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清天白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于艺,嘻以技

[复制链接]
101#
发表于 2012-12-5 08:42:04 | 只看该作者
字写的真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09:20:43 | 只看该作者
昨天晚上着手解决临帖线条问题,感觉以前的临的线条太过草率,早上7点有点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1:02:09 | 只看该作者
羲之《书论》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都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号令也,屈折杀戮也,夫欲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抑、平直、振动、令筋脉想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昔宋翼是锺繇弟子,繇乃叱之。翼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口,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如折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锺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纪学书,名遂大振。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
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须有点处,且作馀字总竟,然后字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纸。若急作,意思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及程行狎等,不用此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锺公《太山铭》及《魏文帝禅碑》中已有此体。
夫书先须引八分、章草入隶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锺繇、梁秸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教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书论
夫书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学无及之。大抵书须存思,余览李斯等论笔势,用及锺繇书,骨甚是不轻,恐子孙不记,故叙而论之。
夫书字贵平正安稳。先须用笔,有偃有仰,有奇有侧有斜,或小或大,或长或短。凡作一字或类篆籀,或似鹄头;或如散隶,或近八分;或如虫食木叶,或如水中科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欲书先构筋力,然后装束,必注意详雅起发,绵密疏阔相间。每作一点;必须悬手作之,或作一波,仰而后曳。每作一字须用用数种意,或横画似八分,面而发如篆籀;或竖牵如深林之乔木,而屈折如钢钩;或上尖如枯秆,或下细若针芒;或转侧之势似飞鸟空坠,或棱侧之形如流水激来。作一字,横竖相向;作一行,蝗媚相成。第一须存筋藏锋,灭迹隐端。用尖笔须落锋混成,无使毫露浮怯,举新笔爽若神,即 不求于点画瑕玷也。为一字,数体俱入。若作一纸书,须字字意别,勿书虚纸,用强笔;若书强纸,用弱笔。强弱不等,则蹉跌不入。心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仍下笔不用急,故须迟中物不入。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急?至如‘乌’字,下手一点,点须急,横直即须迟,欲‘乌’之脚急,斯乃取形势也。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若直笔急牵裹,此暂视似书,久味无力。仍须用笔著墨,下过三分,不得深浸,毛弱无力。墨用松节同研,久久不动弥佳矣。
【笔势论十二章并序】
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父不亲教,自古有之。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凡斯字势,犹有二十章,章有指归,定其模楷,详其舛谬,撮其要实,录此便宜。或变体个多,罕致其本;转笔处众,莫识其源。悬针垂露这踪,难为体制,扬波腾气之势,足查迷人。故瓣其所由,堪愈膏肓之疾。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藏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知诸友。穷研篆籀,功省而易成,篆集精专,形而势显。存意学者,两月可见其功;无灵性者,百日亦知其本。此之笔论,或谓家宝家珍,学而秘之,世有名誉。笔削久矣,罕有奇者,始克有成,研精覃思,考诸规矩,存其要略,以为斯认。初成之旱,同学张伯英欲求见之,吾诈云失矣,盖自秘之甚,不苟传也。
