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迹残影间的暗示【老帖重开】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17: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to 老虎:文中的10年指的是"人民公社"化。行文中的不明确,产生的误解。华顶当时是林场,具体的年数,俺就不知了,老虎在那儿度过了童年,那一定是了解的。谢过!</P>
12#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17: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肆】捐助碑</P>
<P>
<p>
<p>
<P>      西人有感恩节,定于每年十一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的是欢庆丰收的日子,按照宗教传统习俗,成为了感谢上帝与友人真诚帮助的日子。虽然国人没有这一节日,但感恩之心还是体现在日常的生活中的,成为传统的美德而一脉相传的。如村中在有人出钱修路铺桥,那在路成桥通之时,定会以各种形式告示众人修行做善事人的姓名,或以其名来命名,或立一石碑以示众人。如果是集体集资的,那石碑上就会有一串很长的名单,无论出资多少都会在碑中一一列出,“有钱出钱,没钱出力”的民间法说,也体现在这些项目中,所以在此类的石碑中往往也能看到某人出了几工的记载。这种做法有点象现在的那种摊派的味道,但先人有一点肯定比现代人要做得好,那就是他们懂得感恩,让后人记住做善事的人,他们也懂得做公益不在乎出钱多少,而在于参与。</P>
<P>
<p>
<p>
<P>      水南村的后庵大殿内四周的墙壁用石板构成,每块石板上刻满当时出资修殿人的姓名和出资的多少,同样也刻着许多出工人的姓名与出工数。当初,当<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石板">石板</st1:PersonName>老师将一个个的名字打在石碑上的时候,他是想后人定会永久地记住他们的,于是,他将每一笔每一划都打得工工整整,当人们在碑前赞赏那家的大气时,他们是不会想到,若干年以后这些名字将会被白灰所覆盖。</P>
<P>
<p>
<p>
<P>      在上个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FONT>年代这些姓名已丝毫没有了意义,他们捐出的钱,所出的工,都成为了为封建迷信服务的罪证,当初的善事,在当时就成为罪名,于是,人们用白灰将整堵墙上的姓名抹平,在上面再写上领袖的标语和政治口号,这样就显得十分的先进了。在时光过去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多年之后,我们还依然能在墙上看到这些标语与口号,“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千万不可粗心大意。”随着时光的消逝,有些白灰开始剥落了,又露出了一些其本来的面目,于是,我们能认出:“许氏总祖原平公银三十两……<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书初二百工……”等记载,这些姓名在今天可能是十分地陌生了,但石碑还依然记得他们,石碑还依然能感受到他们当初的热心。他们的名字就这样默默地挤在石碑上,没有一丝表情。</P>
<P>
<p>
<p>
<P>      或许,如同我们不久就会忘记眼前的标语一样,我们也会忘记这一长串的姓名。但人需懂得感恩,却是不能忘记。</P>
<P>
<p>
<p>
<P><st1:chsdate Year="2006" Month="2" Day="11" IsLunarDate="False" IsROCDate="False" w:st="on"><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200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FONT>月<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1</FONT>日</st1:chsdate>摄于浙江天台水南村。</P>
<p>
<P>
<p>
<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
<P></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10 9:46:57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楼主| 发表于 2006-3-10 17: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P>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3-13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FONT color=#000000>"一个荒诞离奇的时代,同时又是一个很天真、非常理想化、充满**的时代。"</FONT></P><P><FONT color=#000000>老实人说的一句大实话.</FONT></P><P><FONT color=#000000>to 似水流年: 大家可能更感兴趣家乡的事,有合适书评再发吧.</FONT></P><P><FONT color=#000000>再谢jimmy_z!</FONT></P>
15#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03:32: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名副其实的废墟。</P>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3-15 03: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P>
<P>                    【伍】奉祖训劝禁条约</P>
<P>



