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78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代台州(元代_民国)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23:51: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五节 元代的台州

      随着南宋王朝的覆灭,台州的历史开始走上了漫长而曲折的下坡之路,历经元、明 两代三个半世纪多的风雨波澜,到清代终于走到了封建社会的终点。
(一)

      宋德二年(1276),元军灭宋,进入台州,直到至正二十七年(1367),元王朝在台州 统治了将近一个世纪。这个时期台州的经济与社会状况,跌落得十分突兀。元王朝的统治措 施大大加速了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进程。
      对于汉民族聚居的台州而言,元代是一个异族统治时期。为了防止他族人民的反抗 ,元朝的统治者采取强烈的民族歧视与压迫手段。他们根据所属民族和被征服的先后,把国 内居民分为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四等。所谓南人,指原南宋境内的汉人,在军事、政治 、经济等等方面受到的歧视和迫害最深,不准他们持有兵器,甚至连农用的铁禾叉也不能有 。祈神赛社,习学武术,乃至演戏唱曲都被禁止,以防乘机聚众闹事。台州人属第四等人。 而且,台州是南宋末代太后谢道清的故乡,更是元人防范的重点。台州故老相传,当时每十 户人家才准共用一把菜刀,而且还要用铁链锁在屋柱上。
      这种民族歧视,在官员的设置上也表现得十分明显。元代台州的政区建置称为台州 路,主要官员称为达鲁花赤。台州先后23任达鲁花赤全是蒙古人或色目人。同时又设置总管 ,所有22任总管中,蒙古族1人,汉族21人。以本族为主, 辅之以汉族的上层,这种民族色 彩极其赤裸的统治体系,带来的只能是强烈的民族压迫与剥削。
      在军事上,元王朝在台州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南宋德二年(1276)元月,台州知州杨必大奉表降元以后,台州的政局并未稳定。宋臣陆秀夫等奉益王至台州。他们因元军追逼而南走以后,留下权知州王珏与致仕家居的兵部侍郎陈仁玉等继续筑城坚守。直到元军 攻下台州,大局才初步稳定。《元史•怀都传》记载任浙东宣慰使的怀都在这一年“讨台、 庆叛者,战于黄奢岭,平之”,并且俘掠了“温、台民男女数千口”。这里记载的黄奢岭, 现 属临海市双港。至于被俘掠的人数,这只是官方的约数,实际的人数要多得多。被俘掠的人 大多被劫到杭州等地,有些人家用钱财去赎取,更多的人被贩卖或奴役,造成了许多家庭破 损的悲剧。至元二十一年(1285),仙居县又有王仙人起义,在黄都立寨抗元,失败后自焚而 死。二十六年,宁海县杨镇龙又起来抗元,以天台县和东阳县交界处的玉山为根据地,建立 大兴国,众至12万,攻克宁海、象山、天台等地,天台县有很多人参加了这次起义。失败以 后,元军又大肆俘掠。根据《元史•世祖纪》所记,事后派御史分拣出来“凡为民者六百九 十五人”。这也只是官方的数字,而且是事后分拣出来的,并且不包括起义者和已经死亡的 人数。杨镇龙起义被镇压以后,元王朝在台州设立了万户府,驻扎重兵镇守,扰民更甚。
(二)

      长期的严厉镇压,对于台州经济的摧残可想而知。在连续不断的灾荒中,这一时期 的经济跌落状况集中地突现出来。从元朝的第二个皇帝成宗时开始,也就是杨镇龙起义被镇 压下去没几年,台州一带就灾荒连年。元贞二年(1296),黄岩饥荒。大德四年(1300),黄岩 雹灾。七年五月“风雨大作”,临海、宁海两县水灾,死亡550人。九年又发生饥荒。十年 又 有旱灾。十一年春夏又四个月无雨,“大饥, 民相食”。接下去,到武宗至大元年(1308) 春 天又“大疫,复饥,死者甚众”。仁宗延元年(1314),又有饥荒、水灾。英宗至治三年 (132 3),“黄岩饥”。泰定帝泰定二年(1325),又饥。文宗天历二年(1329),又饥。至顺元年(1 330),临海等县又饥。顺帝至元二年(1336)又饥。至正元年(1341),大水。二年,“自春不 雨 至秋八月”。四年秋,“海啸上平陆二三十里”。十二年,“自四月不雨至于七月”。十四 年, “春大饥,人相食”。从上述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元朝统治台州仅20年以后,这一带就开始 发 生灾荒。直到方国珍开始割据台州的至正十四年(1354),58年间,先后发生了18次灾荒,其 中有10次是水旱天灾,其余的8次, 我们在文献记载中就只看到不明原因的“饥”、“又饥 ”。 饥荒的程度又十分严重,有2次记出了“人相食”这个可怕的短语。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 以 有这样的印象:元代台州的水利设施似乎多有荒废,效益大降。事实上,我们在文献中也只 看到政府有几次调粮赈灾行动而没有多少兴修水利等措施。唯一像样的一次是在元初的大德 三年(1299),黄岩知州韩国宝,先后化了三年时间浚河修闸,修理水利工程。当时的温黄平 原仍在向沿海扩展,黄岩县的居民超过五万户,一度升格为州,但是宋代开始的大规模围垦 活动几乎在元代完全中止了,仅有的几处在元代围筑的海塘, 都是至正年间(1341-1368) 的事情:一处是在黄岩南境(今属温岭市)的盘马山东抵松门的萧万户塘,大闾的长沙塘、 塘下塘、横山截屿塘和坞根的赵万户塘;另一处是楚门一带先后围成的能仁塘、东岙塘、江 心塘、九眼塘、崇德塘、三山塘、吊山塘、花岩塘、渡头塘、枫林塘、上青塘、陈司徒塘, 使楚门湾的大片海涂成为千顷良田。至正是元朝灭亡前的最后一个年号,共28年,至正八年 ,方国珍在黄岩起义,其最初的根据地也就在松门一带,没有几年就攻占了台州、温州、庆 元(今宁波),割据一方,直到元朝灭亡。由此可见,上述至正年间所筑的几处海塘绝大部 分是在方国珍割据时筑成的。
      至于元代赋税的苛重,我们现在虽然找不到台州情况的详细记载,但是在《元史》 中我们能够看到,江浙行省的赋税占了全国总额的十分之七;台州老百姓的负担不会例外轻 松。除了一年两度的夏税钞和秋租粮以外,还有种种杂课。除了岁课以外,还有种种额外课 。除了租赋以外,还有各种名目的徭役。不仅官物要民户运输,就是官吏私人的财物也要民 户运输。不仅居民被迫当差,甚至强拉入市买卖的小商贩和农民去当差。就连朝廷官员中的 一些有识之士也指出,这种情况造成了“人民失业,田地荒芜”。在元代的杂赋中,黄岩每 年 要“贡柑二万三千颗”。由于官吏勾奸,重重盘剥,实际的负担要重得多。林昉《柑子记》 称 当时的情况是:“一选于府,再选于宣慰司,三选于行省。其选也,皆有计置,姑为转输, 如是数年,园户大困。”直到元末,黄岩的柑橘种植业才略有好转。同时,农民除向地主交 纳高达实产五至八成的地租外,还要交纳丝及鸡鸭等实物。
      经济与社会的衰落,在人口方面也明显地呈现出来。南宋时,台州的户口曾经达到 26.6万户,而到了元代,非但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不到20万户,减少了五分之一多。元末 浙江诗人王冕有一首题为《江南民》的诗歌说:“江南民,诚可怜,疫疠更兼烽火燃。军旅 屯驻数百万,米粟斗值三十千。去年奔走不种田,今年选丁羌戍边。老羸饥饿转沟壑,贫 富徭役穷熬煎。”台州的惨状可能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然,也不能说元代的统治者一无是处,即使纯粹从统治者本身的利益出发,他们 也不可能不做一些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情,从而在客观上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在经济 上,元代最值得称道的有两件事情。一是元世祖曾下令在浙东等地设提举司专门负责推广种 植棉花,从此台州开始植棉。二是继续推行唐宋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南宋时开始在松门设 立的市舶务,元代仍然设立。元末方国珍起义时,有庞大的海上船队,长期与日本贸易往来 。至元十八年(1358),方国珍两次派使者向高丽礼送方物,二十四年送沉香、弓箭及《玉海 》、《通志》等书籍,次年又两次派去使者。这些外交活动,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开展。
(三)

      在文化上,元王朝推行的也是一种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它以儒为吏,压制了汉 族士人的政治前途;后来虽然举行科举,也只是点缀而已。南宋152年间, 台州中进士550 名,而元代92年间台州只有9名进士,反差何等强烈!
      不过,元代台州的文化领域,也出现了几件值得说道的事情:
      一是台州籍的国际文化交流者的出现。大约在成宗大德三年(1299),江浙诸路释教 总统、临海县人僧一宁奉诏出使日本,被扣留在那里,后来成为西京南禅寺主。他在日本20 年,传授禅宗佛学,被称为“一山派”。他又兼通儒、道、百家,善书法,对日本的文学、 书 法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逝世以后,日本后宇多天皇赠以“国师”尊号。在一宁以 前 ,唐代有过临海县人僧思托随鉴真和尚到日本传教并终老异邦。一宁以后,有临海县人僧宗 泐在明洪武十一年至十五年奉诏出使印度取经。他们两位都可以说是台州对国际文化交流有 过贡献的人物,但是他们基本上都仅限于佛教,而一宁的交流却是多方面的。在中外文化交 流史上,一宁可以说是一位大师级的人物。元代在军事上推行的是对外扩张政策,在政治与 经济等方面的对外活动也相当活跃,这正是一宁得以出现的大背景。
      二是出了个大书画家柯九思。他字敬仲,号丹丘生,仙居县李宅人,他的老家现在 仍因为他而称为柯思岙。他的诗、书、画都有造诣,尤善画竹,有“文同之后,三百年间无 此笔墨”之誉,现在还有书画作品传世。元文宗时,柯九思曾担任奎章阁鉴书博士,是鉴定 宫廷所藏书画及钟鼎器物的权威。台州的书画艺术家,最早的要推中唐时客居台州的郑虔。 稍后有台州人项容,山水用墨特佳。五代时,天台道士厉归真以画鹞称绝,又有钟隐以画人 物著名。宋代的台州画家有汤正仲、王卿月、范子珉、赵师宰等10多人,擅长书法的不下50 人。元代台州有名画家陶复初、卫九鼎等20多人,善书法的近40人,并且出现了柯九思这样 的大家,正是历代文化传承的结果。
      三是出了一位大学问家陶宗仪。他字九成,号南村。黄岩清阳(今清陶乡)人。自 幼爱好文史,后出外游历,深究古学,精通诗文,涉猎广泛。元末隐居松江(今上海市松江 县)南村,以耕读授徒为生,将见闻所得随记随放入瓮中,十年后积了十多瓮,整理成书30 卷,取名《南村辍耕录》。这部著作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 。他还著有《南村诗集》4卷、《国风尊经》1卷、《沧浪棹歌》1卷、《草莽私乘》1卷、《 书史会要》9卷及补遗 1卷、《游志续编》2卷,又节录前人小说笔记等编成《说郛》120卷 、《古刻丛钞》1卷。清代的《四库全书》收录及存目的历代台州人著作,共有107人、141 部,陶宗仪的上述9 种著作全部入选,是台州人的著作收入《四库全书》中最多的一位学问 家。和陶宗仪的生活情况有些类似的,还有一位翁森,仙居县双庙下支村人。世祖至元年间 (1264 -1294),他在家乡创办安洲书院,从学者先后有800多人。他的《四时读书乐》组诗 ,是后世流传很广的一组劝学诗。他和陶宗仪,一位生于元代初年,一位生于元代晚期,都 不求仕进,隐居农村从事教育与著作,两人的侧重点虽然有所不同,却也可以看出,在元代 那种政治环境下相当一部分文人的事业选择。
(四)

