国家领袖的人,这位以军事单位来命名自己分公司的人,这位不走正常商路的人,其实,始终痴迷在政治报国、强人报国、军力报国、以一身平天下的英雄梦里。所以,对他来说商业规则无可无不可,成功是终极目标,但现在已经不是乱世了,凡事是有法度的。一介布衣、提三尺剑、拼一腔血、与江湖豪杰通谋大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看不懂这个,所以,他第三次入狱。
     
     不过年轻时候的梦,总是很难淡忘的。
     前一阵冯仑去了趟阿富汗,回来后很是兴奋,“你们知道吗?阿富汗那有个很大的市场,里面什么都有,只要你有钱,各种军事装备都可以买到,导弹也有,只要有钱,组织一支几千人的队伍没问题,属于你的军队。”
     哈哈哈,还是有年轻时梦的影子吧?
     
    认清时代、认清自己很重要啊。
     但时代苍茫,瞬息万变,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然时代棋局,铺天盖地,包举宇内,谁是旁观?谁又当局呢?话虽如此,古往今来,又真有几人能与时代同进同退啊。
      书生一叹,各位见笑了。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10-18 13:55:35 | 只看该作者
 孙宏斌出狱   (一)
  
  1990年5月28日,孙宏斌被北京海淀警方刑事拘留。10天后,被正式逮捕,案由是挪用公款。在海淀看守所经过漫长的27个月后,孙宏斌接到了刑事判决书,他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罪名是挪用公款13万元。1994年初,孙宏斌被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减刑1年零2个月;1994年3月27日刑满释放。
  
      先提前播放九年以后的一幕场景——
    2003年10月22日下午,孙宏斌收到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撤消1992年8月22日判决,改判孙宏斌无罪。正在此时,孙从手机里获悉顺驰在苏州竞标两块地成功。在海淀区法院门口,孙宏斌泪流满面。
  2003年10月22日和1992年8月22日迥异的两个判决,所依据的事实、证据却完全一样,并没有增加新证据。孙宏斌自己解释说,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我国法律不健全,对经济活动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法律严重滞后,造成了孙宏斌被客观归罪的结果。
     
      其后,联想集团发布了就“孙宏斌事件”的说明
  
       该声明称:孙宏斌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联想集团职员,负责联想集团除北京以外全国各地的业务发展,他领导的团队管理着当时联想在各地的分公司。
  在此期间,孙宏斌和他领导的团队在管理理念上与集团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乃至发生了严重违反公司规章制度的行为,其中最重要的表现是试图独立掌控资金,使其所管理的业务独立于公司的监控体系之外,也确实造成了资金在公司财务体系之外的运行缺乏监督监控的事实。而且,当时在孙宏斌的团队中,有一些人存在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他们放言要将公司的款卷走,这样的行为已处于法律边缘,由于难以判明孙宏斌的主观动机,为了控制事态发展,防止损失,公司采取了果断措施,请求司法机关立案查处。孙宏斌因挪用公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
     公司了解到孙宏斌在服刑期间有着很好的表现,对自己错误的做法有了很好的认识。在孙宏斌出来后初期创业过程中,给了积极的扶持和鼓励。目前,联想控股旗下子公司与孙宏斌在业务上有很好的合作。我们希望孙宏斌的业务能够得到顺利发展。
     事过十几年,对于孙宏斌申请再审的诉求,联想控股公司“不持异议”,对于法院依法“重审改判”,我们认为是国家审判机关独立行使法律职权的行为。我们予以尊重。
  
  
  1994年出狱的孙宏斌已经不再是几年前的他了,那个热情如火并且单纯如羊的他了,复杂的狼性正在他的身上生长。
  
  1994年3月9日,即孙宏斌出狱前18天,他和一位狱警到北京出差,托人请柳传志吃了一顿饭。席上,孙告诉柳他出狱后准备做房地产销售代理,并诚恳地向柳传志表示,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是因为他太年轻、太浮躁、太急功近利。
  请记住, 1990年的时候,孙柳发生争执时,柳传志问:“小孙你是要我还是要这几个‘青瓜蛋子’?
   “我要‘青瓜蛋子’。”孙宏斌说。“柳总,开除他们的理由不充分,这么做,我在这个部门还有什么威信?不是他们不能开除,是不能因为这件事就开除。只是给你提了点儿意见嘛。”
      四年后,孙宏斌认错了。
  
  知道孙宏斌去找柳传志认错的事后,孙宏斌的老婆当时就哭了,问孙宏斌,“你忘了我们这些年受的那些苦了吗?”
  一个女人刚生完孩子,丈夫就入狱,独立一个人拉扯孩子四、五年,这种艰难可想而知。
  孙宏斌曾和笔者聊过这个话题,孙说:“我当时出来了,可以提把到刀柳传志算账去,但这有什么用呢?我这样做了,我就真正的毁了,从此以后就没有人敢理我了。”
  
  据云,在监狱中的几年中,孙宏斌学到的一句名言就是:“走的是面儿,玩得是腕儿”。
  尽管在其后的顺驰狂飙中,全行业都震惊于他的**、他的火热、他的近乎疯狂的信念与执著,但这已经远远不是孙宏斌的全部特性了,在火热的下面,隐藏着精明的计算、冰冷的决断以及狼一般的狡猾与老练,人的性格本来就是复杂的。在以后的文章将陆续展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0 20:25 , Processed in 1.07349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