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8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十三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1-7 23:0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驿外寒梅 于 2010-7-28 15:20 编辑

                   游十三间
  我不是一个纯粹的信徒,属于什么都信却又什么都不会很信的那种。不过偶尔去一处寺院或道观我都会虔诚地上一柱香,并不为了什么,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心境更祥和些。那些地方每每都位于景致绝佳的福地,令我可以游之悠之,故此至今我也搞不清楚究竟是宗教抑或是风景让我舒展,而留存在我记忆中较为熟识的一处便是“十三间”。
  “十三间”是个地名,位于苍山镇往泳溪方向一处山岙中,相传为道教南宗祖师张伯端修真的所在,距离我老家很近,年幼时经常呼朋引伴去那里嬉戏玩耍。现在回想起来最吸引我们这些稚童的大约是那些奇形怪异,却又彼此相通的十三个洞窟吧!这些洞窟是由一座小山坳穿凿而成。关于它们的由来,我曾猜想如同水南黑洞般因采石而遗留,只是此处地势低矮,应该没有多少石料可采,因此这一想法总有些牵强,但如若是天生而成的,那未免太过于匪夷所思。我曾将这些疑惑求解于驻守的道士,也难以有个所以然来,姑且只能算到神通广大的张真人头上吧!那时节这些大大小小的洞窟是我们顽皮的极好去处。因为这些隐藏在山腹之内的石洞大的类似房间,小的仅可供一人存身,且相连的口子或在顶部,或在壁底,总是要如小猢狲般上窜下爬方能游走,兼之光线晦暗,便正合我们“行军打仗”、追逐躲藏之用。

  多年以之后当我再去的时候心境却是大相径庭,往往是遇到生活中一些不如意事,于是一半为就近走走散心,一半也为了追循一下幼时无忧无虑的印记。而“十三间”经过这么多年后也早已面目全非,不复旧时的模样,周围圈定了一道石头垒成的围墙,倒像硬生生地隔了一户山野人家。走进大门时赫然发现有个收费的窗口,只是无人看守,早已荒废了。看起来当初改建时大约是想开辟成一处景点的,幸好地处冷僻,交通不便,极少有外人问津,故而不了了之了罢。我不晓得该不该为此庆幸,只觉着任何好地方一旦沾染上阿堵物的铜臭便会变得恶俗,失去原有的灵秀逸趣。原有的十三个洞窟如今打通的打通,合并的合并,彻底地修造成了几间宏大的石室,行走倒是方便了,不过于我来说却是遗憾良多。胡乱的创造往往会变成一种毁灭,而那些“创造者”们往往会因不自知而窃喜。那些敞开的洞窟中安放着许多诸如“三清”、“神仙”的泥塑,做工粗陋,一望便知是乡野村夫的手笔,很难与艺术扯上丝毫的关系,唯有石壁顶部一直保存的“紫阳洞”三个古书倒是苍劲有力,韵味十足,那赤红的朱砂历经岁月的风雨竟仍未褪却,只是旁边标注何时何人所题的小字却已模糊难辨,让人不胜唏嘘。
  我信步走入山腹之内,里面隔成三间最大的石室,石室前面是一小块空地,而山体犹如一道弧形的斗拱般笼罩着,只留出一片狭小的天空。空地上有两样东西比较吸引人的注意,一是左壁下方有个天然的石巢,如同硕大的脸盆,里面的水大约是石壁上滴下来的,这泓年代久远的死水苔藻丛生,望之居然是墨绿色的,让人难以想像孕育生命的水竟也会滋生出这般污秽的东西。另外则是在场地中央用石头做的香炉鼎了,鼎仿佛像顽童用泥巴随意捏制出来的,非常粗糙,若将它与那些制造精良的钢鼎、铁鼎放置在一起的话,恐怕这无知无识的石头也会自惭形秽,然而放置在此间却又显得古拙贴切,大约是因为它胎由此山出之故吧!三间石室空间相等,头间供奉着紫阳真人,两壁上铭录着据说是张伯端所著的“悟真篇”一部,我对道教典籍从未涉猎,难以辨别真伪,但是细看文字,却如同市井俚语,只是些教人养生行善的口诀,毫无文字的美感,难道张真人就仅仅因为道术而闻达乎?中间一间是象征阴司地府的轮回殿,因为长年阳光不甚充足,整个石洞阴森可怖,里面的牛头马面,黑白无常,十殿阎君就愈加渗人的慌,令人望之仿佛一股寒意由足底窜抵头项,直欲立走为快。另一间则是附近一些往生者的灵位,无甚可观之处。
