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闲云散人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摩崖无语 (系列)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21:31:48 | 显示全部楼层
to 七楼:五百罗汉堂前是复制品,真品在国清寺后山。
to 水水:俺也喜欢传说。
to ab:在严蕊案中,朱夫子可是反面角色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21:37:05 | 显示全部楼层
to 沧海一声笑:智者大师建的天台十二道场为:国清寺,修禅寺,真觉寺,高明寺,天封寺,太平寺,西竺寺,清心寺,九明寺,禅林寺,华顶寺和慧明寺。
23#
 楼主| 发表于 2012-4-17 08:5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4-17 08:56 编辑


(石梁飞瀑 (民国)康有为 字在天台山石梁)


飞梁悬瀑  (明)甘雨 字在天台山石梁)




                                     【拾壹】石梁飞瀑
     1924年初春,天还有点寒,康有为一身布衣的装扮来到了天台山。身穿夹袍,外面罩着一件月白蓝的竹布长衫,白布抹,黑布鞋。那一年他已六十七岁,当年维新变法的**似乎有点冷却了,但不变的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那种广博学识和开阔胸襟的品质。

    这次游历天台山,是应临海屈映光与雁荡蒋叔南邀请,在一些政界名人陪同下来到台州,遍游了天台和雁荡山水,并留下了不少游迹题咏。天台的山水康有为早有耳闻,因为他对于佛学极有兴趣,对大乘佛教的精义作过较深的研究,他的大同思想很大程度上吸收了大乘佛教思想。

    康有为在游览了国清寺和高明寺之后,就来到了石梁。他只所以这样急匆匆地赶往石梁,是想欣赏前人留在那儿的摩崖石刻,民国初年,许多文人都津津乐道于金石学,有的不辞辛苦到民间访碑问碣。康有为极力倡言学习六朝碑刻,在他所写的《广艺舟双辑》一书中,将魏晋时期的民间石刻给予充分肯定。

    作为书法家的康有为,一生都在探索书法艺术,晚年的他,书法也渐入佳境,创造出独特的魏碑行楷书“康南海体”。他的书法有其独特的个性,后人用三个字来描述他的书法,“重、拙、大”。
“重”,指的是浑厚、凝炼,有金石之感;“拙”,指的是古朴、率真,有生涩之感;“大”,指的是险峻、舒朗,有高远之感。

    在通往石梁的小道上,他看到了许多先人留下的摩崖,但都没有激起他的兴趣,那多是一些赞美的词句,在这位老人的眼中,显得一些矫情。之后,他又沿石阶而下,来到了石梁飞瀑的下方。

    在瀑布一侧的山岩上,隶书“飞梁悬瀑”四字前,他停留了很久,这四个字倒是有点古韵。飞流的瀑布打湿了他的长衫,他都没有察觉,字中的那几处三点水,真是灵动。落款处为“庐陵甘雨题,南昌熊枯书,江郃刻。”这方摩崖是明朝三人同游石梁时,所留下的作品,熊枯为南昌人,甘雨为明万历年间的进士,庐陵人,庐陵为今江西省吉安。这方摩崖也是石梁较早的摩崖之一。这方摩崖只所以能打动他,不只是它风格上的古韵,其中还那份坦然的直白。

    前人用了太多华丽的辞藻来表达对石梁的感受,在看完这些摩崖之后,虽然康有为也有同样的感慨,但是他还是十分地冷静。或许他觉得面对如此的神奇之作,所有的赞词都显得苍白,他只能老实地写上“石梁飞瀑”四字,落款处为“甲子二月,屈映光题,康有为书”,然后,请人镌刻在石梁碧潭崖壁上。

    夜深了,住在方广寺的康有为还沉溺于在石梁飞瀑的奇观之中,窗外是飞瀑的流水声,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诗句,“谁倒银河注赤城,石梁横绝瀑飞惊。明月照空雷不断,翠崖倚树听泉声。”这首诗是对摩崖“石梁飞瀑”最好的诠释。

    写完这首诗,康有为安然入睡,一夜无梦,次日游琼台仙谷。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09:25: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空与花队一起访碑问碣,倒是一件乐事。

康有为多次来天台,
榧树村的谢国梁曾留学日本,当年,康到谢国梁家,就为他写过对联
“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
宿白鹤殿时,康曾为飞泉小学题写了校名,并留下了“飞泉古渡”四字。
25#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09:31: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5-15 18:38 编辑



