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6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山桐柏宫的名山依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20:4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p>天台山桐柏宫的名山依托<br/>&nbsp;&nbsp;&nbsp; “天下名山僧占多”。其实道与僧一样,在建立宫观时也抢占名山。他们心里非常明白,山间适宜修行,只有占据名山,才能香火旺盛,使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br/>&nbsp;&nbsp;&nbsp; 浙江省天台山桐柏宫原名桐柏观、桐柏崇道观,系道教南宗祖庭,其鼎盛时期为唐代和宋代。那时,楼台争耸的宫观有三十六处,有千僧万道的规模。一直作为领头羊的桐柏观,成立于吴赤乌元年(238),由孙权遣葛玄开创。中间历经了“肇于周,灵于晋,盛于唐,扩于梁宋” ⑴等各个阶段。经司马承祯、徐灵府、冯惟良、叶藏质、张无梦等一代代高道的苦心经营。到最盛时期,仅桐柏道观一个宫就“接客可容千众”⑵。它不但有接待一般香客的馆舍,和相适应的厨廪、道寮、粉磨坊,甚至还有可接高官甚至皇帝的元命殿。整个宫观,“穹楼杰阁之雄丽,云窗雾阁之高下,皆隐约于乔林翠霭之中,崇饰像丽无以加矣!”⑶壮丽无比。<br/>&nbsp;&nbsp;&nbsp; 元明交替期间,因大量难民拥进桐柏宫,发生了致命的火灾,桐柏宫焚烧怠尽。后经过艰难的挣扎,到了清初,由于雍正皇帝的支持和道士范青云的努力,桐柏宫又获得了当时全国少有的中兴。先后沿中轴线建起了山门、灵官殿、真武殿、御碑亭、大殿、紫阳殿等六个层次的建筑物,雕龙画栋,龙纹巨础。东西轴线依次还有东道寮、太极殿、迎仙楼;西道寮、真君殿、众妙台、方丈楼等等。桐柏宫有如此辉煌的历史,究其原因,名山的依托无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br/>&nbsp;&nbsp;&nbsp;</p>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20:51:00 | 只看该作者
&nbsp;第一、历代名人的开拓弘扬和适宜炼养的自然环境是桐拍宫选址的前提条件。从天台山这个大环境讲,晋代孙绰(341-371)“掷地有声”的《游天台山赋》,一开头就指出:“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玄圣之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情之壮丽矣!”⑷孙绰一赋名天下。孙绰出了名,天台山也从此出了名。葛洪(283-363)在《抱朴子内篇》中指出:“诸小山不堪神丹金液,皆有木石之精,千岁老魅能坏人药,唯嵩镇、少室、缙云、罗浮、大小台等诸山神居处,助人为福,可以修真炼药者矣。”⑸据查,桐柏山上野生植物多达665种,药用植物超过495种,这些天然的食品、药品滋补养身,延年益寿。满足崇道炼养者的需求。古时候的道教,视炼丹养生为修道的主要内容。既然大小台即天台的桐柏山非常适宜炼养,这就给宫观选址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条件。<br/>南北朝时,集官僚、道士、学者、科学家于一身的陶弘景(456-536),给天台山的知名度又起到一次推动作用。陶弘景在他的著作《真诰》中论述:“天台山高一万八千丈,周回八百里,山有八重,四面如一……”⑹用现在的眼光看,除对天台山的高度有些夸大外,其它基本属实。按照古代的界定,天台山以赤城为南门,嵊县金庭为北门,新昌石城为西门,宁海王爱山为东门,周回八百里比较符合事实。陶文“大小台”包括古余姚、句章、临海、天台、剡县五县范围。所谓山有八重,是以唐碑“天台也,桐柏也。