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台山裴斐 于 2013-6-27 12:42 编辑
天台山有俚语曰:“塔头寺的风、高明寺的钟、万年寺的柱、国清寺的松。”对于“高明钟、万年柱、国清松”,我是早已耳濡目染、心领神会的。 高明寺的钟楼造得高大而且精致,梵钟声声悠远绵长,为世人所见所闻。民间传说更是神奇,说是高明寺初一打钟,其余音缭绕,竟然可以一直响到十五。更奇妙的是,有许多人于深更半夜、人静山寂之时,在佛陇山中听到有梵罄钟鼓之声自林壑山谷间幽然响起。 万年寺坐落天台之西北的万年山麓,为中国名寺古刹之一。今存的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后殿建筑,为清康熙年间重建。旧时,万年寺的大雄宝殿巨柱林立,有粗细不等的柱子38根,大的需两人合抱。历史上,万年寺在中日文化交流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国清寺的松,我更是深有感受。五峰环抱之中的国清寺,清流汩汩,双涧逥澜,古木森森,苍古遒劲,遮天蔽日。唐诗人皮日休有诗曰“十里松门国清路,饭猿石上菩提树。”宋诗人王十朋也曾感慨“十里松声接涧泉,清音入耳夜无眠。”因而,古有国清“十里松风路” 之称,直至现代,“万松径”、“下松门”之名依然存在沿用着。
至于塔头寺的风,究竟其出处为何,我一直不甚明白。塔头寺其实指的也就是佛陇山,在塔头寺吹拂的是佛陇山的风,也是天台山的风。我想,所谓“塔头寺的风”,决不会是说塔头寺坐落在佛陇山冈之上容易招风吧。 一个天晴气清的双休日,我一个人抽空偷闲驱车出城,过国清寺,爬上盘桓旋曲的金地岭,来到了佛陇山上。 佛陇山是天台山一条南北走向的支脉,它自主峰华顶迤逦而下,蜿蜒起伏,到了天台古城边上戛然而止。国清寺、高明寺、智者塔院这三座知名的寺院就在这佛陇山的怀抱之中。佛陇山,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年)的初修之地。 驻车于山上的太平村边,我信步而行。徜徉在智者大师亲修的修禅寺遗址,想象着此地过往曾有过的一切,时空变幻,心中生出一丝沧海桑田的感触。举步登上与修禅寺遗址毗邻的“智者大师说法台”,感觉已将身于佛圣之地的一幅画框之中。环顾眼前佛陇山冈之上的智者塔院、太平村舍和山腰之中的高明寺,想起“高明,好高弗高;太平,好平弗平”这句家乡俚语,自己不禁莞尔而笑。 智者塔院又名“真觉讲寺”,俗称“塔头寺”,位于佛陇山金地岭和银地岭交会衔合部的山坪之上,距国清讲寺十多华里。周围古松蔽日,修竹凝翠,更兼地势高峻,居高临下,鸟瞰四方,罡风飒飒,树影摇曳,清凉幽静。该寺始建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年),现存建筑系清代重修。俗称“塔头寺”,是因院内供奉一座石制宝塔--智者大师肉身塔,据《天台山全志》载,智者大师圆寂后葬于此。由于塔内是智者真身所在,故凡来天台山国清寺朝拜“祖庭”的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其他诸国宗教界人士都要到此拜谒。 智者塔院往东下行三里的山腰处便是高明寺,地处佛陇山的山涧之中,峰峦环抱,幽溪萦绕,环境幽美静谧,为智者大师开创的天台山十二古刹之一。寺始建于唐,初名幽溪道场、幽溪禅院、净名寺,今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重建。明传灯法师曾居此寺编成《天台山方外志》。 置身于佛陇山佛境圣地,一阵阵浩浩山风,带着清新的丛林气息拂面而来;从高明和塔头寺传来隐隐约约的梵罄钟鼓之声,随风飘送入耳;在这致虚守静、天地冥合之境,涛飞云卷,荡涤着你的心境,改善着你的心情。在这里,真的可以感受到在城中劳碌奔波的生活里找不到的感觉。 一个人盘桓在这佛陇山上,体肤感受着凉爽山风的吹拂,心中却思忖着:在这佛陇山的风里,究竟蕴含着什么?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将“风”揽入笔下,淋漓尽致,脍炙人口。朱熹《春日》里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苏轼的“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适的“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等等,无不将喜怒哀乐的不同心境和思绪,都富含于“风”中。 风是神秘的,它来无影去无踪;风是具有性情的,有着喜怒哀乐。 