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288|回复: 3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中国的奸臣、佞臣与贰臣们,我们要不要为他们翻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7-2 20:0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p>中国的奸臣、佞臣与贰臣们<br/>——我们要不要为他们翻案</p><p>陈抗行</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的传统史学家们往往会陷入一个语无伦次、逻辑缺乏的境地:如何评价一名手握重权的大臣,用什么观点去评价一名重臣,往往会显得过于简单,圣人门徒感觉自我良好的道德倾向往往会战胜一切。<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历史,是否为一名在历史上有了定论的人物进行翻案也变得毫无价值——然而,历史的意义在于经验的不断反复,如果不能彻底洞察过去一位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如今、将来我们还将遇到类似的人物,还将同样地变得手足无措,云里雾里。<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关于中国的奸臣、佞臣与贰臣们,本身这种描述就缺乏对比。上星期,我和我的一名同事在上海辛巴克咖啡馆闲聊的时候无意说起,忠臣太累:忠臣的对立面既是奸臣,也有可能是佞臣,更有可能是贰臣。如此来判断,划分,显得毫无意义。<br/>&nbsp;&nbsp;&nbsp;&nbsp; &nbsp;依照当代产权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观点来看这些被明清权力阶层以及史学家刻上烙印的历代风云人物,我们是否可以得出一个有关话语表述的结论:奸臣主要是指觊觎皇权的那些大臣,佞臣是依附于皇权然后像抽水机(《潜规则》作者吴思总结的观点)一样从民间榨取财富,而贰臣则是在改朝换代或阵营对峙壁垒分明的时刻选择了不同的效忠对象(拿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跳槽”)。因此,这三类人物完全是风牛马不相及,然而历代史学家很轻率很随意地将之归为一类。<br/>&nbsp;&nbsp;&nbsp;&nbsp;&nbsp; 其实上述话语体系是官方的记忆,民间的记忆应有所不同。奸臣可能是一个伟大人物,被奸臣伤害的仅仅是皇权而已;贰臣也可能是一名个人道德高尚、能力非凡的人物。当然,历史人物是很复杂的,多数时候,人拥有各种性格角色,奸臣同时也是佞臣,会伤害民间,“国贼”可能同时是“民贼”。民间的惨痛记忆往往会与佞臣、酷吏有关——遗憾的是,佞臣可能是皇帝的忠臣,酷吏更不用说了,从“产权—代理”的层面看,他们行使的是皇帝的授权和意志,你很难将所有责任、终极责任仅仅推到他们身上:说这话,并不是为他们翻案。有时候想想,秦桧的后人这些年的折腾真TMD无聊,秦桧固然不必为岳飞之死承担终极责任,他作为皇帝高宗的代理,必须遵循“职业经理人服从董事长”的原则,而且如果他不干自有别人去干,但其道德、人格显然是存在极大问题的。<br/>&nbsp;&nbsp;&nbsp;&nbsp;&nbsp; 皇帝们是这个国家的所有者,先不讨论他们的产权得来是否具有合法性,在既定情况下,大臣们别无选择:他们只能是作为产权的代理人而存在。因此,明清以降,当皇帝们的产权权威性空前强大以后,当社会的其他发展途径被一一扼杀以后,皇帝们的产权就变成了垄断产权,真正意义上的“奸臣”应当不复存在:曹操、王莽们也就在汉朝露几次脸,南北朝、五代十国类似的产权更替行为过于频繁,让整个帝国所有阶层的人对此厌烦,也为jemmy_z的祖上赵匡胤老爷子“杯酒释兵权”的制度变革打下了基础——赵老爷子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奸臣”:他本来是后周柴家的经理,却觊觎了皇权并成功取而代之,在他以后,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人物了。而令人玩味的是,这种形势的改变,源于他某次酒宴后,对手下武将们似醉非醉的沟通。<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至于后来的张居正、曾国藩,本来是有可能是成为“奸臣”的:张某人以“摄政”自居,曾国藩的崛起是以满清军事力量的崩溃为前提的,一辈子以深谙“帝王学”自居的湘潭才子王恺运曾游说曾国藩取满清自立,吓得曾国藩一声不吭,以指蘸水在桌上连写六个“妄”字——曾老的志向仅在于做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而已,从没想过要自己做老板。</p><p>(待续)</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 12:17:45编辑过]

35#
发表于 2006-7-4 17:27:00 | 只看该作者
<p>唉</p><p>老爷子都等着抱孙子捏!</p>
34#
发表于 2006-7-4 11:04: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jimmy_z</i>在2006-7-4 2:12: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p></p></div><p>左右的&lt;资治通鉴&gt;应该比司马光先生的更贴近现代人.</p><p>偶已经期待了大半年了,封面都给他设计好了,谁知左右的BODY过肥难产至今,再次期待.</p></div><p>某人已经表示,夫人要孩子,他也要生个出来比比,快了快了。</p>
33#
发表于 2006-7-4 10:12: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abracadabra</i>在2006-7-3 0:14:00的发言:</b><br/><p>传统产权体系一篇很有意思,令人对资治丛书充满期待,哈哈! </p><p></p></div><p>左右的&lt;资治通鉴&gt;应该比司马光先生的更贴近现代人.</p><p>偶已经期待了大半年了,封面都给他设计好了,谁知左右的BODY过肥难产至今,再次期待.</p>
32#
发表于 2006-7-4 07:40: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向左,向右</i>在2006-7-3 13:41:00的发言:</b><br/><p>马克思与王莽不同,他基本没干过什么实践的事情,顶多动动笔杆子,磨磨嘴皮子</p></div><p></p>我记得老马参加了1848年的革命,算不算实践?(朱云堂老师还为此表扬过我。)老恩还开工厂赚钱搞实践,算不算实践?
