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六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球特产秀】杭州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27:23 | 只看该作者
张小泉剪刀
  "快似风走润如油,钢铁分明品种稠,裁剪江山成锦绣,杭州何止如并州。"这是我国杰出的剧作家田汉1966年走访张小泉剪刀厂时写下的一首赞美诗。张小泉剪刀,向以嵌钢均匀,钢铁分明,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锁轴牢固,镀层光亮,开合和顺,刻花精巧,式样美观,经久耐用闻名中外。在一次剪刀评比会上,人们曾把40层白布叠在一起,有各种剪刀试剪,唯独张小泉剪刀,张开利嘴,咔嚓一声,一次剪断,连剪数次,次次成功。检查刃口,锋利如故,为其他剪刀望尘莫及。香港一家广播电视公司还摄取了用一号民用剪,一次剪断70层白布不缺口接着又剪单层薄绸不带丝的精彩镜头,足见其质量之高。
  张小泉剪刀的制作,已有300多年历史,明末清初就已出名。它的创始人叫张思家,是安徽人,世代从事剪刀行业。清兵入关生他逃到杭州,在城隍山下开设"张大隆"剪刀作坊。悉心研究铸造技艺,在打制剪刀中运用了"嵌钢"(又叫铺钢)工艺,一改用生铁锻打剪刀的常规。他还采用镇江特产质地极细的泥精心磨制,使剪刀光亮照人。他的儿子张小泉,继承父业,苦心钻研,制剪技术又有提高,生意十分兴隆,有人冒“张大隆”牌号,他便把招牌改为“张小泉”。
  明末清初,安徽人张思家在杭州吴山开设“张大隆”剪刀作坊,所制剪刀质量上乘,生意格外兴隆,它在清乾隆年间就被列为贡品。虽说生意兴隆,但却招致同行的冒名仿制,其子张小泉为区别假冒同名的剪刀,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势,为保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列为贡品。清宣统三年,张小泉以“海云浴日”注册。至解放前夕,张小泉剪刀店濒于停业,1956年张小泉等32家剪刀店实行公私合营,建成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1958年6月,改名张小泉近记剪刀厂。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名扬海内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29:19 | 只看该作者
西湖绸伞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伞,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据说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作。古代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最初是用鸟的羽毛制成。随着丝织品的出现,才逐渐采用罗绢作伞。
  发明了纸以后,油纸伞又风行起来。特别 是明清时代,我国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时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众所周知,《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杭州西湖断桥边。
