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233|回复: 2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境自清幽韵自高——林美文访谈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5 08:37: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林美文先生在家中 (摄于2008年夏)



                            境自清幽韵自高——林美文访谈录

                                       左溪   闲云
                                                                                                         


    仲夏的早晨,清新的阳光射进桥南一户普通的院落,林美文先生坐在院子的中堂里,那张沧桑的脸慈样宁静,眉宇间,透着一丝儒者之气。岁月中的风风雨雨,人生中的坎坎坷坷,如梦,如烟,一生的荣辱终归是淡了,远了。茶几上的那只已用了数十年的紫沙壶,泡出的茶依然清纯,喝上一口,似乎能回味出昨日的冷暖,捂在手中,像是守着旧时心中的那个梦。

    林美文生于1918年,温岭大溪人,到今年是整整90岁。他早年毕业于国立暨南大学外文系,毕生从事于教育工作,先后任教于浙江大学和台州的几所中学:黄岩中学,台州中学、天台中学、平桥中学等,可谓是桃李满天下。反右与文革期间,先生蒙冤20多年,事过半个世纪之后,还能从先生身上感受到当年追求正义的执著,岁月并没有磨灭先生心中的良知,这份与生俱来的品德,让我们心怀敬佩。

    林先生一生有着许多的爱好,诗词、翻译、楹联和书画样样精通。最早的诗作见于1936年,诗中不但寄托了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达了友人之间的情感,这样的诗句必定多了一份对自由的向往,对旧情的思念。先生的诗译也多选自英国浪漫主义的佳作,用古体诗来翻译英伦的诗作在上世纪40年代的中国译坛也不多见,况且,先生的译文是如此的优雅。楹联多的是一丝诗意,需要扎实的古典文学素养,毕业于外文系的先生,做起楹联来却是得心应手,细细读来,竟能品出先生的才情与风骨。古朴的篆书与流畅的草书,恰好是先生朴素的外表与自在心灵的写照,朴实无华与行云流水,在先生的书法中竟是如此完美地统一在一起。或许,因为有了对艺术的这份执著,使得人生的道路上多了一些梦想,寂静的生活中多了一丝慰藉,因为心中存有对美的追求,生活就变得淡泊了。2003年林美文先生印发了《纪梦庐杂存》一书,书中收录了先生诗词、译诗、楹联、散文和书画等五部分内容,反映了其坎坷一生的艺术创作和心灵历程。

    90岁的林先生除了耳朵有点聋,没有什么大的毛病,身体还很硬朗。他坚持一日三餐自己买菜烧饭,每天喝半斤黄酒。他说,自己烧饭自由些,可以按自己的喜好口味,也可以按自己的作息时间。每天晚饭后,用两个小时锻炼身体,散散步,按摩脚底,其它时间是看电视、读书、写字,很有规律。偶然,会有旧时的好友和不同时期的学生登门问候,叙叙旧事,聊聊书画。

    院中的那盆兰花刚开,散发着阵阵清香,淡淡地,悠悠地,与林先生的交谈就在兰花的清香中进行。



笔者:林老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书法的?

林美文:我从小就喜爱书法,当时家在温岭一个叫大溪的小镇,镇上有一私塾的老先生,叫张之乐,是一位秀才,他的对联写得实在好,而且都是一些大字。大溪镇每年的春节,家家户户都有挂春联的习俗,而每当家有喜事,也都习惯于挂上一幅对联。小镇上,要数张之乐先生的对联写得最好,所以镇中许多家庭都挂有他所写的对联,当时,我叔公家就挂了多幅张之乐写的对联,叔公就在我家的隔壁,所以小时候,就时常跑过去看对联,回家后,就开始学写他的字。

笔者:张之乐有没有亲自教您书法?

林美文:这倒没有,因为那时我还是小孩子。《温岭书画作品集》中收有他的四条屏(去书房取出此书),写得真是好,不过,张之乐写得最好的还是对联。我从张之乐那儿学写大字,而从我父亲那儿学习写小字。我父亲家也是书香门第,那时想要参加乡试,那就是写文章,写文章首先就要求你的小字必须写得好,我父亲的小字就写得很好,从小我就临摹我父亲的小字。所以说,我的书法兴趣始于张之乐和我的父亲,也可以说,他们是我的启蒙老师。

笔者:您当时学习书法的条件怎样?