佛陇山中的风声与梵呗声、松涛声、流水声微妙配合,互相呼应,给你一种天籁袅绕、余韵无穷的回味。我在佛陇山的风中仿佛体味到了一种“静寂”与“幽玄”,更有一种飘然和神秘之感。 或许风声空空中,你听不清什么,看不到什么,但感觉风里会蕴含着许多东西,能够在风中追寻到一丝丝生命气息和文化记忆。佛陇山上吹拂着的到底是什么风?佛陇山是智者大师孕育天台宗的摇篮,我想,风中蕴含着的应该是深厚绵绵的禅风和佛教天台宗的宗风。 智顗大师,世称“智者大师”或“天台大师”,在中国素有“小释迦”的尊号。智顗一生力弘法华精神及龙树教学,并以中国独特的形式加以体系化。他所提出的“五时八教”,综合佛陀的教法思想和经典内容,在判释经教上被视为最具代表性,因而奠定了天台宗教观的基础。此外,智顗修正南方“轻禅重讲”与北方“轻讲重禅”的弊病,倡遵“教观双运”、“解行并进”的教学,独创依禅观而修行的止观法门,消溶中国几百年来南北方佛教的偏颇。由于他博识善辩,深达禅观,陈、隋两朝都对他相当尊重,陈宣帝敬称他为“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也。”自古到今,佛教天台宗自佛陇山飘拂远播及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四海承宗风。 佛陇山既有佛地亘古的静寂,更有“佛国”神秘幽深的凝藏。在佛陇山涌动回荡的风,有着灵动的活力。“声响”是禅宗里时、空、虚、无的象征。我似乎感觉到了在佛陇山丛林中激荡着的风,也在发出激发生命跃动的“声响”,阵阵荡漾,抵达永恒的彼岸。春秋长鸣的是时空撞击的声音,四季鼓荡的是大自然生命的律动。它打破了静谧的世界,打破了千古的沉默,渗透到人的心灵之中,与心交融、呼应,给人一种“幽幻”的深邃意境。佛陇山的风,蕴含着千变万化的可能性,宣示着世事的变幻莫测、时空的古老沧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南朝梁诗人王籍在《入若耶溪》诗中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而在佛陇山宛若空寂世界里,清风缕缕,松涛阵阵,陡添幽思无穷;木鱼声声,梵钟长鸣,倍感万物皆空。佛陇山中的风声,更使空寂的山林带上明显的禅寂情调。这其中幽幻的色彩是静寂,静寂的归结是无常。 在风声中领悟生命的本质,将心身回归于自然,在这一刹那间,古与今、动与静、有与无、都会化入“空”的世界。在佛陇山的风中感受自然,感受生命,将大自然锲入心灵,人与物化,意与境融,忘我于景,物我一如。 禅宗强调的是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刹那感性认识中,得以“悟道”,成为一种独特的个体感受。通过自我禅悟,达到永恒不动的“静”的本体,从“动”到达“静”的“不易”。在佛陇山中听风,正如禅的妙悟,或许可以在某个瞬间得以完成,一切都在瞬间的感受里。瞬间也是永恒,永恒在于瞬间。这与禅在“住不住”中“忽然醒悟”是相同的。正如“风”的“动”,打破了“山林”的“静”,引出“万象更新”的“动”。 想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讲求寂静的佛门净地,为什么常以“钟罄”“木鱼”的声动,引出佛门净地的心“静”的境界,从而助你进入禅的佛我同一、物己双忘的奇妙世界的道理。山林的寂静是一种无形的象征,风声天籁虽然证明着生命的存在、世界的存在,但这瞬间的运动反而更显示着生命的空寂、世界的无常。所以,“大隐隐于市”,这话是很有禅意的。 一切运动的存在都只是为着证明超越时空的“空”之永恒。就是身处俗世凡尘间,若在更深人静、夜雨初歇之时,耳听着窗外檐头雨滴芭蕉之声和阶下偶尔传来的蛙虫之鸣,也会给人一种“因动更入静”的感觉。王维有诗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句句均可入禅,这里的“动”,反而即是“静”,虚实相融,色空一体,让你在大自然中顿悟美的感受。 佛陇山的风,总是有着空灵与飘逸的情韵,在这空灵与飘逸中,有着它观感的深沉与壮阔,内蕴的丰富与升腾;佛陇山的风,如空中音、水中月、镜中像,言有尽而意无穷,无形中有形,在这无形与有形里让你去体悟它的宁静与飞扬,读出它浩淼里的胸襟与无尽的幽玄空幻! “心随万境转”,若能感悟佛陇山风中的意蕴,也许就会对“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和“平常心是道”有所领悟。对无常人生、四时变幻、历史钩沉、世事情怀,就会多一份随缘自如的心境。 裴 斐 写于2007年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