(琼台双阙(民国)康有为字在天台山琼台)


                                  【拾贰】琼台  双阙

    琼台的魅力在于它的仙气,桐柏宫当年就在山谷的东侧,这是道教南宗的发源地。当年道士修道的身影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在静观山谷中云卷云舒的瞬间,感悟生命的真谛。不知不觉中,岁月间所酿成的这番仙气成为了琼台的活力所在,这是一道山水与道源相融的仙谷。
    琼台与双阙是百丈坑中的的三座山峰,琼台在东,双阙在西,隔坑相望。1924年初春,康有为的天台之游,登上了琼台的仙人座。在游琼台之前,他一定是读过其它诗人对这条仙谷赞美的诗句的。李白的“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诗句中,最令诗人向往的就是琼台,于是就有了下文的“青衣约我游琼台,琪木花芳九叶开。”同为诗人的康有为从李白的诗句,感受到了琼台的魅力。
    然而,康有为并不急着赶往琼台,而是将心怡的美景放到最后去欣赏。那天陪他同游的是屈映光、张翅、袁祥兰和张锦文,他首先来到了桐柏宫,桐柏宫是道教南宗的发祥地,当时桐柏宫主持道务的是叶宗滨大师,在叶宗滨的陪同下,他来到宫中的清圣祠,那儿供奉着伯夷和叔齐二座石像,石像雕刻精致,背后腰部篆文“伯夷、叔齐”各二字。壁上有张廷臣写的碑文,张廷臣为明进士,隆庆三年至六年任台州知府,碑文的首句为:“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夫子称之曰古之贤人也。”看完碑文,康有为有所感慨,于是,他写下了一首诗
:“桐柏金庭绕九峰,夷齐遗像自清风。不必西山采薇蕨,琼台双阙有仙逢。”这其既有对这两位先贤的敬仰,也充满了对琼台的向往。
   途中,康有为看到了路旁一座小庙,庙由山石垒成,当地百姓告诉他这座庙为琼台庙,庙虽小但非常地灵验。庙中有一棵唐朝的古柏斜倚墙角,枝叶扶疏,充满古意。临走时,康有为为这座小庙写下了一副对联:“千年松绕屋,入洞玉为天。”
    就在靠近琼台的高岗上,康有为停下了脚步,他看到了迎面的一块独立的山石,上面似乎有摩崖,细细辨认,他认出了“台岳奇观”四字,落款为雍正玖年钱塘王之坦题,在山石的左侧,镌刻“秀甲台山”四字,为清雍正二年台州刺史韩世德书。
    之后的通往琼台的路就极为窄狭,加上石质松而不坚,几乎是流沙了,两旁又是深谷,就是这样山道,康有为却十分从容地走过。琼台是一座拨地而起的山峰,峰上有石形似椅,人称“仙人座”,站在琼台上,康有为看到了脚下山谷中流动的云雾,对面两峰对峙,顶部平坦,似两座楼阁,同游的人告诉他这就是“双阙”。
    充满仙气的琼台,让年迈的康有为感受到了山色的自然和清新。与题写“石梁飞瀑”一样,他没有用赞美的词汇,而是平淡地写下了“琼台”和“双阙”四字,这是一位历经了风雨老人的睿智。这二幅字就镌刻在琼台两块对峙的石壁上,右边为平列的“琼台”二字,并有“甲子二月”和“偕屈映光”落款,“双阙”二字为直刻,并有“张翅、袁祥兰、张锦文同游”数字,字笔法冲淡平和,是铅华洗尽的那种纯净,让人想起人书俱老的平和,那是一个人与他的书法一起走成熟之后的淡泊之境。
    八十多年前,康有为的天台之行,心境平静。并有一种礼佛的沉静而虔诚的心态,一路走来,他更多的是静静地看,细细地听。有所感触,对景即兴,略作抒发,并下诗文与墨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6#
 楼主| 发表于 2012-6-12 09:10: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6-12 09:12 编辑

隐吏  (明)周振 字在天台山桐柏瀑布前)

