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823|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写原来的天台文化馆馆长的。《陈瑜老师》初稿,请指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17: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 <p></p></P>
<P  align=center>陈瑜老师</P>
<P  align=center>胡明刚</P>
<P  align=center> <p></p></P>
<P>说起来,陈瑜老师退休已经有十来年了,但他依然是在从事着他喜欢的文学工作,并乐此不疲。他是在天台县文化馆馆长的任上退休的,那是官方给的职,然后又当上了天台文学协会的会长,这是个民间的官,是义务公益活动,没有什么工资,但他干得很乐意,最后,把自己累趴了。但他总说,我乐意,不后悔。</P>
<P>正因为他是会长和馆长,所以,许多人常以“陈老总”称呼之。天台人说话“瑜”“毅”不分,所以有人叫斜了音,叫他“陈毅老总”。陈毅是解放后上海的第一任市长,但许多人不知道,他写的一首好小说,标准的文人官。而陈瑜先生管的是文人作家,也算是一个文人官。文人官最多的是实干,而不是唱高调,何况当时文化馆几十号人物,都有什么清高气和执拗气,还有更多的不服气,陈瑜老师把他们管好,也是花了一番心思的。</P>
<P>说到底,我与许多的天台文友一样,也是受着陈瑜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走上文学之路的,别的不说,他负责编辑《天台山》《始丰报》(后来成了《始丰文化报》),还有《赤城》刊,这些刊物是内部的,几度兴衰,陈瑜老师还是一直坚守在他的岗位上,他原来是文化馆的创作干部,天台文学作者不把他的办公室当作“家”,至少还是当作一个“沙龙活动室”吧!</P>
<P>陈瑜老师搞文学辅导,算到现在已经有好几十年了,建国初期,他就参加革命工作,在基层里锻炼,学习写作,五十年代天台报创办,他就当编辑,然后又到基层,然后又当上专职的文化干部,搞创作他喜欢,发现培养更多的文学青年,他自然是当仁不让。陈老总是笑脸相对,不管是比他年轻的,还是比他年长的,他都一视同仁。</P>
<P>作为来自天台山区的一个农民出身的文学爱好者,我与陈瑜老师的交往已经二十几年了,我和他成了一对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有人说,文学拯救了我,改变我的人生道路,我更感激的还是许多像陈瑜老师一样的前辈的提携。不过现在,我与他少了一些师生的拘谨,而多了一些随意自然。我知道,是陈瑜老师首先把我从偏僻的外胡山村牵引到城市里来,尽管因为当时的社会体制的原因,生活在漂移不定,但陈瑜老师总是在鼓励我,在生活、学识和品格上支持我,让我看到了这社会上那些善良正直的振奋人的力量和精神。</P>
<P>我是84年开始学习写作的,那时因为家里遭到变故的原因,我看到一些书后,也自然而然地动笔,当时也是为了排遣解忧,自然写出来的也有许多牢骚话,对社会不满的话。当时,陈瑜老师从他儿子的口中得到我在写作,当时,他的儿子在我们的乡里当税收干部。也经常下村,与我经常见到就托信来,让我写几篇作品带过去,我得到立即写了一些小说和诗歌给他带去。陈瑜老师看了我的作品,觉得我的思想尽管沉郁,但有很好的语言功底,就让他儿子带一些书和稿纸来,他知道我当时的家境很困窘,也不时带些钱物来。有了陈瑜老师的鼓励。我的写作更勤奋了,尽管母亲重病很厉害,但我还是从写作中的得到快慰。这种快慰首先是陈瑜老师给的。陈瑜老师看了我的作品,觉得我是一棵苗子,就让我到城里来,当时我家里没有班车,我走了将近一天65里山路,去文化馆与他见面,我与他尽管通了信,还是没有见过他的面,他已经是50左右,相貌清癯,满头白发,声音响亮,面带微笑,送上热茶,询问我生活和写作的问题,我从小被人小视,受人歧视,而今得到文化馆老师交谈了一个下午,觉得陈瑜老师充满着长者的风度,如同我的父亲一样慈祥。他与我推心置腹地交谈,鼓励我不要在困境中沉沦下去,应当坚强一些,在干完农作后,多读些书,多观察身边的环境和村民的生活,多写熟悉的最感动自己的题材。他还说,我有机会把你介绍到城里工作,我的心也很热乎。然后,陈瑜老师把我带到中山东路的家里,为我做饭,铺床,我感到温暖,我住了两天,陈瑜老师一直陪着我。我从黯淡中看到了新的希望。</P>