      元代台州的最后一件大事,就是方国珍割据称雄。元代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地主 豪强的剥削与水旱灾荒的频繁达到了极点,民怨沸腾,许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顺帝至元 三年(1337),朝廷再次下诏禁止汉人和南人持有兵器,实际上已经没有多少作用,徒然更加 激起民愤。当时台州、温州、处州一带的有些乡村,树起了“天高皇帝远,民少相公多。一 日三遍打,不反待如何!”的旗帜,实际上已经遍地野火。方国珍是黄岩新桥洋屿人,本来 以佃农贩私盐为生。至正八年(1348),“怨家告其通寇,国珍杀怨家,遂与兄国璋及弟国瑛 、国珉亡入海,聚众数千人,劫运粮,梗海道”。由于群众的支持,起义队伍迅速壮大。十 一年,方氏已经有水军船只千艘,以松门港为基地,在大闾洋全歼江浙行省水师,生俘江浙 行省左丞孛罗帖木儿。十二年三月在澄江王林洋杀死浙东道都元帅、台州路达鲁花赤泰不华 ,六月占领黄岩城。十四年九月攻下台州城,次年八月攻占温州,围攻庆元(今宁波)。十 六年接受元朝招安,任海道运粮万户,移驻庆元。十七年加任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十八年应 诏讨伐姑苏张士诚,七战七捷,直逼苏州,迫降张士诚,以功加爵为太尉、江浙行省左丞, 镇守浙东。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攻下衢州、婺州,派使者招谕,方国珍在次年三月归附朱元 璋。十月,又受任元王朝的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二十年为元王朝海运大批漕粮到京城。二十 七年,明将朱亮祖攻克台州、温州,汤和攻克庆元,方国珍退避舟山,十二月率部归顺。方 氏割据浙东十余年,不图进取中原,而以“保境安民”为宗旨,兴水利,严刑法,使浙东三 府 得以相对安定,正是元末大战乱中百姓的生存要求。随着方氏的归顺朱元璋,元王朝在台州 的统治也就正式结束了。

第六节 明代的台州

      与元朝相比,明朝统治台州的时间要长得多,自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明军进入台 州,直到清顺治三年(1646)南明军队撤离台州,先后凡279年, 行政建置称台州府。这一时 期,台州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较元代有所回升,然而步履已经艰难,不再似南宋巅峰时期那么 堂皇、那么充满生机。台州的封建社会,无可挽回地走上了下坡之路。
(一)

      经济的回升在明代早期表现得比较明显。从元末方国珍割据时期起,台州的社会相 对稳定,经济就有所复苏。进入明代以后,明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安定社会秩序和恢复生产的 措施,奖励垦荒,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台州的农业生产开始回升。洪武十七年(1384),御 史蔡民玉在临海县章安“凿河若干,置闸若干,总萃之以古桥闸”。二十一年,蔡民玉又在 临 海县溪口上蔡村“建砩(坝)一十八进”,总蓄水量近1万立方米。二十四年,临海县又筑 横 山岭闸。永乐二年(1404), 黄岩县重修混水等水闸、陡门。洪熙元年(1425),黄岩县修滨 海闸堤。此后,水利工程规模扩大。弘治年间(1488-1505),黄岩县在横街到海门一线古沙 堤附近筑丁进塘,长30公里。正德时(1506-1521)又筑洪辅塘,北起海门,南到太平县松门 ,并筑四府塘,海岸线整整外移了3000米。此后,嘉靖十五年(1536)太平县还筑了牌下塘, 崇祯十五年(1642)又筑薛家浦、沙角浦、中扇浦三塘。楚门一带的徐都塘、南北塘、石龟塘 、骑马塘、小山外塘,以及三门湾北岸的葛岙长老塘、沙柳的小河塘和梵寺塘,南岸蒲西的 小蒲塘和 西渡塘,岙口的毛张里塘、周水塘、南山塘、锁门塘和市弄塘,都在明代围成。河道的疏浚 也得到了普遍的注意。这就为农业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
      在兴修水利的同时,政府还鼓励种植经济作物。明太祖曾下诏规定有田五至十亩者 必须种桑、麻、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加倍,并且用税收的办法强行推广,不种者要加重征 税。洪武二十七年(1394),工部又通知各地督促种植桑、枣,额外多种的棉花可以免税,极 大地促进了棉花的种植。在台州历代的地方志书中,明代的《嘉靖太平县志》和《万历黄岩 县志》开始有了植棉的记载。作为染料作物的蓝靛,开始从福建汀州引入。双季稻和小麦的 种植到明代也更加普遍。玉米和番薯大约也是在明代万历中期传入台州,迅速发展。稍后又 有花生自福建传入。温黄沿海的生产发展,导致太平县(今温岭市)的建立。成化五年(146 9),分黄岩县南部的方岩、太平、繁昌3乡设立太平县。十二年,又把原属乐清县的山门、  玉环两乡划归太平县。
      自然经济开始分化,手工业有较大发展,开始出现雇佣工人的作坊。弘治时,台州 年贡各色纸张近25万张,可见造纸业的规模已经相当庞大。万历时,三门湾蛇蟠岛、临海县 桃渚、黄岩县山下郎、仙居县石仓洞等地,石矿的开采都已经颇具规模。天台县新民乡水南 村的银矿山挖有500口左右矿井,为朝廷冶炼白银, 至今还留有高含量的银铅锌矿渣30余万 吨。沿海各港口都有造船场打造战船和民用船只。水产品的加工开始商业化,鱼行和商船开 始兼营,行业加工与渔民加工并存。
      商业有所发展。《嘉靖太平县志•食货志》称:“太平无富商巨贾巧工,民不越乎 以农桑为业。间有为贾者,盐利大,鱼次之,己而商次之,工又次之。”贩盐活动,“率担 负鬻于本县诸民家,近年始用船载,鬻于天台、仙居,率至中津桥阅税云”。“或货米谷, 毋敢越境。或货材木,率于黄岩西乡诸山,近年有至温州、闽中者。或货海鱼者,率用海舶在附近海洋网取黄鱼为鲞,散鬻于各处,颇有羡利”。又称 :“远而业于商者,或商于广,或商于 闽,或商于苏杭,或商于留都(南京)。嵊县以上载于舟,新昌以下率负担运于陆,由闽广 来者间用海舶。”如果考虑到太平在成化五年(1469)才建县,至嘉靖时只有八九十年,就已 经有大宗的远途商业活动,应该说这种发展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台州各县的情况大祗不会 相差太远。
      随着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各县集市都有较大发展。地处山区溪谷的横溪、白塔、 下各、白鹤、平桥、街头、坦头、珠岙、亭旁、宁溪、院桥,以及沿海的杜桥、花桥、石粘 、潘郎、横峰等地,逐步形成市镇。健跳、大陈、前所、石桥头、隘顽、楚门等地也由于设 卫置所驻军防守而推动了市镇的形成。三门县亭旁岙楼村至今存留的卖猪墩遗址,就是明代 集市的遗存。民营的典当铺逐渐增加,临海县的秦鸣夏一家就有典当五处。
(二)

      无可避免的是,这时台州的封建社会已经到了后期,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夺严重制约 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元代的赋税已经苛重,明代又再加砝码。洪武二十四年(1391),根据 官方的统计,台州的人口与元代基本持平,将近20万户,而元代台州的税额是夏税2991锭、 秋粮70340石,明洪武二十四年的夏税为麦30672石与钞4643锭,秋粮为米140237石、钞584 锭,增加了一倍多。中叶以后,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自洪武至嘉靖,将近200年间,自“上 田 率不过亩一金”,上涨到“田或亩十金”,土地的价格整整上涨了十倍。土地的高度集中, 迫 使农户流亡,或沦为佃户,以致在册户口剧减,而地主豪强却勾结官吏转嫁赋役。王圻《续 文献通考•田赋考》指出,甚至赋役黄册也“任其增减,凡钱粮之完欠,差役之轻重,户口 之消长,名实相悬,曾不得其仿佛。”弘治五年(1492),台州在册户口只有72685户, 而夏 税麦为31482石、钞1035锭,秋粮米136075石、钞5569锭,较洪武时又有增加, 而且转嫁到 了在册民户身上,平均每户增加近三倍。当时的黄岩县人王弼在《永丰谣》中写道:“永丰 圩,永宁乡,一亩官田八百粮。人家种田无厚薄,了却官租身即乐。前年大水平陡门,圩底 禾苗没半分。里胥告灾县官怒,至今追租如追魂。有田追租未足怪,尽将官田作民卖。富家 得田贫纳租,年年旧租偿新债。旧租未了新租促,更向城中卖黄犊。一犊千文任时估,债家 算息不算母。呜呼!有犊可卖君莫怨, 东邻卖犊兼卖儿。但愿有儿在我边,明年还可种官田 。”形象地反映了当时台州农民的惨状。当时农民向地主交纳的地租约占产量的三分之二, 已经很高,还要承担额外的赋税,实在不胜重负。天启元年(1621),给事中甄淑还在说:“ 小民所最苦者,无田之粮,无米之丁,田鬻富室,产去粮存,而犹输丁赋。”看来直到明末 ,这种极不公平的状况仍然存在,这无疑大大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三)

      不仅如此,台州还有着特定的不幸。由于地处沿海,倭乱连年,对于台州的经济和 社会发展来说,更是黄昏又兼风雨。自从进入明代以后,台州路改称台州府,起初仍然辖属 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实际上当时台州的时局并未稳定。早在元末,就已经 有倭寇在台州的宁海一带骚扰。明洪武元年(1368),随方国珍归顺明朝的24000多人虽然被 “ 尽徙濠州”, 然而在台州一带还有他的不少余部“入海剽掠”,并往往“勾倭为寇”。二 年五月 ,倭寇侵犯玉环山等处。三年,明王朝派使者到日本交涉,日本送还从台州、明州掠去的居 民70多人。四年,靖海侯吴桢收编了方国珍散在台州、温州和庆元一带的旧部及船户共11万 多人,分隶各卫为军士。这个措施虽然解决了方国珍的旧部问题,但是沿海的治安并未完全 解决。这只要看同时又宣布禁止居民私自下海,就可以知晓。十一年正月初一,倭寇自海上 攻楚门,官军还击,俘获倭船一艘。十六年,倭寇侵扰乐清县金乡卫,窜入松门。十七年, 侵扰大闾,被总兵刘荣击败于望海埚。由于倭乱日渐严重,信国公汤和奉命巡视浙东西诸郡 海防。他采用了方国珍的侄子方明谦的建议,在沿海筑城59座,添设卫所,民户四丁以上者 以一丁为戍卒,充实海防。台州本来设有台州卫,洪武二十年又增设了海门卫和松门卫。海 门卫下辖左、右、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及健跳、桃渚和新河三个千户所,卫城和健跳、桃 渚两处所城都在同年抢筑而成。新河所和前千户所也在二十八年筑城。松门卫下辖左、右、 中、前、后五个千户所及楚门、隘顽二个千户所,卫城和楚门、隘顽的所城也在洪武二十年 筑成。同时赶筑的还有一批巡检司城和烽火台。在现在的三门县境内当时就有曼岙、关头、 桃峙、蒲西等4座巡检司城,并有长达500米的北沙壁垒及34处烽火台。临海、太平两县境内 也各筑成烽火台三四十处。鉴于局势紧张,为了赶时间,在筑海门卫城时,不惜拆了黄岩县 城,将石料运到海门赶筑。不仅如此,又把玉环、南田两岛上的居民全部撤走,实行坚壁清 野。采取这些措施以后,台州沿海大约相对平静了10来年。洪武三十一年,倭寇重来,2000 多人侵扰玉环岛的海澳寨和楚门千户所,千户王斌和镇抚袁润战死。又有倭寇侵犯宁海县, 被指挥陶铎击败。永乐十五年(1417)五月,倭寇在松门登陆,攻破卫城。从此倭乱日甚。十 六年正月再陷松门卫。二十年侵犯桃渚。正统四年(1439),倭寇攻破桃渚城,烧杀劫掠,“ 积骸如陵”,“束婴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啼号,拍手笑乐。捕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 否 为胜负饮酒”。景泰六年(1455),倭寇攻健跳所。正德九年(1514),倭寇犯宁海县。 嘉靖 十 八年(1539),倭寇犯石所庄(今三门县葛岙外黎村),沿海居民逃亡一空。十九年,倭寇侵 扰频繁,城门、关头(都在今三门县境)设寨布防。二十三年,将原驻省城的巡视海道副使 移驻台州以加强军事指挥。次年开始组织乡兵守土抗倭。二十六年十二月,倭寇侵犯台州, 大肆杀掠,以至将吏获罪。三十一年五月,倭寇2000人攻陷黄岩县城,踞城10日,焚烧县治 及大量民宅,府知事武韦赴援战死。此后倭寇连年入侵,遍及台州各县。至三十八年的8年 间,仅自海门登陆流劫各地的就有4次,先后围攻府城4次,侵犯太平县城3次,侵犯松门卫7 次,入侵仙居县境10次。三十五年二月,倭寇从临海县入黄岩县西乡。六月攻陷仙居县城 ,盘踞40多天,城内除学宫和两处民居外全被烧毁。三十七年四月,倭寇在临海县栅浦(今 属椒江)建立据点,分掠黄岩县的长浦、路桥和太平县的泽库、松门等地。另有大股倭寇攻 府城,知府谭纶坚守退敌。各地民众奋起抗击。三十八年三月,倭寇大举入侵,围攻桃渚、 楚门,犯太平县城,另一股又进犯三门湾猫头洋等处。四月,宁绍台参将戚继光率军南下台 州,首战桃渚告捷,再战海门、新河等地大胜。三十九年春,因台州倭乱特重,新设台金严 参将,驻军海门卫,以戚继光为首任参将。此时海门的水陆驻军约有7000多人。此后二年多 ,戚继光在台州各地与倭寇大小10余战,每战皆胜,四十年四月,倭寇近万人分路入侵台州 ,戚继光在三门湾南岸的小雄、哩浦、健跳及太平县的新河等地大败倭寇,又回军驰援府城 ,在城东花街与倭寇激战,大歼来敌。五月初,倭寇3000余人改出大石往仙居县,戚继光又 在临海县西乡常风岭中途截击,彻底消灭了这股倭寇。接着又在太平县长沙围歼倭寇2000多 人,从此台州倭乱才暂告平息。四十一年秋天,戚继光调离台州。从洪武元年到嘉靖四十年 ,倭寇作乱台州先后173年,这时距明朝灭亡也只有83年了。实际上,此后倭寇也并未完全 平息。过了12年,万历二年(1574),又有倭寇侵扰台州。十年三月,参将沈思学率部在玉环 岛坎门黄门洋遭遇倭寇,擒获30多人。直到明末的崇祯四年(1631),海门还设有备倭公署。 由此可知,实际上明代的台州始终处于倭寇的侵扰之中。
      倭寇之乱对于台州社会的摧残是十分严重的。仙居县人林应麟生当倭乱时,家遭倭 寇浩劫,在他的著作《介山稿略》卷十二中作了如下记载:“吾邑自倭酋残破以来,虔刘俘 虏,为口殆以万计。兵盗焚掠,建城缮邑,公私耗散,为钱殆以千百亿兆计。无论事户,即 中左之家,父子冻饿,兄弟散四方十且二三。往往数十万金之产,售不能一二十金。衣轻策 肥、坐不垂堂之子弟,被系械敦扑,身无完肤者,骈首累迹于道。四五月间,新谷未长,虽 非凶岁,老羸往往枵腹而死,壮夫鬻男女以供官府,或殍於羁狱,或自经于沟渎之中,指不 胜屈。盗者窥铢两之利,忘其首领。”又说:“丙辰残破以来,流徙过半,外郡豪猾渐占业 其 间至十五。”又有诗称:“一从倭寇伤残后,乡市人家半沦亡。野哭村村难听得,赭衣槌户 索 兵粮。”我们不难在这些记载中看到倭寇之乱对于台州社会直接的与间接的负面影响。对于 渐趋没落的封建社会,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渔盐业也受到了很大的挫折。洪武四年(1371)严禁居民私自下海。二十年对玉环岛 与南田岛的封禁,受损最大的就是渔业和盐业。世宗嘉靖二十五年(1546)重申海禁,甚至把 双桅以上的渔船统统毁掉,对于渔业来说,更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对外贸易更是如此。起初,明朝实行贡市贸易,商人在政府官员监督下与外商进行 定期、定点、定量的交易。嘉靖二年(1523),日本人在宁波发生了“争贡事件”,朝廷关闭 了 宁波等处的市舶司,在官方监督下的外贸活动也完全断绝,于是走私猖獗,台州有些商人也 参加了与日本商人的走私贸易。二十六年,“倭船百艘久泊宁、台二府”,海门港一带的走 私 活动盛极一时。二十七年,浙江巡抚朱纨派都指挥卢镗从海门港出兵直捣在舟山的主要走私 贸易基地双屿港,驱赶了葡萄牙商人、倭寇及中国奸商,有些奸商在海上和倭寇勾结起来, 甚至引狼入室。台州倭乱严重,其中就有奸商勾引的因素。《嘉庆太平县志》卷七称:“洪 熙间(1425)寇患,皆黄岩民周来保煽诱。”又称:“又有乔汉者,亦从亡。”官方贸易的断 绝与走私活动的猖獗,极大地损伤了国计民生,吃亏的还是老百姓。
(四)

