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783|回复: 2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山那村】天封:从一座寺院到一个村庄的变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21:0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千四百年前的南北朝,天封是一座寺院,此处梵音阵阵,晨钟暮鼓。一千四百年后的今天,天封是一个村庄,炊烟袅袅,鸡犬相闻。
陈大建七年(575)的冬日,智者大师手拽一支万年藤杖,走在通往华顶的山道上,华顶为天台山的最高峰,智者大师在此降魔。坐在溪边的磐石上休息时,抬头之际,见此处双溪对襟,五峰环抱,他想起了路上一位老父的话,“师卜庵,遇磐石可止。”智者大师认为修禅需在风景秀绝而幽僻的地方,而此处却好是修禅的佳处。于是,之后不久,山间就多了一座寺院,这就是天封寺。它是智者大师在天台山所建的十二道场之一,自号灵墟,盖第五思修地,十年之后的隋开皇五年(585)赐号灵墟道场。
在灵墟道场,智者大师修禅说法,并注解了《涅槃经》。当年通往华顶的那条山道就被称为了智者岭,与智者大师相关的遗迹还有坐禅石和卓锡泉。历史上的天封寺曾几易其名,汉乾祐中,改为智者院,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名寿昌寺,而天封寺的寺名始于宋治平三年(1066),之后,就一直沿用此名。对于天封寺寺名的来历,民间有一个传说倒是十分有趣,据说天封寺的大殿比皇宫高出三砖,皇帝知道后就要毁掉此寺。庙中的僧人说此寺为上天所封,毁之不祥,皇帝方罢休,遂得名天封。
天封寺的鼎盛之际在宋朝,时任天封寺主持为慧明法师,在他的主持下天封寺得以修葺。站在修葺一新的大殿前,慧明法师想起了他的一位友人,那就是诗人陆游。淳熙十三年(1186)的春天,慧明法师与陆游在杭城西湖边谈释论文,极为投机,视为知己,当时慧明法师修禅于杭州净慈寺。四年之后的绍熙元年(1190),二人相约,共游绍兴镜湖。在湖边慧明法师说起他准备去天台山天封寺,着手修葺寺院一事。说起天台山,陆游是满怀的思念,他曾隐居于此数年,其兄陆淞曾为天台知县,陆游承诺为修葺的天封寺写一篇碑记。告别了陆游,慧明法师拽杖戴笠入天台山了。二年之后,天封寺修葺完毕,陆游如约写了《重修天封寺记》,并刻石立于寺中,碑文记载了天封寺的格局,“于是自佛殿经藏、阿罗汉殿、钟经二楼、云堂库院,莫不毕葺。敞为大门,缭为高垣,周为四庑,屹为二阁。”可见当时天封寺的宏伟。此碑的落款时间为绍熙三年三月三日,绍熙三年为1192年。陆游还有一首诗赠于慧明法师,“浪迹天台一梦中,距今四十五秋风。胜游回首似昨日,衰病侵人成老翁。圣寺参差石桥外,仙蓬缥缈玉霄东。因君又动青鞋兴,目断千峰翠倚空。”诗中充满了对天台山的思念。
至明朝,慧明法师修葺的天封寺已显败落,明崇祯十年(1637)冬,天封寺遭遇了一场火灾,临海人陈函辉游历天封寺时,面对天封寺遗址,有着太多的感叹,“灵墟遗迹在,策杖一寻之。野蔓衣磐石,寒榛缀古碑。径通深竹里,人上继桥时。问往添惆怅,曾无葛大悲。”诗中的磐石就是当年智者大师路途中所遇到的那块,不知其中的石碑是否就是陆游所写的那块。
对于此次火灾之后天封寺的重建,陈註有《重建天封禅寺记》碑记一篇,文中对于天封寺有这样的描述:“然古殿穹窿,佛像精丽,罗汉奇古,须眉皆活。”重建一事也作了记载,“宗祯丁丑冬,祝融氏一夕收之。佛入火光三昧而升而游,惟留道场一片地。”可见这场火灾对于天封寺的所造成的损失,在之后的五六年中,比丘尼性恒与其弟子一起广募于吴越之地。终于重建了天封寺,“梵刹一新,金容赫然,宝殿岿然,藏阁迥然,僧寮焕然。”陆游与陈註的宋、明二次重建天封寺的石碑已不存,留下的只有碑文。天封寺就这样一次次的重建,每一次的重建都是一次新生。
禅农并举是中国寺院的一大特色,印度僧人持钵乞食的形象,到了中国就是田间劳作的场景。寺院的僧人在念经修禅的同时,还得忙于耕种,这就有了“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说法。寺院的田产有皇家赐予的,有寺院购置的,也有施主奉送的。收获的粮食成为了僧人生活的保障。天封寺虽处深山,但它拥有许多的田产,据宋《嘉定赤城志》记载:“天封寺,田一千五百六十二亩,地二百三十六亩,山四千八百五十四亩。”当时寺院的田产仅次于万年寺和国清寺,为天台山寺院中第三大寺田拥有者。现村中还存有一块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残碑,碑文中记载了天封寺当时田产的范围,可见,至清朝天封寺还拥有大量的田地。
民国年间,天封寺的田地多由僧人自己耕种,人手不够时,也雇佣附近的村民。每年秋天,收获时节,寺院大殿内堆放一堆堆的谷物。之后,僧人们沿着智者岭,将谷物担到华顶寺,因为华顶寺少耕种的田地,民国时期天封寺归华顶寺管理。天封寺附近也有许多田产属临村和城里的财主所有,如城里袁氏、王氏、姜氏和陈氏就拥有寺院旁边许多田产,这些财主通常都是雇附近村民耕种,每年秋季,管家进山收租。为了收租的方便,管家在天封寺旁筑了几间茅草屋,这些茅草屋也只有每年秋季才热闹几天,管家将收来的谷物暂时放在屋中。其余的时间,它们都是关门落锁的。