林美文:那时家里还是买不起纸和墨的,就常常用毛笔蘸着清水在桌子上写,记得家中有一张写字桌,平时都是用清水在这张桌面上写的,写完了,看一下,就用布擦去,然后,再接着写。日子久了,这张桌子的油漆竟都被磨去了,后来,这张桌子的桌面竟没有了原来的油漆色,而露出了木头的原色。(大笑)

笔者:书法不仅要花时间苦练,同样需要其它养分的补充吧?

林美文:古文的功底也十分的重要,我从小没有上过小学,就在家中由父亲教我文言文,我父亲他最喜欢的是《书经》,尽管他后来学医成为中医。那时父亲对我的学习还是非常严格的,许多古文就是那个时候所熟背的,现在还记得许多,这对于以后我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我小学没有读,17岁就直接考入了楚门中学,3个学期的成绩都是班里第一,所以每学期都有10块大洋的奖励,10块大洋还维持不了一学期的日常生活。台州中学是省立中学,奖励要更多些,所以我就又考到台州中学。在台州中学,我的成绩也是最好的,靠奖励就能维持生活了。当时的台州中学还在海门。这些基本上是我初高中的学习状况。

笔者:后来你又在浙江大学和暨南大学学习,这是怎么回事?

林美文:当时我考入的了浙江大学文学院,由于是抗日战争时期,所以,当时浙大分校就开设在浙江龙泉,由于回不了已西迁的浙大总部,学生就被分流到了中经大学和暨南大学。因为我所学的是外语系,所以就到了暨南大学。

笔者:您所翻译的英国诗歌就在学生时期?

林美文:不是的。是在我毕业之后,才开始翻译英国诗歌,那是1944至1945一年多点时间,当时,我在浙大龙泉分校担任助教,是英国文学史和英国古典诗歌这两门课,主要工作是做好课堂笔记,以便于来不及记录的学生进行参考。此外,还担任大一英语教师。这些工作的负担不是很重,业余就搞点诗歌翻译。后来家乡的温岭中学校长多次来电邀我回去任教,加上父亲身体不好,又是抗战时期,局势比较乱,我就辞去了浙大龙泉分校的教职回了家乡。

笔者:从幸存下来的这几首诗来看,您采用的中国古体诗的形式,而不是当时所流行的自由诗的形式,这是不是你特别喜欢古体诗的缘故?

林美文:是的。用古体诗的形式来翻译西洋诗歌,是没有人做过的,当时也是很受周围一些老师的鼓励,要我继续翻译,可以拿去出版,当时翻译了80多首,包括雪莱、拜伦、华兹华斯的诗。这些翻译的诗后来在文革中都销毁了,很可惜。现在留下的12首,还是通过回忆和修补而存下来的。

笔者:因错划为右派,使您的生活起了很大的变化,到后来的被开除工职,回到了温岭大溪老家务农。据说在文革中,书法帮你度过了最为艰难的时期。

林美文:那时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我只有三分的工分,一般的人也都是八分以上的工分,所以三分的工分几乎是连饭都吃不饱的,当时觉得这样下去的话,肯定会饿死的,于是,我就想到了写字。温岭在春节和办喜事时,都有挂对联的习俗,于是,闲日在家写好对联,然后,在市日的时候赶集到大溪、泽国等镇设摊卖对联。那时的生意还好,当时每个镇上也有好几摊卖对联的,但他们的生意都没有我的好,因为我的字比他们写得好。(大笑)(林先生之女在旁插话:记得有一次去老家看父亲,就看到他在大溪的街头卖对联,印象特别深。)

笔者:当时一幅对联卖多少钱?

林美文:记得是一角钞票。

笔者:那时对联的内容都写些什么?

林美文:那时的对联叫红对联,因为都写在红纸上,内容上基本都是毛主席的诗词。那时也只能写这些内容,其它内容不好写,这些诗句基本上也能用得上。除了红对联,还有一种写在白纸上,是办丧事时用的,那么毛主席的诗词当然就不能用了,所以那几年,我从没卖过白对联。

笔者:写对联的经历对您后来写楹联是否有一些帮助?

林美文:没有,因为当时对联的内容都是比较空的,都是歌功颂德的内容,而楹联的内容是比较有诗意的。写楹联还是要靠一个人的古文功底。

笔者:您后来学习书法主要学哪些人?