  西湖绸伞创制于本世纪30年代初,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们欢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这就是著名的“竹氏伞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于提高了制人伞技艺,绸伞越作越精,目前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风格,博得人们喜爱。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大方法,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他伞所望尘莫及的。伞骨则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
    伞面采用杭州丝绸,故名西湖绸伞。西湖绸伞采用印染、刺绣等方法,绘有西湖十景、花卉、山水和仕女,有大红、枣红、和平蓝、墨绿、桃红、桔黄等二十几个品种,具有外型美观、选料讲究、设计精美的特点。设想在桃红柳绿的春季,湖水如镜,伞影满堤,是一幅何等迷人的流动风景。而流传于民间的《白蛇传》中“湖畔赠伞”的故事为西湖绸伞更增添了一份神话色彩。
    西湖绸伞,以竹作骨,以绸张面,轻巧悦目,式样美观,携带方便,素有“西湖之花“的美称。伞,在我国历史非常悠久,据说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已制作。古代的伞又称为“盖“。它和扇一样,最初是用鸟的羽毛制成。随着丝织品的出现,才逐渐采用罗绢作伞。
    发明了纸以后,油纸伞又风行起来。特别是明清时代,我国制伞业尤为发达,从这时起,不少小说和戏曲都有写到伞。众所周知,《白蛇传》中许仙借伞的故事,就发生在西湖断桥边。
    西湖绸伞创制于本世纪30年代初,据说是由都锦生丝织厂工人竹振斐创作的,由于选料得当,制作精细,别出心裁,一上市就受到人们欢迎。到了1935年春天,杭州出现了第一家专门制造绸伞的作坊,这就是著名的“竹氏伞作”。新中国成立以后,办起了国营杭州西湖伞厂,又成立了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西湖绸伞组,有400多名职工,10多名研究人员,年产绸伞60万把上下,其中出口的占三分之二。由于提高了制人伞技艺,绸伞越作越精,目前国际市场上虽然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撑收自如的自动伞,但西湖绸伞仍以其独特风格,博得人们喜爱。
    西湖绸伞选料考究,制作精巧。它的圆形伞面是采用特制的伞面绸作的。这种伞面绸薄如蝉翼,织造细密,透风耐晒,易于折叠,色彩瑰丽,单是染色就有湖色,墨绿,果绿,大方法,描绘山水,风光,花鸟,人物。图案有西湖十景,古代仕女,龙凤,奔马,梅雀,蝴蝶等数十种。这是其他伞所望尘莫及的。伞骨则采用江南独特的淡竹制成,这种竹篾质细洁,色泽玉润,烈日曝晒也不会弯曲。制红,枣红,桃红,天蓝,桔黄等20多种。在伞面上还采用喷,刷,绣,画等多种多样的作一把外型美观的西湖绸伞,要经过选竹,制伞骨,上伞面三大阶段。选竹,俗称“号竹”。每年白露前伞厂派出有经验的老师傅,到余杭,奉化,安吉,德清等淡竹产地,翻山越岭,在竹林中寻觅,挑选具有三年以上竹龄,粗细在五,六公分,色泽均匀,没有阴阳面和斑疤的淡竹。过嫩,过老,过大,过小的竹都不能要,真是"百里挑一"。这样的淡竹每株仅取中段2至4节作伞骨。加工成伞骨要经过擦竹,劈长骨,编挑,整形,劈青篾,铣槽,劈短骨,钻孔等到十多道工序。一把绸伞35个根骨,每根骨4毫米宽。如果把一段竹劈成了36根,就需要”抽骨“以保持竹筒圆润,竹节平整。上伞面要经过缝角,绷面,上架,剪绷边,穿花线,刷花,摺伞,贴青,装杆,包头,装头,装柄,打钉口等十六道工序,道道工序都有必须全神贯注,不得马虎。这样制成的伞重量只有半斤左右。收拢时,彩色的绸面不外露,伞骨恰好还原成一段淡雅的圆竹,结节宛然,十分朴素大方。撑开时,伞面五光十色,有的绯红台旭日一轮,有的蔚蓝同晴空一色,有的青绿象碧水一泓,美不胜收。
    西湖绸伞的品种很多,有的遮阳遮雨的日用绸伞,有五彩缤纷的彩虹伞,有舞蹈演员有台上撑打的舞蹈伞,有杂技团演员走钢丝用的杂技绸伞等10多个品种。妇女们撑打西湖绸伞,对形态美有装饰作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33:06 | 只看该作者
余杭丝棉

