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80|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天台记忆)一个传说的传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09:38: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天台记忆)                                    
                                              一个传说的传奇
                                                                       一

      桃花烂漫,仙女飘然,两位采药的后生与两位清丽的仙女在这如诗如画的境界里,陶醉在爱情的花雨中。……
      刘阮遇仙的传说,在这桃花缤纷的时节诞生了。最初或许是出自采药人之口,随后就在民间流传开来。天台山历来以“佛宗道源”而享誉,道家讲“洞天福地”,道书中第十大洞天、第十六福地均在于此。在这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境界,孕育出这样一个优美的传说,一切都似乎是理所当然。
       公元6年春的一天,在天台山的沟壑里,出现了两位采药的后生,一个叫刘晨,一个叫阮肇,两人是从百里外的剡县翻山越岭而来。他俩攀藤登崖,趟溪涉水,在山谷间,迷失了方向。
      二人抖尽粮袋,奄奄一息地倚靠在岩石下,忽听得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随风而来。二人一惊,这人烟稀少的山沟里怎么会有姑娘的笑声,山崖上长着一棵结满桃子的桃树,身边流淌的溪水,竟飘来一碗胡麻饭。惶惑又有些惊异的后生顺流而寻,桃花丛中出现了两位妙龄的女子,二女子一口就喊出他们的名字,恍然入梦的二个后生,跟着二女子来到桃花掩映的山洞里。
      在桃花丛中,在琴瑟一般的流泉前,两位后生与两位仙女顿生爱意,堕入爱河。美丽的仙女采药烧饭,黄昏时分,在洞中摆开棋盘对弈为乐。半年过后,两位后生回乡心切,两位仙女见状,将天上仙药相赠,依依相送。回到村子的后生,人面相逢不相识,离家时栽下的小树苗,竟成了参天古树,“仙境半年人间却已过了三百年”,与村人形同陌路的刘晨、阮肇,于晋太元8年又回到天台的桃源。可此时,两位仙女已被玉皇大帝镇化成了双女峰。悲痛欲绝的刘阮二人在桃源搭间茅舍,种药施医,与仙女峰相伴永远……
                                                                               二

       时光冉茬,刘阮遇仙的传说,就如是一朵飘浮在天边绚烂彩霞,又如是一枝含润戴露的桃花,不仅给那些在田地里荷锄的穷苦人带来一丝丝的甜蜜遐想,也给那些在书房里读卷挥毫的书生们以愉悦般的才思。
     传说中浪漫与唯美的人仙爱情以及对仙界的向往,时常给文人带来美妙的灵感。刘阮遇仙传说在中国古代各种文学体裁中屡屡出现。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在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这位从未到过天台山的书生,是怎样听到这则人仙奇恋的故事,已经无法追溯了。
     在璨如星河的古代诗词中,触及到刘阮遇仙传说的多达千首,这里有曾经留下写过“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爱情绝句的唐代元稹,写过《长恨歌》《琵琶行》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主编过《资治通鉴》的北宋的政治家司马光,被称为“唐宋古文八大家”的欧阳修;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秦观;在宋词格律上“结北开南”的人物周邦彦;明代最著名的书画家“江南四大才子”的文征明;被列为“中国古代十大名画家之一”的徐渭;曾留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那位儒雅风流,著文吟诗,并开创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的乾隆皇帝;在“戊戌变法”中风云一时的康有为等,都不由自主地将这一传说的浪漫渗透到自己的诗中。
       从唐代的奇怪小说开始,一直到王实甫的《西厢记》、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清)《聊斋志异》,都有“刘阮遇仙”的影子。刘阮传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被引用最多的典故之一。而且,在不同的时代,赋予传说不同的理解。刘阮传说有如此深远的文人情结,在其它民间传说身上是难以寻觅的。
       元代,是中国戏剧的繁荣期,出现了《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长生殿》等流传千古经典剧目。在繁花似锦的舞台上,也出现了刘阮与仙女结缘的一幕。一位名叫王子一的人写下了四折杂剧《刘晨阮肇误入天台》,当舞台上出场的刘晨“依呀呀”地唱出:“色茏葱,光潋滟,山环水绕天台洞。本意闲寻采药翁,谁想桃源一径通。谩叹人生似转蓬,犹恐相适在梦中,结煞同心心已同,绾就合欢欢正浓,身在天台花树丛,梦入阳台云雨踪。准备着衾玉人共,成就了年少风流志诚种……”与其说被文雅的唱词打动,不如说是被那采药人与仙女的美好情感所打动。
                           