林美文:我喜欢怀素、王羲之、张旭、苏东坡等。草书学怀素比较多,临他的帖也最多,张旭的字也很好,但“肥”,怀素的字“瘦”,比较适合我。最能代表个性的是行、草。苏东坡的《醉翁亭记》草书也写得很好,正派。对祝允明、王铎,我不是很喜欢,祝允明的字笔势好,但结体不见得好看。王铎的字也一样,粗糙。我的比喻,怀素的字是金狐,王铎的字是草狐,草狐的皮摸上去粗,金狐的皮摸上去软。

笔者:您的草书有许多怀素的味道。

林美文:草书最初学的是家乡张之乐的,后来的草书学怀素。他的草书后人没有一位超过他,怀素的字写得好看,不像现在有的草书家写得很难看,怀素的字自然流畅。字一旦离开美的角度,就不好看了,字是属于美学,不是丑学,现在有的草书是比丑,而不是比美。怀素的字可以说没有一个是难看的,像大草书《千字文》,整幅字没有一个难看的。怀素的字我很喜欢,还是他的字有味道。

笔者:书法大多有着师承关系,您的篆隶返璞归真,而草书又是行云流水,这两种风格大多继承了哪几位古代书法家的精髓?

林美文:篆书大多学的是邓石如,他的字力度大,但结体不是很好,看起来有点严板,可谓是一位守法大家。后来也学吴熙载,吴熙载也是学邓石如的,后来他的风格有所变化,结体还是邓石如的,但运笔上不一定都学邓石如了,他的字中间小一点,是锁腰的,两头大一点,比较潇洒。我的字在力度上还是不够,所以学邓石如学不好,还是学吴熙载。另外几家我也参考过,字贴也有,象杨沂孙,吴大,徐三庚,这几位都是清代篆书的代表人物,他们仨个的风格有所不可,杨沂孙的字不长挑,有点短,比较朴素;吴大澄的字有点古色古香,从运笔角上讲要超过杨沂孙,比杨沂孙更有味道;徐三庚也有他的特点,运笔潇洒自然,但没有笔力,有些字太软弱,没有骨力,三点水就写得很难看,但人字他写得最拿手。总的来说,还是邓石如的字好。

笔者:您怎样看现在的书法?

林美文:看不懂。一些人就是不好好写字,像赵雁君,不知道为什么会给他这么高的地位,他的字我不知道好在哪里。他好像没有什么家学渊源,大学里读的是理工科,现在也就四十来岁,就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我搞不懂。看字的好坏,不能单凭主观,要与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法作比较。

笔者:您在退休后,担任了天台书法协会主席,具体是哪几年?

林美文:82年退休后,大概是从83年到89年,先后有7年时间。那几年我的书法也有很大的进步。

笔者:那正好是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时代,这一时间天台的书法也是自由发展的时期,很想听您聊聊那段时间天台书法界的事。

林美文:那个时候还是比较热闹的,书法协会有“每周一晚”活动,放在文化馆。参加的人很多,有比较老的,像曹鸣云、齐子葩、袁守昂,也有年轻的,像齐明武、孙新龙等。活动内容也很多,交流、讲评。每周大家都将自己的作品带来,由一位人主讲,袁守昂讲的比较多,他的讲评也有风格,他的话是直率,这张作品好在那里,缺点在那里,都直讲,这一点,我是非常佩服他的。有时,也宣纸带来,当场写,有时,也会将杂志和报纸上的文章拿来讨论一下,真是无所不谈。

笔者:除了县书法协会内部的交流之外,当时与外界是否也有交流活动?

林美文:有。走出去,记得去过临海的杜下桥二次,一次是书展,一次是经验交流。走进来,仙居曾到天台交流,期间与临海和仙居有过几次书法作品的联展,这段时间,大家都感到有进步,有收获。

笔者:书法的爱好,对您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林美文:退休后,学学书法也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是对身体有好处,修心养性,另外,也是自得其乐,练练书法,在情操上还是比较高尚的,也比较清静一点。

笔者:您今年90高龄,我们为您办一个书法展怎么样?

