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942|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山那村】下汤:鲜活于民谣中的村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4-5-11 08:41: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4-5-11 08:44 编辑



(中山桥)

       “川字水,品字塘,井字路,二十八宿走南阳。”这首民谣下汤村人人都会念,它描述了下汤村的地理风貌。大淡溪流经天台南山,在溪的两岸坐落着许多的村庄,下汤村就在大淡溪的北岸。流经村前的这段河流,村里人习惯称其为乌溪。乌溪水面宽广,水流平缓,引成了三个深潭,分别为龙潭、乌金潭和籰丝潭。溪岸野菊丛生,每年秋日,当山上的乌桕树叶红的时候,一丛丛黄色的小菊花点缀在岸边的那边小路旁,摇曳于秋风间。下汤十景中就有“菊溪云碓”一景,人们也称这段溪流为菊溪。据《天台县地名志》记载:“元时,有夏、汤两姓迁此定居,原名夏汤村,后因方言谐声,演变为今名。”现在的下汤村,多数居民为汤姓。

       “川字水”,形象地说出了下汤村的三条山溪。下汤村依山而建,面对大淡溪,东西走向的村庄中间宽两头尖,形如一只船,停泊于溪的北岸。三条山坑从山上流经村庄,最后汇入大淡溪。三条坑自西向东分别是上店后门坑、张后门坑和木西岙坑,三条山坑恰好形成了汉字的“川”字。最长的那条是木西岙坑,坑水清澈,村民们洗衣洗菜。在坑的南端,建有一座桥棚,为村民平日闲聊的场所。此桥近年已改建为水泥桥,但两边还有长木椅,供人平时休憩。

      桥棚是天台人对于木桥上建棚桥梁的称呼,现在人们普遍用另一个名称——廊桥。下汤村的廊桥建于大淡溪之上,是村民们出入村庄的主要桥梁,桥称为中山桥,由汤氏祖先居中山郡而得名。1950年元旦刚过,村里人就集在一起商议着建桥一事,因为原先过溪都得走二十八步的矴步,每遇大水就极为不便。主持建造这桥廊桥的是村里人汤毓礼,他曾任道南乡乡长,在村中有一定的威望并有良好的口碑。之前,进出村庄除了走矴步,只有东边的一座石拱桥,人称“观榜桥”,因为它面对观榜山。为了方便村民的出入,汤毓礼想到了新建一座桥。但读过书,学过医的乡长没有建传统的石拱桥,他画出的图样是村里人都没有见过的桥棚,这种构思奇特的新颖桥梁,引起了村民们的好奇。

      建桥的木材就取自山中,一株株合抱粗的柏树砍倒之后,穿上绳索,由强壮的后生人扛到了村前。两边的桥墩由村里的砌墙高手用石块砌成。当两边的桥墩建好时,桥梁也已完成,桥梁由五株合抱粗的柏树相拼而成。架桥梁那天是村里人最为激动的时刻,在架桥处,用碗口粗的松树搭起了脚手架。在十多个后生人合力下,将桥梁拉到了两岸桥墩之上。之后在木桥上建桥棚就显得简单多了,桥上的棚屋两侧分别由二根斜柱串成一个拱架,之上再架一根横条,由此来支撑起棚顶。桥两侧的木栏建有长椅,桥两端也建有瓦房。

      建成之后的中山桥,村民们感受到了它的好处。在人们的眼前,一座平梁的木桥上,居然盖着棚屋,可为村民避雨遮阳,这是熟识的石拱桥所没有的,更加让人喜欢的是桥的两边有杉树铺成的长椅,可供村民们休憩。在汤毓礼的心中,建成这座中山桥是他一生中最为得意的一件事。中山桥在2001年有过一次整修,但基本保持原状,虽然在中山桥上游几米的地方新建了一座桥,但老人还是喜欢从中山桥走过,喜欢靠在桥栏上,在长椅上坐坐。