                                                                             三

       刘阮遇仙的传说,有年份、有地点,有人物,这一切都仿佛是真的发生过的事。仙女来到如诗如画的天台山,也是佳人佳境。
      但这则传说的本身则是写意多于写实,就如一幅水墨画的留白,给人的想象留下广阔的空间。它在千百年的时光能生生不息,也在于它能给人们无限的想象。
      在民间,刘阮传说有着众多的版本,故事结局也不尽相同。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至高无上的皇帝;无论是满腹经纶的才子,还是斗殴在字不识的贫民,都能从这一传说中诠释到一种美好的情怀,或口耳相传,或书画、或诗词、或书画、或雕刻……,都能恰当好处在这一传说中揉合自己的情感。因此,它一次次地被加工、又一次次地充实。
       在中国古代曾流传了许多人仙结缘的传说,唯有刘阮爱情传说最为空灵,最为纯美。它没有一丝丝人间俗尘,采药的纯朴后生也因为仙女而飘然入仙,萍水相逢的人仙爱情也化为一缕缕山岚之气。刘阮与仙女没有像牛郎织女那样过男耕女织的乡村生活,更没有董永七仙女那种卖身还债的劳役之苦。来到天台山的二位仙女,不像七仙女、织女那样,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农妇,体味一个凡间女子的甘苦,而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天仙才女。她们能识得山间草药,能做充饥养精的胡麻饭,还能端坐在棋盘前,与心爱的郎君捻子对弈。
       传说似乎太过于理想化,犹如山谷间一抹静静的霞朵,情意缠绵但又缺乏轰轰烈烈,因此,尽管这则传说在古代文人的诗文中引用最多,因为缺乏“反封建”色彩而一度处于寂寞。
      宋元祜二年,一位带福建口音的文人被任天台知县,他叫郑至道。这位痴迷于刘阮传说的七品县官在处理毕公事,便换上便服走出衙门,去乡间打听刘阮传说到底发生在何地。终于有一天在护国寺寺僧的指引下,他来到了桃源。他号召百姓沿溪开道,植桃筑亭,在桃花盛开之季,领着一帮文人徜徉于此,以传说命名峰潭泉石,吟诗作画。刘阮传说因为桃源具体实景的依托,而流传更为广泛。元代,“桃源春晓”列为天台山八大景之一。神山秀水与优美传说互为映衬,山水因传说而富有内涵,传说因山水而得以延伸。
       刘阮传说不仅仅有传奇的爱情,传说中的天台乌药,在民间被奉为天上带到人间“长生仙药”,它与刘阮传说相依相伴。如今,天台乌药已成为天台重要的经济产业;而天台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围棋之乡”,也溯源到刘阮与仙女在洞中的对弈。

