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49|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山那村】大路丁:驿道弯弯廊桥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6-1 21:07: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4-6-1 21:09 编辑


(大路丁村景)

      淡竹溪一路弯曲流过十多路,最后汇入崔岙溪,这条山溪也称状塘溪。雷峰乡地处天台西南偏僻山区,此处崇山峻岭,树木葱绿。山谷间的淡竹溪也多了一份山间的野性,清澈的溪水从乱石间流过,急流和平缓都是那样的自然,一阵山风吹过,吹散了岸边那一丛野花,花瓣就随溪水流向远处,几尾小鱼追逐着水间摇晃的落花。云雾萦绕于山腰,使得山间的翠竹多了一份湿润,竹叶上的那一滴雾水最终还是落入淡竹溪,山溪也就无端地翠绿起来了。

      山溪弯弯,在溪的两岸散落着数座村庄,村庄沿溪岸依山而建,层层叠叠,错落有致,门前有数步石阶伸向溪水,门后种着几棵板栗树,每年深秋,打下的板栗晾晒在竹簟中,竹簟就放在溪边的那块岩石上。一条古驿道或沿溪而修,或越岭而过,隐约在淡竹溪的两岸,这条古驿道由天台通往临海。出天台小南门,经岩下村,小岭北麓,里王村,状塘村,大路丁村、桥棚村,过鞍头岭,可至临海白水洋,天台境内长二十三公里。在状塘与桥棚之间的山谷间有一座山村,名大路丁,因村在驿道大路旁,居民为丁姓而得名。

      北宋时期,焚公游览天台山名胜,至寒岩和明岩,见此处山清水秀,旁有济溪,峰回水绕。在焚公的心中,这是一片可耕可读可樵可渔的家园,于是择居于此,这就是现在的济溪村。焚公(1055—1132),丁姓,字太炬,号德生。在济溪焚公得二子,长子俊公,字子杰,号汉柱,次子伟公,字子魁,号元度。北宋政和年间(1111—1117),焚公携长子俊公迁居大路丁,那年焚公五十多岁,俊公三十出头,而次子伟公仍居济溪。那时的淡竹溪称凉坑,焚公成为了凉坑大路丁村始祖。

      焚公只所以迁居大路丁,便捷的交通是一个原因,虽处深山,但有大路上达临海,下通天台,凉坑秀丽的山水则是另一个原因。山谷中的大路丁面水背山,前有大路南北穿过村庄,隔淡竹溪有金钟山。金钟山四面凌空,三面环水,一面环山沟,形如一只扣地的金钟,《金钟山记》称:“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金钟山也。”站在村口南可望青尖山,北可见岩山,如此秀美的山水怎不让焚公眷恋?

      从北宋政和年间建村,大路丁村已有九百多年历史,在这期间,村在不断地扩建,村名也时有变化。大路丁包括了数个自然村,它们也有各自的村名,自南而北为上徐、新桥、坎头上和下徐四村,下徐也称下自。下徐原由徐姓居住,现居民为范姓,上徐、新桥和坎头上为丁氏所居。1966年,四村合并为友谊大队,现称友义村。事实上,这几个村现已连在一起,村民们早已将它们看成是一个村庄了。无论村名如何变化,在村民们心中,村名还是祖先所选定的大路丁,只有这个村名始终活在村民心中,无法改变。

      大路丁丁氏家族的兴旺是在明正统年间,那时丁氏已居此十七世,三百多年。第十七世孟友公下代人丁兴旺,他共有五个儿子,分为五房。大房彦高下代居坎头上,二房彦亿下代居新桥,三房彦德下代也居新桥,四房彦密下代居上徐,只有五房彦熟下代迁居临海双巷前洋村。虽然各房还分成数份,但村民们都认定丁氏是同一个家族,他们拥有同一个祠堂,祠堂里的人就是一家人。丁氏宗祠建在淡竹溪东岸,坐北朝南,大门朝西而开,面对淡竹溪。祠堂内原建有戏台,正厅名敦本堂,敦本意为注重根本,农耕社会的根本就是农事。

