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以前的人们都曾记得,在始丰溪以南的莪园山颠,耸立着一座五层砖塔,人们都称它叫“莪园塔”。它和赤诚山顶的梁妃塔遥遥相对,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它的影子,心痛的是它不是遭雷电焚毁,风雨剥蚀,大风卷顶,而是在"文革"时拆毁。
莪园塔只是一种俗名,它真名叫大科塔。它始建于明代崇祯十二年(1639)已卯年,由明代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张文郁出资建造,并有其他有好氏族捐助、村民支持共同建成。
大科塔距离明代台州府天台县城南大门外5.5公里莪园村后的大科山上,该塔为5层建筑,塔型为六角形。占地面积23平方米(5米x5米面积),建于岩层上面,并有23平方米圆周向下深1米左右的地宫,基础底层为条石建筑,条石长度为65公分。
在塔旧址现场发现的塔砖(青砖)长度为26.5公分,宽为13公分,厚8公分,为高温窑烧制。在满山残缺不全的塔砖中发现刻有丁氏助字样的塔砖,推测当时天台有丁氏宗族曾出资参与建造此塔。
大科塔原进塔门上方一块石匾上刻有“台南伟观”,这四个字由明代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张文郁亲笔题词,可惜此匾已经损毁,庆幸的是在现场发现一块刻有“张文郁造”的残块。
清代乾隆三十六年(1771)辛卯年七月,明代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张文郁的第五代孙张澹园,名:仁宓,字:思默,附贡生出资重修大科塔,耗时三个月修复。仁宓公一生倾期家资,乐为善事,修塔积德之事载入历史纪实的史册。
大科塔原高度仅次于国清寺隋塔的高度,站在新昌交界的地方就能看到此塔,是原国家南北航空线的定位标志,又是我县正南的标志,为我县的名塔,具有很高的古建筑历史价值,文化遗产,古建筑史的研究价值和博学价值。
如果大科塔现在还在的话,又是一个很好的旅游休闲文化景区,当年大科塔作为台南第一景区和莪园历史文化村遥相呼应的明代古建筑群体。
宏伟而壮丽的大科塔虽由历史原因被拆除,但现留有当年的塔基群体,望莪园张氏后裔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通过民间集资重修大科塔。该塔的复建将为我县旅游景区增添光彩夺目的旅游区块,为历史文化遗址的保护,为振兴我县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