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着生日蛋糕上的烛光,张良清眼含泪花。
1月14日,阴雨绵绵。天台县平桥镇西安村,抗战老兵张良清家里,摆了3桌生日宴,前来祝贺的人挤满了两间客厅。
握手,问候,祝福。拍照,红包,蛋糕。这个生日,张良清过得激动而开心。
半个月来,数着指头盼生日
黑棉袄,黑绒帽,背虽微驼,但走路还灵便。对于一个94岁的老人来说,张良清身体还算硬朗。
从早上起床开始,张良清就嘱咐儿子,通知孙辈早点来,因为家里要来很多客人。张良清盼望的这些客人,有的来自宁波,有的来自椒江,也有的来自天台县城。
张良清只有一个儿子,目前老人就住在儿子的3间3层新楼房里。儿子孝顺,5个孙女孙子早已成家生子,张良清现在四代同堂,子孙绕膝,日子过得很舒心。每年的生日宴,家里老老少少二十多口,都会凑到一起,但张良清还是希望有更多人来。这些人,就是志愿者。
张良清的二孙女张碧兰说:“爷爷大约半个月前知道有人要来给他过生日,老早就让父亲打电话通知我们,他自己天天扳着指头数日子。”
吹灭蜡烛的刹那,老人哭了
上午11时,客人陆续到了,张良清忙起来了。老人跟刚来的客人握手,又陪早到的客人聊天,还带他们去参观自己的书房。
“张老,生日快乐!……”近12时,生日宴会刚开始,一个来自美国迈阿密的电话,让张良清脸上多了些笑容,他也不自觉地说起了英语。通话结束时,老人对着话筒大声说:“Thank you ! Thank you !”
挂断电话,张良清骄傲地说,电话那端的华人知道自己会英语,所以特意用英文讲祝福的话,“他祝我健康长寿,我都听得懂!”通话的时间,在迈阿密正是晚上23时。
挂断来自迈阿密的电话不久,电话铃声再次响起,这个电话来自北京。此时,生日蛋糕上的蜡烛已经点燃。老人拿着红色的电话听筒,听到里面传出祝福的话语,笑容格外灿烂:“谢谢你的祝福啊!谢谢你!”
放下电话,张良清在生日歌中,吹灭了蜡烛。霎时,他的眼睛红了,吃蛋糕的时候,泪水还在眼眶里打转。
英语日记,抹不去的抗战印记
“12th, January. This day telephone rang two times: one from Ningbo, one from……”(1月12日,今天有两个电话,一个是从宁波打来的,一个是……)我们在张良清的书桌上,看到了老人的英语日记。
张碧兰说,爷爷记英语日记的习惯,已经保持了几十年了,每天都记。
在老人的书桌上,有4本词典,其中3本是英语方面的:《小小汉英词典》、《新英汉词典》和《英汉词典》。其中一本封面已经黑旧裂开,上面贴了两条白色胶布,书脊里面用白布缝合起来。
除了英语,张良清还会俄语、缅甸语、日语。他学习多种外语,都是在抗战时期。当时光变迁,那几十年不改的习惯,那一本本英语日记,便是那场战争,在老人生命里留下的烙印。
张良清读过私塾,在天台中学念过书,19岁进天台县抗敌后援会干部培训班,21岁正式走上抗战道路。后来,张良清考上黄埔军校,毕业后报名参加了中国远征军,奔赴缅甸抗日战场。
在缅甸,张良清担任过第6军49师145团2营代理副营长,整个营驻防萨尔温。“那里天气非常炎热,连枪都烫得没法捏。”老人回忆说,自己当时的任务是记战斗日记、画地形图、检查过往行人。
有一次,张良清奉命去侦察地形,45公里的路刚走一半路就中暑了,只好找山脚下偏阴的地方,挖出湿泥,挤水分来舔。到达目的地后,他想找当地的土司带路,可是语言不通,根本无法交流。
“在缅甸期间,语言不通,打探敌情很麻烦。”张良清说,后来刚好部队有一名缅甸籍士兵,就请他来当老师,自己学会了再教给士兵,“到现在,我还能讲不少缅语呢。”
6点半买菜,志愿者很辛劳
鸡肉、肉圆、鲜鱼、荷兰豆,年糕,莲子汤……张良清的生日宴,共有21道菜。这些,都是志愿者亲手为老人做的。
客厅里,欢声笑语。厨房里,一片忙碌。五六位志愿者围在灶台前,有的添柴,有的掌勺。志愿者“十二少”伸出双手,手掌和十指染满黑灰。
按照惯例,志愿者给老兵过生日,要带齐油盐酱醋,还要买好蔬菜、肉类,只用老人家里的锅就行。买菜、买蛋糕的钱,还有寿星的500元“礼包”,都是爱心人士资助的。
当天,要准备3桌饭菜,采购的任务就落在网名为“忘忧草”、“折翼”等几位志愿者身上。早上6点半,“忘忧草”就出门买菜。8点多,她们赶到张良清家里,洗菜、切菜、煮面。
“阿公,快来坐,我给您拍个照。”宴会结束后,宁波的志愿者在临时摄影棚里按下快门,把老人的笑容定格在相机中。为了给老人拍照,这位志愿者专程从宁波带了5大包专业器材。
生日宴结束,已近下午2点。临别时,张良清笑着挥手:“这个生日真开心!”