                                 【拾叁】隐吏

    明嘉靖癸巳(1534年)的秋日,天台桐柏山上的桕籽树叶已经泛红了,白色的果子结于枝头,这红叶白果在秋日的山间别有一番景致。就在这秋意渐浓的时节,桐柏瀑布前,来了一群游人,他们谈笑风生。看到瀑布旁的岩壁上有一方摩崖,他们停下脚步,观赏了许久,交谈了许多。岩壁上有“习养之瀑”四字,为篆书,落款署:“天台县事晋陵丁大荣。”丁大荣为晋陵人,于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任天台县知事。
    在这群游人秋日的游历不久,人们发现在瀑布左侧的岩壁上,新添了一方摩崖,“隐吏”二字也为篆体,字形端庄,线条圆浑。旁边的落款为正书,字有点长,可分七行,从中人们知道了几天前那群游人的身份。“嘉靖癸巳九月,晋陵周振、莆阳林人纪、钱塘章宗成、邑人陈绂、陈木同游,山人陈册、陈逵引入。”他们是三位在天台任官的外地人与二位本地人,在二位山人的引路下,同游桐柏瀑布的雅事。

   周振为武进士,时任天台知县,为晋陵(今江苏常州)人。难怪他看到丁大荣的字,会感到格外的亲切,两位同为晋陵人,时隔三百多年之后,却同在异乡天台任知县,这真是巧合。林人纪为褔建莆田人,时任天台教谕,教谕为主管地方教育的长官。其它三位同游着也均有功名。

    他们之所以刻下“隐吏”是因为他们都在朝中为官,而且都是地方上的小官,“吏”就是小官的意思,这是他们当时共同的身份。其实,这二字让人回味的倒是那个“隐”字,做一位官场上的隐者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或许,这是他们共同的心愿。
    隐逸文化是天台山文化中浓厚的一笔。天台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在古人的心中,它远在天边,是那样的飘渺,让凡人无法到达。它是隐士乐思的净土,它总给隐士一些灵感,一些启迪,难怪有人说天台山盛产高僧大德。

    南北朝时期的顾欢隐居天台欢岙,开馆讲学,从此开启了天台山隐逸文化的序幕。之后的智顗、司马承祯、寒山、张伯端、白玉蟾等一批高人都选择天台山作为他们的隐居地,这方充满灵气的山水从不同角度给他们提供了灵感,从而成就了他们各自的理想,反过来他们的成就也丰厚了这方山水的文化。
    桐柏瀑布的上游是女梭溪,道教南宗的发祥地桐柏宫就在溪旁。唐代道士司马承祯隐居在桐柏山的玉霄峰三十多年,自号“天台白云子”。司马承祯博学多才,善书法,他攻篆书,自成一体,叫作“金剪刀书”。在他隐居天台山修行期间,武则天、唐睿宗和唐玄宗多次召司马承祯进京,向他请教阴阳术数及治国之事。
    唐景云二年(711年),唐睿宗那次的召见留下“司马悔桥”和“司马悔山”两个地名。相传他骑马至栖霞乡一座桥畔时,心生悔意,下马回辔,又禁不住同行兄长的催劝,继续赶路,到了凤凰山麓,他再次停马。这一悔再悔的司马承祯,留恋的还是桐柏山的清静,“不践名利道,始觉尘土腥;不味稻粱食,始觉神骨清。”是他写下的诗句。
    三百多年之后的宋朝,桐柏山又来了一位隐士,张伯端筑庐于充满仙气的山中,潜心修炼,完成了《悟真篇》一书,由此开创了中国道教南宗。他修心讲学的桐柏宫也成为了道教南宗的祖庭。
    站在桐柏瀑布前的这几位地方小吏,也一定是知道司马承祯和张伯端的故事的,飞溅的瀑布,打湿了他们的长衫,他们感受到了在衙门中难以体会得到的那份洒脱。震耳的瀑布声,唤醒了他们对自然的向往之心。
    在天台为官的许多官吏,他们更象一位文人,也象一位隐士。隐吏,这个历史上特殊的人群,身在朝庭,心在自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
 楼主| 发表于 2012-7-14 10: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7-14 10:33 编辑


(盖竹洞天 (宋)丁大荣 字在天台山石梁)

                                                  【拾肆】盖竹洞天

       一千六百前的天台山石梁,一位僧人独坐桥边。
      石梁是一座天生石桥,一道瀑布从桥下飞流直下,桥下是万丈深渊。月色下,入定的僧人,隐约听到桥头诵经鸣磬之声,睁眼之时,忽见桥西端有一石洞,洞门大开,平时狭窄的石梁也变得宽敞。僧人走过石梁,来到一处梵声缭绕的佳地,只见五百位罗汉或坐或卧,姿态各异,悠闲自在。一位罗汉对这位僧人说:“再过十年,你会到这里来的。”瞬间,眼前的景象消失了,石梁依然横在前面。这位僧人就是昙猷法师,他开启了天台山佛国的序幕。