释谓之天台,真谓之桐柏,此两者同体而异名。”⑺为根据。唐以前天台山道盛于佛,故把桐柏划分为“山有八重”的依据是合乎情理的。即以海平面为台基,第一重即天台县城。第二重即桐柏宫所在的平畴。第三重为方瀛山。第四重即洞天宫所在的小桐柏。第五重在玉宵峰顶。第六重古称歇亭,现石梁镇所在及其东至双溪岢头为止的山阜。第七重为华顶寺所在地。第八重为华顶峰拜经台所在的地段及太白堂一带。<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nbsp;虽然天台县的总体开发较迟,隋唐五代时甚至还被称为“蛮荒之地”,但天台山的知名度早已传开。我国最早的史志典籍,如《山海经》、《逸周传》、《淮南子》、《黄帝内经·山经》、《真诰》、《史记》、《汉书》等对天台山的山水风光和仙道传记都有记载。汉时三茅(茅盈、茅固、茅衷)传说,至今还留下三茅庵、三茅溪、三茅村、三茅科、茅导师、西演茅等一大串地名。说明这个传说有根有据。三国时,葛玄在天台创建了道教灵宝派。南北朝刘义庆撰的《幽明录》记载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采药遇仙的故事,流传极其广泛,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天台山佛教开拓也较早。智者大师在隋炀帝时就创建了佛教第一宗——天台宗。道教很早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的说法。天台一个县就拥有玉京洞、桐柏金庭、司马悔山、灵墟、天姥等五个,这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全唐诗》提及天台的竟多达一百多处,故有 “唐诗之路”终点在天台山之说。&nbsp; <br/>第二、合宜的位置是桐柏宫建筑选址的必要条件。 <br/>(一).修仙思想的运用是桐柏宫选址的理论依据。<br/>道士修行的目的是成仙,“仙”字的古写法是“山”字上面一个“人”字,可见古人把仙理解为“山上之人”。基于这种思想,信徒们把宫观多选在山顶极峰,或者半山腰,或者依崖傍壁,这样便于极目远眺,俯瞰凡界,同时可以超世脱俗,表现出神秘的色彩,人们仰看半天云中的宫观,就会想到“它是神与人的媒介,是天帝到人间的中转站,是非常神圣的地方。”⑻从而提高宫观在人们中的地位。桐柏宫的选址就是利用了这种思想,并且选“山有八重的第二重,距第一重即人间凡界最近,易于集聚大量信徒,利于发展。<br/>(二).由桐柏宫本身所具备的特殊地理环境所决定的。<br/>&nbsp;&nbsp;&nbsp; 唐《崔尚桐柏观碑》是唐明皇题额,吏部尚书崔尚作文,大书法家韩择木丹书的名碑。该碑开宗明义描写桐柏观所在位置:“其高居八重之一,俯临千仞之余,背阴向阳,审曲面势,东西数百步,南北亦如是。连山巍峨,四野皆碧,茂树郁郁,四时恒青。大岩之前,横岭之上,双峰为阙,中天豁开。长涧南泻,诸泉含漱,一道瀑布,百丈垂流,望之雪飞,听之风起。石梁翠屏可倚也,琪木珠条可攀也。仙花灵草,春秋竞发,幽鸟素猿,晨暮合响,信足尝也。始丰南走,云嶂间起;剡川北通,烟岭相接。东则亚入沧海,不远蓬莱;西则浩然长山,无复人境。总括奥秘,郁为秀绝,包元气以混成,镇厚地而安静,非夫神与仙宅,仙得神营,其孰能致斯哉!”⑼一般典籍认为,桐柏“木则苏琊琳碧,泉则石髓金浆”。“吴有句曲之金陵,越有桐柏之金庭,三灾不生,洪波不登,实不死之福乡,养真之灵境。”⑽现在我们清楚,桐柏宫四周有九峰,山环水抱若城郭。出水口有高达三百米的桐柏瀑布,内有唐曹松的著名瀑布诗:“万仞得名云瀑布,遥看如织挂天台。休疑宝尺难量度,直恐金刀易剪裁。喷向林梢成夏雪,倾来石上作春雷。欲知便是银河水,坠落人间合却回。”⑾瀑布中有三井,深不可测,相传通海,称海眼。<br/><p><br/></p>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07-1-14 20:52:00 | 只看该作者