      “品字塘”,说的是村中成品字形的三口塘。流动的山溪让下汤村鲜活起来,那么,平静的水塘则像一面镜子,折射出质朴的民风和耕读传家的传统。前面的那口塘,当年种满荷花,人称荷塘。每年盛夏荷花盛开的时候,旁边书院里的书生在塘边吟诗作赋。后二口并联的池塘,村里人称为双塘,双塘岸当年也是热闹的地方。在三口塘中间,建有一座戏台,在戏台的西南面曾是二房三份祠堂。建于池塘之间的戏台,在每次演戏时,塘中都会产生回音,无任是戏文中的唱腔,还是乐器的旋律在飘过三口池塘时所产生的回音,使得声音更加的响亮和动听。

      双塘北面有一幢三透的民居,当年也是极为气派,只是现有的已倒坍,有的已改建,这幢三透人们称为祥里三透。人们还记得当年的腾蛟书院就设在祥里三透中,村里的孩子就在这儿读书识字。清康熙年间祥里三透的主人为汤亨柱,他为进士候选。他取轩名为腾蛟轩,意为蛟龙飞腾。在腾蛟轩,汤亨柱晴耕雨读,过着读书人悠闲的生活。当他看到同族许多子弟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时,就决定在下汤村建一座书院。于是他扩建腾蛟轩,创办了村中第一所书院——腾蛟书院,并置田四亩,作为书院的经费,又置山二亩,山上的树林供书院修建之用。那是清康熙二十一至三十年(1681—1691)。

      五十多年之后的下汤村有了另一座书院——东山书院,书院建在村东首的东山之麓,村民称它为大书房。书院由汤希孟独资建造,那是清乾隆四年(1739)。东山书院的规模要比腾蛟书院大,初建的院舍共十七间,分为二进,依山而筑,左右翼之阁道迂回,雕栏密布。后扩建为三进,并在西首建房二十余间。对于书院的风貌《东山书院记》有这样的描述:“门以外植栝柏数木,列为屏障,苍翠葱茏,步步引人入胜。登楼而眺望,海峰头峨然在即,溪涧潆洄,水声和松涛,竹韵偕至,可以涤尘襟而疏烦想也。”如此清幽的环境,着实是读书的佳处。汤希孟还置田六亩、地二亩、山一亩,作为子孙读书膏火之费。现在东山书院的建筑已基本倒坍,楼下的那个鱼池至今保存。

      清朝的下汤村竟有二家书院。汤氏家族历来以诗礼传家,重教兴学,勉子勤读,素有“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家训。读书让人明理,读书使人成为有品德的人,清澈的塘水如读书人坦荡的胸襟,或许这就是人们至今还保存这三口塘的原因。

      “井是路”,村中的四条交叉的小路恰好构成一个“井”字,鹅卵石铺就的小路,在村民的脚下是那样的熟识,哪条路通往三透,哪条路通往祠堂,村民都不会迷路。在下汤村共有三幢三透。除了双塘北边的祥里三透之外,在它的西边还有一幢被称为隔墙三透的民居。另外一幢三透就是村西南面的上店三透,相比之下上店三透较为完整。明工部左侍郎张文郁的女儿曾嫁到下汤,夫家就是祥里三透的主人,侍郎女儿嫁入汤家,这给汤家增了不少脸面。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上店三透曾为三代秀才,并有一个诗意的楼名——环翠楼。依山而建的上店三透共有三进,前道地中鹅卵石铺成元宝的图案,中间道地最为宽畅,后一进楼房已建在山坡上了,两侧分别铺有数步石阶。当年院中曾挂有五块匾额,至今匾额荡然无存,上面的文字也早已忘了。

       汤氏宗祠就在东山脚下的大路旁,面对着大淡溪,所处之地俗称蟹地。祠堂正厅面宽三间,两侧建有厢旁,现存建筑建于清朝。民国年间,日新初级小学曾开设于祠堂之中,学生不仅来自本村,也有来自东畚、前王和下杜村的学生。为追溯先太祖卓著功勋而取名追远堂,追远堂的匾额就挂在正厅的梁下。追溯起来,汤氏迁居天台是在宋朝,那时宋室南渡,许多士大夫也随之来到江南。因羡慕赤城的耸秀,善公从青田始迁天台城西,定居义里朗汤头,善公成为了天台汤氏始祖。至十三世余中公再迁台南下汤那已是元朝初年了,从此汤氏聚族于斯,勤俭持家,累仁积德。余中公也成为台南汤氏始祖,下汤村至今已有670多年历史。下汤村还有多座小祠堂,为汤氏各房所建,就在汤氏宗祠的西边建有一座二房的祠堂,祠堂现已部分倒塌,祠堂前的一座石牌坊让人感到会有一个故事深藏其中。

