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2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传统乡村社会的“明公”文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8 11:3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传统乡村社会的“明公”文化

  老家村里建“文化礼堂”,嘱我帮助查找有关村庄的历史资料。首先需要解答的就是村名“明公”二字的来历。
  有出门经商的村民早就说起:外地老板听到“明公”这词就来了兴趣,道是“明公”不是随便谁都可以叫的,《三国演义》中只有曹操才配称“明公”!你们村出过什么大人物?
  我查了县城“妙山陈”宗谱关于明公村陈姓分支的记载,有两种说法:
  其一,古时有何姓(又说姜姓)显宦隐居于此,因德高望重,周边百姓称之为“明公”,遂以为村名。
  其二,“明公”,实为对历史上那些公正、贤明的乡村主事者的美称。
  第二种说法,没有更详细的文字记录,但据父老相传的“口述史”仍有迹可寻。自元末明初始,干、陈两姓共居此地,大家长们带领族人治理环境、整饬家园、偃武修文、保境安民,其功厥伟,泽被后世。话说当初择地而居,首先遇到的就是水事困扰。本村位置座落山岙盆地,溪流在村后,田地在村前,汲水甚为不便。某朝某族大家长倡议聚众集资开渠,在上游建“大沸头”,分流二支,一支穿村,一支过田,村人始获灌溉、洗涤之利。继而订立村规民约,保护水源,公平配水,大家长处事严明,秉公执法,有至亲私自引水灌禾,大家长予以重处并自罚。于是众人拥戴,呼之曰“明公”,日久传为村名。
  历史上,明公村的干、陈两大姓和睦相处,为邻为姻,如鱼谐水。即使在文革动乱中,也没有出现任何以族姓划界的宗派之争。村中尚有若干小姓,向来亦无以大欺小之事端发生。由于上下辑睦,内外亲和,村庄长期养成良好秩序和朴实民风。适逢当今改革开放世运,村人互为提携,共谋发展,无论居家守业或四海营商,穷富一体,志同道合,遂由物质到精神,赋予了村庄以全新的面貌。虽然世事变迁,人物更替,今天的成功,与祖先传下和宗辑族、开拓创新的良好传统,仍有着不可剥离的因果关系。
  本村历史上的“明公”究竟是哪一位大家长难以确指,也可能是数代村族主事者的一种“集成形象”。据干氏宗谱:元末,四世祖庭芳公为避方国珍乱,由郡城杨柳巷迁居明公村,为明公干氏一世祖。干氏当时系举族而迁,其大家长的号召力与组织能力当不同于一般。谱载这位庭芳公当过长垣县尉,即负责治安、缉捕盗贼的官员,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有“像赞”称其“选举食天禄,朱紫佐朝廷。长垣民感德,合邑颂谢恩。”在他组织下,干姓宗族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大迁徏,从此明公村的干姓成了浙东干姓的大本营。
  而陈氏宗谱记载有“陈松峰”人物故事:“……避居邑东明公庄所,欲以治家饬行、训幼睦族、课田省植度终身。明公村人资质平实,凡有疑难,都来求教,君每每为之释疑去惑、排难解纷。周围百姓皆闻风而来,络绎不绝。及寿终正寝,远近哭吊者数百人。”
  以上二人似均有“明公”气度。
  其余虽未见记录,但可以想见,凡能辑同两姓族人,胼手砥足,披荆斩棘,打造出如此一方山青水秀、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瓜瓞绵延之风水宝地者,必定是有德之长者,有力之才俊,各领风骚,众望所归,为乡村社会之灵魂、之脊梁、之楷模、之中流砥柱。此所谓“明公”式人物,乡村共同体赖以成立、恒久且发达。
  参阅本县其它一些乡土资料,此类人物其实相当普遍。新出版的水南村志就载有类似故事,讲到某位老太公在村庄遭受洪灾后,组织族人砌石筑坝,沿溪植树,兴利除弊。为了落实护林保坝村规,这位老太公故意让家人到坝上牧羊,然后对自己处以重罚,以儆效尤。自此树木成林,利源以辟,流泽至今。宗谱中记叙此类事迹堪称车载斗量,同出于《妙山陈》谱牒,有“辅后公传”:称其“世居后陈,转迁北山慈圣庄,是处田皆沙土,其水立涸,遇亢旱,苗即干。叔祖倡议捐资集工开水畯,自大沸头至下园,约五六里许,泉流活活灌溉田禾。卑地高原咸获有秋者,皆叔祖之力也。”
  放大来看,历史上存在于各地的这些“明公”式人物,正是“王权不下县”的传统社会赖以维系的基石。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纾缓了政治暴力的冲击,使得底层的黎民百姓有了喘息的机会。这些人某种意义上扮演了农民的代言者和监护人的角色。通常,他们是有一定身家、地位的乡绅,是族中精英,识文断字,有眼界,有担当,有济人利物之心。他们的身份或是地主,或是生员,或是富商,或是致仕官员,但绝对不是土豪,不是劣绅,更不是恶霸。
  儒家所谓“士君子居乡,于物必有所济”,指的应该就是这部分人。可以说,“明公”文化本质上就是传统乡村社会的“士君子”文化。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始则政治革命风暴扫荡,继而商业资本大潮裹挟,传统意义上的“明公”文化乃至儒家文化整体上已经失去了物质的归附和依托。今日缘于新时期村民自治弥补乡村文化的需求,才得以重拾这一话头。毕竟,一个存续了2000年的社会中间体,其影响深入民族骨髓,其魂魄是不会随着物质躯干的泯灭而就此随风消散的。当今乡村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有益的精神资源。
  由此,我进而体认到“明公文化礼堂”的意义,既有一村之特色,也有普适文化生发之空间。
  著名书画家张浩先生闻说,欣然命笔,为之题名。“文化礼堂”者,前身为集体化时代的“大会堂”,再前身为宗族“祠堂”。明公村原有干、陈两祠堂,均建于清乾隆年间,现在都已湮没。由祠堂到大会堂到文化礼堂,这一过程似乎也是一个历史的隐喻。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3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3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3-12-28 22:44:34 | 只看该作者
可以挖成一本很好的乡村文化的书的。写出一个专门的文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2-28 23:40:08 | 只看该作者
乡绅基层政治在中国的瓦解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香港还有中西合璧的太平绅士制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2-29 09:15:33 | 只看该作者
2002年元旦刚过,明公村的村民们就嗅到了漂散在空气中异样的味道。正式选举还没开始,村里两股力量已像急不可耐的两只蟋蟀,碰在了一处。有人走家串户;有人在拍胸脯;有人在发香烟;还有人在散发骂人的传单。

