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541|回复: 6

山地牛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3 12:4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胡明刚 于 2014-3-4 19:49 编辑

山地牛话
发《农家书屋》杂志和《乡居禅意》微信。欢迎关注

胡明刚

说了养牛说牧牛

对于从乡村走出的人来说,牛是一种财富,一种记忆,也是一种事业与情感的寄托。现在社会多维,生活多元,学而优则仕,与学而优则农商杀猪宰牛,不分彼此,同样创造财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老家有一个大学毕业生竟回乡养起了牛。她父亲办了一个养牛场,总是竭力反对他养牛,以为大学白念了。但拗不过她的愿望。从小在牛群中长大,对牛情有独钟,说养牛比城市打工还要来钱,还要自在,还要潇洒,当牛大王,值。养牛的路,走对了。
乡村老人养牛出于情感需要,与女大学生不同。孩子出门打工了,留下一个空屋壳,连个说话的亲人都没有,养牛完全是一种精神的依托。老家有村曰大路庞,一位老汉家里的田地被征收了,子女都在外地生活,他不肯去,觉得在城里更孤单寂寞,就独自在村里养起牛来。他每天牵牛在田埂山坡上行走,看着牛悠闲地啃青。在夕阳西下的时候,他坐在牛的身旁,抽一袋老烟,乐呵呵地笑着与牛说话,牛抬起头来,瞪着圆溜溜的眼睛,他感觉到满足。牛的眼神是多么明澈纯净。老人也割一些鲜嫩的草回家。人们劝他卖掉牛,他非常生气,说牛是他的性命。
老人与牛形影相吊,一前一后走在乡村土路上,让我不由自主地记起韩国纪录片《牛铃之声》,那位腿有残疾的老农与牛厮守了三十年,在老农的注目下,老牛走到生命的终点,故事平稳安静,充满着乡村田园沉重感伤和温馨,不觉黯然泪下。
作家沱沱说到她老家对门的婶婶,以前家穷,一大早从城里抱回一头小牛犊,小牛出生不久,走不动太远的路,葛母只得抱一程歇一程,等抱到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几个小孩饿得嗷嗷直叫,她放下小牛,赶紧煮粥。粥煮好了,边舀边说,给军军一碗,给牛牛一碗,待牛就像待孩子一样。小牛犊一直长大,形影不离,成了壮健的大牛。后来,牛老死了,她让孩子葬掉,但孩子偷偷地把牛挖出来剥皮吃肉,老人哭了,沱沱也听哭了。
牛是农家之宝,养牛,就得要细心呵护它,把牛当亲人朋友。春秋齐国大夫宁戚在《牧牛说》中写道:“古人卧牛衣而待旦,则知牛之寒,盖有衣矣。饭牛而牛肥,则知牛之馁(饥饿),盖啖(吃)以菽(豆)粟(小米)矣。衣以褐荐(垫),饭以菽粟,古人岂重畜如此哉?以此为衣食之本故耳。每遇耕作之月,除已牧放,夜复饱饲。至五更初,乘日未出,天气凉而用之,则力倍于常。半日可胜一日之功。日高热喘,便令休息,勿竭其力,以致困乏。此南北昼耕之法也。若夫北方陆地平远,牛皆夜耕,以避昼热。夜半,仍饲以刍豆,以助其力。至明耕毕,则放去。此所谓节其作息以养其血气也……”