  待出门时,去三清神像前求得一枝签,我喜欢求签,不知为何我各处所求的签往往都好签,虽然所言的种种好处均未实现,但至少在当时我的心境是因此而快活的。我请那驻守的道士解签,道士含混不清的嘟哝着,我也并不想去细听,我不觉得人的命运该由这一技小小的签来彰显。这个道士已经很老了,沉默的一如这寂静的山,沉默中另有一份窥破的漠然。道家讲求长生之术,我不知道是否真有白日飞升的神仙,不过似这般在这世外之域无欲无求的活着,怎么样也该算是个逸士吧!人的心里总要装进一些什么的,而这些东西在外人是无法真正明白的,就如这遗世独立的老道,看着他恬静的面容,我竟不觉有种安宁之感。
  信步走出大门外,经过一段芳草凄迷的小径,是一片平坦的山冈,立于山崖的尽头极目远眺,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喜悦。正是十月金秋时节,此时的黄昏是最好看的,阳光是金色的,满山的蒿草是金色的,甚至远处的炊烟也是金色。金色是种温暖的色调,满目的金色让人懂得这世界的可爱。依稀记得少时来此游玩总要等到日影斜照时呆坐在山坡上看夕阳西下,炊烟缭绕,只觉得心底有股曛曛的温暖。每次都为了贪恋这份美景而晚归遭母亲的责怪,却总不肯悔改,只是那时的炊烟与现在的总有些不同,究竟不同在哪里却无从得知,或许年岁不同,人的心境也便不同罢!那时的房子没现在这般多、这般近,眼看着就要建造到这山脚下来了,而炊烟却显得很淡、很淡,淡到快无法分辨形状,大概文明的脚步把做餐的烟雾都带到那些工业机器的排气管上去了。
  回去的路上,我不停地思索着,这里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一次又一次的来看望它,我想应该是它籍籍无名的寂静。时间把什么都变了,有了汽车瞬间百里,到处都是人声鼎沸的嘈杂,“古道西风瘦马”的韵味已经不复再寻,而此处却因为地理的缘故被时间暂时遗忘在这个山野角落,还勉强能让我们羞怯的一发远古之幽思吧!
沙发
发表于 2006-11-7 23:12:00 | 只看该作者
还真没听说过这个地方捏!
板凳
发表于 2006-11-7 23:13:00 | 只看该作者
<p></p><p>有空去逛逛。</p>
地板
发表于 2006-11-7 23:25:00 | 只看该作者
<p>现在觉得没什么好去的了。在岩下往下陈岙去的路上,路的左手边一直进去就是了。</p><p>小学的时候去,那边还可以一玩,现在基本都是人工的痕迹,原来穿梭各个“间”之间的小岩缝都打通了变成路,就再不如以前那样神秘了。</p><p>还记得那边的小竹林有几棵观音竹的。</p>
5#
发表于 2006-11-8 00:04:00 | 只看该作者
“还记得那边的小竹林有几棵观音竹的。”我倒没注意什么叫观音竹,外头的层岩和古松却是我对黄山的最初意象。
6#
发表于 2006-11-8 06:43:00 | 只看该作者
有一些事物总是顽强地占据我们记忆的一席之地,倒并不因为它们本身有多好多好,而是它们就是以那个姿态留住了生命中的某个片断。<br/>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11-15 01:13 , Processed in 1.08470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