      明代台州的人文现象,也呈现出封建社会晚期的特征,文化的底蕴增厚而活力衰减 。明代初年,由于急需人才,采取了征召、荐辟与科举并行的办法,台州离当时的京城金陵 (今南京)只有一省之隔,受征召、荐辟的文人不少。在科举制度中,明代废除了元代的族 属和户别的限制,差不多任何身份的人都可以参试,促进了文教事业的复兴,私人办学之风 大起。明代279年间,台州中进士的有271人,这个数字低于宋代而比元代和清代要高得多。 人才蔚起的结果,产生了群体效应。临海县王宗沐和他的儿子士崧、士琦、士昌及侄子士性 ,一家五人先后考中进士。秦礼一家,本人和兄长秦文、弟秦武,以及次子秦鸣夏都是进士 ,三子秦鸣雷则是嘉靖二十三年的状元。金贲亨一家,本人和儿子立爱、立敬、立相都是进 士。黄岩县的黄彦俊、黄孔昭、黄莆,三代进士。此外,临海、黄岩、太平、天台、仙居等 县,还有不少一门两进士。从台州府志和各县县志的立传人物来看,明代以宦业、名宦立传 的有718人,占秦汉至清代总数的一半还要多。 仙居县人王一宁在代宗时曾任内阁大学士, 参赞军政机要。六部尚书及行省布政使一级的官员先后共有15人。就正史立传的人物来看, 从晋代到明代,正史有传的台州人有87人,加上《清史稿》中的9人,共96人。其中晋、南 齐、唐各1人,宋代20人,元代8人,明代56人,清代9人。就封建社会的标准而言,明代台 州的人才是兴旺的。
      值得庆幸的还有在抵御外侮的斗争中出了几位台州籍的著名将领。在抗倭战争中成 长的有太平县人张元勋、临海县人杨文等,随戚继光抗倭多年,前者以战功官至右都督,后 者官至镇守辽阳总兵官。在援朝抗倭战争中立功的有临海人王士琦,万历二十五年以山东右 参政监军渡海援助朝鲜抗击倭寇,力排众议,极力主战,率军水陆并进,取得全胜。还有一 位是黄岩县人曾铣,嘉靖时官至兵部侍郎,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战功卓著,后遭奸臣严嵩诬 陷而被害。
      在文人中当时名气最大的是宁海县人方孝孺,人称“一代大儒”,被惠帝尊以师礼。 “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篡夺帝位,方孝孺拒绝为之起草即位诏书,以死相抗,被 灭 十族,死者达873人,入狱及充军流放者数千人。此外, 为明太祖立典章制度的临海县人陶 凯,被仁宗尊为“先生”的天台县人徐善述,英宗时督学南畿的临海县人陈选,弘治时两任 国 子祭酒的太平县人谢铎,正德时官至礼部尚书、最早起来系统批判王阳明主观唯心论“心学 ” 的黄岩县人黄绾,都是名闻当代的文人学者。以现代的观点来看,最值得称道的是临海县人 王士性。万历时,他宦游黄河上下、长江南北,足迹几乎遍及各省,所到之处对当地风俗人 情广为搜访,悉心研究,详加记载,著有《五岳游草》、《广游志》、《广志绎》等书,较 具体、全面地阐述了人地关系理论。长期以来,王士性的学术成就未曾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直到近年才获得应有的评价,被称为古代人文地理学的开拓者,已经走在当时世界地理学的 前列。
      在艺术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市民文学的兴起。戏曲更趋繁荣,海盐腔在台州流行。 明《太和正音谱》载知音善歌者36人,其中有台州人冯彦皋。成化二年(1466),陆容《菽园 杂记》载黄岩等地“皆有习为倡优者,名曰戏文子弟,虽良家子亦不为耻”。成化十六年所 修 的《黄岩廖洋陈氏宗谱》有明文禁止妇女“观戏嗜曲”的家训。嘉靖时,徐渭《南词叙录》 载 :“称海盐腔者,嘉、湖、温、台用之。”同时还出现了一批台州籍的剧作家,著名的有《 清 风亭》的作者临海县人秦鸣雷,以及黄岩县人黄维楫、天台县人文九玄和叶俸等。演出场所 有庙台或临时搭建的草台。
关于明代台州的社会风俗,生活于明代晚期嘉靖至万历间的临海县人王士性,在《 广志绎》中有一处概括的描述,认为其“俗尚居奢俭之半”。而太平县人叶良佩则在《嘉靖 太 平县志•风俗》中作了较为详细的动态描绘,记录了洪武、宣德至天顺、成化至弘治、正德 至嘉靖的四个时期社会秩序、伦理纲常、起居服饰的演变。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 的再分配,开始冲击明初森严的等级界限,盖房衣饰“违礼”、“失制”,表示社会开始出 现涉及上层建筑范围内的变动。
(五)

      明代晚期,自然灾害频繁。连年的倭乱无疑大大削弱了抗御灾害的能力。隆庆二年 (1568)七月,也就是倭乱基本平息后6年,飓风在台州登陆,海潮和山洪相激,水位高涨, 府城塌毁,水淹3月,溺死3万余人,毁屋5万多处。 旧传当时府城仅留下18家居民;水未退 时,有在屋背生育者、裹尸者;水退后人畜尸骸满街巷,官府委人埋葬几个月后才结束。第 二年秋天又有水灾。万历二年(1574)春旱秋涝。六年又大雨成灾。九年,旱灾加上蝗灾。十 五年以后,灾害更加严重。天台县在这年七月遭风灾,发生饥荒;十六年又饥荒,“民食草 根木实,死者无算”,又有疫病流行;十七年又旱灾;十八年又夏旱秋冬雨涝,“麦禾俱死 ” ;二十年虫灾;二十一年无雨大饥;二十四年大歉收;二十六年大旱;二十七年饥荒,几乎 是9 年连续遭灾。直到明末,天台县仍然灾荒不断:天启五年(1625)秋,烈风暴雨成灾,“ 禾尽拔,民采蕨充食”;崇祯九年(1636)“奇荒”,灾民“掘土号‘观音粉’,食之多毙” ;十五 年又大旱大疫,“死者相籍”。其他县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在所有的记载中几乎看不到政 府 的赈灾举措。实际上,穷于对付北方战乱的明王朝此时连军饷也已无力筹集,更没有能力赈 灾了。万历四十二年(1614)六月,海门水陆各营哗变。七月,松门卫士兵哗变。四十八年六 月,海门卫士兵烧了把总衙署,鼓噪入府城,焚掠街巷,抢劫大姓80多家,开监放囚。崇祯 四年(1631)八月,海门卫士兵再次哗变,烧了备倭公署。闰十一月,又聚众7000人包围府城 10多天。一连串的兵变,直接的起因都是欠饷缺粮。崇祯十七年清军进入北京以后,台州一 带在南明临时政权的统治下,更是风雨飘摇。弘光元年,也就是清顺治二年(1645)四月,清 军南下,南明鲁王驻台州。五月,海门卫明军劫掠黄岩县城,并到府城索饷。六月,鲁王监 国,移驻绍兴。第二年,清军进入台州,明王朝在台州的统治也就正式结束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23:56:33 | 只看该作者
第七节 清代的台州



      从清顺治三年(1646)清军占领台州,到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光复台州,清朝统 治台州266年,行政建置仍称台州府,是台州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封建与 民族压迫的双重煎熬,再加上外国殖民主义者的掠夺,古老的台州步履蹒跚地走到了封建社 会的终点。“古道西风瘦马”,正是这一时期台州历史状况的形象写照。

(一)