这真是人牛平等啊。山村农家刚懂事的孩子一出门,就看到鲜活的哞哞叫的牛,父母说这叫“哞哞”,孩子看见牛就“哞哞”地呼唤,牛也对着他“哞哞”应答,情感心灵互动,尤为和谐。村里牧童称为牵牛细佬。孩提时我居住在千米高山顶上,也经常在林中放牛。早晨放出去容易,傍晚拦回来很难,个性老实的牛,会自动跑回村里,而调皮捣蛋老奸巨猾的,总是喜欢躲在林子里不肯出来,不动声色,林子茂密,树色草色与牛的颜色混在一起。我找牛好几次差点踩在蛇的身上,拿着棍子一路打草前行。在山村孩子的记忆中,最美的是女孩男孩一起去放牛的时光,当太阳照亮山峦的时候,他们沿着村道一路喊着,放牛啦——,各家的牛栏门打开了,牛欢蹦乱跳地出来,牛成群结队上了山,手挥着树枝和篾梢(竹枝),一首首山歌对唱随牛蹄叩打的节奏扬起,在山坡和峡谷中飘荡。
我最初放牛的时候,是在大集体大呼隆的年代,牛是轮流着放牧的,也分养在每户农家的栏里。当年山上居住条件清苦,牛栏与厨房连在一起,牛伸过头来瞪圆眼睛看着农人们吃饭喝酒,主人兴致来时也给它尝上几口,农人唱歌的时候,它也应和着哞上几声。村里的牛都有名字,膨角,老黑,岔耳,黄背……秉性各不相同。一呼唤哪头牛的名字,哪头牛就来到身边,就像学生点名一样。牛吃饱喝足了,就来到我们的身边,鼻子喷着气,蹭着我身子,翻卷着口舌,轮流着舔着鼻孔,扇着耳朵,摇着犄角。牛脸也是乐呵呵笑着的,煞是有趣,当年运动一个接着一个,村里人提心吊胆,说不定随意乱说乱动会遭受批斗,但只要看见这些牛,就放松了,牛与人一样饱受磨难,同命相怜。有时想想,一些人真的不如牛呢,牛亲切真挚,尽管它们执拗,犟,不听使唤,但还是真挚率性自然的。
春天,天气温暖,花草嫩绿,牛也发情了,它可不像人谈恋爱一样遮遮掩掩害羞的,激情一上来,就猛地追逐,不管自己的在窄路上还是悬崖边,两头相爱的牛一不小心就会轰隆隆地摔滚下去,为革命爱情壮烈牺牲。或者一不小心吃了毒草,整个牛肚子胀得气球一样,或者不小心踩在岩缝里别断了腿,自然是没命的了。老太太们为它们念心经烧纸,愿它下一世做好人。村里人可大饱口福,打牙祭了。剥皮,卸肉,剁骨,按人头分上几斤,或者在空地上架起大锅煮,共聚会餐,肚皮爽快了,回过神来照样肉痛。耕作还是要靠其他的牛完成。
在80年代的村里,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他与破老汉一起在山上放牛的事,尤其传神,夏天拦牛最辛苦,东奔西跑地吆喝着,骂着。破老汉骂牛就像骂人,爹、娘、八辈祖宗都骂了,却是那么亲热。他喂的那头老黑牛,称得上是“老谋深算”,诡计多端。史铁生说,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嗤呼嗤”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写牛如写自己,绝了。
栏里关着的牛,不如在野地里的牛自在、自由,以前村里的牛都是轮流放牧的,这几年来,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各顾各的了,牛在春耕的时候犁一下田,其余都在休闲,村里人索性就把牛鼻绳子取消了,野放了。牛们长年累月在山林里转悠,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它们乐得当隐士,不过,等到冬天草枯的时候,牛们会自动回到各自的家门,主人们早已准备过冬的粮食和温暖的家了。最近听说有畜禽开发公司让农户代养小牛或母牛,按市场价回收,采取的也是春夏秋野牧冬季栏饲养的方式,据说一头牛能让农户增收1000元以上。想出这个方法的人,太有才了。