       这个传说在东晋时就广为人知,天台山石梁也成为五百罗汉的栖息地。罗汉,又称应真,指僧人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果位。当年佛祖释迦牟尼座前听法传经的五百名弟子,后来都修成正果,这就是五百罗汉的来源。石梁旁的下方广寺也成了五百罗汉总道场,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一书说:“佛言震旦天台山石桥方广圣寺,五百大罗汉居焉。”
      明天启元年(1621年),石梁西端立了一座铜殿,殿为重檐歇山顶,高四尺,宽二尺多,飞檐翘角,全铜打造。铜殿内有五百罗汉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此殿为钦差不提督九门太监徐贵亲自负责铸造,殿的栏楹间镌:“皇明朝天启元年辛酉中秋吉旦,钦差提督九门太监徐贵等喜施助金殿,永远供奉天台胜境石梁桥首,清凉山后学沙门如壁募造。”左壁有“钦差分守金衢严道浙江布政司参政米成钟”和“钦差提督抽分兼管和道催儹浙直福江木料工部郎中杨师孔”题名,右壁还有许多的题名。昔日一年四季,无任是风雪之日,还是晴朗之时,中方广寺的僧人足穿草鞋,走到石梁西端的铜殿前进香,僧人们就以这种方式供奉着五百罗汉。现铜殿供于中方广寺内的应真阁。石梁旁有一方“栖真金界”摩崖,表明此处为五百罗汉的栖居地。
       中广寺旁有一山洞,称盖竹洞。此洞道家称之十九洞天,佛家以为五百罗汉栖身之所。道家的十九洞天,有多种说法,一说在台州黄岩县西,也说在临海南。唐代,司马承祯提出了“洞天福地”说法,洞天与福地,道家谓神仙所居之所,洞天为真仙所居,福地由真人治之。看来,此洞真的不同凡响,道佛两家都来赶热闹。
      嘉泰三年(1203年)夏日,天台县知事丁大荣游石梁,这不是他第一次游石梁了,石梁旁的伫真亭就是在他的主持下建造的,那年夏季,天干旱,人们到石梁下的水潭旁祈雨,潭中出现异龟,祈雨成功,于是在此建伫真亭,石梁下的那水潭就称为“惠泽潭”,此事被记载在了宋之瑞所撰写的《伫真亭记》中。但石梁的盖竹洞丁大荣倒是第一次游访,一条幽静的山道将他引到了一个山洞前,洞并不大,两旁的修竹掩映着洞口,一股凉风迎面而来,在这署热的夏日,他感受到了一丝的清凉。
      那年的天台又逢干旱,当他从洞口走出,一场大雨忽然而至。雨落在山道,溪水慢慢涨了起来,洞前的丁大荣似乎看到了水流入了干裂的田地,看到了农夫脸上露出了笑容,这位知事冲出盖竹洞,雨淋湿了他的衣裳,他开怀大笑。
       在他心中,这场大雨是五百罗汉带给天台民众的甘露。渐渐地,雨停了,云层中透出一道霞光。在方广寺,丁大荣写下了“盖竹洞天”四字,作为对这场大雨的感激,也作为对栖息于石梁的五百罗汉的感谢。
      这四个字,丁大荣请人刻在了盖竹洞旁的山崖上。字为篆书,分二行,字径有一米多。款署:“大宋嘉泰壬戍五月,奉议郎知天台县事晋陵丁大荣书。”字为正书,旁又有字一行:“破上人重修。”八百多年过去了,每当人们看到这四个字,就会想起宋朝那个夏日的暴雨,铜殿中五百罗汉慈善的笑脸又在眼前浮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2-7-15 09:46:37 | 显示全部楼层
胡明刚 发表于 2012-7-14 10:44
闲云功劳大大的。
天台石梁镇中学后面路边石头上有“汉高詧隐居处”摩崖,不知道是谁写的。

察岭的这方摩崖,各类志书都未记载,
字也没有落款,
从字体上看应是清末或民国初年的。
本系列,也有专门一篇介绍此摩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5: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7-26 15:07 编辑


(教源 (明)许光宇 字在天台山佛陇)

