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九歌 于 2013-12-30 18:14 编辑
梁皇山原来叫桐柏山,乃桐柏真人王乔升仙之地,也是葛洪炼丹所在。宋朝的《宁海县志》说有梁皇子在此避修,就改为梁皇山了。 我去梁皇山的时候,已经是年末,清冷的风飘在山谷中,残存的水分在寒风中蜷缩,和着砾石,在路表凝成了坚硬的砂层,土层松散的地方,许多牙齿状的小冰柱如春笋般生长。山的阴面,水流过的地方,一片片小小的冰瀑把岩石装扮得如玉石般纯洁光滑。阳光下的山泉,丢下了一颗颗残存在水草上的冰珠,跳跃着,唱着“咚咚”的曲子,流向山谷;岩壁上偶见冰凌垂挂,五彩四射,璀璨异常。 从外辽村沿着山谷往下,就是梁皇山风景区,精明的宁海人在旁边建起了栈道,使游人能近距离的观察高山峡谷。或见水流飞溅,瀑布高悬,或见深潭如碧,群山倒映,涤荡人心。山谷巨石之上,镌刻着“静心谷”,“放心潭”,“感气坡”等大字,也有路牌标着谷中石头的名字,有鼋戏二龙,有神龟守山,有观音说法台,有狮象呈祥,都能引人驻足遐想。 山口就是传说中的梁皇子避修的地方了,这里原是两间小房子,了不起眼。大约一千五百年前,是南朝梁代的管辖地域。岳阳王萧詧来此避修,据《周书》载,他“幼而好学,善属文,尤长佛义。”堪称青年才俊。避修期间,桐柏山的青山绿水抚平了他内心的惶惑不安,红尘俗世渐行渐远。他把夫人安置在半山的一个小庵内,每天上山探望,途中悬崖上偶现天书,他熟读而能诵。闲暇之际,研究佛典,写出了著名的《梁皇忏》。山麓的茶园在他精心的调理下,郁郁喜人。喝着桐柏之水泡的香茗,陪伴着古寺钟声,呼吸着新鲜而自由的空气,一种大喜乐在他心中潜滋暗长。 南朝是中国佛教鼎盛的时期之一,虽然政局动荡,皇帝像马灯一样不停变换,佛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南史·郭祖深传》说:“时帝大弘释典,将以易俗,故祖深尤言其事,余以为都下佛寺五百余所,穷极宏丽,僧尼十余万,资产丰沃,所在郡县,不可胜言。”单后梁有寺院一百零八所,僧尼三千二百人。唐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中就可以窥得一斑。然而杜牧之意在怀古,抒发沧桑之情。萧詧的父亲昭明太子萧统,就是一个虔诚的佛徒,曾在天台开岩寺出家,但英年早逝,未及即位即去世,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死后葬在开岩之侧,旁有山峰如钟鼓和鸣,皇帝也为寺院僧尼赐田百亩以度日。家传之下萧詧也拥有了浓郁的佛学兴趣,高深的佛学修养,然他到此真为禅修吗? 从梁皇山的山口往外数里,便到达梁皇寺,没有晨钟暮鼓,夕阳下,流动的时光变得缓慢而沉郁,几位用过晚斋的和尚正在寺门散步,粉刷一新的黄色的寺墙泛着金色的光芒。这里,还有一个流传了千年的故事。一日,正在寺中静修的王子忽然看到门前的山裂开了一道缝,敏感的他意识到是上天告诉他该出山了。于是,他骑上骏马一路扬尘而去,桐柏山,这个曾让他如此留恋的地方也决然地被抛在了脑后。 接下去的故事也就变得简单了,《周书》载:“梁主任术好谋,知贤养士,盖有英雄之志,霸王之略焉。及淮海版荡,骨肉猜贰,拥众自固,称藩内款,终能据有全楚,中兴颓运。虽土宇殊于旧邦,而位号同于曩日。贻厥自远,享国数世,可不谓贤哉。”在内忧外患的梁朝,萧詧发挥了他全部的才智,终于在西魏的帮助下,拥有了几百里的江陵之地,部分恢复了祖宗基业,建立了小朝廷西梁,史称梁宣帝。望着狭长的国土,他在《愍时赋》哀叹:“望否极而泛泰,何杳杳而无期?”后来读到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都要扬眉举目,握腕激奋,久久叹息不止。大定八年(562年)二月,萧詧竟以忧愤而背部发疽致死。时年四十四岁。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天赋异禀,时运不济,仿佛这成为了一切悲剧英雄的固定的命运诠释。在梁皇山这清冷的冬日里,远眺山顶的观音说法台,看着身旁秦月汉关般的大雄宝殿,一团迷云涌来,我想,如果萧詧不出山,潜心于佛学,心如止水,那他将如何,历史将如何,桐柏山还会改名为梁皇山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