(三).良好的风水地貌是桐柏宫发展的实际需要。<br/>在所有出家人中,以道士最擅长风水,他们研究阴阳、五行、八卦等风水理论,撰写风水书籍,传播风水观念,坚持实践。所以道教的宫观是最讲究风水的。<br/>&nbsp;&nbsp;&nbsp; 中国地处北半球,一般建筑都朝南。可以冬季招阳,夏季纳凉,因此产生“南面文化特征,甚至历代帝皇也采用南面技术。” ⑿如故宫、中山陵等都正南朝向。《易经•说卦传》:“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礼记》中:“天子负辰南向而立。”可见,南面就意味着皇位官爵与权力的象征和尊严。而按照浙江天台山的传统习俗,一般建筑不允许朝正南。只有桐柏宫等因为有历代皇帝的多次敕封,允许朝南,以显示地位。而桐柏宫恰恰有朝正南的好位置。其母山是大月山,山后连绵不断,有玉宵、香琳两峰象征玄武;南边案山则是端端正正的玉泉峰、玉女峰,象征朱雀。道教非常重视步罡踏斗(俗称北斗),而在玉泉峰顶恰好有建朝斗坛的最好位置;桐柏宫两边的抱山,是左青龙右白虎;青龙山连着卧龙、华琳两峰;白虎山有紫宵、翠微两峰做靠背。而且这里还多了一对:左剑山、右印岩,象征文武齐全。西北方有莲花峰,秀丽雄奇。这样周全的地理位置,在全国都是少见的。&nbsp;&nbsp; <br/>《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建造宫观和信徒生活必不可少的环境条件。山因水活,景得水秀,他们把山有水比拟成人有血,山无水不行,人无血不活。桐柏宫的水境,得天独厚。原先南面有醴泉,泉水优良。女梭溪从东侧自北往南萦流于桐柏宫之前,情意绵绵,恋恋不舍,虬曲而下。流域面积约6.7平方公里,发源于玉宵峰。峰顶海拔954.9米,上面有个小潭,虽然很小,却传说是天台山三十六名潭之一。过去逢旱天祈雨取水,往往到这个小潭跪拜祈祷,足见它不是一个凡潭。 <br/>&nbsp;&nbsp;&nbsp; 第三、历代帝皇对桐柏宫备受关注和重视,促进了桐柏宫的壮大和发展。<br/>&nbsp;&nbsp;&nbsp; 早在三国时,“吴主孙权于天台山之右,造桐柏观,命葛玄仙翁居之。”。有“山中宰相”之称的南朝陶弘景频繁往来桐柏和茅山,得到梁武帝的大力推崇。隋文帝在位时,太子晋王杨广诏请天台道士徐则,问以道法,后尊徐为“天台真隐东海徐先生”。徐病逝后,晋王命徐陵为他作碑赞颂。唐高宗调露期间,司马承祯来桐柏,帝降《赐司马承祯置观敕》,其后三任皇帝共四次召司马承祯进京,问道问计。唐宪宗期间,皇帝派柳泌来天台山采药,企求长生不老。唐武宗期间,帝慕天台道士徐灵府道高,曾数次降旨召徐进京,都被徐以“甘老在岩松”委拒。后梁太祖朱温,非常重视桐柏观,除给以丰厚赏赐外,还诏改桐柏观为桐柏宫。五代吴越王钱弘佐和钱弘俶,不但下令重修桐柏宫和免除赋税外,还给以丰盛的实物赏赐。北宋初,桐柏道士张无梦受宋真宗赏识,曾召入宫问以道法。张回天台时,真宗集文武大臣三十一人赋诗为张送行。张无梦高徒陈景元,受宋神宗两次接见。张伯端创道教南宗后,几经传承,影响越来越大,至五祖白玉蟾时,宋宁宗召白至临安请教养生之道,白应对如流,帝命修太乙宫供白居住。并诏封他为紫清真人。宋徽宗时,桐柏道士王灵宝善医术,被帝召进京医太后病,及愈,赐游御花园,并赠伯夷叔齐石像回天台。元世祖时,桐柏道士王中立甚得帝宠,曾被召入大都,封王为“仁靖纯素真人”。清雍正时,下令重修桐柏宫。宫成,雍正亲自立碑记事。至于除以上所列外的赐额,赐物,投龙,祈祷等,更是多不胜计。<br/>第四、琼台双阙景观的存在,也有力地支撑着桐柏宫的存在和发展。<br/>&nbsp;&nbsp;&nbsp; 琼台双阙景观,位于桐柏宫西二、三里路程,现在属琼台仙谷景区。这个景区以险峻深谷的西灵溪(俗称百丈坑)为主轴,包括两边至峰顶的山脊。虽范围不大,仅数平方公里,却集中有上百个景点,雄奇险幽秀俱全。其中的峰峦迭嶂,飞瀑流泉,峻岩异洞,奇花异草,都非常突出。明代文学家王思任游完天台山十五个景点后,依次对它们进行排队,认为琼台双阙位列第一。清康熙时的文学家潘来自称“足迹半天下,游完天台山各景点后,把各个景点与全国各名山大川进行比较,共对比了十二对,最后得出结论:“至若石梁飞瀑的雄奇巧妙,琼台双阙之灵异清华,吾遍拟之而不得,则台山之独绝乎!”