尊贵农家美牛神

仔细想想,老家山村的牛,比西班牙的牛要幸福得多了。《西班牙斗牛士》的乐曲一响,可怜的牛往往身上插满标枪和长剑,痛苦悲惨鲜血淋漓倒下,动物保护主义者觉得太没人道和牛道了。浙江金华的斗牛不同,农民让牛喝酒吃米饭,让他们瞪着红眼在烂泥田里抵牾,赢了光荣,披红挂彩,输了也牵回去,照样可以拉犁耙。农家把牛奉为高贵的神明。
老家海内佛道名山,有道是,山高四万八千丈,山有八重,当牛女之分野,上应台宿,顶对三辰。牛女为北方玄武七宿中的斗、牛、女、虚、危、室、壁中的第二牛宿和第三女宿。牛宿是名牛金牛,与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相对应。金为水,牛宿与水牛有关,演变成作为雷神的夔牛,它主宰人间的水旱。雨水之神就是牛神,牛神庙与龙王庙相似。杭州西湖叫金牛湖。颐和园牛也面对湖水,《西游记》孙悟空经过火焰山,向牛魔王的妻子铁扇公主借芭蕉扇,皆是牛为金生水能灭火之故。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参加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工作,编辑搜集了许多牛的神话,充满神圣人情味的。天帝让牛神撒草种,叫他三步撒一把,牛神听错了,以为是一步撒三把。结果大地杂草丛生。天帝将牛神贬到人间。牛神下凡时候,蚕神过来安慰,天上不自由,人间有快活,我陪你去。不过我吃的你不能吃。性格耿直的牛神说,我什么都吃。蚕神一生气,就把牛甩了,牛神摔落地上,把上颌的门牙磕没了。所以牛除了吃草外,多出四个胃,每天晚上都要反刍,连觉都睡不安稳。而蚕身上的黑点就是牛蹄印。这个神话体现出中国传统耕织文化的关系,与牛郎织女的故事一脉相承。你耕田来我织布,夫妻恩爱苦也甜。
牛被尊称牛王。牛的生日是四月初八,与释迦牟尼佛生日相同。牛与佛一样脚踏实地做善事。牛生日也叫牛王节、脱轭节。邻县农人在四月八日将耕牛一律放耕休息,牵到河边,梳洗得干干净净,喂它吃鸡蛋,吃青精糯米饭,饮菖蒲雄黄酒。在农村,猪是被杀掉吃肉,但耕作必须要靠牛完成,养了几年的牛,记得它的勤劳辛苦,有感情了,收获的时候,也给牛吃几碗尝新米饭,犒劳犒劳。牛是神圣的,维系着农民的命,牛被当成一个家庭成员看待的。
据说天台老家潘岙杨附近有一处水牛坟,葬了一头水牛,主人家孩子放牛时,忽然林中窜出一只大虫(老虎)来,水牛把大虫顶跑了,小孩吓昏了,水牛将角穿进小孩腰带里,举着回家,小孩父母以为是水牛顶死了孩子,就牵着它犁田累死了它,听小孩醒来一说原委,父母后悔不已。专门为它造了个坟,直到现在这牛坟还留着呢。