创临章第一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矟也,墨者兵甲也,水研都城池也,本领者将军也,心意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策也,飏笔者吉凶也,出入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点画者磊落也,戈旆者斩斫结构也,放纵者快利也,著笔者调和也,顿角者戚捺也。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脚手,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创临惟须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
启心章第二
夫欲学书之法,先乾研墨,凝神静虑,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则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一下方整,前后齐平,此不是书,但提、得其点画耳。昔宋翼(锺繇弟子)尝作是书,锺乃叱之,遂三年不敢见繇,即潜心改迹。每作一波,常三过折;每作一口,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折如钢钧,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腾;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趋骤,伏如惊蛇之透水,激楚浪发成文。似虬龙之蜿蜒,谓其妙也;若鸾凤之徘徊,言其勇也。摆拨似惊雷掣电,此乃飞空妙密,顷刻浮沈,统摄铿锵,启发厥意。能使昏迷之辈,渐觉称心,博识之流,显然开朗。
视形章第三
视形象体,变貌犹同,逐势瞻颜,高低有趣。分均点画,远近相须;播布研精,调和笔墨。锋纤往来,疏密相附,铁点银钧,方圆周整。起笔下笔,忖度寻思,引说踪由,永传今古。智者荣身益世,方怀浸润之深;愚者不俟佳谈,如暗尘之视锦。生而知者发愤,学而悟者忘餐。此乃妙中增妙,新中更新。金书锦字,本领为先,尽说安危,务以平稳为本。分间布白,上下齐平,均其体制,大小尤难。大字促之贵小,小字宽之贵大,自然宽狭得所,不失其宜。横则正,如孤舟之横江渚;竖则直。若春笋之抽寒谷。
说点章第四
夫著点皆磊磊似大石之当衢,或如蹲鸱,或如科斗。或如瓜瓣,或如栗子,存若鄂口,鼠尖如屡。如斯之类,各禀其仪,但获少多,学者开悟
处戈章第五
夫斫戈之法,落竿峨峨,如长松之倚溪谷,似欲倒也,复似百钧之弩初张。处其戈意,妙理难穷。放似弓张箭发,收似虎斗龙跃,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崚嶒切于云汉,倒载陨于山崖。天门腾而地
健壮章第六
夫以脚之法,弯弯如角弓之张,‘鸟’、‘焉’、‘为’、‘乌’之类是也。立人之法,如之在柱首,‘彳’、‘亻’之类是也。?踠脚之法,如壮士之屈臂,‘风’、‘飞’、‘凡’、‘气’之例是也。急引急牵,如云中之掣电,;日‘月’、‘目’、‘因’之例是也。踠脚?斡,下捺下然,终始转折,悉令和韵,勿使蜂腰鹤膝。放纵宜存气力,视笔取势。行中廓落,如勇士伸钩,方刚对敌,麒麟斗角,虎凑龙牙,筋节拿拳,勇身精健,放法如此,书进有功也。牵引深妙,皎在目前,发动精神,提撕志意,(?)剔精思,秘不可传。夫作右边折角,疾牵下微开,左畔斡转,令取登对,勿使腰中伤慢。视笔取势,直截向下,趣义常存,无不醒悟。
教悟章第七
凡字处其中画之法,皆不得到其左右,右相复宜粗于左畔,横贵乎纤,竖贵乎粗。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及出其牙锋,展转翻笔之处,即宜察而用之。
观形章第八
夫临文用笔之法,复有数势,并悉不同。或有藏锋者大,(藏锋在于腹内而起。侧笔者之乏。亦不宜抽细而且紧。)押笔者入,(从腹起而押之。又云:利道而牵,押即合也。)结笔者撮。(渐次相就,必始然矣。参乎妙理,察其径趣。)憩笔者俟失,憩笔之势,(视其长短,俟失,右脚须欠也。)息笔都有逼逐,(息止之势向上,久久而紧抽也。)蹙笔者将,(蹙,即捺角也;将,谓劣尽也。缓下笔,要得所,不宜长宜短也。)战笔者合,(战,阵也;合,叶也。缓不宜长及短也。)厥笔者成机,(促抽上勿使伤长。厥,谓其美也,视形势成机,是临事而成最妙处。)带笔者尽,(细抽勿赊也,带是回转走入之类,装束身体,含鲜洁,起下笔之势,法有轻重也。尽为其著而后反笔拙之。)翻笔者先然,(翻转笔势,急而疾也,亦不宜长腰短项。)叠笔者时劣,(缓不宜长)起笔者不下,(于腹内举,勿使露笔,起止取势,令不失节。)打笔者广度。(打广而狭,广谓快健,又不宜迟用修补也。)
开要章第九
夫作字之势,饬甚为难,锋铦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作?字不宜迟,?不宜缓,而脚不宜赊,腹不宜促,又不宜斜角,不宜峻,不用作其棱角。二字合体,并不宜阔,重并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乎疏,短胜乎长。
节制章第十
夫学书作字之体。须尊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如是则是头轻尾重,不相胜任。不宜伤密则以疴瘵缠身;不舒展也。复不宜伤疏,疏则似溺水之禽;(诸处伤慢。)不宜伤长,长则似死蛇挂树;腰枝无力。不宜伤短,短则似踏死蛤蟆。言其阔也。此乃大忌,可不慎欤!
