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美丽的神话 于 2014-2-23 21:26 编辑
敲下这几个字,仿佛我和抬阁有着很深的渊源。其实,我没有见过真正的抬阁。可是,我觉得,抬阁如同老家的大樟树,牢牢地植根在我心中。
小时候,每到元宵,家家户户的主妇们都准备着“糊辣沸”,小细佬们蹲在墙角落打“炮样”。我们一群小丫头,惦记着当年哪个叔伯家里娶了新媳妇,忙着“十四夜,赶道地”。道地就是天井、小院。“赶道地”,其实就是串门。那些漂漂亮亮的新娘子,早敞开大门,房间的“独脚金鸡”桌上,摆上了一盘又一盘的瓜子糖果。看到我们这些馋嘴的丫头,新娘子就乐呵呵地招呼我们吃东西。由于心里还想着赶下一家道地,我们通常是抓一把瓜子,挑几颗糖,嘻嘻哈哈地就跑开了。
那样的童年,虽然,新衣新裤只有一套,却无忧无虑。偶尔撞上了有“抬阁”的元宵,大家早早地就往“大巷口”赶。 “大巷口”就是现在的劳动路大街跟中山西路中山东路交叉的地方,原是天台最繁华的路口之一。“三角”“西门里”也是人声鼎沸,热闹极了,我最喜欢吃三角饭店的火烧饼。说是看“抬阁”,其实是“迎会”。我看到的都是大人们长长的腿,在那些大人们之间穿梭,灵活地躲避着随时会踩到我的大脚。我仰望着他们喜悦的笑脸,踮起脚尖跳跃着,尽力分享他们的欢乐。我从来不担心自己会走失,也不用担心自己回不了家。
不过,我知道,“抬阁”上站着的是秀美小神仙,极其完美的。我十岁那年,跟着奶奶去南门大桥下卖韭菜,几个来回,我就能帮奶奶计算出几斤几两几角几分。有人打量着我,一本正经地对奶奶说,“这小鬼,长得喜人相,真是上抬阁的料。”奶奶听了呵呵笑,我却羞红了脸,赶快躲到奶奶的身后。
今晚,我和往常一样忙碌,敲着键盘,录着凭证,核算着单位的账务。稍息时,打开手机,点一下微信,浏览。表弟发上一句“此刻,天台沸腾了!”表姐发上的几张照片,让我激动不已。又见绝美的天台抬阁,我赶紧转发。我兴奋地跟老公叫着,“开始了,开始了,天台抬阁开始了!”他无动于衷,没有一丁点反应。儿子听到了,跑过来问“妈妈,什么事开心呀?”我把照片给他看,他嘟哝了一句:“不就是做戏嘛!”立马跑开,继续玩他的电子游戏。
微信上,QQ群里,有人不断更新着一张张美轮美奂的照片,传说中的和合二仙,麒麟送瑞,杜鹃仙子,桃花仙子,济公斗蟋蟀,扑面而来,走近,走进我们期待已久的心。上十万名的观众沿街雀跃观望,威风凛凛的大旗竹,喜闻乐见的舞龙舞狮子,那惟妙惟肖的抬阁,灯壁辉煌的彩车,就是一个个流动着的舞台。
突然,我在杏庄的“麒麟送瑞”方队中,看到了亲爱的舅妈。她戴着蓝色礼帽,扎着彩色的小丝巾,穿着蓝色的短裙套装,白色长靴,斜挎着红色带子的银色腰鼓,迈着矫健的步伐,笑容满面地敲打着。我突然想起,今晚的天台下着雪呢,舅妈已经六十多岁了呀,她不冷吗?不过,我很快就放下心来,今夜,全城狂欢,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不会冷!转播的微信,一路被点赞。我乐此不疲地回复,介绍。抬阁,抬着走的舞台,水平的高低,要看阁上孩子的造型,越是“飘”越是美。
“非物质遗产——天台抬阁!抬阁对于天台人来说,无异于世界杯在球迷心中的地位,不是天台人,永远无法理解。能成为抬阁上的孩子,那是无上的荣耀!”后司街管理员陈松涛在微信上满怀深情地写下这几句话,还发上一张珍贵的老照片。照片拍于60多年前,他是这样描述的,老丈人的抬阁表演是在1946年庆祝抗战胜利时举行的,抬阁主题是《仙蚌孕珠》,老丈人男扮女装,扮演女孩,正月天寒,6岁的孩子穿这么少,可见非凡毅力。在抬阁表演中,他的蚌壳可以一张一合,挑逗观众,当人们想看的时候,突然闭合……在当年抬阁评比中,获得第一名,本照片就是在颁奖的时候拍的,边上的状元郎是第二名抬阁。
我突然很后悔,无论照片多么的缤纷绝伦,心情多么的激动万千,都不足在现场站上一分钟所感受到的热烈气氛。
抬阁,若再有机会,我一定来看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