天封村前东南边的那几间茅草屋为王氏所有。民国年间,家住城里桥上的王氏喜欢上这儿的青山绿水,那年秋天,在收完租之后,他就住在这几间茅草屋中了。王氏成为了天封寺前最早的居民,这几间屋至今还住着王氏的后人,只不过原先的茅草屋不知何时已修建成了瓦房。住在寺前的王氏如同一位隐士陶醉于山水之间,寺院的阵阵诵经声和木鱼声时时传入茅草屋中。他也时常走入寺院,与僧人保持友好的关系。
天封成为村庄的变迁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土改时期,那时的天封寺只有一位叫维强的僧人,虽然,他平日还是念经礼佛,但寺院已显败落,已不见以往香客的背影了。对于天封寺而言,土改不但失去了许多的田产,寺院的建筑也都分给了新的住户,寺院的香火已渐渐地消退。村里人还记当年分田的历史,桥上王氏的二位儿子首先从城里搬到了天封,之后袁氏的五个儿子也结伴来到这儿,同时来到的还有徐氏的四位堂兄弟。除了这些从城里迁来的居民之外,欢岙和上潘也有居民迁到天封,他们每人分到一亩一田地,僧人维强也分到了相同的田地。新到天封的居民同时分到了天封寺的一些住房。现居于村中的村民都是土改时迁到天封村民的后代。
土改之后的天封已显现出了村庄的雏形。不同姓氏的村民与僧人一起在田间劳作,与其他村民不同的是维强在耕作之余,还得念经礼佛。寺内的佛像还在,他还时常阻止调皮的孩子爬上佛像玩耍,孩子爬得高了,他就用鸡毛掸子赶他们。其实,在平日维强还是非常地喜欢村里的孩子,与村民们也是和睦相处。不知什么时候起,维强已脱去了和僧衣,穿上普通百姓的衣裳,只是那串念珠还时常拿在手中,时不时的念上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196716日,对于天封寺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天恰好是农历小寒节气。那天村民们都徒步去城里参加在南门溪滩召开的批斗大会,已七十多岁的维强留在村中。那天他心里总是有点忐忑不安,似乎有什么事将要发生。到了黄昏,天刮起了东南风,坐在大殿中的维强看到了村的东南角有一道火光喷出。当他走出大殿时,风已将火焰吹到了大殿。维强惊呆了,他终于明白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已降临到了这座千年古刹。站在大火前的维强闭上了双目,口中念着“南无阿弥陀佛”,眼前的火光渐渐地暗淡下来了,当他再次睁开双眼时,已是次日的清晨了。
面对眼前的废墟,维强却显得淡定,大殿是完全倒塌了,焦黑的木柱还冒着丝丝的青烟,佛像已化为一堆尘埃。村民最终还是没搞清楚起火的原因,而维强认为这是一场天火,天封寺在这场天火中得以涅槃。在文革初期,许多寺院的佛像被摧毁,僧人被赶出寺院。天封寺以这场火灾保存了古刹最后的尊严,它宁愿在大火中结束,以避免之后日子中的那份羞辱,天封寺毁于一场自焚。维强的生命与天封寺紧紧相连,在这场大火之后,维强也跟随他守了一生的寺院而去了。
这场大火也使天封从一座寺院彻底地变成了一个村庄。大火烧毁了寺院的所有建筑,这次,天封寺没有像历史上以往几次那样,重建为一座新的寺院。在村民的努力下,一座新的村庄在废墟上建成了。在大殿的东面建起了粮店,西边是收购店。许多民居都建在原大殿的四周,在这些新建的民居中,人们能看到许多原寺院的石构件,天封寺以这样的方式将它的残影留在了天封村中。
如果从高处瞰视天封村,人们发现村庄的中心是一块空地,那是当年天封寺大殿的位置,村庄所有的建筑都簇拥着这座曾经的大殿,村民无意间将寺院最重要建筑的位置保留着,或许心怀敬畏,或许留有一份念想。当年通往寺院的那条小路依然是村民们日常进出村庄的道路,村前那条山溪上的石拱桥建于民国八年(1919),桥称月弓桥,古老的桥头,有一株高大的沙朴树,树下时常有老人闲坐。老人们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天封寺的格局,过了月弓桥是一座照墙,绕过照墙,走过十六步台阶,迎面的就是寺院的山门,山门之后的那进就是天封寺的大雄宝殿。两侧建有厢房,为僧人的生活用房,称上房和下房。
现在留存的除了那座月弓桥之外,还有那十六步台阶,台阶两侧还有二只石鼓,西边石鼓旁的那株柏树也是当年寺院留下的。或许只有从这二只石鼓和一株柏树中,人们还能感受到天封寺的那份沧桑。今日的天封,依然是山清水秀,昔日气势恢弘的天封寺已踪影难觅。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小山村——天封村,附近山坡,翠竹青青。
天封从一座寺院到一个村庄的变迁是那么的自然,那么悄然无声。其实,在天台这样的变迁还有很多,如太平、大同、慈圣等。它们都是在寺院败落之后,成为一个村庄,村庄沿用寺院的名称。这些故事大多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故事有着相同的背景,甚至连细节都是那样的相似。久而久之,人们都忘记了当年的那座寺院,村庄以一种新的面貌继续着自己的故事。