<P>
<P>      当今在人们讨论人治与法治的话题时,似乎达成了这样一种共识:西方为法治国家,而中国则是人治国家,由不同的历史环境与人文理念所导致不同的管理机制,其实也无可厚非,各自有各自的方法。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进一步进行比较,达成了另一共识:法治要优于人治,于是乎,拥护人治的人就不服了,但又不便直说,怕被人笑话,于是只好玩一个文字游戏,言:人治可分为好的人治与环的人治两类,所谓好的人治也就是德治,环的人治也就是独裁者的统治,这样一来也能掩一些人的耳目。其实,任何一种方法的实行都由其条件所决定的,一个没有贤君的国家,人治是无效的;一个没有清楚界定权利的国家,法治是无效的。而当今的社会贤君早已消失,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已降到了底线,所以,实行了几千年的人治也就失去它最后的土壤,而现在的中国又是没有界定权利的国家,所以完全的法治也缺乏其必须的条件,于是乎,国人只能在这种尴尬的场面下自作多情,人们用人治的理念做着法治的梦想。</P>
<P>
<P>
<P>
<P>     天台茅园村张氏祠堂前两块劝禁石碑还能反映出旧时村规民约的面貌,或许它对于我们能起到一种暗示的作用。第一块石碑显然年代已久远,碑中的字都已模糊不清,无法将其完整的认出,细细辨来,还能认出“禁钓”的字样,茅园村处于始丰溪的南岸,这一禁钓的石碑可能是为了鱼在繁殖期的生长而所设的禁令,也有可能是禁止村民在养殖的鱼塘内钓鱼。第二块石碑的字就清楚得多了,基本都能读下来。题目为“奉祖训劝禁条约”。条约内容分为“劝”与“禁”两部分,劝的内容如下:“劝后秀读书,学业有成。劝谨言慎行,孝顺双亲。劝公平正直,和睦里邻……”。禁的内容如下:“禁不孝不第……,禁偷窃百物,赌博奸淫。禁倚强欺弱,逞凶凌人……”。 “家长宗贤昭告”表明此约为家规。“如恃顽不服送官究治”,看来家规治不了的话,还能送上一级处理。</P>
<P>
<P>
<P>
<P>      这两块家规村约的石碑,内容应属人治范畴,但在当时应是行之有效的,这些条约是每一村民必须遵守的,因为它有执行的条件。

<P>
<P>
<P>
<P>
<P>
<P><st1:chsdate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30" Month="1" Year="2006" w:st="on">     2006年1月30日</st1:chsdate>摄于浙江天台茅园村。</P>
<P>
<P>
<P>
<P>

<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0 10:59:31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18:3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谢jimmy_z的精心制作。
18#
 楼主| 发表于 2006-3-20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P>
<P>

<P>                                                【陆】地富反坏汇报栏

<P>
<P>
<P>
<P>
<P>
<P>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这是毛泽东语录中的一句话,要是在30年前,这几个字必定要以黑色加粗字体出现,因为这是伟大领袖所讲的话。毛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这一点上他倒言行一致。国建后,首先是团结广大的工人与农民,他们成为了革命的主要朋友,而那些地主与富农一辈子生活在农村,想必没有大的花头,而他们手中的田地与财产却好是剥削的罪证,想赖也赖不了,于是将他们打倒在地,将他们的田地与财产也一律分给农民。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建国后的第一批敌人。而那些城市的资本家还做着一个美梦,自以为是革命的朋友,那些知识分子也积极地参加各类改造活动,力争加入朋友的行列,但好梦不长,不久他们中的一些也被戴上了右派的帽子,再终也成为了敌人。</P>
<P>
<P>
<P>
<P>    “四类分子”是敌人的同名字,它包括“地富反坏”四类,所谓的“地富反坏”指的是“地主分子、富农分子、反革命分子和坏分子”。四类分子的前二类是作为财产的拥有者,作为无产者的敌人也是名正言顺的,而后二类则属于思想上或行为上与革命的对立者,它的划分就多少带点人为的成份了。这一切发生在上世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50</FONT>年代,随之而来的反右运动,又增加了“右派分子”,于是从四类分子发展为“黑五类”,到文革期间,再加上叛徒、特务、走资派,最后,知识分子又成为了“臭老九”。从再初的“四类”渐渐地发展为“九类”,真所谓敌人的队伍一天天地在增大,好在他们都是人民群众的威严之下,早就动弹不得。</P>
<P>
<P>
<P>
<P>      对于当时“四类分子”有着严格的外出、来客等汇报制度,并取消他们的一切政治权利,规定一定的集中学习和义务劳动时间。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人民群众的监督下之,每天的活动内容都得及时汇报,并随时随地接受批判,他们的子女也受到歧视。文革结束后,“四类分子”全部摘帽<A>,但在这几十年间留下的阴影可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挥之而去的。</A></P>
<P>
<P>      留在天台铺前村一民居内的这幅“地富反坏回(汇)报栏”已十分地模糊了,原先用毛笔画的汇报栏,在过去了半个世纪之后还能勉强辨认,每行四位四类分子的姓名,共<FONT face="Times New Roman">4</FONT>行,共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6</FONT>名,每一姓名下都有相应的一空白栏,用来填写汇报的内容,具体内容已空白。从这一“汇报栏”中我们注意到了以下几个细节:其一,四类分子汇报制度在当时的确存在。其二,每个村都有一定数量的四类分子。其三,四类分子的行为受到人民的监督。但隐藏在这些细节之后,或许还有更多情节让后人深思。</P>
<P>
<P>
<P>
<P>     图片由左溪老人友情提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04</FONT>年初夏摄于浙江天台铺前村。</P>
<P>
<P></P>
<P>
<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0 10:37:02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18: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P>再谢Jimmz_y!</P>
<P>现在说起“四类分子”,世人或是自嘲的语气,或是玩世的态度。有点复杂。</P>
<P>to 大南门:1976年对于国人真是惊心动魄。一晃,30年就这样过去了。</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27 10:32:47编辑过]