      台州地处东南沿海,远离清朝的统治中心北京,明末清初,这里是汉族抗清活动的 活跃地区,民族压迫与反压迫的斗争空前剧烈。

      顺治二年(1645),清军占领北京以后的第二年,明朝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建立了南 明小朝廷,鲁王朱以海奉命驻守台州。这一年六月,清军占领杭州,派使者到台州招降,临 海知县吴廷猷杀了使者,与前职方郎中、临海人陈函辉等拥鲁王监国。浙东各地纷起响应, “声势振兴”,台州一度成为浙东抗清势力的政治中心。鲁王移驻绍兴后,台州仍是输送粮 饷 和兵源的重要基地。三年六月,清军渡过钱塘江,鲁王回台州,入海去福建。清军占领台州 时,明朝的御史洪履祥、都督张廷绶、指挥李唐禧等就义,尚书陈函辉自杀。但是,台州的 抗清斗争仍然如火如荼。天台县有俞抒素、金汤、李和尚,仙居县有董克慎、徐守平、金元 采、周以,临海县有金白翠、谢以亮,黄岩有陈君鉴,太平县有何兆龙,聚众抗清。他们 不服清朝的剃发令,以白布裹头,号“白头军”,结寨自守,并曾进攻仙居、宁海、天台等 县 城,数年以后才陆续失败,有不少“白头军”陆续加入了张煌言的抗清部队。现在临海桐峙 山 上兰田东京村还遗存一座“白头城”,可容千人扎营。六年六月,鲁王旧部张名振攻占健 跳 所,迎鲁王从福建到健跳,设水殿议事。鲁王移驻舟山后,健跳仍为抗清据点。第二年,清 朝的台州提督田雄攻破健跳城,“尽迁居民,空其地”,制造无人区,然而沿海一带仍然无 法 稳定。直到顺治十二年,仍有“海贼掠温州、台州、宁波,复联结贼众数万犯舟山”。所谓 “ 海贼”,实际上就是退到海上的抗清义军。这时,在福建抗清的郑成功也开始派军队北上, 游弋台州等地外海。清政府为此厉行海禁,不准商民下海,犯禁者不论官民一律处斩,地方 保甲不先告发的一律处死,地方文武官员也要一律革职,从重治罪。这一年八月,郑成功的 部队攻占舟山,派人联络驻台州的清军台州协副将马信。十三年正月,马信率领部队入海投 奔郑成功。十四年八月,以马信为前导,郑成功率部队在灵江的三江口登陆,攻下黄岩县城 ,再下台州府城,又分兵攻破天台、仙居、宁海等县城,占领台州一个多月。从海上率部进 入仙居县景星岩坚持结寨抗清的临海县人王廷栋等义军,也都投奔郑部。十五年九月,郑成 功再次派兵入海门,由栅浦登陆,经黄岩向府城推进,与清军相拒于临海拗岭,府城闭守50 多天。郑部水军泊在三江口,因遭飓风袭击,船多沉没,撤退入海。十月,郑部将领周全斌 再次占领海门。十六年初,郑成功的部队一度攻陷太平县城,清军的金标都司李一元和台协 都司李国柱战死。五月,郑成功与坚持在浙东抗清的南明大臣张煌言在台州会师,联军北伐 ,一直打到南京城下,并分兵安徽。八月兵败,郑成功退入海,张煌言辗转重返台州,到天 台、宁海招集旧部,屯军长亭,郑成功派兵相助。第二年,张部移驻临海县桃渚。后又移驻 宁海县临门。为了镇压沿海一带的抗清活动,十八年十月,清王朝派户部尚书苏纳海到台州 ,强迫临海、黄岩、太平、宁海等县沿海30里之内的居民全部迁到内地,设桩作遣界,拆民 房建木城,驻兵防守,史称“迁海”。玉环岛的居民再次全部内迁,“限两月止,不迁者杀 ”。 如果有人越界,格杀勿论,悬尸桩上示众。所有沿海船只全部烧毁,“片板不许下水,粒货 不许越疆”。沿海民众流离失所。直到康熙八年(1669),海禁才稍有松懈,陆续拆去木城, 展界十里,这时离清军占领台州之初已经有23年了。关于这一场反抗异族统治的斗争,公元 1911年辛亥革命光复台州时,有一份报纸作过对比性的回顾:“故老遗传,当前明鼎革时, 郡中某处适演戏,一时突闻明亡,戏台下全体仰天哭泣。又,黄岩当清廷初下设时,正当九 月廿二日,城中灵济祝寿,演戏观戏者骤见一人策马而来……有知者告以明社邱墟,此即新 朝班诏者,当场观戏父老相率投庙前河中,死者十余人,可见当年之节义。”在这一段回顾 中,可以见到清初台州的抗清斗争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这场斗争与宋末元初的抗元斗争情 况相似。明《弘治赤城新志》称:“宋亡于元,缙绅先生往往窜匿山谷,或服麻终其身, 或恸哭荒郊断陇间,如丧考妣,其民皆结垒自相战守,力尽则阖门就死而不辞。”如果考虑 到宋代的台州是谢太后的家乡,有着众多的高官显宦与故家大族,那么,在那一场斗争中, 除了爱国主义的情结和忠君的思想之外,还有不少既得利益的因素,而在明末清初的这一场 斗争,更多的是反抗异族统治与压迫的色彩,其范围之广泛,斗争之剧烈,持续时间之久长 ,全都远远超过了前者。

      在这场斗争临近结束的时候,台州又遭到耿精忠叛乱的战火蹂躏。康熙十三年(167 4)七月,据福建反叛的耿精忠派都督曾养性率军自温州北上,攻陷太平、黄岩、海门、仙居 等城池,分兵天台,围攻府城,与清军相互攻杀,直到第二年八月才撤回温州。这一次战乱 ,持续时间将近一年,战事遍及台州各县,双方投入兵力均在10万以上,清军一度达“数十 万”,战死者各在万人以上。这一场战乱虽然和此前的抗清斗争性质有所不同,更多的属于 新的统治权力的再分配,但也是明、清两朝的替代所引发的。当清军收复黄岩县城时,清军 统帅宁海将军傅喇塔曾下令屠尽全城百姓,经巡道杨应魁“泣谏”才得以幸免。当清军收复 仙 居县城时,“诸将以城不早降,例以子女给有功”,杨应魁又“泣谏”,傅喇塔仍然“以不 赏无 以示劝”,纵军俘掠,勒索钱财。从这一记载中可以看到,掠地劫民是上层集团公开的政策 。战乱连年,加以“年岁荒歉,土寇蜂起”,台州所遭的摧残可想而知。

(二)



      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平定台湾以后,台州得以解除海禁,全部展复遣界。此后100多年,是清王朝的所谓“盛世”, 实施了一些调整民族关系与阶级利益的政策,为千 疮 百孔的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作了一些修补。在这一段时间里,台州的局势也相对稳定,经济 与社会发展有所好转。还在海禁尚未解除的康熙十八年,由于旱灾,免除了台州各县的田赋 。二十年又免去黄岩等县的田赋。二十二年解除海禁以后,允许居民出海捕鱼,盐场也陆续 恢复生产。五十二年,清政府宣布以五十年编审的丁口作为赋税的定额,续生的人丁“永不 加赋”。五十七年又宣布免除百姓杂役。雍正五年(1727)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政策,将丁 税 摊入地亩一并征收。每逢灾年,及时减免田赋,并调粮济赈。这一系列措施,无疑有利于重 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从明代开始的大规模围垦海涂的活动重新启动,因海禁而荒废了的塘田得以复垦。 雍正五年(1727)展复玉环岛,招民复垦。第二年正式设立玉环厅,重筑、新围楚门南塘、天 开塘、东岙塘等,计口授田,鼓励垦种,数年间,先后开垦新田7 万多亩。直到清末,在玉 环岛和楚门一带围塘累计292处, 其中面积在千亩以上的有楚门南塘、楚门外塘、盐盘玉文 塘、天开塘等4处。太平县东部沿海, 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时已从头塘逐步扩筑到三塘, 光绪时筑到七塘;南部沿海筑有盐场头、杨家浦、金家厂、闸头里、塘里、下李、王红下等 海塘,起自石桥沙角浦,直到淋川苍山西麓;东南部沿海从苍山东麓的甘岙到松门东门外招 宝山南麓,再从招宝山北麓到罾栅山止,都筑有海塘。黄岩县在三甲(今属椒江区)、金清 一带围筑张塘、汤塘以及从沙南到沙北的多道海塘,其中汤塘北起三甲岩头闸,南迄金清 南直塘,长约20公里。临海县杜桥到桃渚一带筑塘约25公里。桃渚东洋大尖山“旧悬海中” , 清代则已“毗连内地”,可见围涂的速度和面积相当惊人。三门湾南岸的沿赤、三岩、六敖 、 泗淋四处平原均在清代围成:沿赤乡有大域塘、沙岙塘、天丰塘、海山塘、柯岙塘、沿江塘 ;三岩乡有永福塘、永宁塘;六敖乡有健康塘、杭州塘、榜眼塘,形成万余亩平原;泗淋乡 有长春塘、泗淋塘、黄岩塘、道头塘,又形成一处万余亩平原。这种大规模的围垦,为早已 疲乏的农业生产力注入了一股“能量合剂”,部分缓解了土地兼并造成的社会矛盾。内河水 道 也得到整治。黄岩县境内永宁江中游的江田汇裁弯取直工程取得成功,江道从4900米缩到41 0米, 改善了永宁江的排洪与航运条件。雍正六年实施的孙家汇裁弯取直工程又将江道从55 00米缩短到 250米。民国时期的小澧汇和戴家汇裁弯取直工程,可以说都是清代成功经验的延续。

      国内商品交换也重趋兴旺,资本主义因素有所增长。康熙中期,海门港的贸易活动 已经颇为活跃,在文献中已有台州蜂蜜长途运销福建和朝廷特准东北大豆运入海门,转销台 州、处州及新昌、嵊县等地的记载。乾隆时,葭成为南货的转运批发中心,大批南货从福 建运到葭趸售。茶叶开始远运苏州、营口,转销内地和俄国。嘉庆十一年(1806),方庆彩 、方庆禄兄弟在章安镇开设方万盛药号,以后在台州各地陆续发展了16家方氏药铺,雇员百 余人,并附设工场生产成药,形成台州近代颇具规模的药业集团。就地贸易的街市有较快发 展。以沿海的太平县为例:宋元时该县境内共有街市8处,明代嘉靖时增加到25处,清代嘉 庆时增加到41处。 如果将从嘉靖直至清初的长期战乱的因素考虑进去,大多数的街市当在 康熙以后一段时间形成。再以内地山区的仙居县为例:宋元时该县有街市5处, 明代万历时 增加到10处,清代康熙时增加3处,乾隆时增加1处,道光时增加2处,共16处, 此后直至清 末就几乎没有什么发展了。

      对外贸易也有所恢复。康熙七年(1668)规定的“凡外国商人,非系贡献,概不准其 贸易”的政策有了改变。二十三年,允许载重五百石以下的船只往海上从事贸易活动。二十 四年,开放浙江沿海口岸,台州的通商口岸有家子(葭)口,下辖旁口金清港;白峤口,下 辖旁口 健跳;江下埠,下辖旁口楚门。海禁重开不久,就有日本商人直接到台州贸易,台州商人也 有出海经商的。雍正十年(1732),仙居县商人张鉴淳与人合伙去东南亚经商, 途中遭飓风 飘流到琉球, 在那里滞留到乾隆十八年(1753)才得以回国,可见当时台州的外贸活动范围 已经相当广泛。

(三)

      这种相对好转的状态到嘉庆时开始逆转,守旧的封建帝国无法改变封建社会的发展 规律,旧疾更添新病,老态日现龙钟,在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下,更是雪上加霜,加快了 衰败的进程。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以后,农业生产又重趋停滞,而统治阶级为了满足自己的腐朽 生活,不断加重赋税,横征暴敛。百姓不胜负担,铤而走险者日众。外来的海盗也频频在台 州沿海一带大肆劫掠。嘉庆元年(1796)仙居县李鹤皋以“邪教惑众”。五年三月清军在台州 外 洋捕盗170多人,九月又在外洋会剿水澳帮盗船50余艘。 六年,安南“夷艇”和凤尾帮、水 澳 帮盗船约150艘、六七千人从福建入浙江, 迫台州松门,清军水师提督李长庚率水师和黄岩 镇驻军会师海门,与盗船相持,恰遇台风,盗船大多覆溺,其余被清军歼灭。同年,福建同 安的蔡牵武装走私集团贩运安南和南洋各地土产到三门湾一带销售,内地商人入海交易,归 岸后常常遭到镇压。八年闰二月,清军在台州海上“合兵击盗尤升”,三月又“追捕黄葵盗 船 于披山洋,攻获盗船三只,擒盗七十七人”。十年,“黄岩镇总兵黄飞鹏攻击邱獭帮盗船… … 获盗许谭等二十六人”。十一年四月,提督李长庚在台州外洋与蔡牵大战。十三年十一月, “ 黄岩镇总兵童镇升于披山外洋获水澳贼余党新兴帮盗船一艘;守备胡殿彪于狗洞门获盗船一 艘,生擒盗二十一名”。十四年八月,浙江、福建两省提督合兵“追蔡牵于台州渔山洋”, 相 持外海,“牵知无救,乃首尾举炮,自裂其船,沉于海”。咸丰元年(1851)六月大水,“太 平 奸民藉灾诈扰……驾船数十艘向各村勒索银币”。九月,定海、温州、黄岩三镇总兵护送粮 饷自海道去天津,在螺头门洋面遇广东布良带、布兴友船帮袭击,仓惶退入王林港,布部船 队追入海门,登陆焚烧房屋千余间,一度进迫府城,至长甸。其船外壳绿色,人称“绿壳” , 从此台州人称土匪为“绿壳”。三年七月,太平“土寇李大六、小六屯花居洞,将攻城”。 四年 十二月,“乐清民瞿震汉作乱,陷乐清城,黄岩、太平俱戒严”。五年六月,“广寇掠宁海 ”。 六年,“临海贼刘得煜谋不轨,事泄伏诛。”从这一系列的官方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台 州社会的混乱状况,也反映出台州民生的艰辛。

