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司街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14|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俄老妇牵挂"中国哥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6-10-5 02:0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nbs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29/xinsrc_522080329161000059243.jpg" border="0" alt=""/>
        </p><p align="center"> <font color="#000080" size="2"> 耶莲娜19岁时的照片 </font></p><p align="center"><img src="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6-08/29/xinsrc_5220803291610312188614.jpg" border="0" alt=""/>
        </p><p align="center"><font color="#000080" size="2">&nbsp;&nbsp;&nbsp;&nbsp;年轻时的陈柱良 </font></p><p>&nbsp;&nbsp;&nbsp;&nbsp;<font face="楷体_GB2312">一场舞会结下跨国友情 一载通信带来50年思念 </font></p><p><font face="楷体_GB2312">&nbsp;&nbsp;&nbsp;&nbsp;耶莲娜委托本报寻找陈柱良,“如果他还健在,请向他转达我的祝福”。</font>
        </p><p><font face="楷体_GB2312">&nbsp;&nbsp;&nbsp;&nbsp;“中俄友谊之旅”联合报道团25日抵达了圣彼得堡以南200公里的大诺夫哥罗德市。在这座有着1000多年历史的古城里,报道团成员意外邂逅了一位俄罗斯老人,她希望记者帮助寻找她一直思念的“中国哥哥”。 </font></p><p>&nbsp;&nbsp;&nbsp;&nbsp;<strong><font color="#0000ff">“他虽然跳舞一般,但为人很真诚”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25日,当“中俄友谊之旅”采访团成员结束在诺夫哥罗德州政府的采访,准备登车离开时,遇到了一位年近古稀的俄罗斯老妈妈。她颤颤微微地站在州政府门口,询问一位采访团成员是否懂俄语,随后激动地向记者讲述了一段令她一生难忘的“中国情缘”。 </p><p>&nbsp;&nbsp;&nbsp;&nbsp;老妈妈名叫耶莲娜·米哈伊洛夫娜·普拉斯科维娅,现居大诺夫哥罗德市,上世纪50年代曾在俄远东哈巴罗夫斯克生活过。1958年1月的一天,黑龙江省冰球队来哈巴罗夫斯克访问,并与当地的冰球队进行了一场友谊赛。赛后,当地共青团组织中苏冰球队员与苏联青年参加联谊舞会。年轻漂亮的耶莲娜作为当地的共青团员代表,也高兴地参加了这一活动。 </p><p>&nbsp;&nbsp;&nbsp;&nbsp;舞会上,她邂逅了黑龙江省冰球队队员陈柱良,一位高大英俊的中国小伙子。陈的母亲是俄罗斯人,因此他能说一口地道的俄语。他们愉快地交谈、跳舞,很快就成了朋友。近50年后,耶莲娜对当时的相识仍然记忆犹新,“他比我大两岁,人长得很精神,虽然跳舞一般,但为人开朗、真诚,我对他的最初印象就非常好”。舞会快结束时,陈柱良向耶莲娜建议,以后靠通信保持联络,耶莲娜愉快地答应了。 </p><p> <font color="#0000ff"><strong> “我们的交往很单纯,不涉及爱情” </strong></font></p><p>&nbsp;&nbsp;&nbsp;&nbsp;于是,两个异国青年开始了一年多的通信联络。在信件中,两个年轻人互相通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聊自己的爱好和朋友,并相互赠送了照片。耶莲娜还送给陈柱良自己最喜欢的一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陈柱良曾在信函中表示,希望有机会再来苏联访问,再次见到耶莲娜。但两人在通信中都没有触及爱情。“如果我们住在一个城市里,也许会相爱,并很可能结婚。尽管我们都很年轻,感情丰富,不过我们的交往很单纯。”耶莲娜说。 </p><p>&nbsp;&nbsp;&nbsp;&nbsp;两人通信一年多后,耶莲娜因工作原因离开了哈巴罗夫斯克,从此中断了与陈柱良的联系。后来,耶莲娜辗转来到了大诺夫哥罗德,成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她的丈夫也曾在哈巴罗夫斯克工作过,“他很理解我对‘中国哥哥’的感情,从没嫉妒过我们之间的友情,而且支持我能再次联系到陈柱良。” </p><p>&nbsp;&nbsp;&nbsp;&nbsp;如今,耶莲娜已经是5个孙子的奶奶了,丈夫过世后,她一个人靠着微薄的退休金生活,有时也卖点自己种的蔬菜或水果来贴补家用。20年前的一场火灾曾将她的脸和手严重烧伤,但孤独、简朴的生活并不影响她享受生活的乐趣,“钱多了不一定就幸福,我有可爱的孩子们,我可以读书、看话剧,所以我的生活很快乐。” </p><p>&nbsp;&nbsp;&nbsp;&nbsp;<strong><font color="#0000ff">“如果他能给我写信,我会很高兴” </font></strong></p><p>&nbsp;&nbsp;&nbsp;&nbsp;48年过去了,虽然耶莲娜与陈柱良之间的通信已无法找到,但陈柱良的照片至今仍被耶莲娜完好地保留着。耶莲娜从来没去过中国,但却一直牵挂着她的“中国哥哥”。 </p><p>&nbsp;&nbsp;&nbsp;&nbsp;8月24日,俄当地电视台报道了“中俄友谊之旅”车队抵达大诺夫哥罗德的消息。耶莲娜看到新闻后,马上打电话给州政府的新闻中心,想与中国记者联系。就这样,州政府的新闻官员安排了耶莲娜与记者的“偶遇”。 </p><p>&nbsp;&nbsp;&nbsp;&nbsp;耶莲娜告诉记者,她很想找到自己的中国老朋友陈柱良。“如果他还健在,请向他转达我的祝福,希望他幸福、健康。”耶莲娜还希望收到陈柱良的来信。“如果他能给我写信,我会非常高兴。但其实写信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我就是想让他知道,在俄罗斯有人记得他,祝福着他。他是好人,我相信‘好人有好报’!” </p><p>&nbsp;&nbsp;&nbsp;&nbsp;根据耶莲娜的讲述,现在的陈柱良已经有七十高龄了。欢迎读者朋友积极提供线索或建议,帮助耶莲娜寻找她的“中国哥哥”。如有线索,请与本报联系。可致电:010-68891761或发邮件至<a href="mailto:wnjhuan@vip.sina.com">wnjhuan@vip.sina.com</a>(本报赴俄罗斯特派记者 饶彬彬) </p>
沙发
发表于 2006-10-5 05:30:00 | 只看该作者
<p>嘿嘿</p><p>姓陈滴</p><p></p>
板凳
发表于 2006-10-7 05:23:0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若只如初见!
地板
发表于 2006-10-8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div class="quote"><b>以下是引用<i>一诺千金</i>在2006-10-4 21:30:00的发言:</b><br/><p>嘿嘿</p><p>姓陈滴</p><p></p></div><p></p><p>引以为豪啊,哈哈。</p><p>姓陈的难道都是QING CHANG 高手?</p>
5#
发表于 2006-10-9 01:59:00 | 只看该作者
我是情盲
6#
发表于 2006-11-5 10:48:00 | 只看该作者
跨越时空和地域的感情,难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后司街 ( 浙ICP备05034203号-1 )浙公安网备33010602003735

GMT+8, 2024-6-14 11:19 , Processed in 1.10350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