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66|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山古刹散记——太平寺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07:36: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2-5-6 07:51 编辑

天台山古刹散记
太平寺
   
    1922年夏的一个下午,一位脸颊清瘦的居士柱着藤杖,戴着笠帽,沿着螺溪山涧的羊肠小道,往上攀登。当他翻过山岗,穿过一片竹林,眼前出现了三间小屋。“太平寺,到了!”他心里呢喃着,激动地奔了过去。
    屋里走出一位年轻的僧人,合十相迎。居士摘下笠帽,跪在佛像前礼拜。一旁的僧人显得有些拘谨,他走到后屋,泡上一碗茶端了出来,与居士坐在竹椅上,交谈着。四周静寂,山林中的知了,嘶鸣着,从山上流下的泉水,顺着毛竹哗哗地流到屋后水缸里的声音,流水声显得很清脆。夕阳照在矮墙上的青藤上,一阵风吹来,很凉爽。寺僧引着居士,来到传灯大师墓前礼拜,……
    当晚,在他的《名山游访记》中写下:“经太平寺,复观宴坐石、石鼓、石床、看经台遗迹,小室三间,内住一人,往礼幽溪墓。”他就是近代著名的佛教居士高鹤年。
    天台民间有“高明不高,太平不平”之说,听上去颇有些禅意。
    太平、高明分别是指天台山两座寺院。高明寺在佛陇的山谷,而太平寺则在佛陇山的左翼,两寺遥遥相对。据《天台山方外志要》载:“太平寺在县东北二十五里白云峰侧,梁乾化元年建,盖智者第六道场。”梁乾化元年,也就是公元911年,可是又说这座古寺均为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创立的道场,太平寺也应该是南朝太建年间的所建,中间相差300多年,也许写史的人弄错了。
    相传南朝太建年间的一天,智者大师从修禅寺步出,沿着小径翻过山岗,见此地形如坐椅,云雾升腾,气象不凡。于是,就经常过来,坐在一块巨石上闭目禅修,后来就与弟子割茅筑庵,有了太平寺。大师静坐过的巨石,称之宴坐石,大师阅经的石头,就称看经台。还有石鼓、石床……。太平寺最初叫“云峰寺”、后来更名为“善建寺”,寺内有白云堂、雷峰堂。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才称“太平寺”。在太平寺址的西边的山湾有一个村子,村名就叫太平。明永乐年间始起,此地就称为“太平”。1961年,为太平人民公社,后又改为太平乡。
    关于太平寺,史书上记载也是只言片语。它是智者大师创立,后来屡废屡兴。元代有一位元坦禅师,在此建白云讲院,大阐宗风,后又荒芜殆尽。明代万历年间,一代佛学大师传灯在修复高明寺的同时,也修复了太平寺。宋代诗人刘知过有一首《太平寺》诗:
    行到烟波缥缈间,
    未应虚费草鞋钱,
    从来道眼看山足,
    更忆僧房听雨眠。
    好鸟茂林皆念佛,
    黄花翠竹总为禅,
    前身似预东林社,
    过客今朝忆种莲。
    在诗人的眼里,太平寺就是庐山净土宗的祖庭东林寺。
    太平寺地处山岗,与塔头寺、修禅寺遥遥相对,这里形如坐椅,后面挺拔的高山,叫水杉尖。前对是罗汉岗,脚下的山谷就是高明寺。左边山岗是一片松树林,右边山岗是一片竹林,一条石径从翠竹丛中蜿蜒而下。寺址前有一口池塘,也许这就是当年的放生池。塘水不深,一群群鱼儿在塘里游得很欢。绕过池塘,眼前是一间低矮的小瓦房,一门二窗,瓦顶已掀了一角,房里正中立着一座墓塔,塔上刻着“明中兴天台教观幽溪传灯大师之塔”,屋角堆放着柴草,有一只稻桶,写有“太平二队”的字样。还有一架风车,上有“永存太平寺常住”的字样,这是当年太平寺的遗物?看样子不到百年,太平寺是何年终止的?
    山上太平寺与山谷的高明寺,似乎总有剪不断的丝连。
    明代万历年间传灯大师修复了高明寺,筑愣严坛,大兴台宗,著述丰厚,被后尊为“天台宗中兴之祖”,圆寂之后,他的墓塔立在太平寺前,不知是传灯大师生前的意愿?还是其弟子的想法?
    在传灯大师墓塔旁边,有一座翠树围合的坟墓,这是另一位中兴高明寺的大德观通老和尚之塔。观通老和尚1926年任高明住持,他将圮倾的地藏殿、钟楼、天王殿重建,如今悬挂在高明寺方丈楼上的“幽溪重光”寿匾,就是当时诸方大德和本山长老送给他的。1955年,观通老和尚在上海圆寂。他的弟子将他的灵骨护送到高明寺,而后安放在这里。
    墓塔后有几幢农舍,一块块田地,土里的碎瓦记录着这里曾经拥有的殿宇。有一老人径直迎上我们,寒喧几句,打开自家的院门,对我们说,太平寺就在这里,眼前是三间砖木结构的房子,中间摆有香案,挂有佛帐,供奉着手绘的佛像,镶在玻璃框中。这就是90年前高鹤年在他的《名山游访记》记下的“小室三间”。
    在板壁上,留下一些字迹,老人说他住在这里六十多年了,也没注意这写的是什么。就是这三间房,承载着人们对太平寺的念想。
    1943年秋,一位法名叫静恭的僧人来到太平寺。寺僧很热情,静恭便住了下来。临走时,他提起毛笔,在板壁上写下一首诗:“太虚清光明常照,平伏安身养道透,禅居日落万事修,林枝朵朵春光景。”乍一看这诗作得并不怎样,仔细一瞧,发现这是一首露头诗,每句的头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太平祥林”,也许他的这首诗,使得后来的人诗兴大发,在板壁上留下些笔墨。如今在板壁上还能看出一首诗:“猿偷祗树果,马背佛国往,静到无尘处,落花有好声”,诗颇有些禅意,只是没有署名。还有一句是“是空门方便地,是菩提心性静。”署名为黄岩西乡钟云锦……。
    老人名叫陆考灿,已经80岁了。他父亲陆中井曾在这里出家为僧,土改时还俗。当时太平寺由塔头寺派二位僧人轮流驻守。每隔一段时间,一位僧人就背着米,翻过山风来到太平寺礼佛修行。他至今还记得两位僧人的法名,一位叫“永巨”,一位叫“得悟”。土改时,塔头寺的僧人也不来守了,太平寺这三间屋就分给了他家。
    老陆有四个儿子。儿子大了成家了,老陆就将左右两间房分给了两个儿子,1982年,老陆又在这三间屋的右边盖了两间砖石结构的二层楼房,并将大门由向南改为向东,可是门板还是原来留下的。
    在老陆的记忆里,这三间屋就是太平寺的佛堂,早年这里立有佛像,破四旧时,父亲怕被人敲毁,就悄悄地将佛像用红布包好,送到了高明寺。当问起宴坐石、石鼓、石床、看经台时,村民们很茫然,也许这些奇形的巨石早就毁了,砌进了山民们房墙和猪舍。
    10年前,几个儿子相继外出挣钱,不在家住了。老人就花了点钱,用水泥抹平了地,并请人绘了佛像,挂上佛账,摆上烛台香炉。平时很少有香客过来烧香,只是一些到高明寺做佛事的居士,会想到这里来,还有一些城里过来游玩的人。
    不论怎么说,这里还是太平寺。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2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07:46:4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2-5-6 07:58 编辑