    1月6日。浙江省天台县洪畴镇明公村的选举日。

    全村839名选民,798位参选。他们将从这天早晨8点半开始,在村影剧院选举3名代表,出席镇上的第14届人民代表大会。考虑到当地实情,为防止事端发生,村两委向镇里请求多派干部、公安督场。

    最初被提名的候选人有19个。此前经过两轮筛选,剩下4人作为正式候选人参加这天的“海选”。他们是村支书干人印,村委主任陈立树,村委成员陈立杰,还有村妇女主任戴玉珍。

    此前,包括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在内的27人在第二轮13个候选人中投票。村里另一个“能人”干才平得了9票,排在第七位,属非正式候选人。

    “海选”计票于当日13时50分结束。“黑马”跑出来了:非正式候选人干才平以447票当选。比同时当选的村支书干人印还高11票。所有候选人中只有他们两人票数过半。

    在场监督的洪畴镇人大主任郑和平宣布:选举程序严谨,干人印和干才平都被选为洪畴镇人大代表。

    14时30分,县乡干部和警察返回。

    14时45分,兴高采烈的干才平和哥哥干才林走到自家门口时,十几个手执马刀的汉子突然向他们冲上来。干氏兄弟大惊,分头奔逃。干才平在邻居的厨房里被砍翻在地;干才林奔至百米外的农田,也被追上,砍得血肉模糊。干才平的二嫂戴绿华在旁边,也被捎带着砍了两刀。

    让当地人蒙羞的“选举日事件”发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9 18:16:51 | 只看该作者
如今的明公村人希望翻过这令人蒙羞的一页。重拾“明公”文化的本意亦在于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2-30 15:2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27 04:24 , Processed in 1.0702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