拉完犁来再拉耙

史铁生说,北方的黄牛一般分为蒙古牛和华北牛。华北牛中要数秦川牛和南阳牛最好,个儿大,肩峰很高,劲儿足。华北牛和蒙古牛杂交的牛更漂亮,犄角向前弯去,顶架也厉害,而且皮实、好养。我觉得,北方好像没有水牛的,水牛在南方见得多。天热了,它们就泡在池塘里,在泥水中打滚,身上糊满泥浆,可以抵挡寄生虫的叮咬。水牛的好朋友牛背鹭,在牛背上跳跃,为水牛梳理皮毛,捕捉害虫,水牛总是仰着头,鼻孔朝天,笑容可掬,显得特别的惬意。这都是摄影绘画的好素材。李可染画水墨渲染的牛,柳枝,牧童,寥寥几笔,随便一点染,就洋溢着江南的灵气。但李可染很少画黄牛。
南方高寒山地,少有池塘,人们都养黄牛,我的家乡海拔千米以上,所见黄牛则个子小,但结实,有力,是名小狗牛,如狗一样大,或称小结牛。山上梯田,很小,碗一样,多得是。小狗牛转身方便,灵巧。耕作,必须要靠它。
自然,每头牛都喜欢自由悠闲,不愿意被人驱使着拉着沉重犁耙的。穿牛鼻是必须的。洗衣要抓领袖,牵牛要牵牛鼻子。路线是个纲,纲举目张。牛鼻绳是路线,也是纲,只要攥在手中,胡萝卜和鞭子并用,庞然大物如大V一样的牛,即使怎么彪悍,也得服服帖帖。小牛到一岁的时候,就穿牛鼻,大家先热情微笑着招呼小牛,给它好吃的,抚摸搔痒痒,和颜悦色地安慰它,让它放松警惕,忘情陶醉,趁其不备,将绳子套住它的四条腿,系在木柱子上。小牛动弹不了,也跑不掉。然后抓住牛鼻子,拿锥子在刺穿的鼻中隔,位置要准,否则拉鼻绳很轻或很重,难以把握。牛鼻子是牛皮的一部分,没有血管,但痛得难受,小牛四蹄乱蹬甩头吼叫,但鼻中隔被刺出一个洞来。然后把绳子或鼻环拉过去,小牛即使不愿意,但两条腿的家伙威力大,惹不起,战战兢兢地就范了。
“周岁牛,背犁头”,农民趁着小牛畏惧,赶紧将牛轭套在它的肩胛上,黄牛肩上有峰,套牛轭刚合适,水牛没有峰,就做一个袢襻上。教牛学犁田,前面一人将牛鼻子摁到地,牛一昂头就会落轭,就难以驾驭了,后面一人把犁,牛的旁边站着两人,扶正牛身,不让牛走偏。乡村教牛歌如下:
撇头(头右偏)落凼(音gang,垄头),肩头落凼(肩膀与垄头处于一直线),
一凼上,一凼落(下),转弯抹角哦——!山田有弯曲,弯弯曲曲都要犁哦——!
耙田看高墩,犁田看板青——,呵你立,喊你走啊——!
凼是一条路,两眼要看犁路!前脚如弓,后脚如箭,做起生活来好看哦——
耳朵生来给你听,眼睛生来给你认(看)!两三个早上独自犁好看,两三个人陪着难看,哦!
做牛学犁,做马学骑,做小娘子要学织苎纺棉,做和尚要学化缘,哦!
犁得好,放你三天吃青草。犁得好,放耕早,犁得坏,打篾梢!
小牛拉犁动作准确,给好吃的,草也好,麦也好,豆也好。它得到物质鼓励,耕得更卖力更好。小牛消极怠工的时候,用篾梢狠抽它一下,给他惩罚。连教三四天。小牛就可以放绳独立耕田了。但如果中途断档不练,小牛还是要忘记还生的。教牛歌听起来很有人情味和哲学味,把牛当成人当成孩子看待。这是情感教育,顺应自然的智慧。
在古代,中国有鞭春牛习俗,又称鞭土牛,据《周礼·月令》载:“出土牛以送寒气。”用鞭子将土牛打碎,表示春耕开始。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皇帝也参与鞭春牛活动。把土弄碎的叫做耙。赶牛犁田后,得耙田。犁田把土翻出来,拉出滚滚泥浪。犁是要扶的,犁把一提,翻得深,犁把一按,翻得浅。耙是一个方形的木头框,两侧有孔,拴牵引绳,横放在水田里,前后横档里安木齿和铁齿,人一站上去,一声吆喝,牛就拉着前进,如列子御风一般,把土块打碎搅稠,以便插秧。现在城市人,只能在图片电视上看到耕云播雨的韵致,但不能亲身体会到犁田耙田的妙处,多少有些遗憾,不过,在某些农耕旅游区,教牛犁田耙田成为一个表演项目了。

