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83|回复: 7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紫凝印记(修改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15:1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紫凝印记(修改版)


    紫凝,这个名字是否很别致呢?别致的名字里蕴藏着传奇的由来,旧传佛教天台宗祖师智者在山上诵经,白云为之变紫、为之凝聚,所以这一带山脉就叫做“紫凝山”。可见此山是有灵性的。
    除了山之灵性,紫凝的水也是令人向往的。紫凝山有一瀑布,冬夏不竭,水质清洌,唐时“茶圣”陆羽来此品茗,把它评为最宜沏茶的水之一,命名为“天下第十七水”。可见这水是上等好水。
    冲着这传奇、灵性的山和水,我们踏上了紫凝之行。
    对我来说,紫凝之行还带着小小的圆梦的意味。
紫凝山 回归

    车子一开上紫凝山的盘山公路,心情就开始雀跃。一排排绿油油的玉米苗,一畦畦碧绿碧绿的土豆,我们天台农村俗称“洋芋”,扑面而来,都是青春年少、蓬勃生气的模样。满目的桃树、梨树,叶子已很繁茂。主人唔哼说,早十天半月来的话,花开时节,桃树梨树一树粉红一树嫩白,竞相斗艳,树树芳香。
    “乡土……是一种情结。就象婴儿见到水就会欢笑……”一回到天台乡下,我真的就象婴儿见到了水。盘山公路修好不久,很平整。埋怨车子开得太快,那些熟悉的庄稼作物来不及看,空气中熟悉的乡土气息来不及嗅,就象那个贪玩水的小孩还没玩尽兴,就被带回家去了。
    一个个小小的村庄,静静地卧在山腰上,树木掩映。唔哼的老家,在张家井村,一座农家小院,静寂安详。院子里有两棵树,左竹柏,右桂花,各自郁郁葱葱。
    午餐是满满一大碗的手打面,外加一海碗笋炖肉。古人说: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顿顿笋烤肉。笋是山中的珍品,紫凝黄泥笋则是笋中的珍品。年年吃笋,却是第一次品尝到如此甘甜的紫凝黄泥笋。
    午后开始下雨。撑着雨伞去看风景。雨不大,刚好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这是最有趣味的事了。
    路旁好多的“各公”,只是没到成熟时节,青青涩涩的,密密挨挨的,好一阵向往。地里的筻菜最诱人,叶子宽大肥厚,向上的一面是绿色的,背面却是紫色的纹络。这样的筻菜,看着就让人流口水,如能做筻菜麦饼吃,就能一饱口福了。忍不住摘一角叶子,一边走一边嗅清香,有点沉醉。
    山地上种了一畦畦的茭头,我因为多年没见到这种作物了,一下子不知它为何物,被同伴善意地取笑了一回。紫凝山的茭头种植据说有1000多亩,年产量250多万公斤。第二天坐车路过一个村庄,看见路旁挂有一块茭头合作社的牌子,觉得欣慰。回家后查资料又了解到紫凝山的梨、桃、柿等农产品和茭头一样,都有一定的产量和销量,心里很是希望紫凝山的农民能有好收成好收入。