<P>我觉得,天台县文学作者多得不得了,陈瑜老师看得起我,没有门户之见,并把我当做知己。我因此感激不已。应该说。生活之路漫长坎坷,我骑上了文学的快马,陈瑜老师是第一个扶我上战马的人。我的父母去世后,陈瑜老师就想把我引到城市来的打算。1986年下半年,我原来代课的工作被终止了,我在家里很失落,陈瑜老师来信说,说天台县刚开始在搞民间文学集成,在街头镇举行培训班,于是让我也去,我当时没有积蓄。路费也是陈瑜老师给的,开了三天会,遇到了一些民间文艺家,如赵子升,陈兵香等人。听到老年人讲故事,我更加感到亲切,这是我喜欢的工作。培训班结束后,陈瑜老师说,你可以搜集一些民间文学,故事。歌谣,对这歌谣故事我自然喜欢的,我以前在庙里也搜集了不少,经过半年的搜集,手头自然积累了不少。然后,陈瑜老师向县民间文学三集成办公室推荐了我,我与汪林、郑根志一起,愉快地投入了工作,后来,三集成结束了,我又被他推荐到地名志办公室搞水系名考。尽管我的工作是临时工性质,随时走人,但我在工作中还是很努力的,当时我认为,只要把工作做好了,什么就好办,但是事实不是这样,一是体制上对农民工就有歧视,二来,我什么不懂事,一看到什么不好的人和事,就要梗直地说出来,导致许多人不理解的人更有成见。我当时对陈瑜老师说,我不该说那么思想不忧郁甚至在别人的眼里反动的话,不该写不健康向上的文章,我很内疚。但陈瑜老师很豁达地说,任何人都要走弯路,你从那里跌下,就从那里爬起,另外,多在生活中多保持沉默,多听,多写,思考成熟了才写。任何人都有错事说错话的时候。这社会是复杂的,但为人要老实。我喜欢的就是你的老实和单纯。何况,你的文字很不错,你要相信以后人家会理解的。在社会上,要学着夹着尾巴做人,我才渐渐地明白了陈瑜老师的苦心,但我还是没有做好。在这点我感到愧疚。</P>
<P>陈瑜老师坦诚地说,我想为你介绍个稳定的工作,但由于自己的权力有限,政策的杠子破不了,你还是飘摇着。尽管现在还有些苦难,但将来会好的,你要坚持。86年在城里生活,我在别的地方搭伙,买米需要粮票,我农村的粮票没用,要在城里买米,必须到黑市上去买每近六七角钱的粮票,当时我的工资70多元,每个月化在粮票上就要三十来元,加上房租搭伙,还要买书所剩无几。陈瑜老师就把自己全家省吃俭用留下的粮票,一个月给我30斤,我节省了一大笔开支,他知道我衣衫单薄,也给我送一些衣服和被子来,我心中有许多话,却没有说出来,只是像孩子一样低着头。</P>
<P>让陈瑜老师感到欣慰的,我没有把写作停住。87年至90年,我一直是漂泊的,打零工过日,陈瑜老师周济,才得以苟延残喘。我记得在文化馆,我看见一个妇女对她说,胡明刚这个人,这个穷,衣裳这个烂,而且呆滞,猥琐,说话都不对位。你怎么同他打交道呢?陈瑜老师说,他穷,是因为在偏僻山上,家庭变故,他穿的破烂,呆滞,这是表面的,我看见他内秀,有才华,只不过现在没有把他用出来,他是有骨气的人,能刻苦,为人诚实,隔几年,他会让人刮目相看的,当时,我曾听人说,我的破旧的衣衫挂在文化馆里,一些妇女笑着说,这是尿布还是万国旗?陈瑜老师还很批了那人一顿,我在文化馆进出了一年左右,我明白,文化馆里的一些人,说是有文化,其实比泼妇骂街也不如,何况,那些文化人臭脾气上来,谁也不买帐。说话很尖酸。有些连陈瑜老师也不放过。陈瑜老师在那妇人的尖酸刻薄嘴前,只好</P>
<P>说你作为一个革命干部,连革命干部的修养都没有,作为文化干部,一点文化也没有!因为陈瑜老师是馆长,要大家遵守规章制度,要大家出成绩,要平衡人与人之间的一些关系,但是,文化人的关系是最难弄的。曹丕说,文人相轻,文人相倾轧,就像齿轮一样啮合着,你这馆长就像沙子一样卡在中间,弄的两头不讨好,当时,我就跟他说,这馆长不当也罢。还是自己写写作走走山水多好。陈瑜老师说,既然当这一届,就把他当好。我问心无愧就行了。</P>