察论章第十一
临书安帖之方,至妙无穷。或有回鸾返鹊之饰,变体则于行中;或有生成临谷之戈,放龙笺于纸上。彻笔则峰烟云起。如万剑相成;落纸则椑楯施张,蹙踏江波之锦。若不端严手指,无以心灵,吾务斯道,废寝忘餐,悬历岁年,乃今稍称矣。
譬成章第十二
凡学书之道,有多种焉。初业书要类乎本,缓笔定其形势,忙则失其规矩。若似目前要急之用,厥理难成,但取形质快健,物腕轻便,方圆大小各不相犯。莫忙行笔势;莫以字大难,而慢展毫头。如是则筋骨不等,生死相混倘一点失所,若美人之病一目;一画失节,如壮士之折一肱。予《乐毅论》一本,书为家宝,学此得成,自外咸就,勿以难学而自惰焉。
【用笔赋】
秦汉魏至今,隶书其惟锺繇,草有黄绮、张芝,至于用笔神妙,不可得而详悉也。夫赋以布诸怀抱,拟形于翰墨也。辞云:何异人挺发,精博善而含章。驰凤门而兽据,浮碧水而龙骧。滴秋露而垂玉,摇春条而不长。飘飘远近,浴天池而颉颃;翱翔弄翮,凌轻而接行。详其真体正作,高强劲实。方圆穷金石之丽,纤粗尽凝脂之密。藏骨抱筋,含文包质。其若自然,包罗羽客,总括神仙。季氏韬光,类隐龙而怡情;王乔脱屣,焱飞凫而止上征。或改变驻笔,破真成草;养德俨如,威而不猛。游丝断而还续,龙鸾群而不争;发指寇而裂,据纯钩而耿耿。忽瓜割兮互裂,复交结而成族;若长天之阵云,如倒松之卧谷。时滔滔而东注,乍纽山兮暂塞。射雀目以施巧,拨长蛇兮尽力。草草眇眇,或连或绝,如花乱飞,遥空舞雪;时行时止,或卧或蹷,透嵩华兮不高,逾悬壑兮非越。信能经天纬地,毗肋王猷,耽之玩之,功积山丘。吁嗟秀逸,万代嘉休,显允哲人,于今鲜俦。共六合而俱水,与两曜同流;郁高峰兮偃盖,如万岁兮千秋。
【记白云先生书诀 】
天台紫真谓予曰:“子虽至矣而未善也。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理。七宝齐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力圆则润,势疾则涩;紧则劲,险则峻;内贵盈,外贵虚;起不孤,伏不寡;回仰非近,背接非远;望之惟逸,发之惟静。敬兹法也,书妙尽矣。”言乞,真隐遂镌石以为陈迹。维永和九年三月六日右将军王羲之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4#
发表于 2012-12-5 11:20:42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写字那么麻烦


我还以为跟我胡诌一样,随口就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发表于 2012-12-5 11:21:14 | 只看该作者
原来写字那么麻烦


我还以为跟我胡诌一样,随口就行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3:49:13 | 只看该作者
水水 发表于 2012-12-5 11:20
原来写字那么麻烦

因为水姑娘是才女,所以随便胡诌或者随口就成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3:59:57 | 只看该作者
王书的造字其实相当险,但是看起来平,其实符合阴阳的大道。《集王字圣教序》可以说是王羲之行书的集大成者。当今许多书法爱好者临池于该碑,并以此作为学习二王书风的入门法帖,这固然是可取的,但是许多人只顾埋头盲目临习而没有对该碑有系统的认识,以致虽然花费很多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所以,我觉得对该碑有一套系统的临习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对如何认识及临习《集王字圣教序》谈一谈我浅薄的理解。