    突然闻到一阵猪栏肥的腐味,跟同伴说,可他们都还没闻到。这种气味对我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了,况且我的鼻子一下很灵敏的,曾被家人以警犬类比。向前走去,果然看见一畦山地上铺了猪栏肥。不由想起年少时跟母亲劳动的场面,母亲干的是重活,她把猪栏肥从猪栏里掏出来,挑到田地上,我们小孩子干的是轻活,就是把一堆堆的猪栏肥分开铺均匀。可这轻巧活也不轻巧,因为要面朝猪栏肥,猪栏肥刚从猪栏里掏出来,热哄哄的气味扑面而来,无法躲避。还要用双手插到猪栏肥里去,滑腻腻的一根根稻草也好,湿臭的一团一团的猪粪也好,抓起来铺在田地上。这样的脏活我们从没嫌厌过,因为我们是农村孩子,劳动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成长的一部分。所以在紫凝山上嗅到这种气味,记忆里收藏的一种特别的味道马上被翻搅了出来。少时的劳作,现在是最美的乡土记忆。
    张大千先生说“身到天台似故乡”,而我则是身到紫凝胜故乡了。
    到了山上,唔哼说,这山冈张家井村民称之为眺头。很有文字味的称呼。在眺头上望远是街头古镇,传说中的千丈岩就在眼前,可是近山远山全是朦胧一片,拢在雨雾中。但是千丈岩的峥峥骨气还是遮掩不住地挺立在眼前。如果不是下雨天,可以循着山路迤俪而下,走到千丈岩的面前去仰视它,还可以攀爬上去,探访那千姿百态的岩,充满神异色彩的洞,“拂手岩”、“玉柱岩”、“仙人洞”、“金鑫洞”、“自满臼”、“三圣石” ……可是因雨止步,只能兴叹。期望下次有机会再来,与千丈岩来一次亲密接触
    雄奇挺拔的千丈岩也在唔哼的手机屏幕上。我第一次看见一个人把故乡风景作为手机屏幕背景,于是每次使用手机的时候,总要先温习故乡。这种细节很让我感动。
    旁边的另一个山冈,也叫眺头,从这边望远是平桥,若是晴天,还能望见青山桌。
    紫凝山真是一个好地方,它的高度、山势适合俯瞰,在俯瞰中我们的目光和心灵就能畅游。
    可是在小小少年的俯瞰中,视线所及,除了山还是山。唔哼说,小时候,他经常搬一条小板凳,坐在家门口,望着绵延不绝的山,痴痴地想,山那边是什么世界呢?幼小的心灵,受羁绊的想象,孤独而丰富的童年呵!这样的想象我小时候也经常有,也还深刻地记着。现在轮到我的儿子了。“五一”期间带儿子去大陈岛玩,行前,儿子问我:“妈妈,大陈岛那边的人是不是说中国话呀?”
    站在山冈上的小小少年遥望着远方想象着远方,山下的小小少女则抬头遥望着紫凝想象着紫凝。那个少女是我。我小时候经常到父亲工作的东林供销社玩,东林地处紫凝山麓,每到夜晚,夜空里有一排“星星”在天边闪亮,大人告诉我,那是紫凝山上的煤矿作业的灯。
    煤矿作业的灯原本并不浪漫,它是很多山里人的生计而已,可是因为它的远在天边,因为它是众多暗夜里的惟一光亮,那一排灯,曾勾起我多少的童年幻想啊,好象郭沫若所说:“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神奇。”
    紫凝煤矿,现在已废弃不采了。
    来到紫凝,当然要去紫凝煤矿原址看看的。废弃的铁轨还在,废弃的煤矿洞口还在,那照亮过我童年幻想的灯已不在了。唔哼的手划了一个圈,说,当年这儿灯火辉煌,“小太阳”照得如同“不夜天”。
    啊,那些美好的过往!如同我们都熟悉的一首80年代的老歌《春光美》:“我们慢慢说着过去/微风吹走冬的寒意/我们眼里的春天/有一种深情”,“我们的故事/故事多么甜蜜/在春天的好时光/留在我们心里……这就是春天的美丽”。
        