林美文: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等以后搞出点东西再说吧。我感到自己还欠努力,许多时间都浪费了,没有搞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书法有几幅自己满意些的,但都送给别人了,自己没有留下什么。

笔者:2003年,您印发了《纪梦庐杂存》一书,其中包括了诗词、译诗、楹联、散文和书画等五部分内容,这基本上反映了你坎坷一生的艺术创作和心灵历程。

林美文:文革中被抄的不仅仅是译诗,还有许多我自己做的诗,自己做的诗容易记得起,译诗一般比较长,就难记得起。对诗词书画,我一直很喜爱。读中学时,与一些同学搞过画展,我的几幅铅笔画还是很出风头的,记得我画的是两幅仕女画,西厢记和小女孩。毕业后就没画了,最近画过几幅。我虽然很喜欢画画,但没有花工夫。

笔者:楹联的创作是您后来主要的创作内容,从您的作品中也可领略您扎实的古典文学修养。

林美文:我也不是中文系毕业的,虽说也曾教过语文,总共也只有二年半时间,其它时间都是教英文的。我写楹联的爱好也是始于童年,小时在家没有上学,都是父亲教的,我父亲对联写得很好,我从他那里学了一些,平时也试着写。那时,如果家里人一点也没有文化,那么,学古文也就比较难。那时,在家乡温岭,家里做了白事,大家都是送挽联的,挽联就挂在中堂,我就一方面欣赏他们的字,一方面欣赏对联的内容,特征和规律,这些对联,我都会背的,可以说,我也有点功夫放下去的。有时会买一些好的对联,我父亲,叔公他们平时谈起的乡里的那些高手的代表作,我都将它们记住,后来,自己再花点功夫钻研一下。

笔者:您是否还记得最初做的对联的内容?

林美文:那时在台州中学读高中,当时是抗战时期,台州中学放在仙居,是1939年。我当时读高二,看到大树下两群蚂蚁相争,其中一群蚂蚁奋勇作战,后全数殉难,无一还生,我和同学们都大为惊奇,我就做了十多副对联。一个老师看到后,感到奇怪,说我的对联怎么做起来同老先生一样,当时来看的老师和同学很多(大笑)。其中的三副收入了《纪梦庐杂存》,题为《蚁坟联》。

笔者:在您后来所做的楹联中有许多是为天台的一些风景名胜之作的,如赤城山,九遮山等,这不仅表达了您个人对于这些名胜的理解,同样也传达了您的个人感受。如赤城山悟月楼的那副对联,“松声听虚阁,月色悟空门。”真是绝了。

林美文:天台的对联都是退休之后做的,这副对联中的“虚”字对“空”字,“月”字对“松”字,这些字都适合寺院的气氛,“悟”与“听”都是感觉的,另外也将“悟”和“月”藏在里面。这副对联当时给王士文看了,他说好。

笔者:这些爱好的确给您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不少乐处,今天也聊了很长时间了,谢谢!













[ 本帖最后由 abracadabra 于 2008-12-5 15:45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2 街币 +40 魅力 +1 收起 理由
abracadabra + 2 + 40 + 1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发表于 2008-12-5 09:49:41 | 只看该作者
沙发吗? 占一个。不错。先生真令人敬仰。
板凳
发表于 2008-12-5 09:54:47 | 只看该作者
在天台读书时经常看到林美文先生的字,今天看了文章才对林老师有了了解。
地板
发表于 2008-12-5 09:56:09 | 只看该作者
仲夏的早晨,清新的阳光射进桥南一户普通的院落,林美文先生坐在院子的中堂里,那张沧桑的脸慈样宁静,眉宇间,透着一丝儒者之气。岁月中的风风雨雨,人生中的坎坎坷坷,如梦,如烟,一生的荣辱终归是淡了,远了。茶几上的那只已用了数十年的紫沙壶,泡出的茶依然清纯,喝上一口,似乎能回味出昨日的冷暖,捂在手中,像是守着旧时心中的那个梦。

这一段太帅气了。
5#
发表于 2008-12-5 14:45:40 | 只看该作者
听说林老先生最近身体不好,在此问安一下。
6#
发表于 2008-12-5 23:41:31 | 只看该作者
7#
发表于 2008-12-6 10:10:57 | 只看该作者
向前辈学习,现代人太浮躁了
8#
发表于 2008-12-6 10:29:14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访谈做得及时,也极有意义。
闲云、左溪老师辛苦了。
致敬。
9#
发表于 2008-12-6 11:15:35 | 只看该作者
树立天台文化品牌,拍卖林美文书法
10#
发表于 2008-12-6 11:15:5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4 14:28 , Processed in 1.089744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