     首先,我们先对《圣教序》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众所周知,《圣教序》是在唐初时由唐太宗李世民所提倡,由当时的弘福寺僧怀仁集成的。据史书记载,当时《圣教序》有四种,即:(1)怀仁集《王字圣教序》;(2)《同州圣教序》;(3)褚遂良书《圣教序》;(4)王行满书《圣教序》。而这四种版本中惟有《集王字圣教序》最有名,这篇文章为唐太宗所作,是为表彰玄奘翻译经,律,论三藏要籍657篇而作,故曰《三藏圣教序》记则是唐太宗李治做太子时所撰。内容宣扬佛教,即所谓文以字博。据说当时搜罗了所能见到的王羲之书迹,花了13年工夫才集临而成。 《集王字圣教序》集王羲之行书之大成,将王羲之的行书特点表现的淋漓尽致。关于其章法的问题上我想说明一下我的观点,在很多人眼中一直认为因《集王字圣教序》是集字所以说其只是单个字罗列的章法,毫无“势”而言,故不用学其章法。其实这种观点是很荒谬的,怀仁集王字达13年之久,且当时王书墨迹也无少,可选的字体很多。除此之外,镌刻,勒石者皆为当时的高手,章法及字形基本上参照王书的墨迹,故其章法应该是相当严谨的。刘熙载的《书概》评曰:“《怀仁集圣教序》古雅有渊致。”而康有为也赞曰:“位置天然,章法秩理。”我们细观该碑也可见其蕴涵东晋风流的严谨书风。 对《集王字圣教序》有一定了解之后我们再来对王羲之的行书作一个明确的理解和认识。王字的最大特点是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一种清秀细致的行书,他的行书能增损古法,裁成今体,将汉魏以来质朴的书风开创出一种妍美的新体,为后世所及。王羲之行书有三个特点:(1)具有中和之美。他的行书方圆兼备,修短合度,寓奇于正,有“进退宪章,耀文憨含质,推方履度,动必中庸”之妙。正因为王羲之追求一种到好处的美,故其书奇而不怪,肆而不离,正而不板,自有一股雄秀之气扑入眉宇,而以韵胜;(2)具有自然之美。王羲之的行书天资自然,风神盖世,具有国色天资之容,光辉耀人。即充分体现其“道法自然”之真谛;(3)具有变化之美。王之行书,如降云在天,风云变化,更能于千变万化中妙合自然,巧夺天趣,不失主调,处处流露出一种飘逸洒脱,遒丽天成之风度。这三个特点贯通于王羲之的所有作品中,所以形成他独到的书法艺术,倍受后人的仰慕。 关于如何临习《集王字圣教序》我觉得至少有两点应该注意。首先从笔法上讲,临习时行笔不能太快,快则滑,滑则浮,所以书写速度要适中,迟速相合,使停顿使转等笔法在速度上体现。在用笔上,不但有直笔,而且有曲笔;不但有圆笔,而且有方笔,注意每个字笔画的丰富性,这样写出来的笔画才能既圆转又峻利。还有,在临习过程中还要注意不要做“一点论”者,即不要只看到《集王字圣教序》的飘逸,秀媚,更要看出它雄强,劲健,要“以劲利取势,以虚和取势”(董其昌语)。
      其次是在临习中注意《集王字圣教序》的独特结体和章法,《集王字圣教序》不但讲究平正,更讲究变化和险峻,它们“字字不同,点画各异”。在临习中千万不可“隔字”或“隔行”临写,不要“朝秦暮楚”,应该老老实实地从头临到尾。在着过程中体会平正之中愈发跌宕,险绝的章法。刘熙载《艺概》说:“凡书,笔画要坚而浑,体势要奇而稳,章法要变而贯。”刘氏的话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在临习中对章法的理解就更深刻。还有应该指出的一点是,因为《集王字圣教序》毕竟是碑刻,所以有很多笔画细致之处无法表达地尽善尽美,在临习中我们可以翻阅王羲之作品中的墨迹摹本,如《孔侍中》、《丧乱》、《奉橘》、《旦极寒》等帖,从其墨迹中学到碑刻所不能表现的东西,尤其是在起笔处,入笔的锋毫所具有的跳跃性,如《远宦帖》中的“老”字,《初月帖》中的“阴”字,等等。故我们在临习《集王字圣教序》时可参阅王羲之的墨迹,多作比较,以加深体会,明辨笔意。 我对王羲之的字始终仰慕至极而不敢接近,对《集王字圣教序》更是有一种说不出的敬畏之感,故始终不敢轻易妄言,于更深之处颇觉生疏,尚不能表达。惟数十年中偶一涉猎,于抽毫出入,未尝不心知其意。今临习之感触记于上,以为他山之助,一得之愚,谦备有志学书者参考,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4:01:59 | 只看该作者
赏析《怀仁集字圣教序》之阴阳变化
