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145|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请指点:追寻本源:读陈邦杰《永远的天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19:44: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追寻本源
——读陈邦杰《永远的天台》
题记:
诗人的天职就是还乡,
还乡使故土成为亲近本源之处。
——海德格尔
《永远的天台》是陈邦杰的第三本散文集,去年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稍微对中国宗教史有所了解的人,都会知道天台这座小城。佛教天台宗、道教南宗祖庭,都发生在这片神山秀水上,所谓佛宗道源,小城历史上人文渊薮,高僧高道不绝如缕。陈邦杰就生于斯,长于斯。不知是否承受了这片风水的荫泽,陈邦杰不仅出散文集子,他还写诗,曾出版诗集《龙虎山情》。他的正式身份是当地政府的官员,但又有谁能想到他还精于《易经》呢?陈自己戏称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多年的坎坷、历练与仕宦并没有遮蔽、磨蚀他的内心,相反,读他的文字,每每读出字里行间炽热而质朴的**。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听陈邦杰说话,与看他的书一样,那灼热的眼神、诗性的话语,仿佛要将你熔化一般,让你常常会不由自主地追随他的思路,去感同身受那一丝缱绻不弃的乡愁,那一份深入骨髓的依恋。我想,这样一个人,也许整座县城就生息、奔腾在他的心中吧。
从阅读他的集子开始,我就常常思索永远的天台这个命题的所指。所谓永远,它肯定不止于这座浙东的小城。一是不止于小城的空间,如果仅仅因为地缘、血缘的藕断丝连,就认为无双毕竟是家山,就鄙薄其它城市,否认其他城市存在永远的可能性,那显然是一种狭隘的地方观念;二是不止于小城的时间,如果仅仅因为这座城市见证了自己的成长,构筑了自身的经验,就如惆怅自己的童年一般,长吁短叹,宁可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鲁迅语),那也显然是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读《永远的天台》,我觉得作者是在寻找本源。海德格尔说过:接近本源就是接近极乐(the most joyous)。故乡最玄奥、最美丽之处只存在于对本源的接近中,绝非其他。所以,在故乡中对本源的忠诚,这是很自然的。……还乡就是返回与本源的亲近。“永远”的指向,应该就是本源,这是真、善、美的所在,是质朴、率真、温和的港湾。印象很深的是作者在后记中述说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失落,他希望能够走出浮躁、物欲、徘徊、困惑、痛苦、嫉妒,寻找到一种坚定的信念、理想、愿望告诉自己人生没有卧室不算穷,没有梦才真正穷。宁可没有锦衣,不可没有天台。从作者的文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因为失落、因为感觉远离本源,与本性越走越远,作者在文中所隐藏的一种灼伤的痛。文学是用淡淡的忧愁,去寻找自己失落的家园。恰恰在这个意义上,永远的天台命题的提出,昭示了这是一场精神的自救,一次主体意识的扣问,一声对本源的呐喊。这最让我感动。
然而,作为一种终极的追寻,对本源的接近谈何容易?一个人,为了生存,为了在别人看起来还有点用,一直拼命地往前走,有时候根本就没有意识到,等到突然停下来时的时候,竟发觉自己走向了本源的彼岸,就像一条从雪山之颠走下来的河,从它出走之日,就不可逆般,再没有回家的路了。在这个渐行渐远的人生旅途中,我们能走回到起点吗?陈邦杰没有给我们指出可能的途径。我隐约地感觉到他试图循着暮鼓晨钟,从深山幽谷中寻找世外的山水桃源,进而在美丽的自然山水中寻找精神的家园。可是这能走得通吗?《永远的天台》有一组陈邦杰游历的见闻,无论是在海南还是西北,也无论是在寺庙还是荒漠,陈邦杰时时与这凝聚自己生活经验,投射自己思绪、诉求、感情的天台联系在一起,进而“浇自家之块垒”。这让我想起20年前的那场寻根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这一度让我误以为找到了前进的方向。可是对照现实,我却只有沮丧,全球化席卷一切,乡土、民族甚至国家,都渐渐成为昨天拖曳的背影,隐约而似曾相识,它的面容、气息,慢慢的远去,并且开始变质,每次想起诸如骏马秋风蓟北、杏花春雨江南一类的图景,我就在怀疑这是不是传统在当前的一个苍凉手势。钢筋水泥、高楼大厦,城市的表情与乡土的面容彼此类似。不同的地方,其实就是同一个地方。我不知道这样还有什么根可以寻。20年前执寻根文学牛耳的韩少功,如今也不无遗憾地承认:照这样下去,所有的地貌模仿出同一的景观,你思念的故乡,与别人的故乡差不多没有两样;你忠诚的祖国,与别人的祖国也差不多没有两样,那么这种思念和忠诚还有多少意义?还如何着落?”“这样的故乡,我的后代以后还能不能把它与其他旅游地给予区别?寄与特有的情感?所以试图从自然图景中上寻找永远,我力不从心。
读陈邦杰《永远的天台》,我读出了对本源的真诚与渴望。我深深地被打动,并且流连在这种文化的乡愁中。但是另一面,人世的有限与时间的永恒,依旧冷峻地摆在我的面前,默默地注视着。我又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永远的迷惑中。

2007-6-6晚初稿


[ 本帖最后由 桑吉嘉 于 2007-6-7 16:08 编辑 ]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50 魅力 +2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50 + 2 精品文章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7-6-6 19:52:4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得精纯。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07-6-6 20:00:4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初稿。憋了四个晚上才熬出来。自己感觉不是很满意。担心没有写出作者的精髓。也担心自己论述的不到位。
请作者及各位老友指点。如能推荐发表的地方,更佳。哈哈。——当然在反复修改之后。※…………………………
地板
发表于 2007-6-6 20:13:41 | 只看该作者
老兄真能憋出宝来了,:handshake  

文本自有他的生命,赏析有如自问,挖出来的一般是自己的心思。

关于这本书的书评,报纸上刊过的,这篇应该是最好的。
5#
发表于 2007-6-6 20:26:37 | 只看该作者
邦杰兄应该再请阿桑一个大酒席了。:hug:
6#
发表于 2007-6-6 21:27:55 | 只看该作者
陈邦杰《永远的天台》________这本书我有40本那,还有谁想看啊
7#
发表于 2007-6-6 22:45:39 | 只看该作者
阿桑牛滴!
8#
发表于 2007-6-6 23:00:5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林华强 于 2007-6-6 21:27 发表
陈邦杰《永远的天台》________这本书我有40本那,还有谁想看啊







不愧是搞收藏的,怎么收那么多啊?
9#
发表于 2007-6-7 06:51:09 | 只看该作者
夸父
不愧是搞收藏的,怎么收那么多啊?________你想看吗
10#
发表于 2007-6-7 07:25:12 | 只看该作者
评论写得很精彩,看得出,的确是用心在写。现在的文学评论,一般以评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价值为主,自己的观点稍微点到一下。而这篇评论,不仅揭示了《永远的天台》的精髓,也痛快淋漓地阐发了自己的思想,结合得相当完美,学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1 06:50 , Processed in 1.07279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