**
       (月弓桥)



(天封寺遗址)



(王氏民居)



(台阶旁的石鼓)



(民居中当年寺院的石构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5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5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13-10-27 21:27:56 | 只看该作者
好像在九几年初,天封村经常出点小事,村里受封建迷信思想影响,把天封寺火灾以后仅存的地基柱墩和门鼓统统挖起扔到村对面的马路边上。后来造天封至八辽马路,隔壁村就把这些东西全部填在马路下面,其中一段马路后来被水冲毁,很多也跟着消失,马路下面仅存的也不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3-10-27 21:43:12 | 只看该作者
禅堂化作士民居,也许不忤佛祖西来意。只要心中有佛,将来庙宇还会再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3-10-27 22:17:27 | 只看该作者
毛竹蓬前的水渠边上,有一块铺在路边的凤凰,崎岖可以找找、
天封桥头路上有一块民国的匾,几年前还在,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我读书的时候就在天封寺方丈楼的位置,劳动的时候挖出一条铁铸的小龙。给砸了
在大殿的遗址上开大会,斗争大会和祝贺大会誓师大会,什么群众大会都开
还有就是放电影。

点评

都没有了,全部拆了填到马路下面了。  发表于 2013-10-28 16: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3-10-27 22:19:36 | 只看该作者
天封寺是天台宗的祖庭之一,历史比国清寺要悠久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10-28 10:53:26 | 只看该作者
也是别有一番风情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10-28 14:03:4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10-28 17:02:25 | 只看该作者
有幸随闲云老师路过天封寺遗址,遥遥一望,已被村落侵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3-10-28 21:35: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胡明刚 于 2013-10-28 21:38 编辑

 以前在书上看到一则文字,有印象,与钱谦益有关。果然找到了。
性恒女尼,以兴复佛寺为职责。如天台天封寺,一直被视为灵墟之处。至明万历年间,佛应运兴,寺庙达到顶盛。但至崇祯年间,因遭劫火,寺庙顿成灰场废墟。正值此时,女尼性恒,俗姓张,从金陵来到天台,以兴复寺庙旧观为志。钱谦益记其人其事道:“有一比丘尼,张氏名性恒。剃染来金陵,誓愿为兴复。坚修头陀行,一麻复一麦。誓以此身命,回向僧伽蓝。苦行五六载,地行夜叉知。乃至夜摩天,分分相传报。人天感咸悦,钱刀响然臻。梵刹黄金容,僧寮经藏阁。如移四天宫,又如地涌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9 08:35:34 | 只看该作者
to明刚:陈註《重建天封禅寺记》碑文有详细记载比丘尼性恒,
        纵观此碑文,着笔最多的还是性恒,
        我的文中只引用了其中的几句,
        此碑文载《重订天台山方外志要》。

        陆游的《重修天封寺记》碑文中,
        在描写他与慧明法师交往的那些文字中,
        显示出的文人的风雅,读来有点味道。
        此文可在《天台文史资料汇编》卷三中找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30 11:16 , Processed in 1.080221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