阴阳本是《易经》描述自然现象变化之术语,描绘的《太极图》中黑白二鱼回旋,形象地表现了阴阳合一、以和为贵,阴阳互生互变,阴阳相克、相互制约,阴阳相生相克、互为互见的变化。在万事万物中,阴阳二气浑圆和合,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书法亦如此。古人对书法之阴阳多有论述,刘熙载《艺概》中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又云;“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揭示了书法阴阳辩证关系之一部分。王羲之《议书》:“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润,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于疏,短胜于长。作字之体,须道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如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如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虽无阴阳之词,但他用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将书法描绘的却是淋漓尽致!他所描述的蕴藏在书法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实即为书法之阴与阳。
事实上,阴阳调和即对立统一,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因阴阳为书法之大本,故好的书法作品都应是“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互济。”一点一画、一招一式均应体现阴阳之对立与统一。《圣教序》云“阴阳处乎天地,而易识者以其有像”,所说之“像”即阴阳之外在表现。那么,书法之阴阳的“像”即外在表现位于何处?一般来说,不外乎用笔、行笔、结体、章法和用墨。即用笔之圆与方、藏与露、提与按、侧与中,行笔之迟与速、静与动,结体之虚与实、疏与密、俯与仰、欹与正、合与开、收与放,章法之窄与宽、小与大,用墨之黑与白、淡与浓、润与枯等皆为书法之阴阳,惟有阴阳互相包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合作、相辅相成、相互生发,既对立又统一,方为正本。
怀仁集成《集字圣教序》,得一千九百一十九字之精华碑帖,经精挑细选,缜密布置,可谓“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既有王之行书单字的最高水准,也蕴含了怀仁选字和布局时之恒心及劳苦,试想:耗时二十四年集完,年均集不到八十字,搜集素材肯定相当艰辛,所考虑章法布局,疏密安排均应为三思后行,非数次更替易换而不可!《集字圣教序》碑刻如同是王羲之和怀仁的“四手联弹”钢琴曲,聚集了俩人的智慧,方得“和寡”之“高曲”!正因如此,后人习之则较难攀越,大多“学弗能至,了无高韵”。究其因,难就难在阴阳的调和与变幻上。惟有攻克其“像”,再心摹手追,方能得其笔,而至形似神似。
然圣教序碑中,王字阴阳变化究竟如何?
一乃用笔之圆与方、藏与露、提与按、侧与中。
用笔之圆与方,圆为阴,方为阳。点画为构字之部件,如同人之眉眼,眉眼不同而千人千面。漫画大师用了了数笔即刻画出某人形象,关键在于抓住了面部各部件之特征进行夸张。书法亦如是,用笔的方与圆直接决定所得点画之阴阳,圆笔则圆滑、阴柔,方笔则劲美、刚阳,使用方笔圆笔的多少就直接体现字之风格。东晋前之篆隶楷法, 运笔大多讲究藏头护尾,点画多为圆笔。至魏晋,王羲之等书家开拓创新,开方笔之先河,用侧锋起、收、转折,得棱角犀利分明之方笔点画,从而折出字之阳刚。王字方圆之笔,兼备、包涵、渗透,变化多端,彰显王字独到之风格,凸显魏晋之风。方圆笔的表现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 1、同一笔画,方起方收,出斩钉截铁之势,如“三、六、 一、寒”等;2、同一 笔画,方起圆收,有大刀阔斧开山,遇水锋回路转之意境,如“百、十、所”
3、相连笔画圆起圆转方收,有长娥挥袖当空舞练,舞毕嘎然而止之效。如“也、心、贤、故、投”等;
4、同一个字中方笔圆笔交替呈现,如“所、故、玄、怀、寒、幼”
等;5、方笔使转,得凌空险绝之势。行草书的转折多用圆笔,而圣教序中,大转折或者笔画过度幅度大的多用圆笔,如“犹、无、伪、皆、有、是、超、物”。而动作幅度小的或者小转折常用方笔,
如“百、四、罪”等。欲得王氏点画精准,方圆之笔非信手拈来不可。