      在对外贸易方面,打开不久的国门又行关闭,重新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乾隆二十二 年(1757),清政府撤销了沿海的所有口岸,只留下一个广州作为对外贸易的窗口,而且一年 只开放几个月,规定时间一过,外国人都要离开。台州的对外贸易全部中断,只有少量的走 私活动存在。这种闭锁的状况维持了80多年,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被迫打开。

(四)

      在政治与文化领域,清朝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给台州带来的负面影响更为明 显而久长。

      清代初期,台州一带的抗清活动彼伏此起,长达二三十年,可以说是全国抗清活动 最剧烈的地区之一,因此更多的受到了统治者的疑忌。顺治十八年(1661),台州知府郭曰燧 以临海庠生赵齐芳、赵齐隆兄弟积欠白榜眼而严加责打,致赵齐芳伤重死亡,引起府 县两庠同学公忿,纷纷要求退学以示抗议。巡道杨三辰以“诸生近海,谋且叵测”上告,浙 江 总督赵国祚罗织成狱,京审定案,为首的水有澜和周炽被绞杀,其余4人死于狱中,2人死于 转解途中,60人流放辽东上阳堡等地。次年三月又行文台州,妻子同流。这一事件被称为“ 两庠退学案”,造成台州文教中断,传承无人,从此临海县进士绝榜百年,其他县也无不受 到影响。雍正四至十年(1726—1732),清政府又以浙江的知识分子“风俗浇漓,人怀不逞” 为 由,停止浙江的乡试和会试,台州当然不会例外。清朝统治台州266年, 台州各县中进士的 只有38人,不到明代的七分之一。而且,在这38名进士中,有17名是在清末的光绪年间考中 的,这种情况的转变,也是由于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事中台州是靠地主绅团武装收复的,统 治者对台州的观念有所改变,加以此后注意振兴文教,才得以实现。

      文教事业的严重挫折,造成了人才的匮乏。不仅科举寥落,而且即使偶然有人得中 ,也往往是一任知县,随即打发回老家。如果把眼光放到台州的历史长卷上去浏览一下,我 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状况:南宋进士最多,后来光是担任丞相的就有6人;明代进士人数仅次 于宋代,后有一人入阁,有相当多的人后来在中央政权各部门或在省一级的地方政府中担任 主要官员职务;到了清代,大多是县一级的任用,有些人只是幕僚的遭际。清代台州人中官 职最高的是乾隆时的天台县人齐召南,他的最高官职也只不过是礼部右侍郎。不能以官职高 低论人才,但在封建社会中由科举而入仕途,正是大多数知识分子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 。

      不仅如此,为了禁锢人民的反清思想,清朝的统治者还制造了许多文字狱。雍正八 年(1730),主张严“华夷之别”的石门已故学者吕留良被剖棺戮尸,焚毁著作,天台县人齐 周 华向刑部上疏援辩,被投入监狱,备受酷刑。乾隆元年(1736),他得赦出狱,到三十二年又 旧案复发,被凌迟处死。前面提到的那位齐召南,是齐周华的堂弟,这时已致仕在家,也没 有逃过牵连的厄运,被逮解到京城,革尽官职,没收了大部分家产,落得一个悲凉的下场。 这一场文字狱,对于还笼罩在两庠退学案阴影下的台州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又是一个沉重 的打击与震慑,对于他们思想的钳制可想而知。

      由于政治上的歧视与思想上的禁锢,清代有许多知识分子选择了朴学,钻到故纸堆 里去做训诂考证的学问。清代台州在《清史稿》中有传的只有9人,而且其中有6人是在“ 儒 林”、“文苑”中立传的,几乎全部是以训诂考证见称。 较有成就的学者有《水道提纲》 的作 者齐召南、《万山纲目》和《水道提纲补订》的作者黄岩县人李诚、《汉学谐声》的作者太 平县人戚学标、《管子义证》与《诸史考异》的作者临海县人洪颐煊,以及方志学家黄岩县 人 王、藏书家临海县人宋世荦等。此外,黄岩县人王彦威、王亮叔侄的《清季外交史料》243卷,保存了道光、 咸丰、同治3朝钦定未刊外交案卷和光绪元年以来的外交案卷,是研究 清代外交史的重要著作,也是以史料见长。

(五)

      道光二十年(1840)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台州的封建社会在外国殖民主义势力的冲 击下加速裂变,走上了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道路。

      在经济上,洋纱、洋布、洋火、洋油、洋靛、洋铁、洋钉,乃至洋针等等洋货,从 宁波等通商口岸涌入台州,传统的手工业首先受到打击。光绪元年(1875),海门港的 主要港埠从葭外移海门,大量的洋货经海门进入台州。五年,在海门经营进口洋油的就有 美孚、鸿泰祥、衡孚、鸿祥等4家商行。鸦片源源输入, 形成一大公害。浙江巡抚刘韵珂曾 上书陈述鸦片为害情况,特别提到黄岩,说:“黄岩一县,贫富吸烟,杲杲日出,阒无其人 ,月白灯红,乃成鬼市。”在暴利的驱动下,台州种植罂粟的人越来越多,后来竟然成为国 内出了名的鸦片产地,和江苏省的徐州南北齐名。不仅如此,殖民主义者的胃口越来越大。 二十五年二月,意大利公然派军舰三艘驶入三门湾,意国驻华公使马丁诺向清政府提出“租 借”三门湾及其沿岸土地的要求。此事只是由于全国上下的强烈反对,才未得逞。

      利用宗教的文化入侵,引发了阵阵风潮。同治初年,西方的基督教和天主教先后进 入台州。外国传教士肆无忌惮地插手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引起了民众的痛恨,反洋教 斗争屡屡发生。清政府则媚外欺内,镇压群众。光绪十六年(1890),海门天主堂神父阮振铎 包庇路桥南祝堂尼姑,干涉黄岩知县的判决,知府赵亮熙屈从判还南祝堂的房屋财产。后来 这些房屋失火被烧毁,教堂又诬陷是军民放火,地方被迫赔偿重建。二十五年,由于天主教 传教士强横不法,黄岩县塘头庄武生应万德聚集百姓围困海门天主教总堂,先后捣毁了洋屿 、栅桥等11处教堂,并进入黄岩县城开牢营救因抗教而被关押的民众,成为当时浙江最大的 一件教案。在教会的胁迫下,清政府更换经办官员,血腥镇压了抗教民众。二十九年,宁海 县发生了王锡桐反教会斗争,数百名伏虎会会众在沙柳镇(今属三门县)白岩寺被清军围攻 ,血流遍地。三十三年,海门的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为争夺南门外的菱塘发生纠纷,双方聚 集几千人相互斗殴,驻军统领出面劝阻时反被禁在天主堂内,并被缴了枪械。

      外国殖民主义者的入侵,加剧了国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经济益趋衰退,沉重 的战争赔款和债务偿还的负担又统统落到了早已不胜重负的人民头上。道光二十三年(1843) ,农民纳赋交捐,赋额1石米要实交3石。由战争赔款和不平等贸易造成的白银大量外流,以 至银贵钱贱。鸦片战争前一两白银换钱1600文,十年后要换2200文,上涨了近四成。这样一 来,农民折色纳银时又要高出好几成交钱。加以天灾连年,人民陷于饥饿死亡的困境,阶级 矛盾更趋尖锐,终于爆发了一系列的农民起义,开始把斗争的矛头指向清政府。咸丰七年(1 857),临海县王彝河、林大广在铜坑起义,聚众数千,一度袭破宁海县城,进攻府城。十一 年十月,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分兵两路进入台州,先后占领天台、仙居、临海、黄岩、太平 、宁海、玉环等县县城,台州各地农民军纷起响应的有黄岩县人邱善潮、朱子珊、徐大度, 太平县人林秉钧,玉环人王玑等。而在太平军进入台州之前,就有临海县大石人梁佩书聚众 数百,经营百步村一带,控扼天临孔道,后到诸暨加入太平军,引军南下台州。同年十二月 ,李世贤率领大军离开台州回金华,《民国台州府志》称“从者数十万人”。留守的太平军 与 各县土豪纠集的民团苦斗,到第二年的四月才全线撤出。此后,清政府为缓解财政危机开办 厘捐,设局18处,分卡38所,层层勒征工商税,肩挑贸易概不能免,民愤又增。此后的农民 起义行动中,厘局成了打击的重点之一。同治五年,知府刘璈在路桥、沙蟹宫等地设局征收 盐税,盐民奋起反对,砸盐局,杀局员。第二年,太平县开征盐税,数百盐民进城要求免税,捣毁盐董的房屋,刘璈竟引兵到乃演等村滥杀200多人。十 一年,天台知县丁澍良勾结乡绅加征钱粮,乡民入城火烧县衙内堂,击杀兵勇18人。到了 光绪五年(1879),临海县又爆发了金满起义,以铜坑为根据地,劫临海监狱、西店和金清厘 局、小雄粮仓,烧花桥县丞衙署并杀了县丞邱洪源,屡败清军,击毙都司叶富,直到九年才 平息。十一年,仙居县哥老会首领潘小苟率领会众2000多人起义,出没苍岭,攻厘卡,劫官 仓,进攻县城。三十三年,仙居县郑万枝率领义军武装在官路村一带驻屯,公开征粮收税, 清政府无可奈何。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仙居县又发生米坑张大牛暴动,聚众千人,先后 捣毁后里、朱溪、黄梁陈等地盐店,袭击上张、朱溪清军哨所,后来遭到清军镇压,被杀34 人,被烧毁房屋512间。

      在此期间,匪乱也越来越严重。咸丰十一年(1861),黄岩县沙埠人黄延暄在奇田村 一带聚集了1000多人打家劫舍,清军围剿时烧了11个村庄,仍然无济于事。同治二年(1863 ),徐锦朋等数百人又在奇田再次啸聚。平息以后仅一二年,又先后有黄得根、叶力田等 在奇田集众数百人,直到八年才被清政府骗降杀尽。这时的土匪人数动辄成百上千,敢于抗 拒官军,击杀官吏。同治四年十二月,黄岩镇总兵刚安泰出关巡洋遭遇海匪梁彩,战败被杀 。九年三月,继任的黄岩镇总兵陈绍巡洋捕盗,又在东玑岛战死。十一年七月,土匪张福煊 在临海县新亭头甚至将黄岩盐场和太平县的饷银2400多两全部劫走。“绿壳”几乎成了与柑 橘齐名的台州“名产”。

      值得一说的是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近代科技产业开始进入台州。光绪二十三年(1 897),宁波外海商轮局的海门轮定期运载客货往返于海门和宁波之间,开通了台甬航线,从 此海门创立了近代轮埠。二十四年八月,黄岩县路桥镇人杨晨创办越东公司,购置永宁轮, 航行台甬线。三十年,日商载阳丸开辟台申线,航行于海门和上海之间,杨晨又在第二年购 置永江轮经营台申线客货运输,“以争国权”。三十四年,永宁轮兼航台温(州)线。到宣统末年(1911),海门港行驶椒甬线的有海门轮、永宁轮、永川轮、海宁轮、湖广轮,椒沪线的 有永利轮、可贵轮、平安轮,甬椒温线的有新海门轮、宝华轮,总计3条外海航线,10艘航 轮,共4477总吨。 近代航运业的兴起是在台州出现的最大的近代科技产业,它开发了台州 的近代外海航运,明显地促进了台州与外地的社会交流与经济贸易,促进了台州的现代化步 伐。内河的机动船航运也随之兴起。与近代航运业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是邮电业的开创。光 绪年间,黄岩、临海两县已有民信局,以寄递信件为主,兼营包裹、汇兑款。二十八年,官 办台州邮局,辖临海县的7个集镇代办所,兼辖天台、 仙居两县及宁海县珠岙(今属三门县 )、桑洲和缙云县壶镇等代办所。同年又设海门邮局,辖黄岩、路桥及涂下桥、葭、章安 等代办所,兼辖太平县各代办所。有线电报也在三十二年进入台州,五月架通至宁波的干线 ,八月在临海县设立台州电报局,九月架通到海门的线路。农业方面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黄岩 县东部的围垦工程还在扩展,张塘之外已逐步扩展到六塘,光绪二十一年在六塘之外又筑了 长约21.5公里的关塘。然而所有这一切远远无法改变大厦将倾的颓局。民不聊生,人心思变 ,历史的潮流无可阻挡。于是,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的消息一旦传来,台州就顺利光复 ,进入民国时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8-19 23:59:58 | 只看该作者
八节 民国时期的台州