20#
 楼主| 发表于 2006-3-27 18: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br/><br/><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柒】 七佛塔</p><p></p><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德国洪堡大学的图书馆门前的地面上嵌有一块玻璃,透过玻璃,是图书馆书库一角,四壁却是空空的书架,地下石块上刻有以下几行字:“1932年5月10日,一群受纳粹思想驱使的学生,在这里烧毁了大量作家、哲学家和科学家的著作。”这是西人对待昨日所犯错误的处理方式,他们没有回避过错,并警示后人不要犯同样的错误。立这样一块石碑需要的是一种勇气,一种正视过错的勇气。</p><p></p><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国人缺乏的恰好是这种勇气。清华大学清华园的门楼在文革期间被红卫兵所毁,现在,在各种媒体频频露面的门楼是后来按原样式重建的。当学子们从门下自豪地走过,不知有否想过它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多年的历史,当人们看到那座西洋风格的门楼时,是否能记起昨日的那份耻辱,但国人得不到任何的提示。这就是国人与西人对待昨日所犯过错的不同态度,西人是坦诚地面对,为的是不再走同样的弯路;国人是尽力地掩盖,唯恐他人知道,国人是努力地忘却,唯恐再次伤害自己。</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台山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具今已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00</font>年的历史,其间,或因天灾,或因人祸经历了建了毁,毁了重建的艰难历程。国清寺山门前的七佛塔,是为纪念“过去七佛”而建,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因为是祭祀过去七佛,所以建在寺院门前。</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现在人们所看到的七佛塔为<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973</font>年在旧址上重建,它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多年的历史。但很少有人会记得这一点,新建的七佛塔旁也没有任何的文字说明。旧七佛塔,毁于文革期间,关于旧佛塔,历书记载为明朝天顺年间建造,也就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460</font>年左右。大概现在已没人会记得这几座存在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600</font>多年的七佛塔当时被毁的场景了。旧七佛塔的面目只有一些史料还有一些记载。新七佛塔与旧七佛塔在造型上再大的区别在于新塔为实心,而旧塔为是镂空。旧七佛塔的塔身正面,也刻有过去七佛塔的佛名,右侧凿有供佛灯的小洞穴,与塔身内部的洞穴相通。旧时信徒们常将经文、纸钱、祈祷文等投入洞内,但多被佛灯的灯火所引燃,以至于烟火把整个塔身都熏黑了。</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新屋里民居位于天台城隍殿前,民居中堂木门的门腰雕有“天台八大景”木刻,其中有一幅国清“双涧回澜”的作品,木雕为我们留下了旧时七佛塔的影子,虽然这是一件木雕作品,但还是真实地反映了旧时的面貌,图右侧为隋塔,左侧为国清寺,中间的七支一排的小塔就是国清寺的七佛塔,当地人都称它为“七支塔”。</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走过现在的七佛塔,或许,人们应记得它只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0</font>多年的历史,它只是一个仿制的古迹。</p><p></p><p></p><p></p><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2006</font>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3</font>月分别摄于浙江天台新屋里民居和国清寺。</p><p></p><p></p><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p><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p><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br/></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6 15:36:59编辑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5-21 22:18 , Processed in 1.09586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