                                                                                 四

       仙女是不顾天规而把仙药带到了人间,为百姓解除痛苦,最终化作了双女峰。而刘阮二人也因爱情忠贞,苦守于双女峰下,后修炼得道,妙手回春,悬壶济世,救困济贫。……刘阮与仙女善良美好的形象,渐渐从最初的爱情忠贞者,民间“神医”“仙医”,成为百姓心中普渡众生的神仙。百姓们爱戴他们,开始为他们建庙塑像,供奉顶拜。
       明万历年间,地理学家王士性在桃源为自己搭建了一间草庐,名曰“俪仙馆”,这位文人选择了这一方式表达了对这一传说的钟情,如今它成了百姓祭拜刘阮和二仙的庙宇;在距天台桃源西北不足30里,有一个散落在山岗的小村,名叫刘门山,在山窝处,有一座始建于宋代的“刘阮庙”。在庙的门口有一块“刘阮石”。这不是一般的小庙,有山门、正殿、两廊、戏台,呈四合院式。每逢初一、十五,四周的百姓会自觉来到庙里,在刘阮和仙女塑像前供斋诵经。逢村里有重大喜事,还请戏班在庙里的戏台唱上几出戏文,不知有没有演过《刘阮采药遇仙》这出戏?而在解放以前的药王庙里,就曾供有刘阮像,每年药王大帝诞辰之日,戏台上也是必演《刘阮天台山采药遇仙》这出戏。
     1966年的早春,细雨朦朦。在上海宝山县顾村镇,一座明代古墓正在发掘,在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竹刻香熏笔筒,格外地引人注目。人们轻轻地掸去上面的尘土,只见刻着一个男子与一个女子在松树下对弈,另一个男子在扶腮观棋,另一女子手执蕉扇,俯视鹿和仙鹤,松后的洞门上刻有“天台”二字,人们马上想到这表现的是刘阮入天台遇仙故事。这位古墓的主人不知是喜爱这个笔筒,还是喜欢刻在上面的刘阮传说,他将带着它步入另一个世界。
        在乡间民居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木花窗、石花窗上雕有两男两女相爱的图案,不用猜,这就是刘阮遇仙传说,又有多少知名或是不知名的画家用描绘这一传说,没有人统计过。可天台的“桃源春”酒家,据说解放前就有这店名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民间故事集《天台遇仙记》;于此同时,天台有三位业余编剧先后编写了三出有关刘阮遇仙的剧本《二度桃源》、《刘阮上天台》、《桃源梦》。1985年,天台县越剧团《桃源梦》公演了,并参加了市戏剧节的演出。上世纪九十年代,天台城里出现了雕塑“桃源双女”;不久有一位业余作家,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桃源梦》;文化馆一位搞舞蹈的姑娘编出了群舞《桃源春晓》;尔后,又有了桃源路、桃源桥、桃源花苑、桃源社区、桃源度假村……人们将对这一传说的美好情结,尽情地付诸在自己的生活中,“桃源”成了人间仙境的化身。
       流传了近两千年民间传说,衍生出众多的故事、众多的戏文,众多的书画、众多的诗赋、众多的向往、众多的希冀……如风吹桃林,花瓣缤纷,一片灼红。


(“刘阮传说”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09-6-29 09:50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9-6-29 10:11:25 | 只看该作者
要请小百花艺术加工下,争取国内拿个什么奖,作为新剧目创新下。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9-6-29 10:13:00 | 只看该作者
油画《桃源遇仙》作者:刘文进(当代)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地板
发表于 2009-6-29 10:13:34 | 只看该作者
香香这主意 不错
5#
发表于 2009-6-29 10:46:12 | 只看该作者
哇 油画漂亮
6#
发表于 2009-6-29 11:06:32 | 只看该作者
忽忽,看到寂然老师这篇文章的第一感觉竟是“还好,这个刘阮入天台的传说没有被某县抢去”……
7#
发表于 2009-6-29 11:15:55 | 只看该作者
仙山天台,秀甲天下!
8#
发表于 2009-6-29 11:26:45 | 只看该作者
我说这话也不是凭空想象的,我看到这篇文章,马上引起几个联想:
1、天台山佛教音乐会走出天台,亮相省城,效果不错;
2、小百花这几年发展很快,创新力度很大;同时浙江昆曲也在积极寻求创新;传统曲目已经成为历史,新时代必须有新的创新剧目,刘阮神话流传以来已久,影响深远,具备被改编和创新的基础;
3、去年昆曲《公孙子都》代表浙江亮相国家大剧院,轰动一时,代表浙江的艺术水平;这就是经过创新的剧目。
4、天台也有越剧基础,可自己先先写剧本;
5、茅威涛上台以后,浙江越剧小百花发展很快,可联系。
9#
发表于 2009-6-29 12:06:38 | 只看该作者
要看天台ZF的执行力,公关和创作都是要花银子和面子的
10#
发表于 2009-6-29 12:54:04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请楼主老兄到网上下一个王子一的<误入桃源>来看看,哪个剧本文采特好特好.可以直接用越剧或者台州乱弹唱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6 09:39 , Processed in 1.06394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