笔锋之藏与露,露为阳,藏为阴。圣教碑帖中,楷行草夹杂,在一些楷体字、书写较慢的笔画、或写主笔为长竖 、长撇的笔画时,多为藏锋用笔,如“被、真、厘、千、神、大、监”等。书写较快时,起收多是露锋起落。在同一字中,若使用了太多的圆笔起或转,常采用两种收笔,一是收笔时尖笔出锋,如“物、妙、有” 等,另一种是采用“截笔”方式收笔,如“及、投、贤、心”等 ,收笔嘎然而止,这种方笔用笔,笔锋仍在画内,看不到笔锋外露,亦应属藏锋用笔法之一种。
用笔之提与按,因提笔轻灵故提为阴,按笔粗重按则为阳。提笔或按笔用笔是圣教序中最为明显的特色之一。提笔时,仅仅笔之豪尖触及纸面,游走龙蛇,犹如灵猫腾闪跳跃,轻灵舞蹈。有不少字一气哈成,畅快淋漓。如“有、高、寻、真、仪、之、诚、于、物”等。 初习者写这些字时,提笔程度多达不到应有境地,所得笔画要么是“胖”体,粗笨呆傻。要么不粗不细,没有对比。重按笔得粗重之笔画也是圣教序中较为明显之特点。古人书写,不好大字,多尚“八分书”,每字均在方寸之内。在如此小的范围内,使用之重按笔非常粗犷,将笔豪铺至三分之二书写,得字十分粗壮,又笔笔清楚,彰显功夫,厚重独特之味非常出彩。如“耳、拙、之、梦、力、十、文、六”等。有的字一字之中轻笔重抹交互出现,如“能、乘、之”等。虽浓笔重抹书写,看起来却有轻灵怪巧之意,很有些意思。提按转换用笔处理 不好,不得法,这些字便写不好。
用笔之侧与中,侧为阴中为阳。圣教之字方笔起笔多为侧锋起、收,行笔多为中锋。如“闻、天、化、像、故”。有些字侧锋收笔,如“迷、寂”等。用锋之侧与中 ,特点和其它行草并无二致,故不缀述。
二乃行笔之迟与速、静与动。
行笔之迟与速、静与动,迟、静为阴,速、动为阳。行草书最能体现书者的情绪变化,根据书写内容和章法需要体现书写速度,时而急驰,时而舒缓。圣教序虽是集字,但怀仁在安排这些集字时仍考虑了行笔的迟速动静。如“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中,第一个“死”速度很快,如疾风劲草。而第二个“死”用涩笔重按,方笔结束,如流水过湾风平浪静,得凝重沉稳之效。而“华、拔、体”等如龙蛇于草尖游走,繁杂之字一笔写成,速度慢了则得不动这种效果,见证了王字动静迟速之功。
三乃结体之虚与实、疏与密、俯与仰、欹与正、纵与横、合与开、收与放。
书法之虚与实,虽概念宽泛,但虚为阴实为阳。就集字圣教序而言,从大处计,眼前之帖为实,眼不见法门法师取经、唐太宗撰序、太子李治作记、怀仁集字、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刻等为虚。从章法计,白为虚,黑为实。从点画看,通常轻、细、小、短为虚,重、粗、大、长表示实。就结字而言,轻、细、小、短为阴,反之为阳。王字虚实并用,彰显空灵怪巧,洒脱飘逸。之与圣教序碑中字,结字虚实变化主有两种,一是实本虚就,一是虚本实成。
实本虚就,即本来写实的笔画写得轻、细、短,用虚的笔法写就,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笔画缩短或省略。如“显、开、周、同、四”等, 包围结构本为实笔,第一笔即左笔均为虚笔起笔,写得较轻、细,笔画虚去近二分之一,此为虚笔。而右包围之笔却顶头顶脑粗重有力,写得较粗、重、长,为实笔。使这些全包围之字,虚实结合,轻灵俊秀之中又稳重大方。有的字将“竖”虚为“点”,甚至连点也省略之,如“无”字,有无点、
一点、 二点、
三点
四点 等不同虚笔用笔法。二是笔画替代,以少代多。如“无”是点代竖,“其”字点代撇,“微、御”点代双撇,“故”点代口,“露”是弯代四点,“习”弯代两点,“其”弯代两横,
“照”为横代四点水,这种用法非常之多。习者临字时,观察不准,大多虚笔处虚得不够,或根据自己意愿写为实笔,不仅临得不像,实则没有“得笔”。
虚本实就,即本来应是虚笔,却实笔完成,如“非、习、有、超”等字,本该断开的笔画,却牵丝引带写为实笔,实笔将本来整块的布白割开,不仅结字美观,还能体现一气哈成之畅快淋漓。
结体之疏与密,笔画较少则无疏密可谈,疏与密多针对笔画多的字而言,笔画多且疏,则占据的空间大,故为阳,画多且密占空间小,故为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就是疏密鲜明之对比。“化、远、道”等“疏可走马”是也,“蠢、显、旷、藏”等则为“密不透风”!