      下徐范氏也建有范氏祠堂,祠堂内建有戏台和正厅。范氏天台始祖宏公最初居凉坑口,也就是现凉坑村。至三十一世,范君善共有五个儿子。明成化年间,四子范廓祖和五子范祥祖结伴沿淡竹溪上溯,两岸迷人的景色让他们心动,因眷恋这里的美景,兄弟二人分别移居桥棚和下徐,两村同在淡竹溪溪岸,相距仅数里。

     村前的那条古驿道当年是石子铺就,无论是担货的商人,坐轿的士绅还是赶集的村民,他们都会在途中的路廊歇歇脚。古驿道每隔一定距离都建有一个路廊,路廊或建于岭头,或建于桥旁,大路丁的路廊建于村口,并有一个诗意的名字——步云阁。步云阁共六开间,临溪而建,三十六根木柱沿溪岸排列。步云阁为二层,古驿道就从底层穿过,临溪一面有杉木做成的长木凳供路人休憩。放下行囊,坐在木凳上,抬头可望金钟山上的竹林,俯首可听路廊外的流水声。到路廊口打上一碗茶水,清冷的茶水不但解渴,还能消乏,一碗茶水让路人畅快至极。路廊的茶水由村中老人义务提供,水就取自山间的泉水,烧开的水放上几叶茶叶也能提神。茶水就放在大木桶中,用来舀水的是一只带柄的竹筒,茶碗也是朴素的瓷碗。施茶是一种修行,是做善事。烧茶的老人往往数十年如一日,路廊的茶桶每天都是满满的。步云阁在几年前因修路而拆除,只留六间空地还在溪岸。

      因为这座路廊,村民们也能听到路人所带来的各地消息,如果不着急赶路,也可坐下闲聊几句。在路廊北边,有一座小庙,称鼎新庙,庙就建在淡竹溪的东岸,北边有一条山坑流入淡竹溪,山坑称后坑。鼎新庙内供奉的是白鹤大帝,庙前植二株柏树,庙内的石柱上刻有一副楹联,“金钟雨水世代明,后坑双柏四季青。”鼎新庙不但是大路丁村民烧香拜神的地方,许多路人也会走进庙里,烧上几柱香,以求路途的平安。

      深山冷岙的驿道时有挡路打劫的土匪,也有土匪进村抢劫,为了确保村庄的安全,明代村民就在金钟山山顶建造了一座哨卡,处于高处,能随时观察到大路两头的情况。后来,村民们在山顶还建了一座炮台,炮台内装有一门土炮,人称猪娘炮。现在炮台还依然在金钟山山顶。山间有一种竹子,称为蛙竹,取一枝蛙竹,打通竹节,就是一枝竹喇叭,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响亮的声音,声如唢呐。当年蛙竹喇叭也曾作为哨卡传播信号的工具,每遇土匪进村,就吹响蛙竹喇叭,村民就知道有土匪来侵,做好打击的准备。

      有溪就有桥,最初人们过溪的是石矴步,几块岩石铺在溪中,倒是十分方便,但遇到大水,就没法过了,于是,村民们想到了建一座桥。在距大路丁上方一里不到的地方有一座称桥棚的村庄,因村中有一座木质的桥棚而得名,桥棚现称为廊桥。廊桥是桥梁与房屋的珠联璧合之作,木桥两侧建有木栏,桥上建有瓦棚,故村民称之为桥棚。木桥没有石桥那样的自重,往往容易被洪水冲垮,也容易被狂风吹走。在木桥上建瓦棚,为的是增加桥梁自身的重量,能经得起洪水和狂风。桥棚在为村民遮风挡雨的同时,也使木桥免受日照雨淋。桥棚村的桥棚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桥中建有神龛,供奉范蠡、关公和赵元帅。每年农历五月十三关公生日,村民们在桥中祭祀。

      大概是觉得桥棚建造方便而实用,大路丁村民决定在淡竹溪也建一座桥棚。先在溪中间建一座石桥墩,桥墩两头分别搁五根木头,木头之上钉上木板,这就构成了桥面,桥两侧八根木柱支撑起四组人字梁,上建瓦棚。然后,在木桥的两侧钉上木栏杆,栏杆内铺上长条木,称为廊凳。桥棚成为了村民们平日聚集的场所,人们坐在桥中,聊聊家常,晒晒日头。大路丁的廊桥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年间有过一次整修。桥长十一米,宽三米,在桥的东端原有一块石碑,记载着建桥的历史,石碑现已毁。因此桥迟建于桥棚,所以称新桥,新桥的村名也因此桥而得名,因地处桥棚下方,也有下桥棚之称。无论是新桥还是下桥棚,都是百姓的俗称,这座廊桥还有一个文气十足的桥名——文峰桥。