回复 寂然 的帖子


   
小屋里供奉的是传灯大师的墓塔


这就是居士高鹤年《名山寻访记》中记下的太平寺“小室三间”

当年太平寺的放生池
板凳
发表于 2012-5-6 08:00:53 |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2-5-6 08:37:32 | 只看该作者
的确比较古老了哈
5#
发表于 2012-5-6 19:47:34 | 只看该作者
传灯大师的墓塔一直想去拜谒一下。
传灯是高僧,但有很多文人的气质,
“看云”二字摩崖真是灵动,
晚年筑松风阁于幽溪之上,
为谢绝俗客,建三道关,
其一是竹篱笆,其二是吊桥,其三是木梯,
传灯就是这样的有趣。
6#
发表于 2012-5-6 21:42:00 | 只看该作者
太平寺的寺名真好,和高明一样,意味无穷。
“猿偷祗树果,马背佛国往,静到无尘处,落花有好声”
这首有意思,看来写诗人除了参禅,也是喜欢猴子八戒故事的。
7#
发表于 2012-5-7 08:11:54 | 只看该作者
缘起缘灭,兴衰交替,再美好再辉煌的也只能归于原始
8#
发表于 2012-5-7 09:20:1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版主的分享!!
9#
发表于 2012-5-7 11:11:51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多次遥望太平寺旧址    但未曾临近探访过       太平寺对面(靠近塔头寺)有一条山路     本地人俗称“太平岗”           人行走时会有飘飘欲坠的感觉      【 塔头的风】就是指此处

太平寺附近有【修禅寺】建于陈太建七年(公元575年),  乃智者大师在天台的开山首刹    又名修禅道场、禅林寺、大慈寺        早几年筹划准备重建的浩大工程        因为各方面原因目前已经搁浅停工
10#
发表于 2012-11-23 21:50:26 | 只看该作者
天台多古寺,如今多废为泥土了,护国寺到奚下坑一带也是有很多古寺的,如今一个都没了。可惜的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7 05:21 , Processed in 1.17934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