    唐代已有绯绫、纹绫等名贵品种,列为贡品。五代时,绢帛生产于民间。清初,塘栖、临平等地机部不断增多,成为全省著名的丝绸生产和集散市镇。余杭丝绵素以清水丝绵而负盛名。据传南宋康王赵构建都临安,慕余杭丝绵质地优良,特谕将清水丝棉列入贡品。它以水净漂清得名。特色是色泽洁白,边道薄而匀称,无块状,无杂质,柔软,韧性强,放置长久不泛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37:29 | 只看该作者
昌化鸡血石

    产于临安昌化镇的玉岩山,因其石色彩艳红如鸡血而得名。所谓鸡血,实是硃砂(辰砂),即一种特殊的汞矿石,显鲜红色。鸡血石按色彩分有白冻、田黄冻、桃花冻、牛角冻、砂冻、藕粉冻(为主)等。昌化鸡血石硬度不高,光泽透明如玉,纹彩艳丽,宜制作印章,它与青田灯光石、寿山田黄石并称,是收藏家、雕刻家青睐的藏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39:06 | 只看该作者
萧山花边

    又名万缕丝、万里斯,于二十世纪初由意大利威尼斯传入萧山坎山镇。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创新,由原来的花样单调发展为如今的品类繁多,有床罩、台毯、窗帘、沙发套、座垫、胸花、绣衫等2000多种,构图新颖,色调素雅,工针多样,技艺精湛,其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与地区。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巨幅万缕丝花边窗帘、宁夏厅的花边窗帘和杭州机场贵宾室的“西湖全景”,都是萧山花边的代表杰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42:25 | 只看该作者
富阳纸

    富阳造纸业已有1900多年有历史。富阳是“谢公笺”创制人谢景初的故乡,也是我国手工纸的重点产区之一,名闻全国的“土纸之乡”。古书就记载“富阳一张纸,行销十八省”。相传,宋朝一位名叫谢富春的大臣常用富阳赤亭纸呈书皇帝,皇帝见所呈纸张颜色洁白,墨迹清晰很是惊讶,当他问明该纸的出处后,立即将“富春赤亭纸”御封为朝廷公文和科举考试用纸。富阳纸分竹纸和草纸两大类,因纸质细软,富有弹性而久享盛名。富阳纸品种繁多,现主要有用于书法作画的宣纸和以手工制作的“坑边纸”。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46:46 | 只看该作者
金鱼

    我国是金鱼的故乡,杭州又是我国金鱼的发源地之一。据《湖山便览》记载:北宋诗人苏东坡曾说:“予尝读苏子美(即诗人苏舜钦)《六和寺诗》:“沿桥待金鲫,竟日独迟留。”初不喻此语。及卒(任副职。当时苏东坡任杭州通判)钱塘,乃知寺后有池,中有此鱼,如金色也。……自子美作诗,至今四十余年,已有迟留之语,则此鱼自珍贵益久矣。”
    此后,苏东坡又在《去杭十五年,复游西湖,用欧阳察判韵》一诗中记下了“我识南屏金鲫鱼”之事,可见早在九百多年前的北宋,杭州就有金鱼了。不过那时品种极少,只有金黄、银白、来值数种。
    从元初起,渐改为盆养和缸养。到了明代“处处人家何营之,养以供玩”。解放后,经过园林工人的搜集、交换和培育,现在杭州金鱼已增加到一百多个品种,并远销国外。其中如“玛瑙眼”、“鹤顶红”、“狮子头”等都很有名,特别是“墨龙睛”,全身墨黑,更是珍品。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48:51 | 只看该作者
西湖龙井茶

