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影评】以爱国之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9-24 11:3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水草之家电影沙龙第七辑——《This is England》





与众多描写英国社会及历史的电影不同,《This is England》是一部色彩温和,略带柔情的电影,虽然名称非常具有爱国情怀,但影片中很少出现英国人传统的血腥和暴力场景,如实地反映了社会现状,有序的描述,让人能够心平气和,我一贯喜欢这类描述社会画面的电影。电影获得过英国独立电影大奖和罗马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但在国内却名不见经传。

历史上的英国曾经是如日中天,击败西班牙成就海上霸权,承担了工业革命中坚,用自己的法律和体系复制出了美利坚,2万人的英法联军就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一把火烧了圆明园。回首这一百多年的近代史,英国人的荣耀膨胀到了极点,但同样失去得也一样痛快淋漓。殖民地的相继独立,让日不落帝国终于看到了夕阳。二战中被德国人的致命轰炸,也让妄想与美国人争夺盟军老大的丘吉尔和英国人损失惨重,丧失了大规模工业基础,滞缓了经济的发展。威尔士的独立公投和北爱尔兰的反叛武装让政府焦头烂额;德国和日本两个战败国地迅速崛起并快速超越,更让英国人黯然神伤;马岛战争中,英国虽然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获得最终胜利,却有些不光彩和侥幸。对手换了中国人,邓小平却丝毫没有谈判的耐心,一句话便让撒切尔在人民大会堂差点跌了跟头。

英国人给世人的感觉一直都是保守和骄傲,正是在这种大国情绪和改革保守的复杂矛盾斗争中,英国人一度在原地踏步,一度在丢盔卸甲,一度在独自忧伤,眼看着自己与世界越离越远。正如现在的英国,做了很多妥协,虽然不情愿的做了美国的跟班,但心中却一直还是无比自大,收缩的保守,正如英镑,死死不肯加入欧元体系,独占一只犄角。

小肖恩被导演选中,作为整个事件的观察者,通过偶然的邂逅,因为牵系着战争中模糊的父亲的印象,让他加入到这个小群体中,并且在这种牢固而温暖的光头党兄弟感情中找到了一丝慰籍。也有人说,电影中肖恩的原形其实就是导演12岁时的真身,通过他的眼睛或者导演的回忆,影片为我们还原了一幕真实的八十年代初英国青年的生活镜像和思想波折历程,也间接反映了一段当时的社会画面。在刻画环境细节上,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很是相像,鲜艳的涂鸦,破败萧条的房屋,布鲁斯的快慢音乐,装束奇异的男女,也已经有了很明显的朋克身影。

只用了三年半的时间,在牢狱高墙内与世隔绝的Combo,惊奇地发现眼前的社会已经与自己格格不入了。朋友们开始习惯于盲无目标、东游西荡的生活,丧失了**而变得安耽,性格被磨砺得圆滑,早已不是当年一腔热情,终日忿忿不平的热血少年了。于是他选择了决裂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和精神寄托。然而在一系列碰壁中和拒绝中,他发现不是朋友们变了,而是整个社会都已经变了,变得如此陌生,变得让自己无所适从。最后他也无可奈何试图屈服与朋友和好,却遭拒绝和冷遇,连暗恋的女友也断然拒绝交往,在后无退路前无目标的困顿下,Combo压抑已久的郁闷和暴力意识终于释放出来。鲜红的英格兰国旗,让他闻到了十字军年代骑士的血腥味道,他似乎没有忘记被穆斯林铁蹄践踏的尊严,面对伊斯兰移民的大量涌入,抢夺劳动机会,他亦认为这是一种变相的殖民入侵,于是开始收缩起保守的笼罩,化身愤青,变得如困兽般暴躁。

所谓的爱国主义,其实在电影中已经表现得很明显,无非就是内心中空泛的信念,或是政客口沫横飞的教唆,以及不负责任的报复和发泄,除此以外,一纸空白。二战中日本人听到天皇的投降诏书而痛哭流涕,剖腹自杀;韩国人在日本表示出一点点不敬后,便痛苦的不行,非要斩断手指,静坐示威才算挽回一些颜面;同样被民族自豪感和保守意识冲昏头脑的Combo,面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败,同样选择了暴力发泄,将牙买加哥们一顿痛扁,血肉模糊。

我在初中的英语课本里第一次看到了“England”这个单词,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认为England就是英国,简单的单词演化法,正如English就是英语一样。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这是片面的,坐落在欧洲西侧的这座小岛的完整名字应该是“UK”联合王国,拥有很多殖民地和附属国。同样在那些英格兰人的大脑皮层里,他们也如同我,认为England就是代表英国,甚至于接壤的苏格兰和威尔士,也只是附属而已。但不同于我的无知,他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一种近乎狂妄的极端傲慢和保守主义。电影不说“This is UK”,而用England来代替英国,在通过这个社会小情景来表达这段社会思想转型时期的英国原貌之外,也有些许的自豪感,但它更多想表达的是一种沉醉在昔日的荣耀中,警醒于失去的落寞里,反思于现实的保守和退步下,英国人的尴尬境遇和复杂心理,种种的矛盾,正如姜文的电影,一些是怀念,一些是激励、铭刻和警醒。

世界和历史前进的车轮不可阻挡,社会现实主义的改变在那个年代悄然超越传统价值观,而成为主流追逐着世界脚步。电影《女王》中,女王和公爵仅存固守的一点皇室尊严和威望,却随着戴安娜的去世而退去神秘光环,无奈接受政府的建议和民调的结局,白金汉宫在大门口围堵的悼念者和鲜花地注视下,降下几百年未曾破例的半旗。当女王来到悼念者的身边时,她没有看到款款欠身的贵族女士和脱帽问安的绅士,也没有欢呼和掌声,在这个属于死人的纪念日里,她沦为配角,迎接她的只是更加现代化的点头和微笑。

圣乔治十字旗的荣耀已经在人们脑海中逐渐淡去,肖恩用力的一甩,转身便回复了平静的生活。那依稀残存的帝国印象,只在大英博物馆数以百万计的掠夺文物中还残留有殖民地昔日的璀璨光辉,还有伊丽莎白那一脸严肃的长吁短叹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发表于 2007-9-24 12:34:06 | 只看该作者
总觉得你写的文章着眼点太大太高,哈哈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9-24 13:04:48 | 只看该作者
This is England
这不是我决定的,而是由所看的电影决定的,本来就是这类社会题材的,我总不必写的细腻凄婉。
地板
发表于 2007-9-24 13:08:26 | 只看该作者
5#
发表于 2007-9-25 18:50:35 | 只看该作者
葱白几香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1 23:02 , Processed in 1.0642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