(一)



      从清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直到1949年人民民主革命推翻国民党反 动政权,台州在民国时期的历史为时38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代表了大地主和大资 产阶级的利益,对人民大众实行政治高压与经济掠夺,而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革命力量则 领导人民展开了英勇的斗争,所有这一切,在台州的大地上都有着显明的表现,是一个新旧 交替的特殊历史时期。黎明前的如磐暗夜终于退去,迎来了光明的新纪元。

      这一时期台州的政区建置更动频繁,反映出了时局的剧烈动荡。宣统三年九月十五 日(1911年11月5日),传闻沪杭各地光复, 海门驻军统领雷廷瑞率军队进入府城,宣布成立 军政分府,自任都督。数日后,省军政府派临海县人姚桐豫取代雷廷瑞,台州正式光复。民 国元年(1912),撤销军政分府,不再设立府一级政区建置,各县直属于省,玉环厅改为县。 3年,北洋政府改定各省重复县名, 太平县改名温岭县,以县西温峤别称温岭而得名。21年 6月, 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6县 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 0月改为第四特区。24年8月,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改称第七行政督 察区。29年7月,以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及南田县全境建立三门县,  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行政督察区(宁波)。32年,宁海也改属第六 区。35年又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 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 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20 年代以后的许多更动,有些是抗日战 争的战事使然,更多的是国民党政府为了强化对于人民革命斗争的镇压而采取的措施。

      清朝末年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曾经给台州的历史带来生 机。早在辛亥革命的准备时期,台州就是革命团体光复会的主要活动地区之一。光绪三十年 (1904),革命党人王文庆(临海县人)与陶成章到台州联络会党,寻找潘门主帮首领。三十 三年,光复会员杨镇毅(临海县人)等在临海创办耀梓体育学堂,作为光复会在台州的革命 机关,发展会员,训练骨干,为武装起义准备力量。后来这所学堂许多师生成为在上海成立 的光复军的骨干。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以后,11月5日,台州就宣布成立军政分府 ,废免清知府嵩连。随后, 光复军在台州紧急招募了两营革命军赶赴上海参加江浙联军, 在攻克南京的战役中战功卓著。又有同盟会员朱一清(仙居县人)在仙居动员郑万枝等民军 100 多人赶赴南京增援。在整个辛亥革命的过程中,台州的局势相对平静,当时的报纸在一 则报道中说,“台州郡人士昨接都督府汤涤电,其多数欢忭,并有预备白旗悬挂商店局所者 ”,“全城人鼓舞,可见光复大义之昭然在人焉”。

      辛亥革命以后,台州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不少新的气象。民国元年(1912),各县 新政权建立不久,就先后着手禁烟(鸦片)。同时,派兵巡察,强制男子剪辫,并禁止妇女 缠足。同年8月,《赤霞报》在海门创刊,台州开始有了本地的报纸。2年,“二次革命”兴 起 ,黄兴组织讨袁(世凯)军,天台县人周永广为浙东讨袁军总司令,以仙居、临海两县山区 为根据地组织民军,围攻仙居县城,一度攻克东阳县城。3年10月,黄岩县路桥镇人杨晨与 临海县人黄楚卿、屈映光、 周继潆等创办海门振市公司,以银元14万余元赎回被天主堂外 国教士在清末廉价强购去的沿江涂地和码头等,开辟振市街,发展海门商业。玉环县人黄永 发在坎门镇创办黄源发渔用船厂。镇海县人朱庆来派邹可珍来海门开办同康酱园酒厂,后来 在台州各县陆续开设分店(厂),成为台州近代著名的酿造企业。4年3月,临海县建立苗圃, 为浙江省人工造林采取行政措施的最早县份之一。5年8月,孙中山自舟山乘军舰到三门湾视 察,为后来开发三门湾的决策奠下基础。同年,温岭县泽国镇丹崖织布厂开办,花色品种达 30多种,产品运销黄岩、乐清、玉环等县。6月8日,黄楚卿在海门葭创办恒利电气公司 , 为台州首家电力企业。同年,黄岩城关至温岭泽国镇的公路一度动工兴建,为省内最先兴筑 的三个公路路段之一。三门湾畔龙珠山的铅锌矿开始土法开采,矿石运销上海。7年,临海 县创办公立图书馆,各县也陆续创办。8年5月28日,台州各县中学师生和商界代表1000多 人在临海城关集会,成立“台州救国协会”,举行游行示威,声援北京的五四爱国运动。6 月 6日,临海、海门等地商人罢市,各界联合抵制日货。9月4日,政府特许三门湾为“模范自 治 农垦区域”,鼓励华侨回国到三门湾经营实业。10月,侨团代表到三门湾查勘,拟订开发计 划。10年4月,温岭县人张宸、陈平书创办普利发网厂,在本县及黄岩、乐清、 玉环等县开 设分厂74处,产品运销欧美,历时4年。12年2月,台州各界人士千余人在海门召开公民大会 ,反对贿选省参议员。13年,日本商人加藤凡小男与奸商勾结,在海门开办日华公司,压价 收购木炭运销日本,并在临海县城设收购站,李惠人等发动民众向临海县政府请愿,并成立 “禁止柴炭出口公会”,扣押外运柴炭及船只,迫使日商离境。14年,上海发生“五卅”惨 案, 临海县成立“国民雪耻会”,募捐支援上海罢工工人。温岭县各界抵制洋货,烧毁洋烟2500 条 ,阻止英国煤油上岸销售。从上列编年的简要记述中,我们可以见到,当时的台州社会确属 有所进步,爱国热忱多有表现,民族工商业有所发展。

      遗憾的是,由于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随之而来的是袁世凯的帝制复辟和军阀混战 的局面,极大地阻碍了台州社会的发展。革命与反动、进步与守旧的斗争,涂满了这一时期 的历史画卷。民国二年(1913)周永广等组织浙东讨袁军时,就遭到了军阀的镇压,袁世凯以 万元大洋悬赏缉捕周永广。4年3月周永广去日本面谒孙中山并购买军火后回国途中,在山东 潍县被捕牺牲。5年,玉环县楚门外塘盐民500多人到县城请愿,要求释放被抓捕的2名抗税 盐民。 事后县知事谎报“盐民纠众攻城劫狱”,派兵镇压,次年4月包围外塘,杀死盐民2 人 ,焚烧房舍120余座, 抓捕大批盐民。民国6年的黄(岩)泽(国)公路开筑计划,民国9年 与15年两次的三门湾开发,均因军阀混战而告中止。“台州救国协会”支援五四运动的进步活动,遭到军阀政权的镇压,民国9年6月,临海县政府指使流氓冲击协会办公地点,抓打进步 学生,10多名学生被开除学籍,教员项士元被省教育厅敕令“停止教职,永不叙用”。11年 2至3月,黄岩县议会投票选举,各种地方势力明争暗斗,竟然两次发生抢票伤人事件。15年 ,临海县东乡发生上下党械斗。此事在民国初期即已启端,后来形成以上廓何家和下廓周家 为核心的两大派地方势力,互相争斗,持续多年,遍及临海、天台、宁海3县边境100多个村 庄,死亡300多人,烧毁房屋1000多间。16年1月,国民革命军北伐进抵福建,直系军阀周荫 人部北撤路过温岭、黄岩、临海、天台等县,沿途勒索军饷,强拉民  。2月1日,周部1.5 万多人进入临海县城,索取军饷4.5万元银洋,全城惊惶,商店关门,民称“北佬乱”。随 后 ,台州各种地方势力以响应北伐为幌子,纷纷拉队伍,树山头,横行乡里。北伐军进抵台州 后,军阀政权瓦解,临时任命各县县长。3月11日, 北伐军台温宁司令王俊将地方各杂牌部 队集中在海门,全部缴械遣散,社会才相对恢复安宁。

(二)

      自国民革命军进入台州直到民国26年(1937)的十多年时间里,台州的社会相对安定 ,建设事业有所实施。19年,温岭、黄岩两县绅商集股在路桥组建黄泽路椒汽车股份有限公 司,以4.4万元向省建设厅承租黄(岩)泽(国)、路(桥)椒(江)两条公路路段共39.2 公里的20年经营权,由省厅组织施工,于21年4月、22年10月先后筑成通车。黄泽路南延 至乐清县馆头路段,由温岭县在 17 年发行股票集资74812元交省修筑,于23年筑成。黄泽 路北延经黄岩、临海、天台、新昌的公路,由中央实业部拨款在22年到23年分段筑成,从此第一条纵贯台州的公路干线全线筑成。24年7月1日,临海城关到杭州的长途客运汽车开通 。25年1月,临海城关到温州的客运通车。航运方面,18年,海门港外海各线常川行驶的轮 船已有23艘 15934吨位,较11年的总吨位6600吨增加近1.5倍,较清末1911年的4477.15吨增 加2.6倍,而且船型增大。到26年,海门港各种班轮共计16956吨,较18年的总吨位又有增加。这一年到港轮船445艘次431980总吨,平均每天进出口24艘次1183吨。曹恒梁轮船工厂、顺利机器造船厂等初具规模的小型机器造船厂也开始在海门建成,能配造和修理小型 轮船。在水利方面,20年11月,黄岩县西郊的西江大闸动工兴建,22年6月竣工。该闸8孔, 钢筋混凝土结构,为台州使用现代科技施工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21年10月又在金清拉萨汇动工兴建金清新闸,23年8月竣工。 该闸净长55米,22孔,钢筋混凝土结构,耗资38万银 元,由温岭、黄岩两县分担,为当时浙东最大的水利工程。现代农业科技开始引进。25年8月在黄岩县成立的省园艺改良场,为国内最早设立的柑橘研究机构。此时,黄岩县境,东自三江口,沿永宁江、西江、南官河及其支流两岸,已经广泛种植柑橘,面积约1.5万多亩,  规模已居全省首位,在全国屈指可数。新闻事业也发展较快,先后有21种报纸和23种刊物问世。

      在新兴的资本主义的影响下,有一些地主开始出售部分土地转而兼营工商业,然而 土地的封建所有制此时在台州从根本上来看并没有动摇。民国23年(1934)《浙江省情》记 载,临海全县共167621户,每户有土地不满5亩的共121439户, 占总户数72.45%;5至10亩 的28130户,占16.78%;10至50亩的17103户,占10.2 %;50至100亩的778户,占0.46%; 100至200亩的148户,占0.09%;200至300亩的 18户,占0.02%;300亩以上的5户,占0.00 3%,其中1000亩以上的2户,500 亩以上的2户,400亩以上1户。这个统计数字,以“土地 不 满5亩”掩盖了绝大多数无地或极少土地的农户的真相,但在大体上仍然可以看出贫富悬殊 的 社会状况。各县的情况大体与临海县相同,直至解放以后的土地改革。这就使国民党政府在 台州的存在有了社会基础。因此,即使在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的腐败与反动还是相当明显 。民国16年(1927),随田赋带征的附税、杂捐就猛增到42种,几及正税的一半。18年,台州 各县春旱秋涝,虫灾迭发,庄稼几近无收,米价昂贵,灾民吃草根树皮,卖儿鬻女,结队逃 荒不绝于途,投河上吊者时有所闻。政府非但没有任何解决措施,反而又增加田赋附加税, 其税额超过了正税。同时,政府又勾结地方封建势力成立“粮食维持会”把持粮市,重利盘 剥 。在这种情况下,天台县饥民上街请愿,两次冲进县政府要求降低米价。为首者夏汝木竟遭 逮捕,引起商店罢市,全城百姓签名上诉。玉环县农民拿起大刀长矛等武器,冲进地主家开 仓分粮。临海县东乡1000多群众到地主家“吃大户”。幸亏宁海县人章侵等78人在上海发起 成 立“台灾急赈会”筹款约6万元救济灾民,并因麻帽编织业的发展增加了群众副业收入, 才使灾情有所缓解。当时临海县有从事麻帽编织的妇女近4万人,海门一地就有麻帽行数十家, 编织麻帽成为台州农村的主要副业之一。19年,政府令行土地呈报,这本来不是一件坏事, 但在施行过程中,各县政府勒索手续费,每亩高达银洋1角2分。又硬将杂地丈为耕地,激起 群愤。温岭县民众先后杀死了为非作歹的村长多人。是年2月,临海县永安乡里程村农民程 文槎聚众武装反抗,痛击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程文槎牺牲以后,程小娥等坚持斗争,曾联 合仙居县杨通海等组织农军千余在7月26日围攻仙居县城,直到9月才告平息。23年7月,两 浙盐务税警第四区队误扣渔商,凿沉渔船,以致互相殴打,政府无力调处,税警竟然冲击海 游镇,三路开枪轰击民众,枪杀2人,伤29人,抓走11人,捣毁民房9家,抢劫枪枝、衣物。 事后,海游镇成立“后援会”,发表《告全国同胞书》,震动全国。