紫凝山,让我们的身心回归童年,回归故园。


[ 本帖最后由 太阳花语 于 2007-8-3 19:52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2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15:18:20 | 只看该作者
紫凝水 缘起

   到紫凝看水是要有缘分的。
    同行友人旅迹苔痕几年前初秋的一个周末,曾经和梦初居士来访紫凝泉,那时村村通公路还没修,“问讯路边劳作的村民,知山路欲尽,十七泉还在数里外的猫游坑,车辆无路可行。此时暴雨新歇,山野崎岖泥泞,走路亦无法。遂效晋人故事,兴尽而返。”
    这一次紫凝行本可以让他遂愿了,不料当了一回护花使者,深夜跑到城里回不来了。团队缺失团员是一种遗憾,旅迹苔痕再一次来到紫凝山再一次错过紫凝水是另一种遗憾。殊不知这小遗憾后来却变成了大喜悦。
    残缺的团队上路了。四人中,唔哼是地主,其余三人都是初次来访。于是,唔哼带队,循着一条小山路而下。可是没走几步路,就听到有声音在喊:“车子把路堵了!” 唔哼闻言返身去处理,我们三个外乡人继续向前。
    三个不熟悉路的人,在没有被旅游开发的路上摸索着,于是有了更多探寻的兴味。
    头天下午下过雨,路边探出的树枝、草叶上都湿漉漉的,一抬脚,碎雨乱溅,不多会,膝盖以下的裤筒全湿了,却很兴奋,有了小孩童故意趟水的趣味。山路旁,很多杜鹃花,有常见的红色的,更有那淡紫色的。行不多远,听见淙淙的流水声,却不见瀑布。
    山路旁有一块碑,被树叶有所遮盖,差点错过。幸亏我孩童般地四处张望,得了宝似地发现了它。碑上刻着“凝神”两字,确也神定气闲。向前到了陆羽殿。说是陆羽殿,其实算不上是殿,三尊塑像,就赤身坐在岩壁下面。不知乡民何年所立,塑像经受风吹雨淋日晒,已开裂。一块碑一座殿,尽管都很简陋,但还是给这名声极大但实质上依然是野迹的瀑布泉景区添上些微的文化气息了。
    走很远了,却还不见传说中的紫凝瀑布。体会到了齐召南的“言探十七泉,山深望不及”了。一路上小溪流就在身边,那么就循着跳跃的溪流、循着山路走下去吧。与水相伴的行走是惬意的,心情不由也叮叮咚咚地快乐。
    走到没路了,便下到溪里去,踩着水中磐石,俯身即能触摸清凉的山水。这时已忘却了瀑布,只记取了这灵动的水。
    返程的路上,听到了唔哼隐隐约约的呼唤。在寂静的山林中,突然听到自己的名字在山林间回荡,真是惊喜!这样的呼唤如此亲切,来自人性寻朋觅友的本能。马上放声呼喊去回应,气出丹田,畅快无比,城市里哪有如此自由的高声的呼喊、畅快的释放!但是树木掩映中,不知人在何方。四处张望着找,终于在静立的树丛中找到那一具摇动的身躯和使劲挥动的双臂。原来唔哼伫立在旁边的一座山尖上,身旁是峭壁。我们爬上了他所在的山,与他会合了。唔哼说找你们很久了,一边找一边叫,终于找到了!你们走错路了。好象多年不见的老友,寻寻觅觅后相见的喜悦充盈心间。
    唔哼指着峭壁下方的涧流:“这儿就是紫凝瀑布!”
    哦,刚才那么久的寻觅,只为了这一刻的相见!以为找不到紫凝瀑布泉了,原来她一直在溪流的上方等着我们的到来!
    抬头望去,涧流不大不急,很清丽的模样。明代乡人夏准来到这里,当时瀑布“穿开山骨破云流,震地雷声动斗牛”,情景雄壮。近300年前,齐召南到此,“有瀑洒千寻,悬崖眩五色”。文人笔下的种种景致今不得见,可能因为季节的缘故吧。或许在夏天暴雨初歇后,瀑布风光会有文人描述中的美丽。无从考证陆羽到此是何季节,瀑布流水是如何光景。陆羽考察的是水质而不是风景。可以确定的是,水质一千多年来没什么变化,还是那般的好。
    逗留已久,四人沿着开满杜鹃花的山坡返回。
    回去。车开不远,一个三叉路口,迎面拐角处冷不防出来一辆车。天哪,居然是那两个落单者,旅迹苔痕和春天芬芳!与唔哼的会合是小喜悦,这个会合真是出乎意料的大喜悦!
    事先没有一点心理准备,说不来的还是来了,事先没有一点预兆,怎么就在这里碰上了呢?在这个三叉路口,要是早一步,就错过了,要是迟一步,也就错过了。原来,旅迹苔痕和春天芬芳决定过来,从城里出发前打我们电话,都联系不上,一路上继续打,就是联系不上,因为我们在山林中,手机没信号。他俩到了紫凝山下就一路问一路走,好不容易到了这三叉路口,不期然就碰上了!人与人之间隐秘不可预知的缘分真的很神奇!
    这种机缘巧合,大家都既感慨又迷惑,我更是又叫又笑,因为我是组织者,因了这俩逃兵,我的组织能力正被严重怀疑着呢。这种喜悦是顺当的境况所不能给予的。
    感谢他们的回归,我义不容辞陪带旅迹苔痕和春天芬芳去看十七水。我本山姑出身,久别后回到山野,发现了自我本来的心性,不觉累,有了多多亲近山野的机会也很乐意。虽说一个上午两个来回,但是不同的游伴不同的心情,同样的路途不同的心境。于是再次兵分两路,其余三人先下山。