<P>陈瑜老师的笑脸如佛,很少见到他发怒的样子,但他是个性情中人。在城里,我到陈瑜老师文化馆的办公室,是不计其数的,一有空就往那边跑。陈瑜老师退休了,被文化馆返聘搞文学辅导,这房子照样住,陈瑜老师却付给馆里房租。他的办公室在北面,三楼,两个小间,堆的都是书,报纸,很旧的,甚至有五十年代的东西。他在那边写作,练字,会客。他学的是颜真卿的字体。柳筋颜骨。陈瑜老师的平和中也有正直的骨。他看到一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也会痛心疾首。也会为一些人和事感动。在他的书房里,窗台种了许多的花草,比如文竹,绿萝。照顾得春色洋溢。这些花草是一些女作者送的。每个星期六上午,陈瑜老师就在这个办公室里等着,一些人,老年的,中年的,小孩子,一些小姑娘,妇女,老太太,都会过来聊天,不仅是文学,而且是家事,有些家里闹别扭了,让陈瑜老师去和婉和婉,有些人生活上遇到了难题,让他去帮助解决解决,只要一说出来,陈瑜老师立即起身,付之行动。而我们,只是在他面前瞎聊。聊着,聊着,就过午了,然后一起吃饺饼筒糊拉汰。听他讲其中的掌故,许多都是他买单的。他说,退休了,你们给我说话,我没了孤独,我很开心,我请客是应该的。大家也就不争了。</P>
<P>陈瑜老师退休了,当文学协会的会长,也当诗词学会的会长,还有济公文化研究会,道教文化研究会等等的负责人,这是民间的团体,没有人给他发工资,他还贴补了不少。他经常组织会员到天台山华顶、石梁、高明寺,万年寺等地采风,发通知,联系车辆,解决食宿,事先向会员收取费用。但是,有些费用是随时产生的,收上来的不够用,他也不向会员提起,反而自己暗中贴补了。陈瑜老师在采风活动中,喉咙响亮,让他说就说,让他唱就唱,而且,背着三个照相机,身后一个,胸前一个,手里一个,还吊着一个三脚架。拍摄风景民俗历史人物照片,积累了几大本的集子,许多人都到他那里要资料,拿过来就是,他不会想你算钱,反而自己冲洗好送货上门。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何况,陈瑜老师本身来自于基层,对乡土风貌熟悉,听他讲故事朗诵诗词,山水也就立显精神。</P>
<P>陈瑜老师知道我经济不宽余,也经常资助一些,也让我要积蓄一些,以防不备之需。他让我每个月发工资后存一半在他那里。但是,还是捉襟见肘。不但把存在他那里的钱用完,而且还向他拿,他知道我拿钱我没有别的用处,就是喜欢买书和唱片,他知道我不看书不听音乐,就像没水分的庄稼一样,会很快蔫了。时间一长,也就习以为常了,我就与他共产主义了,我买了好的书,也经常与他分享,陈瑜老师知道,胡明刚这个人并不全是无用的,至少他的写作是在进步,每当我在报刊发表了一篇作品,他都一一细读,并提出意见。</P>
<P >陈瑜老师说,搞文学是艰难的,要板凳坐得十年冷,要江湖夜雨十年灯。何况是十年,是一生。陈瑜老师他的一生都在学习。他除了文学,他学习书法绘画摄影,在大自然,在山水之间学习人文哲学的精神。因此,他喜欢旅行,喜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走中若见美景有感悟,信手摄之,随手记之,就像读书偶有妙得一样,他也不会去与人家争什么高下。只能将自己正了才能正自身。我觉得,与陈瑜老师在一起,除了学习文学写作之外,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做人的道理,为人淳朴,与人为善,刚正坦诚,我想对于这一点,天台的文学青年是深有同感,文学就是人学。一个人连起码的做人道德都没有,他的文学艺术搞得怎么样,也是枉然的</P>
<P >后来我就到台州市文联去编辑文学杂志去了,我从内心里感激像陈瑜一样诸多老师的提携。每次回到天台,我都要到他的办公室和家里去一趟。与他交谈,总有新的教益。他细心照顾他偏瘫的堂兄,数年如一日,人称佳话,他竭力奖掖后进,也是有目共睹的。我一个月不见陈瑜老师,心理就有些空落落的,就是整天与他交谈,也是饶有趣味了。陈瑜老师约了几个人去南山看梅花,看桃花,那里正是春天,桃花丛中农家三两,宁静如画,我说,我要打算到北京去,他说,趁着年轻闯荡一下也好,我去北京的前夕,陈瑜老师和几位朋友一起为我送行。现在想起,历历如昨。到了北京谋生,与陈瑜老师见面的机会就不多了,他也经常打电话来,询问我的情况,让我感动不已。后来他的电话少了,我想,他大概是太忙碌的缘故。是的,他真的太忙碌了,要组织文学活动,要参加社会工作,确实是很疲累的。我对他说,不要太劳累了,保养身体要紧。陈瑜老师口头上称是,但依然是我行我素。后来,他为了工作,把自己累趴了。</P>