画少粗重,画繁细小,道理亦同。
结体之俯与仰欹与正,俯即弯腰与欹斜相近,为阴,仰为挺拔与正相近,为阳。就书法而言,一般情况均端四八之相,从容淡定,故正定特多,此不多例。对特定的一些字,追求险绝、欹中求正、弯中求直、偏中求稳,则会带来审美之情趣。如“契、华、制、书、水、典、有、罕、贞、仰、才” 等字是也。
结体之纵横,对同一字结字,时有纵有横,纵式结体得字竖长,为阳,横式结体得字宽扁,为阴。以“之”为例,法帖通篇有53个“之”字,虽字字不同,但大体分为两类,即纵式和横式,按笔画肥瘦又可分为
纵肥式、纵瘦式,
横肥式 、
横瘦式 ,前三种出现的次数最多。纵肥式为纵式结体,用笔粗重迟缓,方圆兼备,笔画肥硕。纵瘦式为纵式结体,轻提速运笔,转折圆笔为主,收笔露锋出笔,轻灵怪巧。横肥式为横式结体,偏锋起笔,方笔为主,按笔得笔画粗重肥硕。横瘦式与前结体方式相同,而笔法相反。这四种不同形式字体选用方法,视周围其它字体式的纵横肥瘦不同而选取。
纵肥式如:“法之陵”,纵瘦式如“宅之乾”, 横肥式如“灯之长”, 横瘦式如“空之心”。细观之方知怀仁选字取字之妙也。同样的例子,在40个“而”字中有纵横结体相同体现。
结字合与开、收与放。《说文解字》语“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故字之结体多用“合与开”,而“收与放”则言之于文。合、收故为阴,开、放则为阳。以“三”字为例,则看出收放之妙。以“故、显”等也可看出开合之神。
四乃章法。圣教序之章法,纯为怀仁所为,与王羲之没有一点关系。怀仁为此可谓耗了不少心血,可以见得?在当时,《兰亭序》即有了天下第一行书之誉,太宗皇帝为得之费尽心机,到手后极力推崇,怀仁不可不知,然而怀仁却不谄权贵,用自己的主张来集字,如“宇宙”二字,《兰亭序》中就有“宇宙之大”字例,怀仁却舍近求远,多费周折,找另外一宽体“宙”字放于此!还有,全文出现了53个“之”字、20个“以”40个“而”字中,用《兰亭序》中字却少之又少!原因不明,或许为了达成自设集字之效果吧?
怀仁不可能对字进行再创作,章法只能在大小、疏密、宽窄、轻重等对比上作文章,其对比之法甚多,此处仅析窄与宽、小与大、轻与重之关系。窄、小、轻为阴,宽、大、重为阳。大小、宽窄、轻重交替之变体现在一行或几行之中,交替变化循环往复,但也非特别严格、绝对。如“将军王羲之书”就经历了“小大小大小大”之变;而“盖闻二仪有像”则凸显“窄宽窄宽窄宽”之像,尽管“有”字并不窄,但和“仪像”二字相比,窄了不少。“妙道凝玄遵之”亦是“宽窄宽窄宽窄”格局,其中“道”字为了这种格局,走之改为收式;“窥天监地庸愚”则是“重轻重轻轻重” 之交替。了解这些,既可管窥晋唐行书章法之风,对临习圣教法帖也有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4:02:54 | 只看该作者
刘熙载《艺概》中说;“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沉着屈郁,阴也;奇拔豪达,阳也”。又云;“画有阴阳。如横则上面为阳,下面为阴;竖则左面为阳,右面为阴。惟毫齐者能阴阳兼到,否则独阳而已。”揭示了书法阴阳辩证关系之一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2-12-5 14:04:12 | 只看该作者
王羲之《议书》:“二字合为一体,并不宜润,重不宜长,单不宜小,复不宜大。密胜于疏,短胜于长。作字之体,须道正法。字之形势,不得上宽下窄。不宜密,密则如疴瘵缠身,不宜疏,疏则如溺水之禽,不宜长,长则如死蛇挂树,不宜短,短则如踏死虾蟆。此乃大忌,不可不慎。”虽无阴阳之词,但他用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将书法描绘的却是淋漓尽致!他所描述的蕴藏在书法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其实即为书法之阴与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2 07:49 , Processed in 1.06825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