携牛行走在路上

城市人体验乡村农耕生活,除了犁田耙田之外,坐牛车也是饶有情趣的,牛会拉犁耙,当然会拉车。牛拉车慢吞吞,平稳不颠簸,悠闲,散漫,自在,牛车最早出现在商代,独辕,双轮,人在车厢上,随处安稳。孔子周游列国,坐牛车。甘肃民权县人和镇与兰考县仪封乡交界处,有个宁车湾村,周围有石槽村、牛牧岗村、金牛寺等地名,与孔子的牛有关联,孔子坐着牛车,看见乡村小细佬在路中央玩造城游戏,挡住去路,细佬振振有词地说,只有车躲城的,没有城躲车!孔子觉得细佬说得有道理,就拜其为师,细佬是名项橐,七岁。孔子命人调转车头,车轮在路上拧了一个坑,村名为拧车湾。后改今名。老子资格比孔子老,骑青牛出函谷关,紫气东来。《列仙传》和《太平御览》说:老子度关,关令尹喜先诫官吏曰:“若有翁乘青牛薄板车者,勿听过,止以白之”,则说老子是乘牛车的。在农村,牛车一般是拉粮食草料木柴,现在也被开发成旅游项目,拉城市的游客。慢吞吞地走在山地中,如坐黄包车游胡同一样,是蛮时尚的慢生活。
乡村的牛,打工过日,自然要流动迁徙的。这得靠牛贩子。牛碰到牛贩子,心惊胆战。牛换了一个主,命运未卜。朋友天村(葛其明)写了《骑牛上扬州》,获《人民文学》杂志的一个奖。他祖父在民国时期把浙江台州的牛贩运到扬州一带。“祖父和做贩牛生意的伙计们,每人起码牵着三只牛,每次都有三、五个人一道往返”,“祖父说过,最好一次贩牛生意,一千余里往返费用除外,赚钱还有一倍多。每次结伴做贩牛生意,为了途中安全,生意顺利,都作过周密安排,带自卫武器外,一路上均有普通社会朋友和官方友人联系接应。天村听祖父与贩牛朋友谈年轻时贩牛的情节,很来劲:“那次扬州呀,你真是‘死屌大田客,一千不卖卖八百’,‘呵呵,那次真是的,被买主身边跟着的扬州美女一句鬼话,丢了两百赚头!’”至于怎样选择好牛,怎样讨价还价,天村却没写,遗憾。
四川成都的作家雁宁则说,贩牛客也可以弄虚作假的:“几斤蜂渣几斗酒糟加点精料一喂,再拿刨子把牛角一刨,几把黄粉往身上一抹,一条雄赳赳的牛就打扮出来啰。” 雁宁的小说《牛贩子山道》获1987年全国短篇小说奖。秦川和大巴山的山道是牛贩之路,一个瘸腿老头,贩牛为业。不擅耕作,但对牛了如指掌。他与友人刚学校毕业的孩子浩成一起,带着水牯子和黄牯子,走在那条印满蹄痕的山道上,一路歌行,“天上起云云重云依哟,妹儿身上裙重裙吔嘿”,韵味悠扬。不过,牛贩子的投资比贩猪的大,风险高,辛苦得多,赚得也多,但弄得不好,折本很厉害。早年浙东台州山区的牛,一般是从集市上买的,牛贩子则把淘汰的老牛赶到宁波象山一带出卖。因为牛行走缓慢,一般得走上十天半月的。一路上要照顾得好,否则没到目的地,牛就累得趴下了。