<P >王天鹤和曾标营打电话说陈瑜老师病了,我吃了一惊,标营说,那一天他参加在街头镇的一个老人协会的活动,忙前忙后,很晚才回到城里,他不直接去家,而是去文化馆三楼再写一些材料,说是工期近,他写了好长时间,终于写完成了,然后,起身,不料眼前一黑,就一头栽倒了,他没吭一声,他不想打扰人家,自己挣扎起来,当时,他不挣扎还好,一挣扎,竟加重了病情。原来这是劳累过度的中风,经过及时的抢救,加上刻苦的锻炼,他终于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他在电话中很乐观地说,我没事,我看到了你的作品了,很高兴的。他说,天台有许多文学朋友来看他,很高兴的,想康复之后,与文友一起采风,与诗友到北京来旅游。他又说,天台山刊又要编辑了,让我寄些作品来,我很感动,陈瑜老师还是关注的是天台的文学。因为文学,陈瑜老师感到有精神,始终是笑脸如花。他总是说,我很平常,不值得张扬的。</P>
<P >今年我到天台,特意去了陈瑜老师在中山东路的家,他的老房子现在成了天台保护的民居,宁静,恬淡,而且清雅。陈瑜老师坐在椅子上,与几个来访的文学青年谈笑风生。我对他说,陈老师,你还是把自己的作品理一下,出本书吧,即使是以前的东西,也是时代的印记,生活的印记,是生命的总结。他说好啊,是要出一本书,到时我请你编辑写序。其实我是一个后辈,为他写序是很冒昧的。但我觉得,他是平常的文化干部,应当用朴素平常的文字来写是再合适的。其时微雨敲窗,我抬头望窗外,窗外是鳞鳞的瓦脊。陈瑜的白发在风中愈加醒目。</P>
沙发
发表于 2006-3-15 20:11:00 | 只看该作者
<P>详细阅读了</P>
板凳
发表于 2006-3-15 22:00:00 | 只看该作者
<P>下次到陈老那里要点资料</P><P>嘿嘿!</P>
地板
发表于 2006-3-17 07:02:00 | 只看该作者
<P>记不起太多,回想却那么的沉重,曾记得和狄英一起去陈老师家的那个下午,一起行走在阳光斑驳的中山路,彼此意气奋发,指点江山,激昂文字。</P><P>一回首,却已是一个十年。</P>
5#
发表于 2006-3-17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陈老师的确值得钦佩。近来天台文学协会开会,谁想到中风后偏瘫的他也会到会,十多米路家人扶着走了十多分钟,叫人好感动好感动。
6#
发表于 2006-3-17 19:01:00 | 只看该作者
陈瑜老师确实是位值得尊敬的长者,我也去过他那间工作室.记得过道很黑,室内书藉成山.
7#
发表于 2006-3-17 20:07:00 | 只看该作者
胡楼主够幸运吧,这样的精神要传薪下去才好。
8#
发表于 2006-3-22 04:25:00 | 只看该作者
<P>在外念书时,每次寒暑假回来,鹤子总会约我一起去陈老师处坐坐,陈老师很健谈,善良、随和而且包容。真的是个很不错的好人。那时喜欢文学也一直得到他的鼓励。</P>
9#
发表于 2006-3-30 04:48:00 | 只看该作者
<P>一位让人铭记的恩师.怀念引领我成长的的恩师们.....</P><P>胡老师觉得你的这篇文字有些拖沓,说得不当之处还请包涵,,,</P>
10#
发表于 2006-3-30 05:09:00 | 只看该作者
<P>唉</P><P>就是偶这俗人没见过陈老师哦!</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5 09:38 , Processed in 1.08587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