                                                                【拾伍】教源
       明万历二十九年的秋日,传灯法师在高明寺的灯下,开始了《天台山方外志》的撰写。在写到十三卷时,已是次年的春日了,窗外的梅花已绽放,写完摩崖“佛陇”一款时,心中萌发了去佛陇走走的想法,那是智者大师来天台山时的初修地。于是,搁下笔,走向佛陇。
    走在百松岭上,远远地看到有一位书生打扮的人在指堂所写的“佛陇”二字前观赏,之后,在这方摩崖上方的不远处,他开始凿字,叮当声在山岗上回荡。当传灯法师来到这位书生的面前,一眼认出他是城内的贡元许光宇。许光宇镌刻在路边岩壁上的是“教源”二字,四目相对,二人会意一笑,在他们心中,佛陇就是天台宗的教源。
     回到高明寺,传灯接着撰写,在“教源”一款下写了这样几句:“右二字,八分,在修禅寺前,明邑贡元许光宇书,虽无题名,余尝见其镌石。”
     佛陇为天台宗的教源,智者大师在此修禅,创建了佛教天台宗。之后,天台宗也流向了日本和韩国,国清寺也成为了日、韩天台宗的祖庭。
    唐朝的日本就有遣唐使入唐,最澄在读过鉴真和尚带入日本的天台宗经释之后,就向往着有一天能到天台山学习天台宗教义。804年的秋天,最澄终于来到了天台山,走在佛陇的那条山岗上,这是他心中的圣地,在智者大师说法处前,他虔诚地礼佛。之后,就在佛陇的修禅寺,跟随道邃和行满两位法师学习天台宗教义。
    面对这位来自东方的学僧,行满法师想起了智者大师当年所说的话,二百年之后,天台宗的教义必将传往东国。所以,他认定最澄就是这位传播者,八个月之后,最澄随遣唐使回国。临行时,行满与诗相赠:“异域乡音别,观心法性同。东来求半偈,去罢悟真空。”在最澄回国的行囊中,除了大量的佛经之外,在他随身的布袋中,还有一包茶籽,那是天台山云雾茶的种子。在修禅寺,在他喝完道邃法师那盏云雾茶时,那股清香就一直缭绕在他在天台山的八个月时间。
    在日本比睿山,最澄创建了日本天台宗,之后,以天台宗为中心的大乘佛教成为了日本佛教的主流。那包天台山云雾茶的茶籽,也在来年的早春在比睿山的山坡发芽了,当日本的另一位僧人荣西喝上比睿山的那盏云雾茶时,已是三百多年后的宋朝了。在喝完茶之后,他就登上去天台山的木船,在万年寺他以临济宗黄龙派虚庵怀敞为师领受临济心印。回国时,荣西不但带去了天台山《新章疏》六十卷,与最澄一样,他也带去了天台山的茶籽,与最澄不同的是他还带去了天台山的茶艺。在荣西心中,茶能养生延寿,也是修禅的妙品。他的《吃茶养生记》一书,兴起了日本的饮茶之风,荣西也有“茶神”之名誉。为学教义而来天台山的最澄和荣西,无意间在日本,将天台山的这盏茶泡得如此的醇香。
    在义天将天台宗教义带回韩国,并在韩国创建天台宗之前,中韩僧人就有过一场佛经相互交流的历史。国清寺前原有新罗园,为新罗僧人悟空所建,那是韩国僧人来天台山学佛时所居住的地方。在唐之前,天台宗的教籍就由僧人带回韩国,在唐会昌法难之后,天台宗教籍大量毁散,宋建隆二年(961年)十月,韩国僧人谛观护送天台宗教典至天台山,由羲寂法师接受这批教典,天台宗的复兴,这批久佚复得的教典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义天入宋的时间为元丰八年(1085年),在宋的十四个月中,他与众多名僧讨论法要,拜谒智者大师之塔。回国时,带去了一千余卷释典经书,在回韩十一年之后,他创建了高丽国清寺,并任主持,诸宗大德都来听他讲解止观学说。
    佛陇上的“教源”二字,不但说出了天台宗的发源地,也说出了日、韩天台宗的源头,其实,世界各地所传播的天台宗,都源自这条佛陇。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2-8-9 09:34:2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闲云散人 于 2012-8-9 09:43 编辑



秀甲台山  (清) 韩世德  字在天台山琼台)