      最大的遗憾是,国民党右派倒行逆使,破坏在北伐时期开始的国共两党合作,以致 大好局势付诸东流。早在民国13年3月,设在葭的省立甲种水产学校首先有了中共组织。 15年秋冬,陆续建立了中共临海县特别支部和温岭县独立支部、宁海县支部。当时,孙中山 实行联俄、联共与扶持工农三大政策,国共两党合作,共产党人参与了国民党在台州的组建 工作。从15年秋至16年春,临海、温岭、仙居、天台、玉环、黄岩等县先后成立国民党县党 部或筹备处。在中共党员的直接参与下,各县纷纷建立工会、农会、妇女会等群众团体,在 城乡开展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和减租减息等斗争,反对军阀统治,迎接国民革命军进入 台州,形势一度大好。可惜为时不久,16年4月就发生了反革命政变,国民党右派实行“清 党 ”, 台州各县40多名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青年遭到逮捕,中共党组织遭破坏,转入 秘 密活动。原国民党地方组织的骨干也大多遭到清洗,各县党政权力落入右派手中。中共中央 “八七”会议以后,中共台州地方组织重新在农村发展,到17年,已有党员2800名,发动“ 减 租”、“平粜”等群众运动,并在5月发动了亭旁(今属三门县)暴动,一度建立了浙江第 一个 苏维埃政权。18年4月, 在黄岩县西乡发动了万民打盐廒斗争,一度进攻县城。次年3月 ,天台县爆发桐柏武装暴动,仙居、温岭、玉环、临海等县也先后建立了农民革命武装,开 展武装斗争。5月,中共浙南农民武装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台州各县游击武装编为 红十三军第一与第二团,不久扩编为师。国民党右派加剧镇压,一再增兵,在临海设立保安 司令部,在乡村强制推行“联保”、“联乡”制度。台州各地武装斗争先后失败,中共党组 织遭 到严重破坏,到24年时,全区党员仅存28名。这一年秋天,由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改编 的挺进师第一纵队进入台州,在天台、仙居、临海、黄岩等县山区开展游击活动,由于国民 党当局增兵围剿而中共地方党组织又已被破坏,无法立足,在次年夏季撤离台州。

(三)

      民国26年(1937)7月,抗日战争爆发,台州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 又加上了侵华日军的蹂躏,陷入了双重的灾难之中。

      社会建设非但完全中止,而且已有的一点成果也遭到严重破坏。首先是境内公路交 通,在民国27年(1938)即陆续全线掘毁,以防日军利用公路入侵。海上交通因日军在26年8 月就宣布封锁中国沿海港口, 按照行政院《非常时期轮船移转外籍办法》,台州的海轮大 多转为中立国籍,共12艘10423总吨, 占全国移转外籍轮船总吨位的1/14,暂时保持了海运 的畅通。而且由于许多沿海主要港口受战火影响而衰落,海门港的贸易地位曾经暂时上升。 26年,海门港进出口轮船891艘次431980 总吨,而同年温州港进出口轮船共452艘次195889 吨,不及海门港的半数。27年7月,政府宣布将非通商口岸暂行对外开放,海门港的对外航 运得以为继。直到30年3月,因时局吃紧而关闭,12月以后再无轮船通航,仅有少数帆船出 入,从此外海航运中断,商业凋零。柑橘、茶叶等土产无法外销,生产萎缩。到32年,黄岩 县的橘园已减少了2000多亩。渔业受到毁灭性的打击,渔船从25年的4490艘减到35年的1755 艘,年产量从3万余吨减到13550吨。唯一因祸得福的是,由于台州是浙江省沿海唯一未被日 军长期占领的地区,省医专、宁波工专以及一批中学从沦陷区迁入台州,大批在外地的台州 籍知识界人士避难台州从事教育、新闻、文艺等事业,促进了台州现代文化事业的发展。

      日本侵略军对于台州的直接摧残更是令人发指。八年战乱,日军封锁台州港口,频 繁袭扰沿海,滥炸城乡,并曾两次大规模入侵,烧杀掳掠,奸淫妇女,暴行累累。民国26年 (1937)9月18日,距“七七”事变仅2个多月,日舰即驶入玉环县坎门洋面,日军在东沙登陆,抢掠军用电台和群众财物,捣毁房屋。10月19日,5 架日机首次空袭台州,在三门县高枧投 弹,切断台州公路干线。10月底开始,日舰全线封锁台州沿海,坎门、楚门、松门、海门等 沿海主要集镇及有居民的海岛大多遭日舰炮击和轰炸,从此沿海民无宁日。据不完全统计, 8年中,日机共侵袭台州142批394 架次,投弹1700多枚;炸死、杀死民众3100多人,伤2200 多人;炸毁烧毁民房近万间,被毁损的更多;毁坏渔船、商船520多艘;抢去的财物无法统 计。 玉环县沿海长期遭日舰封锁,经常登陆袭扰,炮击、轰炸不断,县城3次被占,被杀害 居民1057人,毁坏房屋2700多间、渔船近百艘。日机轰炸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次在27年9月2 4日,日机5架轰炸海门及黄岩、临海县城,共投弹56枚,共炸死居民138人,炸伤96人,炸 毁房屋200余间。29年10月6日,日机4架滥炸黄岩县城,炸死17人,炸毁房屋 50间,引起大 火烧毁房屋234间。30年4月13日至5月11日,日机接连轰炸玉环县坎门、鲜叠、楚门、玉城 等处,炸死39人,炸伤40人,炸毁房屋1920间。4月15日,日机2架轰炸温岭县城,使用燃烧 弹引起大火,烧毁房屋600多间,死伤11人。16日, 日机10多架轰炸扫射松门、潘郎、石桥 头等地,死伤33人。最猛烈的一次是在 30年4月16日,为配合登陆入侵,日机45架轮番轰炸 海门,投弹300枚,炸死3人,炸毁房屋100间。第二天日机又轮番轰炸海门,投弹400枚左右 ,炸死炸伤居民数十人,炸毁房屋130多间。炮轰造成损失最严重的一次是在28年3月8日, 日舰6艘炮击海门,落弹70余发,炸死5人。15日,日舰3艘又发炮83发,伤居民5人。16日, 日舰4艘又向海门市区发炮96发,炸毁大批民房。日军大规模入侵的两次,时间不长,但为 害严重。30年4月19日凌晨,在连日狂轰滥炸以后,日军约2000人在海门登陆, 侵占市区, 然后分兵侵犯黄岩、临海县城,到处烧杀抢掠。海门镇被烧毁房屋1000多间,居民200多人 被残杀,李梅二全家8口全被杀光。临海县被烧毁房屋548间,被枪杀5人,烧死1人。黄岩县 北门一带房屋大量被焚。日军在临海县城劫走大量物资,于25日撤回海门。5月1日撤离黄 岩县城。5月3日撤回海上。第二次大规模入侵是在34年6月21日,从福建溃退的日军1万多人 ,从温岭县入境,经黄岩、临海、天台、三门等县,于7月5日从天台、三门分头北去。沿途 烧掠奸杀,无恶不作。其屠杀手段十分残忍,有的先断四肢再杀害,有的用火活活烧死,有 的用刺刀慢慢剖死,有的被当作活靶打死,有的用军犬咬死,各县被杀者共千多人。被强奸 妇女数千人,有的母女姑嫂同席被奸,有的遭轮奸致死,有的被强奸后又遭杀害。到处抢劫 财物,拉夫挑运,其人数超过日军人数,力竭不能负重者即遭杀害,一路尸体横陈。所过村 镇一片狼藉,房屋家具被毁,以酒代水洗澡,米饭中屙入大便,水井中被投入毒物、脏物, 几乎无一地例外。同年3月25日,日军侵占玉环县坎门镇,设立据点。日军采购鱼肉蔬菜概 不付钱,由工商业户摊派;设立“盐务稽查所”专门销售从盐区抢来的食盐;设立赌场“大 发 公司”,收入归日军司令部;开设“戒烟所”贩卖毒品;开设妓院,名曰“招待所”,从农 村掳 来妇女供日军泄欲玩乐。日军不仅在陆上横行,并且在海上肆暴。27年春,日军在玉环沿海 扣押渔船2艘,将15 名渔民用铁丝串连锁骨,成串抛入大海。同年,日舰拦截自楚门、坎门 驶往沈家门的6 艘商船,将船上70多人全部关入船舱,钉住四肢,然后放火烧船。坎门潘宝 木等6 人驾帆船从温州运货去上海,被日舰扣押,均被绑在船桅上,泼浇煤油,点火焚死, 日军视人挣扎,拍手为乐。28年9月20日,临海县山项渔民和商人32 人乘船在沈家门穿鼻 洋被日军炮艇扣押,也被用铁丝串连锁骨,每4人一串,推入大海, 并以机枪扫射。30年4 月19日,日舰闯入椒江,沿江追逐民船,当作活靶射击,32 名渔民当场死亡。同年6月,日军误认玉环县披山岛陈阿桃股匪为中共游击队, 以军舰七八艘突袭。陈部躲入木鱼洞,日 军施放毒气,陈部七八百人全部被毒死洞中。

      抗日战争期间,令人欣慰的是,民众爱国热忱高涨,民族救亡运动兴起。民国20年 (1931)“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临海县的学界、商界等各界代表就成立了“抗日救国会” ,召 开民众大会,控诉日军侵华罪行,募捐支援前线部队。当年11月,中共重建了台州中心县委 。次年2月,天台县的共产党员发起组织“青年救国会”,宣传抗日,抵制日货,募捐支援 上 海难民。温岭县的中共党员发起组建“中华民族抗日救国军”,准备在浙东南抗击日军。只 是 由于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当时正在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甚至派兵镇压,使抗日活 动 暂时受到压制。24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台州的中共党员与 进 步人士再次掀起抗日宣传高潮,组织宣传队,编印报刊,深入宣传抗日。第二次国共两党合 作开始以后,抗日救亡运动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26年12月,中共在台州恢复了党组 织活动,建立台州临时工委,次年5月改为台属特委, 在各县普遍建立县委,党员发展到27 00多人。在中共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台州总队及各县民先队。 同时与国民党合作,在各县建立战时政治工作队与青年战时服务团,创办抗日报刊,组织抗 日救国剧团、歌咏队、演讲队等,动员大批青年自愿参加抗日武装,组成志愿兵团(营)奔 赴抗日前线,募集大批物资支援前线抗日。全区创办各种报纸22种、刊物62种。中共天台县 委书记齐德夫等领导“民众救国团”深入农村宣传,帮助拟订适龄青年抽签服役办法,建立 服 兵役互助会,订出优待出征军人家属办法,青年纷纷报名应征,并通过政治工作队的推广, 在全县掀起应征热潮。28年10月,天台县1714名青年自愿报名,组成志愿兵团开赴前线,天 台县成为“抗日模范县”。温岭、黄岩等县的中共组织也发起志愿兵活动,出现了许多父送 子 、妻子送丈夫、独子自请投效、父子兄弟争当志愿兵的动人场面。与此同时,中共台属特委 还着手建立抗日武装基地,在黄岩、乐清、永嘉3 县边区改造土著武装500多人,组建“黄 乐 边游击队”,准备武装抗日。29年10日, 海门各界人民制作了汉奸汪精卫、陈璧君的石跪 像 ,放在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前,表达了民众的爱憎。临海县城也曾制作汪氏泥塑像,游行 声讨后放在县大礼堂门前供人唾骂。

      在全民抗战热情的推动下,台州有多少青年奔赴抗日前线,现已无法统计,牺牲在 抗日前线的人数也已无从准确界定。民国24年(1935)抗战前夕,台州共51. 68万户219.59万 人,其中男11764万人、女101.95万人。抗战胜利后的36年,全区共57.47万户237.57万人 ,其中男124.59万人、女112.98万人。12年间, 总人口仅增加17.98万人,其中男增6.95万 人,女增11.03万人,战争因素使男性增长数仅及女性增长数的63%。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 原因,无疑包括应征入伍牺牲在内,而且可能是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抗日前线牺牲的台州 籍爱国军人,将级以上的有临海县人谢升标,26年4月牺牲于江苏溧阳县,时任苏浙皖少将 游击司令; 黄岩县人王禹九,28年3月27日牺牲于南昌前线,时任国民党陆军第七十九军少 将参谋处长;黄岩县人陈安宝,同年5月6日牺牲于收复南昌战役中,时任陆军第二十九军 军长。