  西湖龙井茶以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而闻名于世。成茶扁平挺秀,光滑匀称,翠绿略黄;泡在杯中,嫩芽成朵,一旗一枪,交相生辉,芽芽直立,栩栩如生;馥若兰,清高持久;汤色明亮,滋味甘鲜。人们夸称它为“黄金芽”,“无双品”,已成为国家高级礼品茶。
  龙井茶产于杭州市西湖乡,茶园主要分布于西湖西南龙井村的四周。西湖风景美,龙井名茶佳,龙井茶产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均匀,特别是春茶期间,经常细雨蒙蒙,漫山遍野,云雾缭绕。大部分茶园又分布在傍溪靠涧的谷地或山坡,土壤多为砂质土,结构松软,通气透水,含有效磷酸较多,有利于茶树生长发育,致使茶树根深叶密,常年碧透,萌芽轮次多,采摘时间长,从垂柳初绿,直至层林尽染,都有茶采。龙井茶园地外西湖风景区,在那狮峰山上,梅家坞里,云栖道旁,虎跑泉边,灵隐寺周围,九溪十八涧沿岸,到处林涛滚滚,翠竹婆娑。在浓荫笼罩中,一片片茶园碧绿如染,一重重茶山接连云天,为湖光山色增加了不少的诗意。
  龙井茶的外形和内质皆美,同精美的加工制作是分不开的,炒制特级龙井茶,分“青锅”和“辉锅”两个工序,其间不经揉捻,是制作上的一大特色。炒制手势,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号称“十大手法”,一斤特级龙井茶,有3—4万颗芽头,采摘要花6个工,炒制要花4个多小时。一个熟练的炒茶工,一天能炒一公斤茶。
    “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明高濂<<四时幽赏录>>)“龙井茶,虎跑水”,这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杭州的双绝。
    西湖龙井茶集中产地狮峰山、梅家坞、翁家山、云栖、虎跑、灵隐等地,里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龙井茶区的茶树品种,芽叶柔嫩而细小,富含氨基酸与多种维生素,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优良品种,为龙井茶优良品质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
    龙井茶的采制技术相当考究.龙井茶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早,二是嫩,三是勤,历来龙井茶采摘以早为贵,通常以清明前采制的龙井茶品质最佳,称明前茶,谷雨前采制的品质尚好,称雨前茶。另外龙井茶的采摘十分强调细嫩和完整。
    高级龙井茶全凭一双手在一口光滑的特制铁锅中,不断变换手法炒制而成.炒制手法有抖.搭.煽.捺.甩.抓.推.扣.压磨等,号称“十大手法”。
    高级龙井茶的炒制分青锅、回潮和挥锅三道工序,西湖山区的龙井茶,由于产地生态条件和炒制技术的差别,历史上向有“狮”、“龙”、“云”、“虎”四个品类之别。狮字号为龙井村狮子峰一带所产,龙字号为龙井、翁家山一带所产,云字号为云栖,梅家坞一带所产,虎字号为虎跑、四眼井一带所产。后来,根据生产的发展和品质风格的实际差异性,调整分为“狮峰龙井”、“梅坞龙井”、“西湖龙井”三个品类。”狮峰龙井”香气高锐而持久,滋润鲜醇,色泽略黄,素称“糙米色”、“梅坞龙井”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泽翠绿、西湖龙井叶质肥嫩,但香味不及龙井、梅坞所产,三个品类中以“狮峰龙井”品质最佳。
    高级龙井茶的色泽翠绿,外形扁平光滑,形似“碗钉”,汤色碧绿明亮,香馥如兰,滋味甘醇鲜爽,向有“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四绝佳茗之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49:42 | 只看该作者
采茶

    杭州西湖龙井、狮峰,天竺,灵隐群山,盛产酉湖龙井茶。唐朝陆羽在《茶经》中记载:“杭州钱塘天竺、灵隐二寺产茶。”可见西湖产茶历史悠久,相沿成习。
    西湖龙井茶,分春茶、夏茶和秋茶。采茶讲究季节,一般春茶在抽出一芽四叶或一芽五叶时采制,夏茶待抽出一芽三叶或一芽四叶时采制,秋茶在抽出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时采收。采得早,芽头小,影响收成,采得过迟,叶质窒老,又会影响质量。茶谚说:“前三日早,正三日宝,后三日草。”茶乡有“女采茶,男炒茶”的习语。妇女们心灵手巧,采得快,采得好。男人身强力壮,手有劲,炒茶有抖、带、挤、甩、挺、拓、扣、抓、压、磨十法,全靠手上功夫。开采日,全家要吃青团子。炒茶之夜,要吃红糖鸡蛋。采茶讲究时间,茶谚说:“前三日早,正三日宝.后三日草。”炒茶要根据嫩叶在徐火炙热了的茶锅中的变化,熟练运用各种手法炒制,这样才能使茶叶扁平挺秀,光滑匀齐,翠绿略黄,香馥若兰。

[ 本帖最后由 六柳 于 2007-9-21 11:51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
 楼主| 发表于 2007-9-21 11:53:07 | 只看该作者
径山香茗

    径山茶产于海拔六百多米高的余杭径山。据《余杭县志》记载,径山茶是由开山祖师法钦亲手所植,专以供佛。它闻名于唐宋,从宋代起被列为“贡茶”,据说苏轼兄弟和书法家蔡襄等都去径山品尝过新茶。开庆元年,日僧南浦绍明入宋,后将径山的茶种和茶具带回日本,开日本茶道之先河。径山茶具有条索纤细、色泽翠绿、清香爽口等特点,曾有“天目龙井”之美誉。随着茶文化研究的兴起,径山香茗再次名播寰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1 00:01 , Processed in 1.08218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