我手头有本线装书,收录宁戚的《相牛经》,如伯乐和九方皋的相马,宁戚为春秋时齐国大夫,早年怀才不遇,他在车下喂牛,看见齐桓公来了,便敲打着牛角唱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犹如毛遂自荐,被齐桓公发现重用。宁戚道:眼欲得大,眼中有白脉贯瞳子,最快;颈骨长且大快。旋毛在珠渊(眼睛下面)无寿。上池(两角中)有乱毛起(如同戴麻),妨主。倚脚不正有劳病,角冷有病,毛拳有病。毛欲得短密,若长疏,不耐寒气。耳多长毛,不耐寒热。尿射前脚者快,直下者不快。云云。清代《相牛心镜要览》,说好牛有标准:四宽,要鼻孔宽,角门宽,胸膛宽,后裆宽,这样心肺发达,头脑发达,消化代谢系统功能强大;五紧,口紧皮紧,骨骼紧,腰跟紧,尾巴紧,体型紧凑,便于灵活的耕作;五短,嘴角短,头颈短,身子短,脚短,尾短,前后匀称。另外,头小脑大,角立眼圆,身短,脊高背低,杂毛不生,尾长过膝。前身要高,肩迎风要厚,后身要低,露筋骨,蹄圆大,色青黑紫,皮薄松软。毛润泽有光彩。瘦小露筋骨。眼睛大而圆,黑白分明,耳朵大而薄。耳根细口要方大滚圆。鼻子要低而宽。用陕西人的话来说,就是头如狮子,口如升子(量稻谷的方形器具),眼如蛋子。耳如扇子。角如锥子,鼻如罐子,身如担子,尾如鞭子,牙如钉子,舌如刀子,尻(屁股)如筛子,腿如柱子,蹄图砧子,十四个子,是文学形象性的概括。
牛贩子可以牛的牙口和角轮判断牛的年龄。从神态眼神毛旋看这牛是不是性格温顺,还是拗牛。需要牛耕田的,牛贩子推荐“六个牙”的。牛贩子讨价还价,不用嘴,而是把手伸进对方的袖管里相互捏,捏得对,就这个点,捏得不对,就换这个数,捏手算。同意,相互一笑,点头成交。也说“切口”,如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则用收台早茶拐劳条考梢代替,旁人好像听洋文一样不知所云。据说高超的贩牛客走在路上,能从牛蹄印上判定牛是不是怀孕的,在300米之外辨出牛的雄雌。这是绝活儿。而今牛贩子改走高速公路了。家乡徐霞客古道出现的零星的几头牛,是山村野放的,倒是安闲自由地游逛。

