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寂然 于 2012-5-3 20:52 编辑
流动的戏文流动的灯
一阵锣鼓声,身着黑衣白裤的马僮跑圆场,一个回身亮相,随后就是一个左腿板过头项,赢得场下一片喝彩。紧接着,关公唱道“写柬辞曹出许昌,保平皇嫂早团圆——”身穿铠甲的关公,手持青龙刀,骑着竹制的枣红马上场,两位皇嫂的挂着彩灯的车上场,顿时,满台流光溢彩…… 这是牌门村在天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展演上表演的传统车灯《关公送皇嫂》。 在舞台一角给车灯伴奏的,是来自牌门村民,只见一位儒雅的老人一会在吹唢呐,一会又拿起二胡,他叫杨文彬,是“牌门车灯”的第二代艺人,也是“牌门车灯”挖掘、整理的功臣,今年已84岁了。 一 车灯,它以车、轿上悬挂的灯而得名,也称车灯戏,特别适宜夜晚表演。 新春佳节,人们穿戴一新,走亲访友。晚饭过后,一阵激烈的锣鼓声,突然响起,人们开门一瞅,在满是炮竹纸屑的院子里,车灯急急地流动着,如行云流水,而车轿中的皇嫂,朦朦胧胧,笑靥如画,锣鼓声息,丝竹声起,关公吼起嗓门,曲调高亢,二位皇嫂轮番接唱,委婉动人,刹那间,吼声四起,车、轿在锣鼓声中,急急地跑圆场,一会作上坡状,一会作下坡状,只见上面悬挂的彩灯,如星光掠过…… 车灯在天台民间出现的历史,无从考证,而“牌门车灯”的历史却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有人说,是榧树村的车灯艺人传来的,也有人说,是本村的陈一平带头搞起来的。牌门村早就有剧团,自演车灯后,使一发不可收,如今,车灯已经成为牌门村的一个文化品牌。 牌门,是天台东乡的一座大村,隶属坦头镇,从坦头镇西街眺望,就会见着牌门村。村与龟山隔溪相望,早年,这里是姓李的人聚集,村口牌坊林立,陈氏先人来到这里垂钓,眼见这里视野平阔,土地肥沃,便从县城迁到这里,该村又称“牌门陈”,现繁衍成一个有着1400多人的大村。 牌门村早在民国时就有“小杭州”之美誉,有一条不长的街,街两旁有南北货、当铺、酒店、药店、裁缝店、馒头店,……还有固定的集市。因为这里做生意做手艺的人很多,加上土地的肥沃,使牌门村成为天台东乡最为富庶的地方。 “榧树谷,牌门屋”,从清代乾隆年间起,一幢接一幢的“三台”在村里出现,到了解放时,就有慎德楼、德和楼、和善楼、兴德楼、茂德楼等十几座大院。县博物馆的同志来这里调查古民居,一整天出不来。近年来,因为牌门村村民发展木珠产业,使得村民们早早地跨上了小康。牌门村还是全县第一个实现产值亿元的村。2000年,牌门村的年产值比天台一个中等镇的产值还要多。如今走进牌门村,就能听到从家家户户传出车木珠的机器声,村中空隙的地方也停满了轿车。 二 在牌门村西头的两棵老樟树旁,有一座“镇龙庵”,在庵边有一上百平方的平房,这里就是村老人协会的活动室。在活动室的墙上,悬挂着三幅黑白照片,一幅是1979年到县里参加调演获得一等奖时的合影,两幅是1980年参加台州地区文艺调演获得一等奖时的留念。 杨文彬自豪地指着照片说,这位是演关公的叫杨相妙,这二位是演皇嫂的,叫陈月仙、陈玉娟,这位演马夫的,叫陈绍汉,他是后场伴奏的……在黑白的光影里,永远定格一个民间艺术的辉煌。 而最早的车灯艺人陈一平未在照片里,这位一生与车灯结缘的老人在1979年在村里看过一场车灯表演后,安祥地合上了双眼。 村里的慎德楼,如今已经很破旧了。村里最早的车灯艺人陈一平就住在大院的一角。陈一平出生于1909年,是家境厚实,而极富艺术天赋,能编、能导、能演,土改时划为地主,可他人缘好,所以一直在村里剧团担任编导,在他去世之前,他一直就是“牌门车灯”导演。 如果时光倒回到八十年前,牌门村村里的车灯表演是陈一平、陈统顺、陈茂恩等人,后来就有杨文彬、陈启钗、陈远和等人。当时的车灯班全是男人,车灯娘也是由男人扮演。那时的车灯戏也有好几出戏,后来因为《关公送皇嫂》太出彩了,以至于说起车灯,就是《关公送皇嫂》。