31#
发表于 2006-7-4 05:54:00 | 只看该作者
<p>亢淫,</p><p>别理楼上的</p><p>楼上是职业病</p><p>做校对做多了!</p>
30#
发表于 2006-7-4 05:02: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向左,向右</i>在2006-7-3 16:33:00的发言:</b><br/><p>康有为的百日维新根本就没有进行开来,所以叫维新,不称变法。正如你所说,他连权都还没得到呢,也因此根本难以维系下去。而其他几次变法,至少是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或本人干脆变成了最高统治者。</p></div>嘻嘻,亢淫,给你挑个刺,百日维新还有一个双胞胎名词,叫“戊戌变法”。
29#
发表于 2006-7-4 02:08:00 | 只看该作者
都是牛人啊!
28#
 楼主| 发表于 2006-7-4 00:33:00 | 只看该作者
<p>康有为的百日维新根本就没有进行开来,所以叫维新,不称变法。正如你所说,他连权都还没得到呢,也因此根本难以维系下去。而其他几次变法,至少是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或本人干脆变成了最高统治者。</p>
27#
发表于 2006-7-4 00:29: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向左,向右</i>在2006-7-3 16:05:00的发言:</b><br/><div class="quote"><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font face="宋体" size="3"></font></p><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中国历代的改革变法,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理财的问题,一旦处置不妥当,势必引发骚乱甚至暴动——正如西方某哲人说:“任何一个社会出现足以颠倒乾坤的危机,它的前兆必然是财政危机。”&nbsp;<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回放200多年前在法国大革命前夕的一幕幕镜头:国王的理想主义与优柔寡断、王后的擅权专横与贵族风范、大臣们的尔虞吾诈与鼠目寸光、风暴即将来临大厦将倾危机四伏思想沉闷……<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治大国如烹小鲜。诚如是,但说这话的老子是在信口开河兴之所至,并非任何“掌厨者”都能做到,国王路易十六为应对现实困境而做的变革努力,某种程度上因为他个人缺乏政治家和改革家所必须具备的杀伐决断而以失败告终,但更重要的是,长于深宫、昧于时势、囿于特权阶利益雷池而不敢逾越一步的变革者势必无法控制大势走向。<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危机以帝国政府的财政危机为起因,关键的问题在于解决谁的财政危机?帝国权贵集团从财政中获取的收益(国王的赏赐钱和恩给金以及其他)日趋膨胀,面向平民阶层(包括工商农民等)的公共财政则严重不足,路易十六的帝国政府在砍不动前者利益的情况下,只能把手伸向后者的钱袋。<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一次旨在克服财政危机的改革引发了革命的的后果,这是令各种形式的政府都需要借鉴的教训。<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俗话说:“财政,财政,有财才有政。”一个政府负债累累,财政赤字严重,连生存都成为问题,那么要它为市场改革、为公共服务发挥积极的作用,恐怕非常困难。变革的方向,不在于绞尽脑汁设置出来的“生财之道”,如近年来中国普遍的“土地财政”现象,某种程度上将促进社会矛盾积累和激化。<br/>&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市场经济的真谛还是在于分清政府规模的大小,让政府卸去沉重的包袱,引导社会发展的同时将有限的资源向公共服务倾斜。</div><br/></div><p>老马同志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楼主说中国历代的改革变法,其基本目的都是为了解决理财的问题。很有道理,商秧、王莽、王安石、张居正如此不假,康有为的百日维新初看好象帝后权利之争,无关财政。权利,权利,得先有权而后有利,中国的文字真是奥妙啊!</p><p>关于政府,个人认为政府规模偏大,效率低下,服务功能非常薄弱。现在各地的“土地财政”颇有些杀鸡取卵的做法。</p><p>至于路易十六的悲剧,诚然有性格决定其命运的因素。但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是王权的衰落是必然的,套用老马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平民阶层(包括工商农民等)的经济力量的发展,权贵集团经济力量的落后,必然导致权力的再分配,权力的再分配是服务于经济活动的。</p>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9 05:13 , Processed in 1.075172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