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美丽的神话 于 2014-7-17 15:50 编辑
今天上班前,我看到老妈在厨房里有条不紊地切菜,许多的丁,有豇豆、胡萝卜、洋芋,猪肉。心想,今天老妈肯定包“扁食”了,真好!我的心里美滋滋地。“扁食”,馅多皮薄,不同于馄饨饺子,可与四川的“抄手”媲美,我已经很多年没吃到了。
一个月前,老妈经不住我几个月在电话里的软磨硬缠。她放下家中的农活,在老爸的陪同下来到我家。老爸老妈的到来,让我满心的欢喜。老妈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洗衣,做饭,搞卫生,陪小孩,还每天让我吃到家乡的美食。
最具天台特色的当数“糊拉汰”,就是春卷皮状的饼。先调好稀薄的面糊,在面糊上面加一碗水“闷”一下,再把水倒掉,面糊是粘性十足。在用手抓上一小把,不必借助铲子,直接用手锅上摊成圆圆的薄薄的饼,表面若是打上一个鸡蛋,撒点油盐和葱花,稍微烤一下,用铲子一下子就铲起,又香又脆。
每次提到“糊拉汰”,我总是特怀念小时候的日子。那时,总是小哥帮忙烧火,我在灶台边上等着吃,老妈做“糊拉汰”技术超棒,她的手在锅里像舞蹈,一去一回再一去,干净利落,饼又圆又薄。老公和儿子却觉得“糊拉汰”这个叫法很好笑,我就觉得天台人太有创意了,身为天台人的我更是满脸自豪。“糊拉汰,就是把糊涂拖拉全部淘汰掉!因为,我们天台人勤快。”只要有机会有心情,我就在家人面前显摆一番。无奈,我的手艺不精。每次都是圆不圆方不方的,也不够薄,不够脆。第一个做得比较美观,最后一个就成又厚又丑的“麦饼头”了。老公和儿子比较给我面子,吃得津津有味,却认为摊个饼和糊涂拖拉搭不上边。所以,我特别期待老妈的到来,一来,我可以解馋,二来,让家人见识一下真正的天台主妇的手艺。
这不,老妈来我家的第二天,她就给我们做起了“糊拉汰”。只见老妈调好面粉,动作干净利落,三两下就做好了一个。“糊拉汰”的表面除了鸡蛋,还可以用南瓜丝,葫芦丝,土豆丝,苋菜,味道各不相同,再来一碗薄薄的粥,吃得大家打着饱嗝,还要再咬一口。
老爸是球迷,担心半夜看球影响我们休息,他小住几天就回家去看世界杯了。老妈每天变着花样,给我们做各种家乡面食。“饺饼筒”原是家乡过年过节的食品,也成了我们早餐时的常客。“饺饼筒”,顾名思义,就是像饺子一样卷起的饼。先分门别类地炒熟各种菜肴,比方,白切肉,鸡蛋皮,以及你想吃的各种蔬菜。然后,在平底锅上摊好薄饼,不能烤焦,铲起后,软软的,一张一张地叠在一起也不会黏住。这些程序完成后,就可以做“饺饼筒”了。取一张薄饼,把各种菜肴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字,铺好,卷起,注意两头要卷进,圆柱状。最后,把卷好的饼,放在敷了一点油的平底锅上烤。烤好也有技术,火不能太大,保证卷在里面的菜是热透,表面浅浅的焦黄,油光发亮,咬一口,那是满口香溢啊。
这样的美味食品,发上微信,总是吸引大家的眼球。为了让大家不只是流口水,我总会特地给同事捎上几条,也会邀请他们来家里一起吃。公公婆婆和邻居自然是不能少的,楼上的邻居每次先拍个照片发上微信呢。那天,我和朋友一起去看望小镇88岁的文友楼老师,顺便捎上老妈刚刚烤好的“饺饼筒”。楼老师收到后非常高兴,也非常惊奇,以为我是北方人。于是,我又跟他说了天台的面食文化,大气而不失精致。
下班回家,我朝厨房一看,哇,扁食,胖乎乎,元宝一样的,我连呼太漂亮了。老妈问我要吃几个,赶快烧水。我说:“一大碗!”拿出手机拍照,发上微信、微博、空间。老妈说包了一百多个,大部分包好后,先在冰箱冷冻,再重新装入保鲜袋,想吃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煮。突然,我想起了什么。问老妈,“这扁食皮圆圆的薄薄的,是买的?还是?”我知道,老妈不熟悉去菜场的路,菜场没有类似的扁食皮,只有厚圆形的饺子皮和小梯形状的小馄饨皮,这么多又擀又包,要花多少时间啊!
“我擀的,在家没事做,擀擀很方便的啊。”老妈轻描淡写,我的眼睛瞬间湿润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