  ( 台岳奇观  (清) 王之坦  字在天台山琼台)


                                                                【拾陆】秀甲台山
   
   
琼台的魅力不但在于它的奇峰危崖,更在于白云缭绕间的那丝仙气。唐朝方士柳泌有一首题为《琼台》的诗,恰好表达了他对琼台这份仙气的感受,“崖壁盘空山路回,白云行尽见琼台。洞门黯黯阴云闭,金阙曈曈日殿开。”
柳泌(?——806年)曾任台州刺史,他不但善诗,也通道。他谋得刺史一职,是因为他有寻得仙丹的方法,在他眼中,天台山就是生长仙草的地方。唐宪宗相信通过服用丹药,就可以长生不老,于是方士柳泌就来到了天台山,为唐宪宗寻找仙丹妙药。
柳泌任台州刺史时,并没有到台州府衙门上任,而是直奔天台桐柏山,在福圣观东北的丹霞洞筑居,采药炼丹,他将其住宅名命为紫霄山居,山居“多灵葩翠茎,修篁奇竹;又有曲池环沼,药室丹炉。”这是《天台山全志》中的描述。他在山居中还写下了《玉清行》一诗,并将诗刻于桐柏瀑布的流水岩上,瀑布水就从诗句上流过。
在台州任职期间,他不但让山民上山采药,自己也时常登琼台,寻找仙药。所以,琼台的山道他十分地熟识,通往琼台仙人座的路非常窄狭,两面又是绝壁,琼台岗横卧如骆驼,在驼峰之处,有一块山岩,矗立于路前,十分的显眼。空白的山岩,似乎少了点什么,柳泌深知这是题字的佳处,他将《琼台》的诗句,刻于这块山岩的左侧。
之后,许多的文人墨客,也都学着柳泌,将自已的诗句和赞词刻于这块山岩,此山岩就被称为了题字岩。这块并不大的山岩,似乎成为他们赞美琼台景色的公告栏,但山岩必竟太小了,它装不下那么多人的感受,有一天,题字岩上终于拥挤得无隙可容了。后人只能凿去旧迹,留得一丝空间,能将自己的文字刻上去,只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字也会被后人的字所覆盖。
这块题字岩终成为了凿字岩。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块山岩上文字重重迭迭,斑驳陆离,多已无法成句。柳泌的《琼台》诗句,在清雍正二年(1724年)被韩世德凿去,刻上了他的“秀甲台山”四字,只是韩世德凿得马虎,旧迹中的“洞门”二字还隐约可辨。韩世德也曾任台州刺史,与柳泌同为台州的官员,只是一个在唐朝,一个在清代,相隔了900多年。因落款不清,也有人认为“秀甲台山”四字为明朝的王季重所刻,因为在《游天台山记》中,他评判琼台双阙为台山第一。
    柳泌的诗已无法看见了,借助光绪《台州府志》的描述,我们还能感受到当年的风貌,书中记载:“柳泌琼台诗刻,右刻高三尺八寸,广二尺八。分六行,正书,摩崖径四寸,首行题琼台二字,次行惣仙刺史柳泌六字,七绝一首,前三行八字,末行四字,无年月。”
这块山岩的正面,斑驳的文字间,只有“台岳奇观”四字,还可辨,落款处为“雍正玖年钱塘王之坦题。”这位叫王之坦的杭州人也是一位附庸风雅之士,当年他究竟凿去了谁的题字,已无法知道了。从其余的字中,断断续续,依稀还能认出:“唐元和十四年岁在己亥九月中书甲子之期,”其后字已不可辨认。这块山岩的顶部还有一块小山岩,上面也刻满文字,只是无法辨认了。
在这块山岩左边不远的山崖上,有另一方摩崖,“蓬莱仙境”四字倒是十分的舒展,字径也大,落款已模糊不清。或许,这位清代文人看到了凿字岩的热闹,他选择了另一块山崖,刻完这四个字,他内心一定十分的舒坦,他为这四个字找到了宽大的空间。
从柳泌开始,琼台岗上,时不时的就会响起叮叮当当的打石声。这是凿字声还是刻字声,人们都无法辨得清了。细细想来,从“秀甲台山”到“台岳奇观”,再到旁边的“蓬莱仙境”都是一些陈词滥调。还是柳泌的那首《琼台》倒有几份仙气,暗合了琼台的神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9 18:41 , Processed in 1.08061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