      民国31年(1942)4月18日, 美军杜利特尔航空队在轰炸日本东京返航途中因油尽迫 降,一架迫降在三门县南田区(今属象山县)大沙附近海面,一架迫降在南田檀头山小岛附近 海面。10名机组人员经当地军民营救脱险,其中4 名伤员转送临海恩泽医院治疗,并由该院 医生陈慎言护送到昆明。1990年9月、1994年4月,当年被营救的美机飞行员两次来临海寻访 旧址,表示感谢。民国34年3月17日,日本南支第四舰队司令山县正乡海军中将座机因多次 遭美军飞机拦截,油料耗尽,迫降葭江面,当地驻军合力围捕,击毙山县正乡以下16名, 生擒6名。同年6月,日军溃退经过台州时,无恶不作,遭到了沿途群众的反击。临海县大田 区屈家、大房等村 400多人组成自卫队,日山一战,毙、伤日军数十名,屈彦灶等12名自卫 队员牺牲。黄岩县蓬街民众以土枪土炮抗击日军,6人牺牲。三门、临海、温岭、 玉环等 沿海民众,经常反击日军的侵扰。玉环县桐丽乡民众武装先后3次抗击日军侵扰, 保卫家乡 。所有各种抗日事例,反映了全民抗日救亡宣传的深入人心。甚至一些以海岛为巢穴的股匪 ,在受到日军侵占时也进行了还击。

      人们可以有这样的设想:如果抗日战争时期的国共两党合作能够始终保持,台州的 抗日活动无疑会更加有声有色。可惜事与愿违,国民党当局在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以后不 久,又破坏合作协议,重新推行反共政策,使大好形势渐付东流。28年,由中共党员任校长 的东山中学和中共台属特委主办的“椒江书店”先后被勒令停办、查封。1500多名进步青年 组 成的“温岭县青年战时服务团”被勒令解散。29年,政工队被划归三青团,中共党员和进步 青 年被迫退出,各县政工队全部解体。30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共顽固派在台州大肆抓 捕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 先后有500多人被捕,同年5月15日,特委书记刘清扬在黄岩县被 捕,6 月下旬在解省途中由特委组织武装营救脱险。中共台属党组织被迫重新转向隐蔽,将 部分已暴露政治身份的党员撤往苏北和四明山等抗日根据地。同时开始在仙居山区建立的独 立自主的抗日武装,也在反动军警的围剿下分散隐蔽。

      民国34年(1945)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消息传到台州, 全民欢腾。

(四)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不久,国民党反动派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疯狂抢夺胜利果实 ,在民国35年(1946)6月底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此揭 开序幕,直至1949年全国解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段时间里,台州社会最突出的有4 件事情:

      一、为了补充和增添内战兵员,国民党当局强征大批壮丁入伍。 民国34年(1945 ),温岭县征兵额4001名,外加地方兵额929名,又加紧急征兵额1998名, 共计6928名,比上一年猛增近2000名。其他各县的情况大体类似。由于国民党发起的是一场非正义的内战, 人民不愿充当炮灰,大量逃亡,或远避他乡,或夜宿林莽荒野,甚至自伤自残以逃避入伍。 主事者则一面实行联保连坐,一面出动乡丁强拉,或者趁机敲诈敛财,得钱卖放,买兵顶替 。由此而生的壮丁贩子和兵棍则借此渔利,每名壮丁的价格为稻谷10石、15石、20石不等。 被征壮丁绝大多数是贫苦工农、店员、商贩,多由乡丁捆送县常备队或新兵征集所,转送团 管区或接兵部队。这些被强拉入伍的壮丁,除少数在战场上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以外, 绝大多数因病因伤枉死他乡,以至许多家庭破碎,悲剧连连。“抓壮丁”和“逃壮丁”、“ 买壮丁”,可以说是当时民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三个词汇。37年3月,黄岩县金清县镇山、 联同等 6乡群众忍无可忍,聚集上千人捣毁乡公所,反抗强抓壮丁。

      二、为了筹措巨额军费,当局大量发行货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民国24年(1935)正式宣布使用法币时,与银元等值,面额最大的是10元纸币。抗日战 争期间,通货开始膨胀,物价不断上涨。35年黄岩县上万饥民到县府要求平粜,旬日间发展 为对米店和富户的抢粮风潮。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通货膨胀更是不可收拾。37年7月,发行5 00万元券。同年8月,1银元价值竟达法币600万元,相当于法币政策实施初期的600万倍。37 年8月19日起发行金圆券,按300 万元法币折合金圆券1元,限期兑换,并限令民众向银行出 兑黄金、白银、银元及外币, 以致民众对货币完全失去信心,抢购商品实物。到11月1日, 当局宣布金圆券贬值 80%,金银价格相应提高4倍。此后,金圆券面额愈发愈大,物价往往 一日数涨。 到第二年的5月,金圆券流通最大面额达100万元,每枚银元市价为1000-2000 万元金圆券。民间用黄金、银元或谷米、棉纱等实物计值,商店藏匿物资,无货应市,粮食 尤甚。35年冬,大米价格每石已至4.5万元,36年冬涨至100万元,37年8月19 日发行金圆券 的当天涨至4500万元法币,同年12月31日达9亿元,两年内价格上涨2万倍。38年4月18日, 每石大米70万元金圆券,折法币21000亿元,比35年冬上涨4667万倍。当时有人作过计算, 一粒大米约值金圆券130元。在这样的情况下, 许多贫穷百姓根本无法生存。仙居县杨岸乡 农民杨三楷到横溪镇卖柴籴米,手持金圆券从上街走到下街,米价上涨了一倍,再回转上街 已无米可籴。他悲愤交加,回家后口咬金圆券悬梁自尽。当时民谣:“手拿金圆券,两脚急 急踹,上街到下街,钞票跌一半。”就是一般的工薪人员,生活也十分艰辛。37年6月6日《 台州报》报道:“临海县地籍整理处员工总辞职,因为本月每人仅发500余万元法币, 无法 维持最低生活。”6月10日又报道:“三门县财政困窘,本年收支无法平衡, 至影响员工薪 谷 ,改发半数。兹闻每员每月发谷一石,亦难应付,开支为难。……自即日起征收特种捐税, 出口运沪之竹木树板柴炭等,从值征收百分之二,以弥补县财政之不足云。”38年4月17日 又 报道:“近日渔汛,……为了鲜鱼运往外埠,需时多日, 方可售到鱼款,所以鱼商亦限期 三 天付款,等到渔民鱼款到手,米价又一去千里,渔民终日辛苦难获一饱,弄得一部分渔民竟 罢渔抗议。”

      三、政治极度腐败,结党营私,欺诈百姓,索贿公行。民国36年(1947)1月 10日《 宁绍台日报》报道临海县城区办理冬令施粥情况称,救济院“派员赴大田、河头两镇提谷。 兹悉,大田方面,颜端甫面程,是项仓谷5454斤7两,现已全部无存,待向友人凑借弥补, 缓期解缴,词近延宕,……至河头镇方面,是项粮谷支付证,经前城区施粥会交公泰米厂失 落。幸朱镇长顾全救济,仅付谷三千余斤。杯水车薪,实觉无济于事云”。《宁绍台日报》 是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办的报纸,32年由因战争而迁到临海县城关的《宁绍日报》改名发行, 是当时台州的主要官方报纸。上述报道是国民党的官方报纸偶而透露的,对于当时的腐败风 气而言,实在是极普通的一件事情。

即使在国民党内部,也是派别重重,勾心斗角。从民国31年(1942)开始,国民党一方面对共产党实行高压政策,一方面采取强制手段发展国民党员,扩展组织。31年5月,国民党省党部限令临海县在3个月内必须扩充党员1万多名,乡、 保建立区党部或区分部。到3 5年的时候,临海县的国民党员已经扩充到17952名。 三门县在29年建县的时候只有国民党 员692人,32年的时候,省党部限令扩充250名,第二年又限令扩充4000名,该县就在保甲长 、壮丁和小学教师等各种训练班中强拉2817名。温岭县在33年以后,规定公职人员限期入党 ,逾期不入党者“均予免职处分”或“停发公粮”。该县国民党员在35年底增到8606名。黄 岩县 在31年底为3055名,35年增到11682名,大多为强制发展。35年前后,台州共有国民党员五 六万名。 同时,28-29年间开始在各县建立三民主义青年团组织,到36年时,台州约有三 青团员万余名。如此硬拉强凑起来的组织,在其反动本质的基础上只能突现出各谋私利的个人出发点。35年以后,台州的国民党地方组织在忙于对中共党组织和游击队进行疯狂镇压, 加紧“戡乱”的同时,其内部的派系斗争也趋向白炽化。35年冬黄岩县调整乡镇区划时,国 民 党与三青团地方组织为争地盘发生冲突。36年春选举乡镇民代表时,双方矛盾加剧,打人拉 票、捣毁会场等事件时有发生,进而收买股匪武装火并。该县横街区党团双方各集结武装人 员二三百人发射子弹千余发,路桥区双方收买股匪械斗,县党部书记长卢奇琰纠集流氓到拱 西乡助选,永宁、三童等乡由于在当地斗争激烈只好改在城内投票选举。事后,党方集中股 匪200 人左右准备冲击三青团团部,团方也纠集股匪100多人进城准备械斗,几乎酿成大规 模流血惨剧。党方还多次埋伏人员狙击团方骨干多人。到了37-38年,发展成黄岩县东南各 乡的十三股与十四股的大规模械斗,杀人烧屋,群众深受其害。36年选举国民代表大会代表 时,临海县党部书记长陈启忠与三青团干事长包寿眉争票,双方劫持、绑架对方代表,强拉 选票。36年年底,国民党中央命令各地党团合并,进行总登记,由于人心涣散,许多人不愿 登记。温岭县万余名党团员参加登记者仅2600人。1949年台州解放以后,各县国民党组织也 就纷纷解体了。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席卷台州,迅速胜利。民国35年( 1946)开始 ,在抗战后期遭国民党疯狂镇压的中共台州地方组织重新恢复活动。这一年的6月,中共浙 东区党委指示台属地区准备武装斗争,派人帮助整顿组织。36年1 月,浙东工委确定台州为 开展浙东游击战争的重点地区以后,建立了台州工委,并先后建立临海中心县委和三门、临 三、椒南、宁海、宁新、宁天新、天新、嵊新东、临天仙等县级工委,并着手建立武装“铁 流”部队。37年4月,“铁流”部队在黄岩县圣堂村与浙南括苍支队会合,沟通了联系。8 月,  浙东工委的“机动”部队南下台州与“铁流”部队会合,合编成浙东第二游击纵队第四支 队。 8月31日,在临海县大田双庙全歼国民党台州保安独立营两个中队,打开台州解放战争新局 面。与浙东武装发展的同时,浙南特委所属的瓯北党组织和武装力量也在35年开始从永(嘉) 乐(清)黄(岩)边区和仙(居)临(海)黄(岩)边区及玉环县海上等3个方面向台州发展。36年5月 建立玉环区委,后改县委。12月建立永乐黄中心区委,后改黄乐县委。37年8月,括苍中心 县委派出工作组与武装部队进入仙临黄地区,次年1月成立边区委。另一方面,仙居县西部 当时有处属特委在活动。32年春就建立了安仁分区委。34年2月建立缙仙区委,直到1949 年解放时一直在这一带活动。中共浙东、浙南、 浙西南党组织与武装力量分别向台州发展 ,迅速推动了台州的解放战争。37年冬,党组织及武装游击活动已遍及台州各地,统一战线 工作发展到了各县城,深入国民党军政人员内部。38年2月开始,游击队陆续攻下天台、三 门、玉环、温岭等县城。5月29日,临海、黄岩两县实现和平解放。6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 军南下干部纵队第一支队与中共台属工委在天台会合,6月16日进入临海,建立浙江省临海 地方委员会。6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二师一八四团进入海门。7月5日, 解放军第 六十二师与六十一师分别解放仙居、宁海两县,除大陈岛等少数海岛仍有国民党残军盘踞以外,台州全境解放。民国时期这个特别黑暗的一页从此翻过,迎来了光明灿烂的新台州,其 进展之迅速出人意料而又在社会发展的规律与人民的企盼之中。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8-20 00:02:04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在我若成仙网友的博客里转载的.
5#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02:31:35 | 只看该作者
在风雨交加的凌晨,无法入眠的我无聊的打发时间
6#
发表于 2007-9-24 13:44:59 | 只看该作者
可做参考用
7#
发表于 2007-9-25 11:48:50 | 只看该作者
了解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7 07:24 , Processed in 1.06164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