解放初期,牌门村的车灯开始男女合演,并数次去县里、地区参加文艺汇演,“牌门车灯”名噪一时。当时的县人民剧团想学习“车灯”,请牌门村过去传授,但牌门村没答应。 文革时期,古装戏禁演,车灯也停息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随着古装戏的复苏,乡村的舞台兴盛一时,牌门村召集人马,在陈一平的指导下,“牌门车灯”复演,牌门村的车灯,马不停蹄地在各村巡演。1983年冬,车灯戏演过临海的大石,大石人十分喜欢车灯,要求牌门村上门传授,村里派出陈荷芳等4人去了大石。 牌门车灯,又称车灯戏,最具特色的不仅是彩灯,还有它的唱腔。它以天台的地方剧种天台词调的曲牌为主要演唱形式。天台词调是清未在天台出现的剧种,它吸收了海盐腔、昆腔、东阳腔、调腔等多种声腔的特点,男女合演,唱腔细腻与高亢并重,主要曲牌有西皮、罗卜子、都子、二唤、流水、二黄、三腔等。如关公唱腔的就是罗卜子和二唤,二位皇嫂唱的是二黄。过去这一出《关公送皇嫂》能演上半个小时,不仅关公、二位皇嫂有唱,马夫也有唱,后来要去县里演出,时间限制,只有将马夫的唱给砍了。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省里将举办广场舞蹈表演。当时在文化局分管群众文化的曹老师想到了“牌门车灯”。因为车灯有气势,适合于广场表演。于是根据车灯的特点,减弱它的戏曲元素,加强它的舞蹈元素。可是最后因为经费末能落实而搁浅了,车灯也失去了一次去省里展演的机会。 三 一晃到了2007年的春天,县里来村里搞民间艺术普查,可是只有几表演的道具。当时牌门村老人协会的陈启钗、陈绍光两位会长,商议决定把“牌门车灯”恢复过来。 陈启钗的父亲就是牌门村的第一代演车灯的人,名叫陈统顺,那时全是“男班”,陈统顺是扮车灯娘。他们打听遍了,可村里“车灯”的唱词曲谱等什么都没留下,只能凭回忆整理,而担任这项工作的是杨文彬、陈启明。 杨文彬年轻时演过“车灯娘”,后来车灯几次去县、市汇演,他都是亲历者;陈启明虽然没演过车灯,他自小就十分喜爱车灯,跟着演车灯的父亲身边,耳濡目染。25年前演车灯,他还是“后场”敲鼓板的,最重要的他脑子记性好,能回忆许多的细节和唱词。陈启钗还会拉二胡,有文化。 三人边回忆,边记录,终于整理出车灯代表作“关公送皇嫂”的唱词、念白、曲谱。可是叫谁来演呢,25前演过车灯的大都去世了,就是在世的,也是年纪大了。村里剧团也在解散多年,到那里去找演车灯的人。 《关公送皇嫂》虽然角色不多,可是又要唱,又要演。陈亿万平常就喜欢唱唱,还当过几年村长,相貌堂堂。他自然就是扮演关公。二位皇嫂、马夫由村的妇女主任和两名妇女担任,有角色了,怎么排演呢? 他们赶到县城请原人民剧团的“当家小生”许碧恩老师来指导。许老师做事很严谨,不仅唱、演,还有伴奏,她都要求很严,批评起来也不轻松。台上的四人都没演过戏,一句唱要练上几十遍。演关公陈亿万的唱,就是陈启明一句一句教出来的。 经过5个多月的排练,中断了25年的“牌门车灯”在坦头镇老年体育运动会上亮相了,此后,“牌门车灯”在县基层俱乐部优秀团队展演、农民文化节闭幕式、杜鹃旅游节频频出现,2010年“牌门车灯”又在浙江电视台的“流动大舞台”上演出。 2009年,“牌门车灯”被列入台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杨文彬被列入“牌门车灯”代表性传承人。 杨文彬住在村北的老宅院,尽管三个儿子都盖了新房,可里他还是喜欢住在这里,青砖黑瓦,房后有一幽深的小天井。杨文彬从不打牌、搓麻将,没事的时候,拉拉二胡,弹弹月琴。他家里有十多种乐器。他说,年轻时村里有十多个喜爱乐器伙伴,他们经常凑在一起演奏,去外村看戏,也是蹲在一角听人家“后场”怎么伴奏,回到村里就兴奋地凑在一起自拉自演,一直闹到天亮。他最大希望就是把“牌门车灯”传承下去,他说,“牌门车灯”不仅要会演,后场也很重要,如今年轻人会拉二胡、会敲鼓板的不多了,不尽快培养就要断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