牛眼瞪圆智慧禅

老家的水牛总是仰着头,鼻孔朝天,笑容可掬,显得特别的惬意,它是摄影绘画的好素材。李可染画水墨渲染的牛,柳枝,牧童,寥寥几笔,随便一点染,就洋溢着江南的灵气。韩美林画牛,每画一笔,就哞哞哞地吼叫几声,几乎把整个生命力量都融进去了,一头牛画下来,精疲力尽喘粗气,仰面躺倒。韩美林牛画力透纸背,牛气冲天,其中题词,多有智慧禅意。曰:余自蒙学伊始,亦视牛为友为人为神为己。儿时年年得见祭孔杀牛,又见牛跪地落泪求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牛”生之多艰。又曰,今岁牛年,当写牛图,我问苍天:美林此生苦读圣贤,所得何物?作喻苍天一笑。曰:牛也。又曰,因为我是牛,有草就活,不用大鱼大肉、人参鹿茸,长寿要诀:“知足”。韩美林除了画母亲外,最多的画牛和狗,这两种乡村动物,最有人情味的。和我的眼里,牛看起来笨,但瞪圆的牛眼里透出智慧和禅意。
不过,随着出外打工经商的增多,种田少了,小狗牛被当成了菜牛,杀掉卖肉。以前县城南门大桥下,有一长溜的牛肉羹镬摊子,供应煮牛肉、酱牛肉、杂碎汤、牛血旺等。价美物廉,温润,清爽鲜美、嫩滑绵软,因为牛是家养野牧的,滋味鲜美。在旅游比较发达的西部的寒石山脚下,竟然有农家乐推出“寒山全牛宴”,牛眼牛唇到牛尾、牛掌,20多个菜,都能品尝到,生意特别红火,据说,老板的父亲是贩牛的。
寒石山,是唐代诗人寒山子的隐居地,他喜欢将诗句涂抹在村墙竹树上,警励流俗,曾引导乡里农民养牛致富:丈夫莫守困,无钱须经纪。养得一牸牛,生得五犊子。犊子又生儿,积数无穷已。寄语陶朱公,富与君相似。这是最初的原始资本积累,合乎前述大学生女孩之意。
牛看起来笨,但牛眼里透出智慧和禅意。在乡村读赵州语录,那位让人吃茶去的来自北方的赵州和尚从谂,到了寒石山上,看到一路的牛蹄印。寒山子问,上座还识牛么?这是五百罗汉游山啊!赵州和尚不解:既是罗汉,为什么要做牛去?寒山子指着头顶说,苍天啊苍天啊!赵州呵呵大笑,心神领会了。这叫顿悟。老家还有则民间故事说,与寒山子要好的拾得,在寺里放牛,他把牛赶进寺,正巧和尚开会自恣(自我批评),便倚门抚掌微笑道:悠悠哉,聚头作,相这个牛如何?大家很恼怒,呵斥:下人风狂,破我说戒!拾得说: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他把牛赶过去,一一呼唤寺中已去世僧人的名字,牛一一应声而出,如点名一样。
前不久我读到《牧牛图》,是禅修的经典,也见之于大足石刻。说的牛是内心的念想,牧童则是禅修者,内心是需要调御降服的,戒律如牛拴鼻绳套轭一样,先是勉强,然后是顺应,凝思,反观,物我两忘,进入最高禅定的境界。在乡间读书,我思考着,为什么禅修者总是借牛说事呢?我想,中国本来是个农耕社会,山林里驻锡的禅修者,自然依靠牛来耕作学禅,是为农禅并举也。我老家附近的大肚弥勒菩萨布袋和尚契此,作插秧诗道:“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怀海和尚也作耕牛诗:“放出沩山水轱牛,无人坚执鼻绳头。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此前,梁武帝时代的傅大士诗道: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看空一切,看淡一切,烦恼成空,心无牵挂,方能得大自在。
乡间说话,多将牛与人相提并论。人不欺牛,牛不欺田。坏牛倒犁耙,恶人犯风化。牛吃牛拉,人家当败。牛怕赤骨柴(瘦),人怕倒水赖。人碰着相噢(招呼),牛碰到相操(角抵),俗语“骑牛觅牛”“泥牛入海”“对牛弹琴”,出于乡村,也充满禅意。忽看见某些人意得志满的样子,说:牛啊,牛得猛啊,真牛啊,牛逼啊。吹牛皮叫做吹牛逼,江苏华西村精心打造了金、银、铜、铁、锡五头牛,其中金牛花了整整一吨的纯金,真的是牛逼。牛逼,网络简写为NB。NB者,Natural Beautifu也,中文直译自然美,牛,真的是乡村自然美的精华。牛逼,我想是中西方传统时尚的文化情感的合璧,充满无限智慧和禅意。
就此合拢牛嘴,牛话结束。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4 街币 +50 魅力 +4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4 + 50 + 4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4-3-3 14:0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
不错不错
留着明天发微信
今天发了你的日本牛郎织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4:58:0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 15:0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充满乡土气息与情感的美文,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 17:41: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牛很少杀了吃的……农民的好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3 20:5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  村里要是哪家的牛“倒”了    一般都贱卖   父亲每次都买    一大锅的牛肉   味很重   一点也不好吃

我家附近有个“教牛殿 ”  说是殿  其实不是殿 只是一块岩石罢了  连片瓦都没有     不过早些年  外地很多人都赶着小牛犊子和祭品来这个地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3-4 07: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4-16 14:47 , Processed in 1.0914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