      这是一座贞节牌坊,牌坊坐西北朝东南,四柱三楼双落翼式石构建筑。整座牌坊气势宏伟,由四根石柱支撑起整座牌坊,石柱下均建有石基座,外边两柱用抱鼓石稳固,中间两柱的石台上前后各有二对石狮,左右相称。正面的两只狮子,雕刻精细,神态各异,右边的雄狮狮口大开,口中含有一枚可滚动的石珠,右前爪下踩着一个绣球;左边的母狮,左前爪下是一只嬉闹的小狮,背上还伏着一只顽皮的小狮子,探望着母狮,一副天伦之乐的神态。背面也是一对栩栩如生的石狮。

      中间两柱之上的栏板两面皆刻“旌表生员汤亨韩妻杨氏节孝之坊”,字还清晰可读,正面处,可看到“破私立公”四个红字覆盖其上,这是文革时间所留下的痕迹。在中间的这块栏板之下,有一对镂空的石环,据村中老人说是用来挂灯笼的,现只存右边的那一只。栏板上的这几个字,说明了这座牌坊的来龙去脉,但隐藏于其后的故事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那是清乾隆年间,一顶花轿从前杨村出发,一路吹打,到达了下汤村,在村中汤亨韩家的大门前停了下来。一对新人的生活开始了,只是幸福的生活并没有持续多久,汤亨韩因病去世了,杨氏独自带着儿子,孝敬长辈,过着节妇的生活,她的晚年才换来这座节孝牌坊。

      牌坊的上部已毁坏,从《台南汤氏宗谱》中,我们还能读到牌坊上部的描述:“在正楣上用星斗形式造一亭,飞檐翘角,亭下正中雕有双龙捧圣旨,外用图案花格相凑,旨下与楣上立一大匾,书斗大“流芳百世”四字,笔力遒劲,外两柱接中柱楣上亦建两亭式样略同。亭间立四匾,从地方之绅文经郡、省至朝廷之批示和嘉词背刻于中。”从刻有批示和嘉词的石匾背后,或许我们能知道更多有关这座牌坊的前世今生。村中的小祠堂中还存有一块“节孝流芳”石匾,村民们都说这块石匾来自这座牌坊。

     从“二十八宿走南垟”的描述中,我们感受到下汤村良好的风水。古人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做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东青龙,北玄武,西白虎,南朱雀。下汤村村址的选择体现了古代风水学的观念,面水背山。村之东首有龟蛇二山守住口水,蛇山之下建有水口庵。二山之间的观榜桥为石拱桥,站在桥头望着远去的村庄,不禁会想起这首传诵了数代的民谣,民谣中的景致不仅是村庄昨日的风貌,也是今天的风情。




(木西岙坑)


(祥里三透)



(东山书院)


(双塘之一)



(节孝石牌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4-5-11 10:49:4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听说这个村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4-5-11 12:10:3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美文。此前去山头郑、前杨,走南黄古道,途径下汤村口,忽见廊桥,前去拍照、小憩。未曾想到下汤村竟有如此深厚的文化积淀。谢谢楼主的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5-11 19:33:3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美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5-11 21:34:27 | 只看该作者
每次看闲云老师的文章都很长知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5-11 22:50:56 | 只看该作者
金老师:文章拜读了,学生这厢有礼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5-12 10:53:37 | 只看该作者
不知这个村在哪里,有机会云瞧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5-12 16:17:18 | 只看该作者
这种廊桥在天台很少见啊,看上去有许多年头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4-5-13 11:03:41 | 只看该作者
从小到大的地方,竟也不知这么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4-5-13 20:03:23 | 只看该作者
在天台的乡间散落着许多优美的村庄,但许多老宅由于没有人住,有的已经破败不堪了,希望有识之士能够保护,没有了这些老宅,乡村的气息就少了许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27 04:35 , Processed in 1.11506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