    这一次我们穿过荒草野迹下到瀑布的底下了。再次来到陆羽殿前,仔细打量陆羽端坐的容颜,感觉到一种传递过来的信息了。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先生考察茶事,逢山采茶、遇泉品水,其足迹也到了紫凝山。人和山水真的是有缘分的。在雄奇灵秀的天台山水中,紫凝山水素来静默不张扬,对喜好山水的陆先生来说,好山水即使偏居一偶也不会让它错过的。于是他来了,品了这里的水,认为不错,就把紫凝水命名为“天下第十七水”。想我们泱泱中国有多少山水哪,虽然陆羽不一定全部走遍品遍,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能来到这里真是缘分。紫凝水能评上“天下第十七水”何其幸运!紫凝山里的百姓自然高兴,不忘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谢意,塑像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了。顶着“天下第十七水”的名号,瞬忽间一千多年就过去了,可是紫凝山水依然静默不张扬。即使它依托着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即使它被清人齐召南定为天台山新增十景之一,即使它古时曾与石梁飞瀑、桐柏孝幕瀑相提并论,称为“台山三绝”。几年前外界到紫凝山的车辆无路可行,遇雨,“山野崎岖泥泞,走路亦无法”,村村通公路近年终于修好了。而这通往紫凝瀑布的山间小路还是遮掩在芊芊野草中,没有任何旅游标识,以致我第一遍找寻紫凝瀑布时,寻寻觅觅久不可得。在当今的旅游开发大潮中,紫凝山水成为了难得的一块净土,不知幸或不幸。
    这样的好水是应该好好品尝品尝的。宋庄茹芝 《续茶谱》就说:“天台茶有三品,紫凝(普门)为上,魏岭(天封)次之,小溪(国清)又次之。”可见紫凝大茗还坐过天台山云雾茶的第一把交椅。可惜这个第一又是曾经的过往了。此次紫凝之行出发前就怀了这样一个小小心愿,特地把清代天台名士齐世南的《紫凝试茗》发给同行好友,“紫凝日夕佳,闲眺兴未极。且寻陆羽泉,来佐伊蒲食。”
    可惜没有机会在紫凝试茗,“普门茶场”也没有去,又留一个遗憾。好客的主人有自做酒,是紫凝水酿成的,那就喝吧,几个人喝了一壶又一壶。据唔哼说,曾经有一朋友也在这山上喝了紫凝米酒,醉了,抱着唔哼家的抽水马桶不走。美女如云初次来到天台美丽的山野之中,心情特佳。紫凝米酒甜而不腻,清纯爽口,当晚助兴喝多了,也在记忆中留下了难忘的印记。我知道这酒的后劲,喝得恰到好处。喜欢丰子恺先生说的:“吃酒是为兴味,为享乐,不是求其速醉。”在微醺中,听着窗外淅沥的春雨,唧唧的虫鸣,楼下两位阿婆的家常,陶陶然不知身在故乡还是他乡。


[ 本帖最后由 太阳花语 于 2007-8-3 19:50 编辑 ]
板凳
发表于 2007-7-11 15:18:43 | 只看该作者
从没觉着"猪栏肥"是臭的...小时一直纳闷这东东为啥不至于令人恶心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7-11 15:19:44 | 只看该作者
不会发帖,字体不一样
5#
发表于 2007-7-11 15:33:4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6#
发表于 2007-7-11 15:43:43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7#
发表于 2007-7-11 15:45: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桑吉嘉 于 2007-7-11 15:43 发表
可发《天天天台》副刊。

《天天天台》副刊。
8#
发表于 2007-7-11 15:47:2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才啊,后司街又成功挖掘一文学青年。
小时候塌猪栏,我也没觉得臭,至少不是恶心的那种。
9#
发表于 2007-7-11 15:48:10 | 只看该作者
投比发辛酸。

投在过程,发在结果。
10#
发表于 2007-7-11 15:50:31 | 只看该作者
太松散,欠精练,乏情致,少亮笔。
这也是时文的病端。

旅迹苔痕 的文字不错。

[ 本帖最后由 霜红庵 于 2007-7-11 15:5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0 17:51 , Processed in 1.080305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