<br/>&nbsp;&nbsp;&nbsp; 琼台双阙之所以名声远扬,除特异的自然风光外,还有十分突出的人文景观。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黄帝铸鼎琼台山”和“王乔升仙桐柏”的传说。这里还有诗仙李白的两道诗,一首叫《琼台》,即“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它现在成了宣传天台山和琼台仙谷风景的鼓动词。另一首叫《求崔山人百丈崖瀑布图》,是直接描写百丈崖瀑布的:“百丈素崖裂,四山丹壁开,龙潭中喷射,昼夜生风雷……”除李白外,白居易、孟浩然、宋之问、元稹、杜甫、刘禹锡、皮日休、罗隐、陆游、白玉蟾、司马光、欧阳修等,也都在这个景区留有众多美丽的诗篇。<br/>&nbsp;&nbsp;&nbsp; 时过境迁,现在情况如何呢?1959年政府在原有的桐柏宫位置,兴修了蓄水量1100多万立方米的桐柏水库,桐柏宫从此湮没于水底。正在开发之中的琼台仙谷景区,已增加了八仙湖、景桥和凌云栈道。过去“仙或许知,人不能到”的地方,正逐步敞露在游客面前。目前正在筹建的新桐柏宫选在原位置略往后偏东方向。环境由原来的玄武——大月山改成了方瀛山,宫前就是碧波荡漾的水库,其余基本未变。经同济大学专家的规划,规模宏大的设计方案已经出台。这个方案,以林掩其幽,以山壮其势,以水秀其姿,气势非凡。可见,风水破坏了,只要处理得当,也可以再生,甚至也有比原来更好的可能。<br/>&nbsp;&nbsp;&nbsp; 道教文化,包含了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得人心。诸如劝人为善,保护环境,崇尚自然,返朴归真,养生健身等等内容,都同现在倡导建立和谐社会的内容相吻合,具有积极意义。相信在各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充分利用名山依托这个有利条件,新桐柏宫的筹建事业一定会取得圆满的成功。 <p>&nbsp;</p><p><br/>注:⑴许尚枢、徐永恩《天台山游记选注》的王思任《天台》;<br/>⑵元至正27年《天台山志• 宫观》;<br/>⑶1995年《天台山志》757页;<br/>⑷元至正27年《天台山志•群志辩》;<br/>⑸同④<br/>⑹同④<br/>⑺《仙境天台山》褚定济注353页; <br/>⑻王玉德著的《神秘的风水》广西人民出版社<br/>⑼同②<br/>⑽《天台山诗词曲赋选注》210页;<br/>⑾《天台山诗词曲赋选注》<br/>⑿程建军《风水与建筑》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
5#
发表于 2007-1-15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fjj3887363</i>在2007-1-14 12:52:00的发言:</b><br/><br/>&nbsp;&nbsp;&nbsp; 早在三国时,“吴主孙权于天台山之右,造桐柏观,命葛玄仙翁居之。”。<br/></div><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不惑大师</i>在2006-12-28 2:18:00的发言:</b>
                <p><font color="#f70968"><strong>三国吴主孙权定葛玄仙翁于法轮观(桐柏宫前身),是为道源;</strong></font></p><p>(请查史料)</p><p>&nbsp;</p></div>
6#
发表于 2007-1-16 00:20:00 | 只看该作者
山水老师也上这里来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5-1-13 15:51 , Processed in 1.08840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