      乾隆年间的大路丁家家户户养蚕,山坡上种着桑树,每年春季,当桑树抽出嫩叶时,蚕宝宝也哺化出来了。吃着桑叶,蚕慢慢长生,一个月之后,村民们就准备稻草结,让蚕吐丝结茧于稻草结之间。结下的蚕茧就成为丝绸的原材料,蚕茧经临海卖到黄岩,养蚕卖茧也是村民的一份收入。村民丁大采就是靠养蚕和卖蚕茧积累了一些财富,丁大采,字叔文,号成章,村里人都称他为叔文公。原先叔文公住在溪西岸的广德楼中,后来他在溪东岸建造了一幢新楼,称雾云楼。雾云楼为四合院建筑,坐东朝西,面对淡竹溪,门前沿溪岸有一条山石铺就的小路。楼有着山村民居的特点,前面的门楼为一层,其它三面为二层建筑,因依山而建,门楼内铺设了七级台阶,拾阶而上,过大门,是一个平整的院子。大门两侧各放着一只长形石凳,两边的墙体上下方有花卉图案的砖雕作为装饰。站在院中的廊下,抬头远望,隔岸山上云雾萦绕,山风吹来,有着一丝湿润的凉爽,雾云楼中看云雾有着一种特别的味道。

       在雾云楼南边不远有两幢三合院的民居,称上园和下园,二园上下排列,风格相近,有各自的门头进出,民居坐东朝西,大门朝南而开,因依山而建,上园的道地与下园的屋顶处于同一平面上。上园现已改建,下园还是原先的建筑,只是堂前部分建筑已倒塌。下园大门之上有二只圆形门簪,门前置二只石凳。宅前的照墙非常精致,顶部建有砖瓦的屋脊,中间有一块三枚铜钱相连的石雕,粉墙上原有“紫气东来”四字,现已被“为人民服务”五字所覆盖,墙上还存有毛主席语录标语,那是文革时期所留下的时代痕迹。在紫气东来四字的左右两侧分别有二方斗拱砖雕,墙顶的檐下有一排砖雕的椽子头,墙体有四根砖立柱。民居建于清乾隆年间,据说主人是一位石匠。

      路廊后原有一幢聚芳楼民居,楼虽已倒坍了,但《天台凉坑丁氏宗谱》中的《聚芳楼记》让人们还能感受到此楼的魅力。楼建于清乾隆年间,楼主丁继让以勤俭为尚,善治田园,兼以贸易。丁继让共有五子,如丹桂五枝争芳,故名聚芳楼。坐在楼中“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如此的山居大路丁村还有许多。村中现还存有数幢民国时期民居,在如此偏僻的山村,我们还能看到一些三层建筑的民居,这的确有点特别。

       古驿道现已断断续续,经过村中的石子路也铺上了水泥路面。但山村特有的那种韵味没有变,朴实的民风也没有变,依旧是一片绝美的世外桃源。坐在古朴雅致的廊桥上看着村中那条沿溪的古驿道,当年人来人往的场景似乎又在眼前浮现。



(金钟山)



(路廊遗址)



(廊桥)


(雾云楼门楼)




(下园照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3 街币 +50 魅力 +4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3 + 50 + 4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4-6-1 21:32:02 | 只看该作者
又有新文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6-1 22:10:09 | 只看该作者
不错 涨姿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6-1 23:21:2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金老师,这是我的故乡,你甚至比我还了解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6-1 23:22:36 | 只看该作者
下园照墙这里就是我家的祖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6-3 09:25:12 | 只看该作者
天台山水养育勤劳致富的族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6-3 09:28:47 | 只看该作者
喜欢老房子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6-3 10:39:31 | 只看该作者
小的时候 过年过节 假期都会去那住一段时间 我的一个娘姨住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6-3 10:51:51 | 只看该作者
淡竹溪这名字清雅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6-3 20:58:4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8 03:23 , Processed in 1.1322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