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书香门第,却经历了坎坷的求学之路
他毕业于数学专业,却在卫生领域耕耘数十载
从统计原理到统计软件,从中国到美国,他一路挑战统计权威
既是工作也是兴趣,与业务斗其乐无穷,年逾古稀的他依然活跃在北大讲台上
今天,我们有幸采访了我国著名统计学家孙尚拱教授,聆听他的求学体会,交流他的科研心得,分享他的人生感悟。
坎坷求学路上的幸运儿—“命运真的很奇怪”
孙尚拱出身书香门第,祖父和父亲先后留学欧洲和日本,叔叔孙德中是五四运动的学生精英,孙氏一门可谓人才辈出。但孙尚拱的求学之路却异常坎坷,母亲早逝,仕途不顺的父亲又不愿续弦,他的启蒙教育是在天台高明寺中一所由宋美龄创办的收养孤儿的“稚幼园”中开始的。
8岁时,父亲去世,他的生活彻底陷入困境。辍学两年之后,在哥哥孙常炜的帮助下,孙尚拱重返学堂,在插班考试中,从来不知道“考试”为何物的他交了白卷,幸运的是,他的班主任正是当年稚幼园的老师,求学之门从此打开。
在进入天台中学初中部半年以后,孙尚拱再次因为无钱交学费而面临辍学,恰巧那时育青中学改为公立学校并免收学费,他也因此得以继续学业。
初中毕业以后,孙尚拱和几位同学报考了宁波一所中专,天台与宁波相距百里之遥,无钱乘车的他们只能步行去宁波,结果错过了报名的截止日期;不甘心就此回家的他们转而报考宁波中学,成绩优异的孙尚拱却因为考试第二天没有带准考证而与录取失之交臂。宁波之行无功而返,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当年天台中学因为没有录取满而进行了补招,孙尚拱也如愿进入天台中学继续深造。如今,翻开天台中学毕业生名录,在1956年高三已班名单中,孙尚拱的名字赫然在列,谁又知道这其中竟有这许多因缘际会呢。
浩瀚学海岸边的拾贝者--“既是工作,也是兴趣”
高中毕业的时候,孙尚拱喜欢的是物理学,他被原子弹的奥妙深深吸引,无奈中学的物理老师水平太低,打消了他学物理的兴趣。相反,数学老师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充分调动起了他的数学兴趣。高中毕业以后,他顺利进入复旦大学数学系,学习概率统计。从那时起,他就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一般人看来,数学似乎总与枯燥乏味划上等号,但孙尚拱却乐在其中,甚至为了求解废寝忘食。“当你真正深入研究数学的时候,其乐无穷,有时候做梦都会想到解题方法。”他不仅把数学作为工作,更是作为一种兴趣爱好去做,最终在统计之路上走出自己的天地。
孙尚拱编著的《应用多变量统计分析》至今仍是北医多元统计的重要参考书目,对于统计学的学习,孙教授有自己的经验与见解。“我是搞应用统计的,又是学数学出身,应用数学不搞证明,但不懂理论也不行,必须知道重要概念”,“任何学科都有它的缺点,需要不断完善,搞应用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理论,要有所发展”。孙教授津津乐道地讲述了他如何推断2003年SARS病死率计算公式错误、发现SAS统计软件灵敏度/特异度定义错误的故事,“学统计不能跟在公式后面跑,要理解其中的道理,要求甚解”。
谈到中国的卫生统计发展,孙教授说,中苏友好时期,因为前苏联一直把统计学归为社会科学,在反对唯心主义的浪潮下,统计学也是大家反对的对象,中苏关系破裂以后,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一些理论,统计学才渐渐得到发展,因此中国的卫生统计历史不久,但发展迅速,前途很大。
权威学术擂台的挑战者--“不与人斗,只与业务斗”
在那个讲究身份的年代,孙尚拱的出身并不好,他的许多亲戚都旅居台湾和美国,土地改革时又被同乡篡改身份变成“小土地出租”。在政治斗争风起云涌的七十年代,孙尚拱笑谈自己有个座右铭,“讲政治,只能两个人参加,第三个人不能参加。”正是这种“不讲政治,只搞业务”的态度,使他在历经数次政治斗争之余,仍有时间和精力专研学术,著书立说。
“什么都问为什么”,这是孙尚拱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养成的良好读书习惯。无论是老师教授的知识还是书本上的公里定理,他都要问个为什么。此后,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社会、政治、人生上,他都不会轻易相信别人的结论,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这个好习惯让他得以专心钻研学术,却也惹来不少“麻烦”。
“麻烦”不在于统计学,而在统计学家。从最初的多元统计,到后来的人口统计,从SAS统计软件说明书到统计学教科书,从国内统计权威的文章作到国际统计泰斗的著作,孙尚拱总能从中挑出错误,在统计界独树一帜,也因此得罪不少人。说到此,孙教授坦然道:“我不与人斗,只与业务斗,与业务斗,其乐无穷。”
谆谆寄语青年的过来人—“年轻人要多关心国家大事”
虽已年逾古稀,孙尚拱教授依然保持每天浏览新闻,他说:“年轻人要多关系国家大事,有很多好处”,并举了自己的例子,“我当年就很关心国家大事,高考的时候,正好爆发埃及事件,埃及收回了苏伊士运河,结果考试就考到了,我就答的很好。”对于50多年前的这场觉得命运的考试,孙教授记忆犹新。
拳拳心系祖国的北医人—“我的根在这里”
1961年,孙尚拱从复旦大学数学系毕业并成为留校研究生,适逢《高教60条》出台,概率统计作为新专业,在复旦大学只有讲师,没有教授,根据规定,没有教授的专业是无法带研究生的,只能接受重新分配----这是孙尚拱第一次踏进北医的校园。
1982年,孙尚拱远渡重洋,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访问学习,在学习期间,他遍听伯克利、斯坦福等洛杉矶名校的课程,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水平、彼此信任的社会风气、乐于助人的美国人民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归国前夕,已定居美国的哥哥希望他能留下,并许诺将家族产业交予他打点,但是他说“我的根在中国”,毅然踏上了归国的路途。
五十多年来,无论是北医的数学教研组,还是公卫的卫生系、社会医学系,都留下了孙尚拱的身影。如今,他依然活跃在教学讲台上,为北大数学系的学生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